云笈七签

  三皇经说
  《三皇经》云:昔天皇治时,以《天经》一卷授之。天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地皇代之。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地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人皇代之。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人皇用而治天下亦二万八千岁。三皇所授经合三卷,尔时号为《三坟》是也,亦名《三皇经》。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岁。上天又各以经一卷授之,时号为《八索》是也。此乃《三坟》、《八索》根本经也。如法而言,三宝俱起无量之世,但以隐显有时。自三皇八帝之后,其文亦隐。至于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说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三宝行世,自然之数,心与理契,因缘冥符使之然也。术曰:夫众生昏惑,长迷生死,神明蔽瞑,不能悟理。圣人兴,大慈大悲,爱若赤子。随时化生,随宜救拔,欲令离苦,得无为之乐。但圣道渊邃,难可顿悟,必须阶渐,以发其蒙。未显大法,先教厨食、章书、杂法、黄赤之道。杂化浅近,以应遇情信伏。能修杂法,名为奉道。既能奉道,则能舍离魔俗之法。渐渐调伏,而后教以《灵宝》。既信《灵宝》,便求为道士。既为道士,便宜受持一百八十大戒、二百四十威仪。修行六通,能遣六尘,四十五念、十二上愿、十二可从一切法行,皆能受持。研心宗极,洞体道真,洞然玄悟,以得神仙。从此而修,终会无为。当知章厨杂化为渐导之义,虽名奉道,未识正理。惟体识君子,宜裁之焉。
  道教相承次第录
  谨按《云台治中内录》言:太上老君传授《云台正治官图》,《治山灶鼎》等得四十一代相承。具人名代数如后:
  第一代老君老君火山大丹治法传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王方平、尹喜、徐甲。
  第二代王君王君授三十人。唯三人系
  代:茅蒙、孙盈、章震。
  第三代章震震授十七人。唯二人系代:若士、李夫人名仙。
  第四代若士士授玉十二人。唯三人系代:李元君、白石先生、李常存。
  第五代李元君元君授七十二人。唯二人系代;王子乔、许述成。
  第六代诸仙别传分散,世绝系治官气并治名。老君念於志学之子,再下平盖山,授张陵为云台治,火芝火仙之经、方术变化、长生不死之药、登升云天之道。勑陵为第六代道之外孙,而东海小童君为陵保举,师太上老君为度师,度云台治。封陵为天师天师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行治:张申、王升、李忠。
  第七代张申申授三十三人。唯三人系代,行传治法:李仲春、李意期、李玄。
  第八代李仲春仲春授十五人。唯二人系代:李少君、魏伯阳。
  第九代李少君少君授九十人。唯二人系代:乐巴、李常存。
  第十代乐巴巴授五人。唯二人系代:阴长生、李宙先。
  第十一代阴长生长生授八人。唯二人系代:张景霄、王万缙。
  第十二代张景霄景霄授五人。唯一人系代:刘冯。
  第十三代刘冯冯授五人。唯一人系代:刘政。
  第十四代刘政政授五人。唯二人系代:孙博、严光。
  第十五代孙博博授三人,无可代者。乃入林屋山中,合龙虎大丹而升天。治法遂绝。
  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字元放,故令继十六代为师相付。元放授人十人。唯三人系代:介象、严光女、李佗。
  第十七代介象介象授四十人。唯五人系代:李延、张授、万葛卿、阮玉、李用。
  第十八代李延、介谈延、谈授十八人。唯一人系代二刘景。
  第十九代刘景景授四人。唯一人系代:东海郭延。
  第二十代东郭延延授三十人。唯一人系代:灵寿光。
  第二十一代灵寿光寿光本外国人。授十八人。唯一人系代:何述。
  第二十二代何述述授十人。唯一人系代:罗先期。
  第二十三代罗先期先期授二十人。唯二人系代:甘季仁、甘孝先。
  第二十四代甘孝先孝先授五十一人。唯一人系代:石帆公。
  第二十五代石帆公帆公授十九人。唯一人系代:宫户。一云宫中用,字也。
  第二十六代宫户户授八十人。无可传者,治法遂绝。户入南岳及天台山,经八十五年。世绝仙人,正道不继。
  老君念其功修之徒,再降庐山,勑左元放授施存、葛玄,令继代为仙官世祖,师传仁人者也。
  第二十七代施存存授七十人。但皆地仙耳。唯同学葛玄继代。
  第二十八代葛玄玄授+九人。唯三人系代:张秦、仇真、李用别出。
  第二十九代尹思太上老君差紫衣使者下命於庐山,授五人更二人。尹思、尹轨系代传治。思授七十人。唯二人系代:女子樊忠和、韦义山。
  第三十代尹轨轨授十九人。唯一人系代:女仙李元一。
  第三十一代女仙樊忠和忠和授二人。唯一人系代:刘纲东陵母。
  第三十二代女仙李元一元一授四十人。无人可传,治法代绝。
  第三十三代刘纲纲,樊夫人弟子。虽居官治,又其夫也,治法后绝。
  第三十四代张秦秦,葛玄弟子。玄见其代绝,乃再#9令秦授十一人。唯一人系代:王列。
  第三十五代王列列授九人。唯二人系代:许逊、胡少真。
  第三十六代许逊逊授一百人。而无人可授,系代又绝。逊升天后两代,人民征伐,真志不传。
  老君勑使三人於天台山,令葛玄传郑思远,系三十七代思远授十九人。唯二人系代:葛洪、李淳风。
  第三十八代李淳风淳风授四十人。唯四人系代而未传授。二人者:李道兴、李靖。后又隐於房公之山,一百年后,出授张常存、李太虚、李惠举,同太师神等四人。
  第三十九代李惠举、张常存而各分代传授,皆称三十九代孙惠举授三十人。唯三人可代:李保真、白玄中、李太昌。张常存授三十七人。唯三人愿系代:孙张真、应真、孙道用。
  第四十代李保真保真授二十四治一百人。唯二人系代:林通元、李德仁。
  第四十一代林通元。
  玄都九真盟科九品传经录
  《玄都上品》第一篇曰:《大洞真经》、《雌一宝经》、《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宝篇。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太玄灵台玉房之中。上皇之初,旧科经万劫一传。三道正明,学真日兴高上科。七千年内听得三传。侍卫玉童玉女各七千人,执香典炅#10,按科传授之法,皆对告斋百日,分金钮为盟,给玉童玉女,依四极盟科。不依科而传,罪延七祖,幽魂充役,吞火食铁,负山运石,以填无极之考,抱风刀之罚,身殁形残,长闭地狱,万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二篇曰:传《大洞真经三十九章》於后者,誓以上金十两,铜二十五斤,钮五双,金鱼、玉龙各一枚、青丝一两缠钮。若《雌一》,以上金五两、五色锦缯各五十尺、香一斤、金钮三双。《太上素灵洞真玄经》,上金三两、紫纹百尺、青缯二十七尺、赤丝五两、香一斤、丹一两,上皇以信誓心,不得有阙,阙则亏科。师犯则夺侍经玉童玉女,还於本宫。不过三年,身被风刀考罚,自然失经。受者不依盟科,皆失明形残,七祖父母被受酆都之责,万劫还生,非人之道,学者慎之。
  《玄都上品》第三篇曰:凡有金名东华,玉字上清,得授《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紫度炎光神玄变经》、《上清变化七十四方九真中经》、《丹景道精隐地八术》、《解形遁变流景玉经》、《七变舞天经》,皆九天真王元始天王、太上天帝君、中央黄老君,受於太空中九玄之内,虚无之高章也。皆秘在太上灵都之宫紫房,三元君主之,侍卫玉童玉女皆三千人。元始之初,经七千劫一传。自三道立正之后,七千年内听三传。七百年中有其人,亦听传。传皆对斋九十日,或九日,告盟而授之。给玉童玉女,依四极盟科。若不依科而传,罪延七祖父母,充责鬼官,运蒙山之石,填积夜之河,万劫还生,非人之道。己身被风刀之考,自然失经,终不得仙,传者慎之。
  《玄都上品》第四篇曰:传《琼文帝章》,赍金鱼、玉龙,青缯三十二尺、金钮三双为誓。《紫度炎光》,五色锦各五十尺、上金五两、沉香五斤、真朱一斤、书刀一口、金札七枚、绛纹七十尺之誓。《上清变化七十四方经》,青缯四十尺、上金十两、金钮六双、好香一斤、金鱼玉龙之誓。《九真中经》,旧科落发为盟,今以白绢九十尺准盟,法於九真之数。青丝一斤、绛纹二十四尺、北晖之誓。碧缯二十四尺,月华之誓。金钮三双,元常童子圆变之信。《丹景道精隐地八术》,《解形遁变流景玉经》,悉上金十两、金鱼、玉龙各一枚、青缯四十尺、紫纹四十尺、金钮各三双。《七变舞天经》,上金五两、真朱一斤、青缯三十二尺之誓。信以质心,不得有阙,阙则违科。师以天信投於山栖,以救穷乏。余以供营经书之具、不得他散。师犯上科,夺玉童玉女,减算夺纪,注名度还比酆#11。受者不依科,皆丧魂失神,风刀之考,不出三年,自然失经,终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五篇曰:《消魔智慧玉清隐书》、《宝洞飞霄绝玄金章#12》、《紫凤赤书八景晨图》、《金真玉光灵书紫文》、《金珰玉佩金根上经》、《三天正法》,皆太上大道君、元始天王、金阙帝君之宝章。秘在玉清之宫金房紫户之内。典卫灵文玉童玉女各三千人。元始之初,千劫一传。自三天立正之后,七百年内听得三传。百年中有其人,听一传。给玉童玉女,依四极盟科。授者对斋九十日,或九日而传。不依科而传,罪延七玄之祖,长充鬼役,无有解脱。己身被风刀之考,死充下鬼,万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六篇曰:传《消魔智慧》、《宝洞飞霄绝玄金章》、《赤书八景晨图》,皆上金十两、玉札一枚、金鱼、玉龙各一枚、紫缯四十尺。《金根经》、《灵书紫文》,上金五两、金简、玉札各一枚,长一尺六寸,广二寸四分;金鱼、玉龙各一枚、紫缯百尺、青纹四十尺。《三天正法》,青缯三十尺、青布四十三尺、金环五双以为密誓;上金十两通神之信。《金真玉光》、《玉佩金珰玉情隐书》,皆金鱼、玉龙各一枚以为誓信。依科不得有阙,阙则师夺玉童玉女,注名还度北酆。受不依科,皆丧魂失神,罚以风刀,不出三年,自然失经,万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七篇曰:《七星移度》、《白羽黑翮飞行羽经》、《飞步天纲》、《蹑行七元太上隐书》、《灵飞六甲》,皆太上太帝君、太极太微天帝君登空之道,隐化之章。秘在太上琼宫之上、紫房之内。侍卫玉童玉女皆三千人。依科七千年一传。三天立正之后,改七百年内听得三传。若百年中有其人,便传便授。告斋九十日,或三十日,给玉童玉女,依四极盟科。不依科而传,罪延七玄之祖,长充北酆鬼役,十苦八难,已身被风刀之考,身没幽源,万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八篇曰:传《七星移度》,青纹三十一尺、绛缯七十尺、凤纹之罗九十尺、金钮一双。《白羽黑翮飞行羽经》,上金二两、青纹三十二尺以代截发歃血之誓。《飞步天纲》,锦三十尺、金鱼、玉龙各一枚。《太上隐书》,金鱼、玉龙之誓。《灵飞六甲》,白素六十尺、金环六双、青丝六两。天科以信质心,不得有阙。阙则违科。师夺玉童玉女,除落青簿玉名,移还北酆。受者不依科,亡精丧神,罚以风刀,不出三年,自然失经,终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九篇曰:《方诸文震灵符》、《豁落七元八天隐文》、《流金火铃金神虎符》、《消魔支干夜照神烛八术》、《隐遁紫清玉符》、《五籍洞玄六甲上符》、《五行秘文》,《玄都格》诸符,凡有六百部。太上悉以其文标於旧经之内,以为立用。传授盟科悉依经科。传授有阙,罪同上品。有经无符,则天魔害人;有符无经,则思念无感,神真不降。科云皆不得单行,单行罪亦如之。科、经及符,本同出於自然之气,虚无之章。故不可得独修也。无科修道,万不成仙。
  云笈七签卷之四
  #1比其年:辑要本作『乃数年』。
  #2似:四库本作『是』,不误。
  #3竟:四库本作『之』,不误。
  #4句章:辑要本作『章句』。
  #5为:四库本作『於』。按『为』『於』相通。猖:丛刊本作『真』,盖误。
  #6字: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子』,不误。
  #7入刘门:魏华存年二十四嫁刘门。门,四库本、丛刊本皆作『阴』字,误。
  #8须:诸本均作『顷』,当是。闲:四库本误作『门』。
  #9再: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称』,误。
  #10炅:丛刊本、四库本『炅』作『灵』,盖误。
  #11比酆:四库本、辑要本均作『北酆』。
  #12章:丛刊本误作『童』。
  云笈七签卷之五
  经教相承部
  真系陇西李渤述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昭彰尤着,使搢绅先生不惑者:自晋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於杨君,杨君授许君,许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经於马朗。景和乙巳岁,勑取经入华林园。明帝登极,殳季真启还私廨。简寂陆君南下立崇虚馆,真经尽归于馆。按黄素方,因缘值经,准法奉修,亦同师授。其陆君之教,杨、许之冑也。陆授孙君,孙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许令之遗经略尽矣。陶授王君,王君又从宗道先生得诸胜诀,云经法秘典大备於王矣。王授潘君,潘君授司马君,司马君授李君,李君至於杨君,十三世矣。杨、许并越汉登真,许令亦终获度世。马、殳幸会而不业。自陆君已降,则帝者无不趋其风矣。此皆史有明文,或遗迹可访。又世世从事於斯者,其支裔焉。且知理而不知神,非长生之士也。超理入神,混合於气,无为而无不为者,我真宗之道也。道无否泰,教有通塞。塞而通之者,存乎其人。故予述真系,传其同源分振者。录名仙籍,不缉於此。时贞元乙酉岁七月二十一日,於庐山白鹿洞栖真堂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