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品汇唐诗拾遗

  五言排律十
  余响
  柳宗元   韩愈    刘禹锡
  李吉甫   裴度    李观
  冯宿    王良士   韦纾
  宋迪    吕温    鲍溶
  赵蕃    夏方庆   范传正李君房   许尧佐   陈通方
  张籍    沈亚之   张嗣初
  滕迈    王涯    吴武陵
  李绅    白行简   焦郁
  殷尧藩   朱余庆   贾岛
  李程    郑蕡    乔弁
  姚合    厉    钟辂
  许浑    李商隐   姚鹄
  马戴    李频    杜荀鹤
  张乔    公乘亿   郑谷
  陆扆
  元和以还柳宗元刘禹锡韩愈张籍与夫姚合李频郑谷诸人所作亦不少然格律无足多取者故自柳州而下至唐末通得四十六人共诗六十六首为余响
  五言排律十一
  旁流
  有姓氏无字里世次可考者三十二人诗三十三首
  朱延龄   张叔良   崔琮
  李踈    史延    王濯
  韩濬    成崿    张少博
  周澈    李子卿   徐元弼
  张良器   王绰    敬括
  紫宿    张随    王质
  张公义   周亮   陈翥
  严巨川   莫宣卿   孙昌
  王若嵒   孙頠    徐敞
  顔粲    陈佑    汤洙
  童翰卿   熊孺登
  无姓氏诗九首
  衲子四人诗九首
  释皎然   清江    广宣
  理莹
  宫闺四人诗四首
  上官昭容  宋若昭   宋若宪鲍文姬
  右四十人诗五十五首为旁流
  长篇
  杜审言   杜甫    高适
  张籍    杨巨源
  长篇排律唐初作者絶少开元后杜少陵独歩当世浑涵汪洋千彚万状至百韵千言气不少衰及观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之作乃知少陵出自其祖益以信诗是吾家事矣次则高达夫数首可法元和后张籍杨巨源各一首格律亦可取今俱收入凡五人共诗八首为一巻以为学者之助若韩柳辈虽肆才纵力工巧相矜徃徃不惬人意皆置而不録
  七言律诗一
  正始
  杜审言   沈佺期   宋之问
  苏瓌    韦元旦   宗楚客
  卢藏用   李峤    赵彦昭
  李适    刘宪    岑羲
  徐彦伯   马懐素   郑愔
  苏颋    张说    贾曾
  武平一   李邕    蔡希周张九龄   孙逖
  七言律诗又五言八句之变也在唐以前沈君攸七言俪句己近律体唐初始专此体沈宋等精巧相尚开元初苏张之流盛矣然而亦多君臣游幸倡和之什通得二十三人共诗五十七首为七言近体之始
  七言律诗二
  正宗
  崔颢    李白    贾至
  王维    李憕    李颀
  祖咏    崔曙    孟浩然
  万楚    张谓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盛唐作者虽不多而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若崔颢律体雅纯太白首推其黄鹤之作后至鳯凰而彷佛焉又如贾至王维岑参早朝倡和之什当时各极其妙王之众作尤胜诸人至于李颀高适当与并驱未论先后是皆足为万世程法通得十四人共诗五十二首为正宗
  七言律诗三
  大家
  杜甫
  少陵七言律法独异诸家而篇什亦盛如秋兴等作前辈谓其大体浑雄富丽小家数不可髣髴耳今择其三十七首为大家
  七言律诗四
  羽翼
  钱起    刘长卿
  天寳以还钱起刘长卿竝鸣于时与前诸家实相羽翼品格亦近似至其赋咏之多自得之妙或有过焉今合二家诗三十九首为羽翼
  七言律诗五
  接武【上】
  韦应物   皇甫冉   皇甫曾李嘉祐   刘方平   郎士元
  韩翃    卢纶    司空曙
  李端    秦系    窦叔向
  张志和   严维    崔峒
  耿湋    张继    张南史于鹄
  七言律诗六
  接武【下】
  李益    朱湾    权徳舆
  戴叔伦   张濯    杨巨源武元衡   刘禹锡   柳宗元
  韩愈    陈羽    张籍
  王建    白居易   元稹
  殷尧藩   贾岛    姚合
  王初    李绅    周贺
  中唐来作者渐多如韦应物皇甫伯仲以及乎大厯才子诸人相与接迹而起者篇什虽盛而气或不逮贞元后李益权徳舆杨巨源戴叔伦刘禹锡之流宪章祖述再盛于元和间尚可以继盛时诸家贾岛姚合后出格力犹有一二可取今分为二巻以韦应物皇甫伯仲与乎大厯诸贤凡十九人共诗七十三首为上巻又自李益而下以尽乎元和诸人得二十一人共诗五十九首为下卷
  七言律诗七
  正变
  李商隐   许浑    刘沧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之长于咏史许浑刘沧之长于怀古此其着也今观义山之随宫马嵬筹笔驿锦瑟等篇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用晦之凌歊台洛阳城骊山金陵诸篇与乎蕴灵之长洲咸阳邺都等作其今古废兴山河陈迹凄凉感慨之意读之可为一唱而三叹矣三子者虽不足以鸣乎大雅之音亦变风之得其正者矣今合其诗凡四十九首为正变
  七言律诗八
  余响【一】
  杜牧    薛逢    赵嘏
  李远    刘得仁   姚鹄
  项斯    温庭筠   雍陶
  司马礼   李频    杜荀鹤
  李郢    李羣玉    陆龟蒙
  崔珏    李山甫   张乔
  唐彦谦   罗隐    罗邺
  高骈    方干    来鹏
  七言律诗九
  余响【二】
  崔鲁    崔涂    郑谷
  韩偓    胡曾    曹松
  吴融    韦庄    张泌
  廖匡图
  旁流【附】
  有姓氏无字里世次可考者七人
  卢宗囘   许玫    苏广文
  陈标    谭用之   胡宿
  韩喜
  姓氏疑误者二人
  僧处一   郎士元
  羽士一人
  曹唐
  衲子七人
  皎然    灵一    灵澈
  清江    法振    广宣
  昙域
  闺秀一人
  鲍君徽
  排律【附】
  崔融    僧清江   王建
  温庭筠
  唐末作者虽众而格力无足取焉故自太和至于五代通得三十四人畧其诗之精者共八十八首为余响并系旁流及排律等诗凡二十一人诗四十五首通前离为两巻














  唐诗品彚叙目
  唐诗品彚总叙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絶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畧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昻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寳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沈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大厯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淡刘随州之开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秦公绪之山林李从一之台阁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则有桞愚谿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乐府得其故实元白序事务在分明与夫李贺卢仝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则有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偶对他若刘沧马戴李频李羣玉辈尚能黾勉气格将迈时流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是皆名家擅场驰骋当世或称才子或推诗豪或谓五言长城或为律诗龟鉴或号诗人冠冕或尊海内文宗靡不有精麤邪正长短高下之不同观者茍非穷精阐微超神入化玲垅透彻之悟则莫能得其门而臻其壸奥矣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隠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又何者为王杨卢骆又何者为沈宋又何者为陈拾遗又何为李杜又何为孟为储为二王为高岑为常刘韦桞为韩李张王元白郊岛之制辩尽诸家剖析毫芒方是作者余夙躭于诗恒欲窥唐人之藩篱首踵其域如堕终南万叠间茫然弗知其所往然后左攀右渉晨跻夕览下上陟顿进退周旋歴十数年厥中僻蹊通庄高门邃室歴歴可指数故不自揆窃愿偶心前哲采摭羣英芟夷繁猬裒成一集以为学唐诗者之门径载观诸家选本详畧不侔英华以类见拘乐府为题所界是皆畧于盛唐而详于晚唐他如朝英国秀箧中丹阳英灵间气极又诗府诗统三体众妙等集立意造论各该一端唯近代襄城杨伯谦氏唐音集类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可谓得唐人之三尺矣然而李杜大家不録岑刘古调微存张籍王建许浑李商隐律诗载诸正音渤海高适江宁王昌龄五言稍见遗响毎一披读未尝不叹息于斯由是逺览穷搜审详取舍以一二大家十数名家与夫善鸣者殆将数百校其体裁分体从类随类定其品目因目别其上下始终正变各立序论以弁其端爰自贞观至天祐通得六百二十人共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为九十巻总题曰唐诗品彚呜呼唐诗之偈弗传久矣唐诗之道或时以明诚使吟咏性情之士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辩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本乎始以逹其终审其变而归于正则优游敦厚之教未必无小补云洪武癸酉春新宁高棅谨序













  唐诗品彚凡例
  先辈博陵林鸿尝与余论诗上自苏李下迄六代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春华殊欠秋实唯李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故陋神龙渐变常调开元天寳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故学者当以是楷式予以为确论后又采集古今诸贤之説及观沧浪严先生之辩益以林之言可徴故是集专以唐为编也其为凡例见诸左方云
  一是编不言选者以其唐风之盛采取之广故不立格不分门但以五七言古今体分别类从各为卷卷内始立姓氏因时先后而次第之或多而百十篇或少而一二首凡不可阙者悉録之此品彚之本意也
  一诸体集内定立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傍流诸品目者不过因有唐世次文章高下而分别诸巻使学者知所趋向庻不惑乱也
  一大畧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傍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昻与太白列在正刘长卿钱起韦桞与高岑诸人同在名家者是也
  一乐府不另分为类者以唐人述作者多逹乐者少不过因古人题目而命意实不同亦有新立题目者虽皆名为乐府其声律未必尽被于弦歌也今只随五七言古今体分类于姓氏下先以乐府古题篇章长短次第之后以杂诗篇章长短次第之不复如郭茂倩专以古题为类也学者详之
  一五言长篇七言长篇排律长篇六言絶句不分诸品目者以其诗人著述之少故附见于诸体巻末以备一制作
  一品目叙论备见于五言古诗类他类不过纪其姓名篇什之数耳
  一诸家评论繁甚其有评论本人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后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夫文章者公器也然而歴代辞人志趣不叶议论纵横使人惑于趋向今取其正论悟语悉録之其或文儒竒解过中之说一无取焉
  一诸体姓氏下畧具字里世次其于出处大节歴仕始终竝详于前无考者阙
  一是编之选详于盛唐次则初唐中唐其晚唐则畧矣






  唐诗品彚歴代叙论
  丹阳殷璠云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编记者能审鉴诸体委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论其取舍至如曹刘诗多直语少切对或五字竝侧或十字俱平而逸驾终存然挈瓶肤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征羽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异端妄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徳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逺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京兆杜确云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辞名曰宫体厥后沿袭务于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欲敦尚风格颇有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斵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薄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焉粲粲焉近建安之遗范矣
  河南元稹云唐兴学官大振歴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穏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庐陵欧阳修云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河南宋祁云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
  蔡寛夫诗话云唐自景云以前诗人犹习齐梁之气不除故态率以纎巧为工开元后格律一变遂超然度越前古
  李希声诗话云唐人作诗正以风调高古为主虽意逺语疎皆为佳作后人有切近的当气格凡下者终使人可憎
  雪浪斋日记云前辈云建安才六七子开元数两三人前辈所取其难如此余尝与能诗者论书止于晋而诗止于唐葢唐自大厯以来诗人无不可观者特晚唐气象衰薾耳
  洪邃云唐人以絶句名家者多矣其词华而艳其气深而长锦绣其言金石其声读之使人一唱而三叹
  沧浪严羽云禅家者流乗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乗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厯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厯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故予不自量度輙定诗之宗防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