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楚辞
- 楚辞集注辩证后语
楚辞集注辩证后语
影印宋端平本跋〔近人〕郑振铎
右宋朱熹〔一一三〇——一二〇〇年〉所定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为熹孙朱鉴于宋理宗端平乙未〈一二三五年)所刊本。这是今日我们所见的最古和最完整的一个刻本。黎庶昌尝于日本获见一元刊本的朱氏集注,已惊为秘笈,亟为之覆刻,收入古逸丛书中。今得此宋本,又远胜于古逸本了。我曾把这两个本子,初步对读了一下,卽发现元刊本有不少错误失真之处。如宋本序中「世不复传」四字,元本作「世复不传」一字顚倒,语气便大有出入。又宋本辩证卷上中「然其反骚,实乃屈子之罪人也」句,元本佚去「然」字,作空格。「楚辞卷第一」下,宋本仅有「集注」二字,元本则增为「朱子集注」四字。又宋本后语之末,附有邹应龙、朱在、朱鉴的三篇跋文,元本均佚去,令人无从知道后语成书与印行的经过,以及朱在刊书的始末。可见书贵古本,不仅因其「古」而贵之,实在是为了实事求是,要得到一个最准确、最无错误的本子,作为研究的依据,以免因一字之差,而引起误会,甚至不正确的论断。朱熹为宋学大家,毕生勘定了不少经典古籍,很有些特见,足以纠正汉儒的谬解。楚辞的最早的本子,为汉刘向所写定,凡十六卷。后汉王逸为之章句,续增了他自着的九思一篇,定为十七卷。宋洪兴祖为之补注。这是代表汉学家的一个注释本子。宋晁补之又择后世文辞与楚辞相类似者,编为续楚辞二十卷,凡二十六人,计六十篇;又择其余文赋或大意祖述离骚,或一言似之者,为变离骚二十卷,凡三十八人,通九十六首。朱熹根据了王逸和晁补之二家的书,加以增删,附入注释,定为此本。他的集注八卷,是依据王逸所定的本子,删去了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而增入贾谊的吊屈原、服赋二篇,并将扬雄的反离骚一篇,附録于后。他的后语六卷,则是根据晁补之的续楚辞、变离骚二书而加以增删者,所取凡五十二篇。他的辩证二卷,则为他撰的不能附入注释中的考证之语。这是一个比较的最完备的楚辞集子,包括屈原的全部作品,和受屈原影辔的许多历代(到宋为止)的最好作品。今晁补之的书已不传,王逸章句和洪兴祖补注二书的宋刊本也已不可得而见,则朱熹的这个注本,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一个古刻本了(四部丛刊所收楚辞补注乃是明翻宋本)。王逸的注释,多牵强附会之处,未脱汉儒说经的习气。朱熹的注释是比他进了步的。在辩证里,他曾把王逸的错误与附会之处,详加批判。在楚辞的许多注释本里,这也可算是比较好的一个本子。朱熹作辩证的时间,在宋宁宗庆元己未〔一一九九年〕,是在他死的前一年。他的后语则是未完成的本子(只注释了前十七篇,以后三十五篇无注)。他的集注则大约是完成于一一九五年左右。赵希弁云:「公之加意此书,则作牧于楚之后也。或曰:有感于赵忠定之变而然。」〔涵芬楼影印宋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第五下)按熹作牧于楚,是一一九三年的事。赵汝愚罢相,则在一一九五年。是他成书的日子,当在一一九五年至九六年之间。这个集注,先曾刊行。今存者有嘉定癸酉〔一二一三年)江西刊本,辩证二卷,并附于后。但后语六卷,则于熹死后,始由其子朱在为之印出〈一二一七年〉。现在,这个朱在本也已失传了。再经过十六年,他的孙子朱鉴,才集合了这三部分,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一部书。他把这集注和后语里的重复的三篇删去了 (集注里已收贾谊的吊屈原、服赋二篇,又附载扬雄的反离骚一篇,后语里又收此三篇。朱鉴本则于集注部分里删去反离骚一篇,于后语部分里删去吊屈原、服赋二篇,避免复见),以见全书的整齐划一。他这个刊本,可以说是朱熹这部书的今存的最早的最完备的刊本,且也是最后的一个定本了。明蒋之奇堂重刊宋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年)潭州湘阴令施南向文龙的一个刻本,而那个本子却是刻在朱鉴刻本出来以后的三十二年。这部仅存于世的朱鉴刻本,为山东聊城海源阁旧藏,后为东莱刘氏所得。去年,由刘少先生捐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现藏北京图书馆。今年是屈原逝世的二千二百三十年。我们藉此机会,把这部最古的最完备的楚辞集注定本,影印出来,作为对于屈原这位古代伟大的爱袓国、爱人民的诗人的一个纪念。同时我们想,这部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屈原的专家们也将会有些贡献与帮助。一九五三年月十日郑振铎跋。
直齐书録解题〔宋〕陈振孙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
侍讲建安朱熹元晦撰。以王氏、洪氏注或迂滞而远于事情,或迫切而害于义理,遂别为之注。其训诂文义之外,有常考订者,则见于辨证,所以祛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于千载之下。忠魂义魄,顿有生气。其于九歌、九章,尤为明白痛快,至谓山海经、淮南子殆因天问而著书,说者反取二书以证天问,可谓高世絶识,毫发无遗恨者矣。公为此注在庆元退归之时,序文所谓「放臣弃子、怨妻去妇」,盖有感而托者也。其生平于六经皆有训傅,而其殚见洽闻发露不尽者,萃见于此书。呜呼伟矣!其篇第视旧本益贾谊二赋而去谏、叹、怀、思。屈子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而宋玉以下则曰续离骚,其言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尤名吉也。楚辞后语六卷
朱熹撰。凡五十二篇。以晁氏续、变二书刊定,而去取则严而有意矣。【卷一五楚辞类】
郡斋读书志附志〔宋〕赵希弁
楚辞集注八卷、后语六卷、辨证二卷。
右朱文公所定也。离骚凡七题二十五篇,皆屈原作,定为五卷。续离骚八题十六篇,定为三卷。校晁氏本增吊屈原、服赋二篇,而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公谓四篇虽为骚体,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叹犹粗可观,两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时人莫之读,今不复以累篇袠也。贾傅之词于西京为最髙,且惜誓已着于篇,而二赋尤精,乃不见取,亦不可晓,故并录以附焉。后语定着五十二篇。公谓屈子者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词也,故今所欲取时使继之者,必其出于幽薆穷蹙、怨慕凄凉之意,乃为得其余韵。而宏衍巨丽之观、欢愉快适之语,宜不得而与焉。至论其等,则又必以无心而冥会者为贵。其或有是,则虽远且贱,犹将汲而进之。一有意于求似,则虽迫近如扬、柳,亦不得已而取之耳。骚自楚兴,公之加意此书,则作牧于楚之后也。或曰有感于赵忠定之变而然。【卷下楚辞类】
四库全书提要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子撰。以后汉王逸章句及洪兴祖补注二书详于训诂,未得意旨,乃櫽括旧编定为此本。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宋玉以下十六篇为续离骚。随文诠释,每章各系以兴比赋字,如毛诗传例。其订正旧注之谬误者,别为辩证二卷附焉,自为之序。又刊定晁补之续离骚、变离骚二书,録荀卿至吕大临凡五十二篇为楚辞后语,亦自为之序。楚辞旧本有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晁本删九思一篇,是编并削七谏、九怀、九叹三篇,益以贾谊二赋。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以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病而呻吟故也。晁氏续离骚凡二十卷,变楚辞亦二十卷,后语删为六卷,去取特严,而扬雄反离骚为旧録所不取者,乃反收入。自序谓欲因反离骚而着苏氏、洪氏之贬辞,以明天下之大戒也。周密齐东野语记绍熙内襌事曰:「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以寄意焉。」然则是书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楚辞集注卷首】
五十万卷楼藏书目録初编(近人〕莫伯骥
楚辞八卷、后语六卷。明成化刊本,陆润之旧藏。
伯骥按:庶老斋丛谈〈按当作「庶斋老学丛谈」)中云:「汉武帝秋风辞见于文选、乐府、文中子,晦庵附入楚辞后语,而史记、汉书皆不载。艺文志又无汉武歌,不知祖于何书。」又续停骖録卷二十一云:「朱子注楚辞,在今余干之东山,其意盖为赵汝愚作也。复为后语,以选古人之辞,世有议其去取之未当者。盖楚词之文,至东汉而病矣,况后世乎?文公之旨,则以无心而冥会,贤于不病而呻吟者尔。此为第一义也。」又萧穆敬孚类稿云:「余以为千古之第一知骚者,莫如太史公。至本书注事详确,莫如王、洪两注本。学者但熟读太史公屈原列传,可深得屈原各篇精义之所在。再读王、洪注本,可知屈子用古之通博。而朱注本实未能高出前人,但偶有独得处,采取之可也。若尊朱者,因其一序,概将前人抹摋,则大谬云。」此皆前人论朱注之得当者也(节録〕。【卷一五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