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诗话
- 瓯北诗话
瓯北诗话
放翁自蜀东归,正值朱子讲学提倡之时,放翁习闻其绪言,与之相契。家居,有《寄朱元晦提举》诗、《谢朱元晦寄纸被》诗,又《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诗,所谓"有方为子换凡骨,来读晦翁新著书"也。及朱子卒,放翁祭之以文云:"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倾长河、决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是可见二公道义之交矣。时伪学之禁方严,放翁不立标榜,不聚徒众,故不为世所忌。然其优游里居,啸咏湖山,流连景物,亦足见其安贫守分,不慕乎外,有昔人"衡门泌水"之风。是虽不以道学名,而未尝不得力於道学也。其集中亦有以道学入诗者,如《冬夜读书》云:"《六经》万世眼,守此可以老。多闻竟何为,绮语期一扫。"又有云:"虽叹吾何,犹当尊所闻。从今倘未死,一日亦勤。"《平昔》云:"皎皎初心质天地,兢兢晚节蹈渊水。"《书怀》云:"平生学《六经》,白首颇自信。所觊未死间,犹有分寸进。"《示儿》云:"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又云:"《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可见其晚年有得,非随声附和,以道学为名高者矣。
至其诗之清空一气,明白如话,而无迂腐可厌之习,则又有馀事也。
放翁与杨诚斋同以诗名。诚斋专以俚言俗语阑入诗中,以为新奇。放翁则一切扫除,不肯落其窠臼。盖自少学诗,即趋向大方家,不屑屑以纤佻自贬也。然间亦有一二语似诚斋者。如《晚步》云:"寓迹个中谁耐久,问君底事不归休?"《饥坐》云:"落笔未妨诗衮衮,闭门犹喜气扬扬。"《老学》云:"名誉不如心自肯。"《醉中走笔》云:"过得一日过一日,人间万事不须谋。"《自咏》云:"作个生涯君勿笑。"《新作篱门》云:"虽设常关果是麽?"《自诒》云:"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遣兴》云:"关上衡门那得愁。"此等诗派,南宋时盛行,在放翁则为下劣诗魔矣。
放翁万首诗,遣词用事,少有重复者。惟晚年家居,写乡村景物,或有见於此,又见於彼者。《老境》云:"智士固知穷有命,达人元谓死为归。"《寓叹》又云:"达士共知生是赘,古人尝调死为归。"《晨起》云:"大事岂堪重破坏,穷人难与共功名。"《忆昔》又云:"壮士有心悲老大,穷人无路共功名。"《夜坐》云:"风生尽散,天阔月徐行。"《夜坐》又一首云:"湖平波不起,天阔月徐行。"《冬夜》云:"残灯无焰穴鼠出,槁叶有声村犬行。"《枕上作》又云:"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初夏居》云:"民有襦知岁乐,亭无桴鼓喜时康。"《寒夜》又云:"市有歌呼知岁乐,亭无桴鼓喜时平。"《羸疾》云:"羸疾止还作,已过秋暮时。但当名百药,那更谒三医。"《题药囊》又云:"残暑才属尔,新秋还及兹。真当名百药,何止谒三医。"此则未免太复!盖一时凑用完篇,不及改换耳。
朱子尝言:"放翁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宋史》本传因之,辄谓其"不能全晚节",此论未免过刻。今按嘉泰二年,放翁起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其时韩胄当国,自系其力。然放翁自严州任满东归後,里居十二三年,年已七十七八,祠禄秩满,亦不敢复请,是其绝意於进取可知。胄特以其名高而起用之,职在文字,不及他务,且藉以报孝宗恩遇,原不必以不就职为高。甫及一年,史事告成,即力辞还山,不稍留恋,则其进退绰绰,本无可议。
即其为胄作《南园记》、《阅古泉记》,一则勉以先忠献之遗烈,一则讽其早退,此亦有何希荣附势、依傍门户之意!而论者辄藉为口实,以訾议之,真所谓小人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者也。今二记不载文集,仅於逸稿中见之,盖子刻放翁文集时,胄被诛未久,为世诟厉,故有所忌讳,不敢刻入,未必放翁在时,手自削去也。诗集中仍有《韩太傅生日诗》,并未删除,则知二记本在文集中,盖因其乞文而应酬之,原不必讳耳。
放翁不以书名,而草书实横绝一时。其《自题醉中所作草书》云:"酒为旗鼓笔力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醉中作草书》云:"醉草今年颇入微,卷翻狂墨瘦蛟飞。"《睡起作帖数行》云:"古来翰墨事,著意更可鄙。跌宕三十年,一日造此理。不知笔在手,而况字落纸!三叫投纱巾,作歌志吾喜。"《学书》一首云:"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读书人笑翁。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虚空。即今讥评何足道,後五百年言自公。"《暇日弄笔》云:"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龙蛇入我腕,疋素忽已穷。馀势尚隐辚,此兴嗟谁同!"《杂兴》诗云:"纸欲穷时瘦蛟举,已看雷雨跨苍茫。"《草书歌》云:"吾庐宛在水中,车马喧阗那到耳。一堂然卧虚旷,蝉声未断声起。有时寓意笔砚间,跌宕奔腾作诙诡。徂徕松尽玉池墨,梦泽乾蟾滴水。心空万象提寸毫,睥睨僧窥长史。联翩昏鸦斜著壁,郁曲瘦蛟蟠入纸。神驰意造起雷雨,坐觉乾坤真一洗。小儿劝我当自珍,勿为门生书几。"《夜起作书自题》云:"一朝此翁死,千金求不得。"是放翁於草书工力,几於出神入化。惜今不传,且无有能知其善书者,盖为诗名所掩也。杜少陵亦无书名,然《杜诗详注》云:"胡俨在内阁,见子美亲书《卫八处士》诗,字甚怪伟。'惊呼热中肠'作'呜呼热中肠。'"
放翁目力亦绝人。五十岁《秋夜读书戏作》云:"也知赋得寒儒分,五十灯前见细书。"五十三岁诗:"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六十岁诗:"细书时读眼犹明。"六十九岁诗:"目了未妨观细书。"七十五岁诗:"年过七十眼犹明,天公成就老书生。"七十六岁诗:"目光焰焰夜穿帐。"又"细书如蚁眼犹明。"七十七岁诗:"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孤灯观细字,坚坐常夜半。"又云:"一齿已摇犹决肉,双眸虽涩尚耽书。"直至七十九,史局告成,将致仕,始言"目昏颇废书",作诗记其始,是七十九目力方稍减也。八十二岁《老态》诗亦云:"似见不见目愈衰,欲堕不堕齿更危。"然又云:"目昏大字亦可读,齿摇犹能决濡肉。"则亦尚未大害。又七十七岁有记,记:"中夜睡觉,两目每有光,如初日,历历照物。昔晁文公自谓善养生之验,予则偶然耳。"又八十二岁十一月廿七记:"夜分披衣,神光自两眦出,若初日,室中皆明。"此又神光涌现,不可思议者。又先生齿牙亦坚利,七十七岁始一齿动摇,戏作云:"病齿原知不更全,漂浮杌涅已三年。一朝正使终辞去,大嚼犹能尽彘肩。"又诗云:"摇齿复牢堪决肉,枯颅再茁已胜簪。"八十一岁堕第三齿,有诗。至八十五岁腊月五日始落第一牙,距易箦仅数日耳。然则先生具寿者相,得天独厚,为一代传人,岂偶然哉?
●卷七
○陆放翁年谱小引
《放翁集》向无年谱。然身阅六朝,历官中外,仕而已,已而仕,出处之迹既屡更;且所值之时,当宋南渡,战与和局亦数变,使非有谱以标岁月,则读者於先生之身与世,将茫无端绪。幸先生诗自入蜀以後四十卷,系手自编订;四十卷之後,至八十五卷,则其子子ね当先生在时即随年记录,故岁序差可考。而文集中碑记之类,亦多书明年月官位,可以稽其时也。昔王宗稷作《苏文忠年谱》,悉本《东坡大全集》诠次之。今余亦仿此例,就《剑南诗集》、《渭南文集》及《家世旧闻》、《老学庵笔记》等书,次其先後,盖已十得八九。惟入蜀以前少年之作,所存无几,难於悬揣。然事迹亦往往散见於诗文,因亦就其可知者系於某年之下,并略载时事,以相印证,庶读者可以一览了如云。
○陆放翁年谱
宋徽宗宣和七年已巳
先生生於是年十月十七日,在淮上舟中。是日平旦,大风雨。及先生生而雨止。见先生庆元元年诗题。又有诗云:"少傅奉诏朝京师,舣舟生我淮之湄。"按先生先世自嘉兴徙钱塘,吴越时又徙山阴之鲁墟,世业农。宋祥符中,陆轸始以进士起家,仕至吏部郎中,直昭文馆,赠太傅,是为先生高祖。轸生,官国子博士,赠太尉,是为先生曾祖。生佃,仕至尚书左丞,赠太师、楚国公,是为先生之祖。《宋史》有传。佃生宰,字元钧,则先生父也。见先生文集及《家世旧闻》。其官位不可考。按先生《跋向芗林帖》云:"先少师使淮南,实与芗林为代。"《跋周侍郎奏稿》云:"余生於宣和末年,先少师以畿辅转输饷军泽潞,寓家於荥阳。"又云:"先君以御史徐秉哲论罢,南来寿春。"则先生父盖尝官提举、转运等职。《跋楚公奏稿》云:"此先少师绍兴中命笔吏传录者。"又作《陈彦声墓志》云:"建炎四年,先君会稽公奉祠洞霄宫。"则南渡後曾有祠禄。又《跋朝制要览》及《持老语录》,皆云"先君会稽公。"则其官阶及勋封可见也。惟文集称"先少师",诗集称"先少傅",微有不同。然"师"、"傅"同一阶,盖皆应得之封耳。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
二年丁未 二帝北行。
高宗建炎元年 即靖康二年五月,即位,改元。
二年戊申
三年己酉 金兵南下,帝航海。
四年庚戌 帝归临安,金立刘豫为子皇帝。
先生年七岁。按《陈彦声墓志》云:"建炎四年,金兵南来,先君欲避无所。
闻东阳陈彦声以侠称,乃挈家依之。居三年,乃归。"《跋周侍郎奏稿》云:"先君自徐秉哲论罢後,南来寿春。又自淮徂江,间关兵间。及归山阴旧庐,则某年已稍长矣。"开禧中有诗追记云:"家本徙寿春,遭乱建炎初。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乱定不敢归,三载东阳居。"盖先生生而遭乱,其父挈之避兵,由寿州过江,又侨居东阳者三年。至绍兴二三年,始归山阴。
绍兴元年辛
二年壬子
三年癸丑
四年甲寅
先生年十岁。按《跋周侍郎奏稿》云:"先君归山阴,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言及靖康北狩,无不流涕哀恸。"又《跋傅给事帖》云:"绍兴中,某甫成童,见当时士大夫言及国事,无不痛哭,人人思杀贼。"盖皆此数年中事。先生生平,以复仇为念,盖自幼习闻先正之言,至老不变也。又嘉泰元年有诗,谓某十许岁,即往来门诸山。"
五年乙卯 金太宗崩,熙宗立。徽宗殂於金。
六年丙辰
先生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本传。按先生父南渡後,不见有仕宦之迹,盖以祠禄致仕,所得恩荫也。
七年丁巳
先生年十三,《跋陶渊明集》云:"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
八年戊午 相秦桧,先已罢相,至是再相。与金议和。
九年己未 金人归河南、陕西地。
十年庚申金复取河南、陕西。
先生年十六,初赴举场。按先生《灯笼诗》云:"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又《跋范元卿书後》云:"绍兴庚申、辛酉间,予年十六七,与陈公实及予从兄伯山、仲高、叶晦叔、范元卿皆同场屋。"
十一年辛酉 和议成。
先生年十七,尚从师受业。与许子威辈同从鲍季和先生,晨兴,必具帽带而出。见嘉泰元年诗自注。
十二年壬戌 金人归徽宗、郑后、邢后之丧及韦太后。
十三年癸亥
先生年十九,以举进士试南省,至临安。见嘉泰三年诗自注。
十四年甲子
先生年二十,作《司马温公布被铭》。自注:"予年二十岁所作,今传以为秦少游作者,非也。"又作《菊枕》诗。见丁未岁诗注。是年上元,在都城从舅光州通判唐仲俊观灯。见嘉泰二年诗自注。
十五年乙丑
十六年丙寅
十七年丁卯
先生年二十三。按先生《跋韩非子》云:"绍兴丁卯,先君年六十时,所得吴或才老本。"先生是年父尚在,而入仕後未见有丁父艰之事,盖其父殁於此数年中。
十八年戊辰
十九年己巳 金宗颜亮弑熙宗而自立。
二十年庚午
二十一年辛未
二十二年壬申
二十三年癸酉 金迁都於燕。
先生年二十九。两浙转运使陈阜卿考试官,秦桧孙埙以右文殿修撰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先生文,擢置第一,埙次之。桧大怒。
二十四年甲戌
先生年三十,试礼部被黜。时陈阜卿亦几得祸。
二十五年乙亥 秦奉死。
二十六年丙子 钦宗殂於金。
二十七年丁丑
先生年三十三。作《门寿圣院记》,尚无官位,但书"吴郡陆某记。"
二十八年戊寅
先生年三十四。官福建宁德县主簿。先生有《谢内翰》启云:"仕由资荫。"盖先生十二岁所得恩荫,至是始选主簿也。是岁作《宁德县城隍记》,系衔书"迪功郎主簿。"见文集。按先生赴任,由温州入闽,有《题江心寺》、《泛瑞安江》及《平阳驿观梅》等诗。
二十九年己卯
先生年三十五,在宁德。按先生《跋盘涧图》云:"绍兴己卯、庚辰之间,予为福州决曹掾,与闽县大夫张仲钦甚相得。"
三十年庚辰
先生年三十六。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迁大理司直,兼宗正簿。本传。
《盘涧图跋》云:"绍兴己卯、庚辰,予为福州决曹。"是是年春间,尚在宁德也。《祭周益公文》云:"绍兴庚辰,予始至行在,与益公相遇,遂定交。"则以除敕令所入都也。先生自闽归途,亦从温、处经行,有诗记其事。云:"自来福州,诗酒殆废;今北归,至永嘉括苍,无日不醉。"又有诗记绍兴庚辰游谢康乐石门,王仲信为作《石门瀑布图》。皆自闽归杭之游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