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左玄论

  若在天上至须须乘者。虽报生九道,若能於天上人中修习不倦,故能得证十乘安隐之处也。
  前二智慧下流功德至上智不藏者。前二者,慈悲也。下流者,被下劣境也。上智,太一智也。若能广修慈悲,则资生太一空智不藏也。
  若九道众中至作福因缘故者。若九道众中有一人能修四平等一念二念者,即得一切天尊及无量大仙等,并皆恭敬此人。何以故?其能修行四等。四等,乃是一切天尊大圣成道福田大因故也。一念、二念,即是一品、二品,亦云一等、二等也。
  若有一一众生至所有苦行苗母一切焦枯者。摇动,惊动毁坏也。苦行苗母者,一切惑恶,根株枝叶也。闻有人行四平等,并皆焦枯摧折,不能得生长也。
  三界六天至一切摧折者。三界六天魔王,并皆啼泣。有三义,一者,人若修善,则度於魔界,魔则畏失其民;二者,又须恭敬;三者,又须传送。以魔不愿人得道,见一人修行四等,并皆啼泣,其所有魔军甲仗,亦皆摧折也。
  何以故一切诸善至以嫉虐故集者。慈悲是别解,嫉虐是别惑。夫慈悲不起则已,起必带善以利物,故云一切诸善以慈悲故集。嫉虐不起则已,起必带恶以损他,故云一切诸恶以嫉虐故集也。
  此四平等见无轻重至安隐智门者。见无轻重者,不见尊贵为重、卑贱为轻,亦不见己亲为重、怨家为轻,常自平等也,常得安隐也。门者,四等之门;能行行如此,始名为四等智门也。
  一切无上天尊至从此门来者。无等等者,明异道杂仙所得之果,不能得等於天尊之果,故云无等等也。上上大果者,即天尊大果也。从此门来者,言天尊大果圣人,并从四等之门而来也。
  有无量大力至恭敬卫护此人者。弟子,天尊弟子也。明此四等有无量巨大之力,故有一一众生修行之者,十方一切天尊及十方一切圣众等,并皆欢喜卫护此人也。
  若有一一众生至一切恶鬼不为灾疫者。一品、二品者,一等、二等也,亦云四等各有九品,是其一品、二品也。国君者,有道之君也。瑞谷者,麦抽双穗,禾达两苗也。此言若有一众生所在之处,能行此四平等之智一品、二品者,随其所在土地,灾蝗不起,风雨依时,国君柔和,地丰瑞谷,灾疫不行也。
  若有二众生至无诸妖云者。前明有一人行平等,其力尚轻,但能使灾星不起、风雨依时。今明有二众生修行四等,智力则大,能得天炁光明,无诸妖怪之云也。
  雷电不怒至绕匝日月者。夫雷电鼓怒,皆由无人行四等,所以阴阳否结,雷电霹雳鼓怒为声也。今既有人行四平等,所以雷电不为之鼓怒,又能令日月常有,素彩光华,澄明清洁,光锋精耀,绕递日月也。
  若满三人至到无上大处者。若满三人行此四等者,其功德周备天地,不可言说譬喻也,能为三界九道众生作出生死桥航,传送九道大众到无上金刚大果之处也。
  故是我师及我弟子至常行此行者。我师者,天尊也。我弟子者,论主弟子也。此行四等之行也,我师及我弟子等,常自殷懃顶戴修行此四等之行也。
  至我师处犹行此行者。至我师处者,天尊大果之处也。常行此行者,犹行四等之行也。夫行在因,今果地乃云常行此行者,有二意,一欲励於后学,故云我师处亦行此行也;二明圣人有本愿之心,故常行四等以度众生。
  故来三界一切有处至催驱四见徒众者。有处者,三界一切有境之处也。本愿行者,即是本因愿也。素愿者,亦与本愿相似,是素来有於此愿。亦云行愿者,行也,地有此愿,愿度一切众生也。相资者,众生有机感,我又有本愿心相资,故我常来三界行此四等,涟汲催驱四见徒众也。从上拔下谓之涟汲,从下拔上谓之催驱也。
  中有杂仙至我心不安者。明尔时座中有杂仙名曰独行,而作问也。云:我学我师经典三十二岁,遍知一切阴阳星历,人伦法用并悉通了,未闻今日论主异说如此,我心不安也。
  我师及我至勿令屈塞者。独行云,我师语我,天下地上更无有一人能胜於我;若更有一人异我所学者,我须枕折令其降伏。我今故欲难穷此义,须分明解答,勿令有於屈塞也。
  时无上高上大法师至我为汝答者。无上大法师,即是论主也。无上智师,即指天尊。论主云:我乃从无上智师学得此无上之智资,汝今来所问,我当解之。
  时独行即问言至非谓具王四义者。此是杂仙独行领论主前所说之义,以发问也。不然者,我谓不如此也。但是有於言语而无义理,则是四败之义,非谓如王等四义也。明论主虽未说四败常说,杂仙经义,有四败。说论已来,杂仙已在彼座,所以杂仙讲论,谓主所说既无义理,是具四败义,非谓具如王有四义也。
  何以故若日月至故义非谓四平等力者。我云,日月由无云故明,有云故暗,春阳故明,秋阴故暗,此乃由春秋明暗,亦非关行於四等也。龙兴则云起,虎啸则风生,阳震则雷电奋动,阴静则雷电潜,亦非由行四等也。
  异於我师至亦非谓四平等力者。今闻此说,乃异我师也。我说我师计及我经,并云天子治化,应天则谷稼滋长,地生瑞草,亦非由四等之力也。
  复言是故我来至云何发言多诸败义者。复言,是故我来常行此事者,既云常行,云何未来之前不来,已来之后复去?既有来有去,何谓常行?仙师如此诸义,非谓四等具王四义,乃是具四败也。云何发言?多作败义也。
  时高上法师笑而答曰至故不得应天子者。高上大慈,怜其不悟,故笑而答之也。过言者,过失之言也。春夏相反者,如春行冬令,冬行春令也。日月昏蚀者,薄蚀也。钝暗者,重暗也。地卤乾瘦者,地生砂卤,并荆棘也。此皆由无人行四平等之智,彼亦不得应相天子也。
  四平等智善调阴阳至所作皆善者。此四等智,善能和调阴阳,消伏灾恶,制於凶敌,使邻国不兴甲兵。能行此行,所在皆善也。
  我以二因缘故来三因缘故去者。二因缘者,一是众生机感,二是我有本愿心也。三因缘者,一是说法竟,二众生机情已谢,三为更久住。恐众生生厌患,故须去也。
  外藉因缘至来去相资者。外赖因缘,即众生机感也。我内常,即我本愿心常欲济众生也。来去相资者,机与本愿,共相资藉也。
  所谓二因缘至还於无所在处者。警我者,警防护也,为众生说戒,以警觉慎防也。非我旧处者,谓此应机之地,非我旧在之处也。为具如此三种因缘,故我须还於无所在之处也。
  是时独行复言至云何欲还往其处者。、此是杂仙问论主无所在处,往还问答也。
  高上复言曰至故名自然者。二自然者,三界内是一自然,三界外是一自然,故曰二自然也。五自然者,五虚空也。异於处空者,此自然异於五虚空及五道也。不逐系绊者,不为四见惑累之所系缚,故名曰自然也。
  具足自然至故处无所在者。具足自然,即是天尊大果大安隐处也。无高无下者,果中无有高下、音乐、六甲八卦、五行屋舍等也。六甲五行,并是无常用事,故果中无此也。四无为,即是四无碍空也,与此自然虚空合德,共成方命,故处无所在也。
  然处非木石至故在处者。然此自然之处,非在木石五数、诸天三界、杂仙境界,故言在无所在处也。
  其时独行至听其受学无上真言者。世师者,世间之师也。具足痴慢者,无有空有二智断伏,通别二惑,故云具足痴慢也。赐慈悲力者,论主既行慈悲,愿赐慈悲之力,不以见嗔也,愿为弟子赐听受学无上真言也。
  高上即告其五戒至七圣智乘者。七圣乘,即是七仙乘也。求受学,所以即授其五戒,令修习七仙圣乘之行也。
  洞玄灵宝左玄论卷之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