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诗话
- 不下带编
不下带编
魏野与寇莱公同游陕郊僧寺,各留题。后又偕诣寺中,见寇诗用碧纱笼,魏诗则尘昏满壁。时有官妓以衣袖拂之,魏笑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 【平】 胜似碧纱笼。」夫纱帽吟诗, 【谚语:「乌纱帽下好吟诗。」】 而用碧纱笼罩,颇似后恭王播之僧而亦小有致。然不若拂尘红袖,字染衣香,妓尤韵致也。
予读贾岛集,爱其送沈秀才句:「曲言恶者谁?悦耳如弹丝。直言好者谁?逆耳似长锥。」如古乐府语,亦善喻。
先帝南巡幸浙,杨子东野嗣震曾应皇子令赋白杜鹃花诗,有「三更枝上月无痕」句,至今传流人口。东野与予最契,才超一世。尤赏其七绝诗胜人。晚年北上,有赏花词五十首播于长安,教习王门而卒。予索 【色】 其遗集于诸令子至再,而终秘不与,不知何也。
渔洋山人述其先人象春题项王庙诗:「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更肆阿 【窝】 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姆,项王真龙汉王鼠。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古今判刘、项,无此雄快也。
解 【械】 缙题猛虎顾彪图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时成祖有歉于皇储,味此诗意,遣迎仁宗,此则煞有关系也。
杭州太守张公恕可官十年,题于署曰:「乡国几程劳梦想,湖山十载足勾留。」大有白公风味。京江相君玉书,其兄也。康熙辛卯,以劳王事殁塞外,公奉命假 【去】 归护丧三月,迨弥期返境,则賷篆官至。公方睇望湖山,徘徊官舫,意有所属。顾而见之,怫然曰:「咄咄官吏,逼人受事耶!」时吟得「三阳渐布明湖满」之句,对未就,座客应声曰:「五马方从旧里回。」遂击节称快,拜受事。公五马还官,来从故国,宣所欲言,便犁然有当 【去】 也。盖诗写情事于五、七字,简括调 【去】 度,在唐人亦颇难之。西河毛太史奇龄尝谓埴曰:「文无古今,祇在情事切当,善入人意而不涉凡近,便是能事。」「五马」句得之矣。
宇内郡城凡两邑附郭者,从无设于府门左右,独杭州太守,其府门左右则设仁和、钱塘两县署门相对。或题诗云:「杭州太守署为尊,两令东西对县门。」闻于张公,亟延入礼之,相与酬和。
少时从西河太史集陈子襄许称诗。太史谓:「杨汝士压倒元、白,岂有异能哉?」因指斋壁所书唐联「鸾掖、鲤庭」之句谓诸君曰:「二语似几了不异人意,然按当 【平】 日情事,杨嗣复率两榜门生迎父于 【乌】 陵仆射 【夜】 于新昌里第,元、白俱在座赋诗。儿子拜前,门生拜后,颇难抒写。而汝士一笔写出,遂令 【平】 元、白见之失色,以其切当情事。此后人所宜法也。」予退而志其语。
人家娶妇,于彩舆将迎之时,其兄若弟一人自闺中抱之而升,迨诣门,则新壻亲抱出, 【昌瑞切。】 于中堂礼讫,传席以入,弗令履地。此风自唐时已然。乐天春深嫁女家诗云:「青衣转 【去】 毡褥,锦绣一条斜」是也。盖步致花烛,砌接红毡,堂及洞房,云铺地锦,青衣拥簇,转转更 【平】 番,以达于新妇之居。斯时饮对交杯,声喧擦 【撒乃俗字。】 幛,咸可想见于四句中矣。今杭俗用米袋承毡,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袋隐代。传代之义甚佳,可作娶妇新料用。
李泌宿内院,旦起,或窃泌鞋送帝所,帝曰:「鞋者谐也,当为弼谐,事宜谐矣。」今人家嘉礼答采,必设绛丝鞋。新妇过 【平】 门,进舅姑及诸姑伯姊,必具干鞋坤鞋诸仪,亦取夫妇谐好 【去】 偕老之义,事或本于唐。
严沧浪评太白诗谓:「衣帽华不得,文章淡不得,相易乃两成其美。」埴见名辈巨人,未有不淡其衣帽,华其文章者。况文章光焰,现于四体,则衣帽虽淡而实未尝淡也。
薤叶至滑,露水弗留,比光阴之迅速也;蒿艹满径,嘉树不生,喻瘗埋之庞杂也。
委弃五谷,神明最恶,况已作 【佐】 食,尤当珍惜。按北□王罴尝为台使 【去】 设食,使 【去】 乃裂去 【上】 饼缘 【去】 于地。王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 【上声。】 之。使愕然大惭。
元末永嘉高则诚明避地于鄞之栎社,以刘后村有「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句,因编琵琶记,有所刺也。时案前列烛,为之交光,遂名其处为「交光楼」。今四明遗址在焉。埴制一唱千金曲有云:「琵琶一曲烛交光,烛到交光曲断肠。祇惜是非风剌谬,千秋寃杀蔡中郎。」盖荆钗、琵琶,均非实事,若院本则以二剧为冠。 【今西湖昭庆寺僧舍有则诚为琵琶记时几案,当案拍处,痕深寸许。按玉莲乃王梅溪女,梅溪劾史浩,孙汝权实怂慂之,浩所切齿。因令门客作荆钗记,故谬其事,以污蔑之。】
张乖崖在蜀,有参军老病废事,公责之曰:「胡不归!」明日求去,留诗为别云:「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兴浓。」公惊,谢之曰:「吾过矣!同僚有诗人而不知。」留而慰荐之。又,东坡守杭,毛滂为掾,秩满辞去,有别妓词云:「今夜山深处,断魂吩咐潮回去。」坡闻之,语 【去】 客曰:「郡寮有词人而不及知,吾之过也。」折简追还,流连数月。二事一辙,见古人无不乐 【效】 扬人善,即下 【去】 得一语出色,便相倾倒 【上】 。不似今人褊心,一味忌才,埋没人善也。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 【形】 ,何得曰『太行 【杭】 』?」乙曰:「本太行 【杭】 ,如何称『大行 【形】 』?」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云:「奈何翁亦颠倒 【去】 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 【杭】 山也。」按资暇录云:「世俗之言,类多讹误。虽有见闻,嘿不敢证。」盖沉溺于贯俗之说,久则正是之言为众所非,自古如斯已。然太行 【杭】 本俗称,当以太行 【形】 为正。山海经:「太行 【形】 山,一名五行 【形】 山。」列子直作「太形」,则形乃本音也,知之者鲜 【上】 矣。
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鸟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语言文字故不足以尽道也。
陈字一换,便新眼前,笔下随举一二,如润笔称润毫,纨绔称帬屐,遗命称遗占 【去】 ,各有本也。王缙与人作 【佐】 碑铭,有送润毫者悮叩其兄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梁武时魏邢峦表:「刺史萧渊藻,帬屐少年,不谙治务。」颜延之陶征君诔:「式遵遗占。」盖六朝人最重换字之法,谁谓文章不在换字乎?况人情厌故,笔意喜 【去】 生。即一二字间避熟于心思,顿新其耳目矣。
润毫之事,自相如致金千斤,而递盛于唐元和长庆间。凡墓碑、庙记,争以得韩文为荣。故刘禹锡祭退之文云:「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李北海长于碑颂,受遗 【位】 至巨万。时仪以鬻文获财,未有如韩愈、李邕者。皇甫湜为裴度作福光寺碑,度赠宝车名马等物约千余缗犹大怒。索 【色】 一字三绢至九千。司空图为王重荣作碑,赠绢数千。元、白情如昆弟,及白为元墓铭,尚酬物当六、七万,他可知已。宋太祖立润笔钱降诏 刻石于金人院,每移文督之。前代之重文轻币如此。
白居易作景云律师塔碑,其弟子馈绢百匹。见本集。宋席大光倩吴傅朋书母碑铭,以文房玩好之物尽归之,预储六千缗而润毫。见贵耳集。
近代海内求文者,自弇州大泌后,则虞山宗伯也。宗伯文价既高,多与清流往来,好延引后进。凡中朝衣冠,不远千里,行縢修系,丐作隧石之词,寿幛之序,为其亲光荣者,络绎门下。有故人子远来求援,公命少 【上】 竣,曰:「润毫至,丰啬尽 【津上声。】 以赆子,可归矣。」适一帅具百金请序,公尽与之。其人失金于途,去复 【扶又切。】 来,乃获三百金,则其盛何减于古人。
同里马隐君玉起先生允璜,埴祖舅也。隐居嗜学,甚有文章。尝曰:「鬻文为活,志士所羞。」而古来于润笔之典最重。盖馈者固未尝敢轻,而受者亦不以为忝,见古人之于文事如此其不苟也。今则不然,高才视若恒人,奇文不逢识者,无论金帛之投,杳不可得,即区区餔餟,亦不易图矣!何怪乎文士之愈困哉?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嘿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忿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阳明先生语也。
不见可欲,此心不乱。大士修行 【去】 ,乃在补陀山人迹不到之处;近世修炼之士,亦多避喧居寂。制其外所以养其中也。人之一身,眼为罪魁。嗜欲无厌 【平】 ,率自眼起。惟伟人端士,乃不为眼所移。贞女、烈妇亦然。王龙标闺怨之作,陌头杨柳,少妇本不知愁,乃因上 【上】 楼而忽见,见而生悔,非眼之罪乎?故「四勿」首于视。
秦邮一士,于乡试之岁,请乩判得失,降笔大书「一薛居州」四字。州内薛姓者仅一人,应试自负必隽,迨牓发而隽者乃一宋一王也。薛其如彼何!天上仙才亦喜 【去】 掉文弄笔,开人思路多已。
有以「雁来红」求诗乩笔者,判云:「苏武音书寄便风,上林飞集落征鸿。至今血染 【去】 阶前艹,一度秋来一度红。」亦佳。
卖花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 【平】 ,好梦初觉 【教】 ,闻之莫不新愁易盛,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元人谢宗可一律云:「春光叫遍费千金,紫艳红香藉好音。几处又惊游冶梦,谁家不动惜芳心?韵传杨柳门庭晚,响落秋千院宇深。忽被卷帘人唤住,蝶蜂随担过墙阴。」按谢咏物百首,首推是作。今吴下刊本,不知为何人改撺,兹录其原本于此。尚有咏鼠须笔、睡燕、雁字、松枝、火等篇,皆写生手也。
甲戌夏,埴省亲长安,偶赋燕京五月歌八首。父同年阮亭王公士禛过邨见之,谓先君子曰:「嗣君诗,后进之秀。君重瞳□□,嗣君可称『小重瞳』矣!」盖埴亦一目有重瞳子也。公为题跋,且延誉之。夫小子何知,辄蒙巨公奖评耶?因是有「小重瞳」之目。
杭州丽京陆先生圻,国初时为西泠十子之冠。自西市得释,即远游不知所终。埴友洪君昉思有答人诗:「君问西泠陆讲山, 【丽京号。】 飘然一盋竟忘还。乘 【平】 云或化孤飞鹤,来往天台、雁荡间。」即此诗可想见其人已。
柴隐君虎臣绍炳,亦十子中独行 【去】 之君子也。有省轩集行世。葬西湖,名达巨公多为表墓。其嗣君文学胥山世堂,能世其业,予三十年寒故也。近大中丞李公馥以孝廉方正荐,而胥山具牒固让不赴,士林高之。
四明沧柱仇公兆鳌以少宰致政归,过埴杭邸曰:「闻子精说文之学,极辨四声,自洪迈、徐铉、吴正道诸君后,近代之从事于斯者,罕矣!」因讯以杜句「池鱼涸其泥」用在十灰韵中,埴应声曰:「此见 【现】 于张孟阳诗。」少宰大慰,即出 【昌瑞切。】 其所撰杜集详注二十八卷,命埴补注其四声未备者。凡载余卒业,续授枣雕。夫字义,大矣;四声之学,深矣。埴性钝才疎,荒于涉猎,恐□□隘闻,挂一漏万,于少宰一生注杜之苦心,毫无补益。今弹指忽穿卅 【音撒,古三十字,非俗字也。】 载,末学丛残,而德不加修,能无倍深其危惧乎!
诸庶常襄七锦,以孝廉御试第一,授中书。始而中翰也。旋第南宫,选 【去声】 西清,继而内翰也。用以对品宰百里而改教授,又继而外翰也。一人三翰,士林美谭。埴赠一联云:「热官宁换冷官做,外翰原从 【去】 内翰来。」襄七为绣州英俊,才品矫矫轶羣。踵秋岳、竹垞两公而起者,非他人,必襄七也。
埴交襄七,尤重其贫而能孝。孀母太夫人,积 【姿】 三十年,以十指作佛事;自上下神祇外,中列圣贤、佛、老子之真;次及忠孝、伟节殁为明神者;下至坊庸、户溜、猫虎、昆虫,有神以尸之者,莫不具。绣为一轴,名之曰「千佛幢」。将归之天竺寺,而襄七遂登第。文章巨公多题咏其事焉。
昔人陈言者,一则曰不佞,再则曰不敏。盖以不佞则不能为面谀之言,不敏则不能为溢美之词,所谓修辞立诚者,吾侪可自谢耶!埴按:元遗山诗有云:「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此殆自伤其有不得已而为者乎?昔祢 【平声,音祧。】 衡为黄祖书记,轻重疎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如吾腹中所欲言。」王俭令 【平】 任昉作一文,及成,曰:「正得吾腹中之欲。」李义山之文,率为 【去】 人属稿,抽心呈貌,缠绵丽密,是皆所谓随人俯仰,人哀则哀,人谀则谀者。不尔,则非其腹中语矣。文人失职,尚能挥洒纵横,把凌云之笔,以修立诚之词耶?为人代毫,吾侪不免。元诗有概于心。偶成三绝句寄友吴子宝崖陈琰 【时为宋中丞漫堂延于吴中使院。】 云:「夙号翩翩书记雄,体宜各得便称工。不知开府曾持手,所欲言如彼腹中。」「依刘多少古今才,俯仰由他获已哉。寄语凌云人替笔,可随谀媚可随哀。」「枉自西昆效义山,一生笺奏为谁娴。名流失职官斋里,寒士覊縻记室间。」宝崖有和诗,惜轶其本。
沈嘉则明臣在胡公宗宪幕府,有「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艹不闻声」句。公起捋沈须曰:「何物沈郎,雄快若是。」埴谓:此杀星健儿,凶狠忍心语耳,何雄快之有?不记吾乡沈青霞公炼塞外感怀诗:「白草黄沙风雨夜,寃魂无数觅头颅。」与唐人「一将功成万骨枯」皆字字刺心,乃仁人所当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