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诗集
- 全唐诗补编
全唐诗补编
李直方
直方,唐宗室,定州刺史山从子。贞元元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司勋郎中、韶州刺史、赣州刺史、太常少卿,终于大理少卿。 【(《全唐诗》无李直方诗,传据《全唐文》卷六一八、《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
句
岘山依旧远,汉水遶城流。 【见《舆地纪胜》卷八二《襄阳府》。】
潘存实
壶公山
双旌牧清源,吟看壶公翠。 【见黄滔《黄御史公集》卷四《壶公山》诗注、《舆地纪胜》卷一三五、《莆阳比事》卷一、《记纂渊海》卷十。】
陆畅
九日夜
灯下竹烟看更碧,月间花色不分红。 【《千载佳句》卷上《天象部夜》。】
柳宗元
答问附歌
尧舜之修兮,禹益之忧兮,能者任而愚者休兮。□□蓬藋,乐吾 【一作「夫」】 囚兮,文墨之彬彬 【一本作「申申」,】 足以申吾愁兮。已乎已乎,曷之求乎! 【见《柳河东集》卷十五。】
送贾山人南游歌并序
传所谓学以为己者,是果有其人乎?吾长京师三十三年,游乡党,入太学,取礼部、吏部科校、集贤秘书,出入去来,凡所与言,无非学者,盖不啻百数,然而莫知所谓学而为己者。及见逐于尚书,居永州,刺柳州,所见学者益稀少,常以为今之世无是决也。居数月,长乐贾景 【一作「宣」】 伯来,与之言,邃于经书,博取诸史群子昔之为文章者,毕 【一作「必」】 贯统,言未尝诐,行未尝怪,其居室愔然不欲出门,其见人侃侃而肃。召之仕,怏然不喜。导之还中国,视其意,夷夏若均,莫取其是非,曰姑为道而已尔。若然者,其实为己乎?非己乎?使吾取乎今之世,贾君果其人乎?其足也则居,其匮也则行。行不苟之,居不苟容,以是之于今世,其果逃于匮乎?吾名逐禄贬,言见疵于世,奈贾君何!于其之也,即其舟与之酒,侑之以歌。歌曰:
充乎其居,或以匮己之虚, 【一作「或踬其涂,匮乎己之虚」。蜀本云:「或以」字下疑脱「两」字。】 或盈其庐。孰匮孰充,为泰为穷,君子乌乎取以宁其躬!若君者之于道而已尔,世孰知其从容者耶! 【见《柳河东集》卷二五。】
送元暠师诗并序
中山刘禹锡,明信人也。不知人之实,未尝言,言未尝不雠。元暠师居武陵,有年数矣。与刘游久且昵,持其诗与引而来,余视之,申申其言,勤勤其思,其为知而言也信矣!余观世 【「世」字或作「近世」二字】 之为释者,或不知其道,则去孝以为达,遗情以贵虚。今元暠衣粗而食菲,病心而墨貌,以其先人之葬未返其土,无 【「无」下或有「他」字】 族属以移其哀,行求仁者以冀终其心,勤而为逸,远而为近,斯盖释之知道者欤!释之书有大报恩十篇,咸言由孝而极其业。世之 【一无此二字】 荡诞慢訑者,虽为其道而好违其书。于元暠师,吾见其不违且与儒合也。元暠,陶氏子,其上为通侯,为高士,为儒先生 【一无「生」字,一本「生」作「贤」。】 资 【一作「见」】 其儒,故不敢忘孝;迹其高,故为释;承其侯,故能与达者游。其来而从吾也,观其为人,益见刘之明且信。故又与之言,重叙其事。见《柳河东集》卷二五。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附录《外集补遗》录自宋干道永州本《柳柳州外集》。】
滕倪
秋怀
袅袅芙蓉枝,灼灼当秋好。严霜一以冽,日夜色枯槁。讵惟华叶衰,柯条不自保。斩刈同束薪,秋江迹如扫。时事多推移,江流去浩浩。 【见民国二十年戴鸿熙纂《汤溪县志》卷十九。】
李正封
正封,字中护,陇西人。元和二年举进士及第,同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彰义军判官、司勋郎中。 【(《全唐诗》卷三四七小传过略,今据《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七补传)】
月桂
片月转洪蒙,扶疏万古同。根非生下土,叶不坠西风。每向圆时足,还随缺处空。影令群木外,香满一轮中。未种丹霄日,应虚白兔宫。何时得羽化,细得问元宫。 【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一。】
句
三月后方有,百花中更无。 【见《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七。】
大颠
大颠,嗣石头希迁,在潮州灵山。韩愈贬潮州刺史,尝与共游。诗一首。 【(《全唐诗》无大颠诗)】
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
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见《祖堂集》卷五。】
邢允中
邢允中,明州奉化人。元和中官左班殿直监盐酒商税务。诗二首。 【(《全唐诗》无邢允中诗)】
洗(金本)潭
潭水澄初地,长为洗(金本)供。已能降虎豹,不问揽鱼龙。溅沫溪莎碧,疏流石濑重。此中清净理,继迹有禅宗。
驻锡峰
高峰常驻锡,灵异见当年。卓立惊沙界,光辉动梵天。鹤飞青霭外,龙护赤岚边。丈室仍相对,重来果夙缘。 【见董庆酉《四明诗干》卷中。邢允中诗承张靖龙同志录示。】
薛苹
苹,河中宝鼎人。少以吏事进,建中三年为长安令,历虢州刺史。永贞元年,以课最擢湖南观察使。元和三年,迁浙东观察使。元和五年,以治行调浙西。除左散骑常侍,年七十致仕,元和十四年卒。诗一首。 【(《全唐诗》无薛苹诗,事迹据《旧唐书》卷一八五《良吏传》本传、卷十二《德宗纪》、卷十四《宪宗纪》、岑仲勉《唐集质疑薛苹与薛平》)】
禹庙神座顷服金紫苹自到镇申牒礼司重加衮冕今因祈雨偶成八韵
玉座新规盛,金章旧制非。列城初执礼,清庙重垂衣。不睹千箱咏,翻愁五稼微。祇将苹藻洁,宁在饩牢肥。徙市行应谬,焚巫事亦违,至诚期必感,昭报意犹希。海日明朱槛,溪烟湿画旗。回瞻郡城路,未欲背山归。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八。】
崔词
词,元和中人。诗一首。 【(《全唐诗》无崔词诗)】
谒禹庙
惟舜禅功始,惟尧锡命初。九州岛方奠画,万壑遂横疏。受箓尝开洞,过门不下车。诸侯会玉帛,沧海荐图书。玄默将遗世,崇高亦厌居。耘田自有鸟,浚泽岂为鱼。家及三王嗣,殷囚百代如。灵容肃清宇,衮服闭荒墟。枣径愁云暮,松扉撤祭余。叨荣陵寝邑,怀古益踌躇。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八。】
羊士谔
历山
风泉 【《历代诗话续编》本《诗人主客图》作「前」】 留古颜 【《全唐诗》作「韵」】 ,笙磬想遗音。 【见汲古阁本《唐诗纪事》卷四三引《诗人主客图》。】
崔备
寄羊士谔永宁里居 【题拟】
图书锁尘阁,符节守山城。 【见江标影宋书棚本《羊士谔诗集》收《酬礼部崔员外备独永宁里弊居见寄来诗云图书锁尘阁符节守山城》。】
自在
自在,俗姓李,吴兴人。投径山出家,后从南康道一禅师受法。元和中居洛阳香山、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诗四首。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七收伏牛上人《三伤颂》,云为「王蜀时高僧」,实误,详附考。传据《宋高僧传》卷十一)】
放少师行脚时颂
放汝南行入大津,碧潭深处养金鳞。等闲莫与凡鱼伴,直透龙门便出身。
三个不归颂
割爱慈亲异俗迷,如云似鹤更高飞。五湖四海随缘去,到处为家一不归。
苦节劳形守法威,幸逢知识决玄微。慧灯初照昏衢朗,唯报自亲二不归。
峭壁幽嵒往复希,片云孤月每相依。经行宴坐闲无事,乐道逍遥三不归。 【以上四首均见《祖堂集》卷十五。】
伏牛小师
伏牛小师,法名待考,师伏牛和尚自在。诗一首。 【(《全唐诗》无伏牛小师诗)】
答伏牛和尚 【题拟】
鱼龙未变志常存,变了还教海气浑。两眼不曾窥小水,一心专拟透龙门。千回下网终难系,万度垂钩誓不天。待我一朝鳞甲备,解将云雨洒乾坤。 【见《祖堂集》卷十五。】
张署
句
越罗巴锦不胜春。 【见《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卷十六闻人祥正《集句》引。】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四
韦贯之
贯之,本名纯,以字行。少举进士。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转长安县丞。永贞中,除监察御史。元和中历任秘书丞、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都官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九年入相,十一年罢,出为湖南观察使、河南尹。长庆元年卒,年六十二。诗一首。 【(《全唐诗》无韦贯之诗,传录《旧唐书》卷一五八本传)】
同窦群雪中寓直 【题拟】
耿耿风雪暮,直庐未掩扉。咏兰幽助兴,俪玉粲相辉。气劲琴韵切,夜深炉火微。虽殊江海远,即此恋彤闱。 【见《窦氏联珠集》。题下原署「吏部员外郎韦贯之」。】
柳登
柳登,字成伯,河东人。年六十余方从宦,累迁至膳部郎中。元和初为大理少卿,迁右庶子,授右散骑常侍致仕。长庆二年卒,年九十余。 【(《全唐诗》无柳登诗,传据《旧唐书》卷一四九本传)】
颜鲁公挽歌词
杀身终不恨,归丧遂如生。 【《唐语林》卷六。】
李头陀
李头陀,长乐人。从百丈住洪州。诗一首。 【(《全唐诗》无李头陀诗)】
沙堤葬母
守堤三年念生缘,种树为阴出世恩。划石寄言相瞩付,一重孙付一重孙。 【《闽诗录甲集》卷四。】
天然
天然,俗姓居里皆不详。少亲儒墨,与庞蕴善。后皈信佛法,师马祖、石头。初住天台华顶,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莫逆交。元和十五年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世称丹霞和尚。长庆中卒,年八十六。诗五首。 【(《全唐诗》无天然诗。传据《祖堂集》及《宋高僧传》卷十一。其卒年,前书谓在长庆三年,后书作四年,未详孰是)】
孤寂吟
时人见余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余则闲吟孤寂章,始知光阴不虚掷。不弃光阴须努力,此言虽说人不识。识者同为一路行,岂可颠坠缘榛棘。榛棘茫茫何是边,只为终朝尽众喧。众喧不觉无涯际,哀哉真实不虚传。传之响之只不闻,犹如灯烛合盂盆。共知总有光明在,看时未免暗昏昏。昏昏不觉一生了,斯类尘沙比不少。直似潭中吞钩鱼,何异空中荡罗鸟。此患由来实是长,四维上下远茫茫。倏忽之间迷病死,尘劳难脱哭怆怆。怆怆哀怨终无益,只为将身居痛室。到此之时悔何及,云泥未可访孤寂。孤寂宇宙穷为良,长吟高卧一闲堂。不虑寒风吹落叶,岂愁霜草遍遭霜。但看松竹岁寒心,四时不变流清音。春夏暂为群木映,秋冬方见郁高林。故知世相有刚柔,何必将心清浊流。二时(上夕下鹿)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 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黄金烹练转为真 【《宗镜录》卷二十引作「新」】 ,明 【同前书作「此」】 珠含光未示人。了即毛端滴 【《宗镜录》作「吞」】 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尘滴存乎未免(旡心),莫弃这边留那边。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举一例诸足可知,何用諵諵说引词。只见饿夫来取饱,未闻浆逐渴人死。多人说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诈头明。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尘滓茫茫都不知,空将辩口泻玄微。此物那堪为大用,千生万劫作贫儿。聊书孤寂事还深,锺期能听伯牙琴。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贵名为孤寂吟。
翫珠吟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 【伯作「酒」】 自惺 【《灯录》、《通载》、伯作「醒」】 。百骸俱 【《灯录》、《宗镜录》作「虽」】 溃散 【伯作「悔尽」】 ,一物镇长灵。知 【《通载》作「智」】 境浑非体 【伯作「智剑挥非体」】 ,寻 【伯、《灯录》、《通载》作「神」】 珠不定 【伯作「见」】 形。悟即 【伯、《灯录》、《通载》作「则」】 三身佛,迷疑万卷经。在心心岂 【《灯录》、《通载》、伯作「可」】 测,居 【《灯录》、《通载》作「历」】 耳耳难听。罔像先天地,渊玄 【《灯录》、《通载》作「玄泉」,伯作「悬泉」】 出杳冥 【伯作「名】 。本刚非锻 【伯作「断」】 炼,元净 【《灯录》、《通载》作「镜」】 莫澄停 【伯作「亭」、《灯录》、《通载》作「渟」】 。盘泊 【《通载》作「礡」】 逾 【伯作「转」,《灯录》、《通载》作「轮」】 朝日,玲珑 【伯作「铃鑨」】 映晓星。瑞光流不灭,真澄 【伯作「气」】 浊还清 【《灯录》、《通载》作「真气触还生」。】 鉴照崆峒 【伯作「空洞」】 寂,劳 【《灯录》、《通载》、伯作「罗」】 笼法界明。剉 【《灯录》作「挫」,伯作「春」】 凡功不灭 【伯作「狭」】 ,超圣果非盈。龙女心亲献,蛇 【《灯录》、《通载》作「阇」】 王口自倾 【伯作「经」,《灯录》、《通载》作「呈」。】 护鹅人却活,黄雀义 【《灯录》、《通载》作「意」】 犹轻。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声。绝边弥瀚 【《灯录》、《通载》作「汗」】 漫,三 【《灯录》、《通载》作「无」】 际等空平。演教非为教 【《灯录》、《通载》作「说」】 ,闻名不 【《灯录》作「勿」,《通载》作「忽」】 认名。 【伯无以上四句。】 二 【伯、《通载》、《灯录》作「两」】 边俱不 【《通载》作「莫」】 立 【伯作「守」】 ,中道不须行。见月休看 【《灯录》、《通载》作「观」】 指 【伯作「纸」】 ,归 【伯作「知」,《灯录》、《通载》作「还」】 家罢问程 【伯作「逞」】 。识心岂测 【《灯录》作「心则」,伯、《通载》作「心即」】 佛,何佛更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