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话

  ④《全唐诗》作"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⑤《全唐诗》作"东南永作金天柱"。
  ⑥《全五代诗》引至此。
  ⑦《唐纪》、《全唐诗》"万"作"千"。
  ⑧李调元云:"休卒于永平二年,云投孟误也。"考此为休《陈情献蜀皇帝诗》,当是投王建所作。

  二七○、苦热诗
  太祖采听至明远,边事纤悉必知,有间①者西②蜀还③,问③剑外有何事?间者④曰:"但闻成都⑤满城诵朱⑥山长⑦《苦热诗》曰:'烦⑧暑郁蒸无所⑨避,凉风清冷⑩几时来?'"曰:"此蜀人思我来取⑾也。"⑿(《总龟》前三十一、《能改斋漫录》五、《全五代诗》五十九、《历代》五十五、王校《王五代》五、《郑五代》四)

  案:此则见《玉壶清话》卷六。吴曾据睦台符《岷山异事》谓:"梓潼山人李尧夫吟《苦熟诗》云:'炎暑郁蒸无处避,凉风消息几时来?'"以是知此两句乃李尧夫诗,非朱山长也。

  ----------------
  ①"间",原作"闻",据《能改斋漫录》改;《五代诗话》作"使"。
  ②《五代诗话》"西"作"自"。
  ③《能改斋漫录》、《五代》、《历代》"还"下有"上"字。
  ④《五代诗话》"间者"作"对"。
  ⑤《总龟》"成都"作"城郭",据《能改斋漫录》、《五代诗话》改。
  ⑥《全五代诗》"朱"作"李"。
  ⑦《玉壶清话》"山长"作"长山"。
  ⑧《全五代诗》"烦"作"炎"。
  ⑨《玉壶清话》、《五代》、《历代》、《全五代诗》"所"作"处"。
  ⑩《全五代诗》"清冷"作"消息"。
  ⑾《能改斋漫录》"取"作"伐"。
  ⑿《五代诗话》作"蜀民望王师也"。

  二七一、陈抟赠张咏诗
  张忠定少年游华山,谒陈图南,〔遂欲隐华山,谓图南曰:"欲就分先生(华)①山(一)②半住可否?"图南曰:"他人即不可,如公者吾当分半山相奉。然公方有宦职,未可释此,其势如家人张筵,笙歌鼎沸,忽庖中火起,待公救之,岂可不赴?"赠之诗曰:〕③"自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也须多谢鬓边疮。"始皆不喻,后忠定镇杭益④,晚年发疮于脑,⑤〔不瘥,乞金陵,悉如其诗。大中祥符七年乙卯七月二十日终。〕⑥(《总龟》前三十一、《丛话》前二十五、《诗林》四、《乐趣》四、《宋纪》五、《全五代诗》十七)

  案:此则出《梦溪笔谈》卷二十。胡仔《渔隐丛话》谓:"余考《三朝正史·张咏传》:真宗时,咏再任升州,头疮甚,上悯之,代还;不能朝谒,复求领郡,命知陈州,卒。则《西清诗话》之言是也。其《古今诗话》以谓移守金陵遂薨,非也。"

  ----------------
  ①《青箱杂记》有"华"字。
  ②《青箱杂记》有"一"字。
  ③《丛话》、《诗林》、《宋纪》、《全五代诗》无"遂欲隐华山"至此诸语;作"图南赠诗一绝"。
  ④"益"原作"盖",据《丛话》、《梦溪笔谈》诸书改。
  ⑤《诗林》、《宋纪》"脑"作"鬓"。
  ⑥《丛话》、《诗林》、《宋纪》、《全五代诗》无"不瘥"至此诸语;作"移守金陵遂薨"。

  二七二、滕倪诗
  滕倪苦〔心为〕①诗,宗人滕郎中守吉州,住谒之,会秋试,告别为诗云:"秋风②江上别旌旗,故国无③家泪欲垂。千里未知投足地④,前程应⑤是听猿啼。⑥误攻文字身空老,却返渔樵计已迟。羽翼凋零归⑦不得,丹青⑧无路接差⑨池。"守得诗云:"此生不与子相见。"别后卒于旅邸。倪又有诗云:"白发不知⑩容相国,也同闲客满头生。"又《题鹭鸶障子》云:"映水有深意,见人无惧心。"(《总龟》前三十一)

  案:此则见《云溪友议》。

  ----------------
  ①《云溪友议》有此二字;《唐纪》五十九"为"下更有"新"字。
  ②《云溪友议》"风"作"初"。
  ③《云溪友议》"无"作"有"。
  ④《唐纪》、《全唐诗》十八"地"作"处"。
  ⑤《云溪友议》、《唐纪》、《全唐诗》"应"作"便"。
  ⑥《云溪友议》、《唐纪》、《全唐诗》"啼"作"时"。
  ⑦《唐纪》、《全唐诗》"归"作"飞"。
  ⑧《唐纪》、《全唐诗》"青"作"霄"。
  ⑨《云溪友议》"差"作"瑶"。
  ⑩《云溪友议》、《唐纪》.《全唐诗》"知"作"能"。

  二七三、床下诵诗
  孟津诗人李渎①字长源,一日自孟津访魏仲先,曰:"数宿前有人在床下,诵曰:'行到水穷处,未知天尽时。'予斥其误,曰:'岂非"坐看云起时"耶?'答曰:'此云安能起也?'〔又非梦寐,亟窥之空无一物。〕②兹必死期〔先报〕,③故来相别。"痛饮数日而卒。(《总龟》前三十一)

  案:此则出《玉壶清话》卷七。

  ----------------
  ①"渎",原作"读",以其字"长源"之义求之,似应作"渎",据《玉壶清话》改。
  ②《玉壶清话》有此数语。
  ③《玉壶清话》有此二字。

  二七四、丁晋公总章圣陵事
  丁晋公总章圣陵事,翰林学士李维①,援其亲识为挽郎,恳请于晋公曰:"更在陶鉒。"②丁应声曰:"隔鉒③复陶铸,斋郎又挽郎。"〔维对曰:〕④"自然堪下泪,⑤何必到斜阳。"⑥未几丁败。(《总龟》前三十二)

  案:此亦见《湘山野录》卷下,惟《湘山野录》谓李维请免其子挽铎之执,丁允之,李遂拜谢,戏谓丁曰:"昨日并今日,斋郎与挽郎。"盖言两日伺之。丁应声曰:"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不数日遂出,未及洛而南迁,下泪之谶也。

  ----------------
  ①《湘山野录》"维"作"淮"。
  ②《国老谈苑》"鉒"作"铸"。
  ③《国老谈苑》"隔鉒"作"陶铸"。
  ④《国老谈苑》有此三字。
  ⑤《国老谈苑》"下泪"作"泪下"。
  ⑥《国老谈苑》"到斜阳"作"更残阳"。

  二七五、张唐卿登科题壁诗
  张唐卿进士第一人登科,期集于兴国寺,题诗句于壁曰:"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有人续云:"君看姚晔并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后果终于京官。(《总龟》前三十二、《宋纪》十三)

  案:此则出《梦溪笔谈》卷二十三。

  二七六、赵渭南
  赵嘏尝有诗云:"早晚粗①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止于渭南尉,以其精于诗,时谓之赵渭南,如韦苏州云。(《总龟》前三十二)

  案:此则出《摭言》卷十五。

  ----------------
  ①《全唐诗》二十"粗"作"相"。

  二七七、白首同归
  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日遇不以礼,复遭遇晋武帝,遂同日收石崇、欧阳坚、潘岳送市。石谓潘曰:"安仁复尔耶?"潘曰:"可谓白首同归也。"潘《金谷集》云:"投分寄石友,白首①同所归。"亦其谶也。(《总龟》前三十二)

  ----------------
  ①"首",原作"日",据《晋书·潘岳传》改。

  二七八、百姓歌庾亮
  庾亮出石头城,百姓歌于岸上,曰:"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飞鸟。庾公还扬州,白马牵旒旐。"果寻卒。(《总龟》前三十二)

  案:《太平广记》一百四十一引此作《世说新书》,今《世说新语》无此则。考此歌见《晋书·五行志》。

  二七九、来鹏诗谶
  来鹏诗思清丽,章岫尚书〔常〕①爱其才,〔后〕②游蜀,夏课卷中有云:"一夜绿荷风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识者以为不祥,是年果失志。③(《总龟》前三十二)

  案:此则见《北梦琐言》七。

  ----------------
  ①《唐纪》五十六无"常"字。
  ②《唐纪》有"后"字。
  ③《唐纪》作"随秋赋而卒",《北梦琐言》作"不随秋赋而卒于通议郎"。

  二八○、丁晋公诗谶
  丁晋公自崖召还,有《寄友人诗》曰:"九万里鹏重①出海,一千年鹤再归巢。"②句徤意清。然议者曰:"谓鹏处于海为得地,出海则失水;鹤返其巢,则不能翱翔矣。"卒如其说。又扈从东封,尝闻奈何黑水人间阴狱,也感其事而为诗,曰:"黑水溪旁聊驻马,奈何岸上试回头。高崖昏处是阴狱,须信人生到此休。"非佳兆也。(《总龟》前三十二)

  ----------------
  ①《东轩笔录》三"重"作"容"。
  ②《东轩笔录》"再归巢"作"许归辽"。

  二八一、丁晋公诗谶之二
  丁晋公为侍中时,尝作诗曰:"千金家累非良宝,一品官高是强名。"未几夺爵,籍没。初释褐为饶倅,同年白稹为判官。稹一日以片纸假缗伍缳于公。公笑曰:"榜下新婚,京国富室,岂无半千质物耶?惧我挽之,故矫耳。"于简尾书一绝戏之曰:"欺天行当吾何有?立地机关子太乖。五百青蚨两家阙,赤洪崖打白洪崕。"①朱崕之行兆于此。(《总龟》前三十二)

  案:此则亦见《湘山野录》卷下。

  ----------------
  ①《湘山野录》作"白洪崖打赤洪崖"。

  二八二、郑毅夫诗谶
  郑毅夫罢禁林,行次南都,遇雨为二篇,曰:"雨声飘断忽南去,云势旋生从北流。应料①凉风消息近,②萧萧已在树③梢头。"又曰:"榴④火烧空未拟⑤休,⑥忽惊快⑦雨破清⑧秋。晚云淡淡⑨趂落日,⑩只到⑾楚江南岸头。"僧文莹见之,讶其气不振,解钱塘赴青社,卒楚州。(《总龟》前三十二)

  案:此则亦见《玉壶清话》卷七。《玉壶清话》又有二诗为《题僧文莹所居壁》及《题余杭郡阁诗》。

  ----------------
  ①《玉壶清话》"应料"作"料得"。
  ②《玉壶清话》"近"作"好"。
  ③《玉壶清话》"树"作"柳"。
  ④《玉壶清话》、《渑水燕谈录》七"榴"作"老"。
  ⑤《渑水燕谈录》"拟"作"肯"。
  ⑥《玉壶清话》"休"作"收"。
  ⑦《玉壶清话》"快"作"急"。
  ⑧《玉壶清话》、《渑水燕谈录》"清"作"新"。
  ⑨《玉壶清话》、《渑水燕谈录》均作"浓淡"。
  ⑩《玉壶清话》"趂落日"作"落日下";《渑水燕谈录》作"白日下"。
  ⑾《玉壶清话》、《渑水燕谈录》"到"作"在"。

  二八三、崔勉诗谶
  崔玄谏议有子名勉,与赵叔平同年登第,转大理评事,过天津桥坠马。时集贤韩公,与赵同为开封府推官。韩,崔婿也,闻其坠马,遽往眂之。但呕血不止,数日,馆于韩舍,因作诗曰:"身随花露重,命逐藕丝轻。明朝风雨霁,归路在三清。"明日果卒,时有微风细雨。(《总龟》前三十二)

  二八四、卢多逊签兆
  卢多逊方丱角,其父携就云阳观小学,与群儿见废坛上有古签一筒,竞往抽之为戏。多逊尚未识字,抽一签归示其父,词曰:"身出中书堂,须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终为蓬岛①客。"父见之,颇意以为吉兆。迨作相,与秦王事故败,始因遣堂吏赵白,遂窜南荒,卒于朱崕,年五十二,无一字之差。(《总龟》前三十二)

  案:此则见《玉壶清话》卷三。

  ----------------
  ①《玉壶清话》"岛"作"海"。

  二八五、任玠梦中和诗成谶
  蜀人任玠字温如,晚寓宁州府宅,一夕梦一山叟贻诗曰:"故国路遥归去来",玠和之曰:"春风天远望不尽。"既觉,自笑曰:"吾其死乎?"数日,不疾而卒。(《总龟》前三十三)

  案:此则亦见《渑水燕谈录》卷六。

  二八六、钟辐妻梦中唱酬
  金陵才士钟辐,少年气豪,一老僧见之,相曰:"公登第则家破。"时樊若水爱辐之才,以女妻之。及燕尔,应诏洛中,果中甲科。由是任放,携一女奴青箱过华州蒲城。其宰乃辐故人,延留累日。一夕盛暑登县楼,痛饮而寝,梦妻樊氏以诗一首示生,云:"楚水中①如镜②,双双白鹭③飞。④金陵几多地,一去不思⑤归。"生梦中愧谢答诗,曰:"还吴东下过蒲城,⑥城⑦上清风酒半醒。想得到家春欲⑧暮,海棠千树已⑨凋零。"既悟,感其事,因趣装归,至采石渡,青箱心痛,暴卒。生匆匆藁葬于新坟之侧,洎至家,庭户閴然,妻亡已数月,询之亲邻,樊亡之日,乃梦于登县楼之夕也。青箱葬处乃樊之茔地尔,不植他木惟海棠数株,正符诗意。钟叹曰:"老僧之说信哉。"终身不仕,隐于终山,著书养气,年八十而终。⑩(《总龟》前三十三)

  案:此则亦见《江南野录》及《湘山野录》卷中、《乐善录》上。

  ----------------
  ①《太平广记》二百七十九引《闻奇录》亦以为苏检事。此句"中"作"平"。
  ②《湘山野录》、《乐善录》作"平如练"。
  ③《江南野录》、《湘山野录》、《乐善录》"鹭"作"鸟"。
  ④《太平广记》作"周回白鸟飞"。
  ⑤《太平广记》"思"作"知";《江南野录》、《湘山野录》、《乐善录》作"言"。
  ⑥《太平广记》作"还吴东去下澄城"。
  ⑦《太平广记》、《湘山野录》"城"作"楼"。
  ⑧《太平广记》、《湘山野录》"欲"作"已"。
  ⑨《江南野录》、《湘山野录》"已"作"欲"。
  ⑩原注:"《臆说》谓钟辐为苏检,青箱为小青"。

  二八七、卢献卿梦人赠诗
  范阳卢献卿,大中年举进士,连不中第,薄游衡、湘间,至郴而病。梦人赠诗,曰:"玉①筑郊原古,青山为②四邻。扶疏绕台木,③寂寞独归人。"踰旬乃卒,郴守为葬之近郊,果以夏初入窀穸。(《总龟》前三十三)

  案:此则出孟棨《本事诗》。

  ----------------
  ①《本事诗》"玉"作"卜"。
  ②《本事诗》"为"作"唯"。
  ③《本事诗》"木"作"树";《太平广记》一四四引《本事诗》作"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