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丛话全编

纪文达师曰:“对句类书”始于隋杜公瞻之《编珠》。然其书《隋志》、《唐志》俱不载。至《宋志》始著录,而宋人未见引用者,亦无旧刻旧抄流传于世。至康熙中,乃有高士奇家刊本,云得自内库废纸堆中。世颇疑其依托。其灼然可征者,当自《初学记》之事对始,然亦仅每门之内,载有数条,非全书如是。其全以对句为书者,唯前明杨升庵之《谢华启秀》为人所共知。其书自二字以至八字,各为一卷,八字以外者,自为一卷。唯二字类中,无对句者十五条;三字类中,无对句者四条;四字类中,无对句者三十二条。中间或注出典,或不注出典。即注者,亦不详悉,尤非著书之法。盖偶然札记之,本以备作骈体之料。后人得其残稿,刻之耳。其曰《谢华启秀》者,取陆平原文赋中语也。然其中多全引旧文两句,旧诗一联,殊乖命名之义。又如“锋蝟斧螗”,本柳子厚《平淮夷雅》之成句,即析为二字之对,已属陈因,兼伤割裂,然犹存柳名也。而“巢父壶公”,为庾子山《小园赋》中旧对,则竟没其名矣。卉服注曰:《汉书》,而竟忘《禹贡》,此王弇州所讥,求之六合之外,而失之目睫之前者也。至四字以下对,益不工整。如以“咸则三壤”对“画为九州”;以“作法于凉”对“谁能执热”。则虚实字颠倒。“便娟轻丽”对“犀角丰盈”,铢两全不相称。以“季氏八佾舞庭”对“管仲三归反坫”,偏枯尤甚。乃以“胡燕胸珽声大”对“越燕红襟身小”,则亘古骈体无此复句。以“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对“民生于勤,勤则不匮”,改窜经文而仍不能匀配,则益拙矣。按:高江村刊本称杜氏原书凡四卷,今止存二卷,其后二卷止存原目,共分十四门。卷首载杜公瞻序云:
皇帝在江都,日好为杂咏及新体诗,偶缘属思,顾谓侍读学士曰:“今经籍浩汗,子史恢博。联每繁阅览,欲其故实,览者易为比讽。”爰令微臣编录,得窥书囿,故目之曰《编珠》。其朱书者,故实。墨书者,正义。时大业七年正月,奉敕撰进,勒成四卷。著作佐郎兼散骑侍郎臣杜公瞻谨序
又按:高氏刊本亦分四卷:第一卷《天地部》、《山川部》;第二卷《居处部》、《仪卫部》、《音乐部》;第三卷《服玩部》、《珍宝部》、《缯采部》、《酒膳部》;第四卷《黍稷部》、《菜蔬部》、《果实部》、《车马部》、《舟楫部》。前二卷,每部之后各有高氏增补语。后九卷,则全系高氏补遗。又附《续编珠》二卷:一《岁时》;二《人伦》;三《文学》;四《花木》,附《众草》;五《鸟兽》;六《鱼虫》。又附刊杨升庵《谢华启秀》八卷。此书虽未著录于《四库》,而童塾中犹以为枕中秘也。
黄右原比部奭见余辑《巧对录》而喜之,因以旧所笔记数纸示余,为择其尤工稳者录之如左。二字者如:
朱夏;素商。傅咸赋、梁元帝《纂要》硬雨;尖风。《轩渠录》、李商隐诗雄气;壮年。梁简文诗、《晋书》云脚;雨拳。韩愈诗、刘禹锡诗地肺;天脐。《三秦记》、《河图括地象》鱼复;马当。《后汉书》、李白诗幼海;祖洲。《山海经》、《十洲记》瓠史;竹书。《梁书》、《南史》黄独;紫团。杜甫诗、陆龟蒙诗葱岭;蒜山。《汉书》、《京口志》汗雨;肉雷。《战国策》、《清异录》亥既;丁当。《瑯環记》、《清异录》盾匠;脚婆。《清异录》、黄庭坚诗人柳;女萝。《三辅故事》、《诗经》耄矣;孩之。《左传》、《老子》鰕即;鸡斯。《山海经》、《六韬》海若;波斯。《楚辞》、《山海经》馀不;若耶。《晋书》、《水经注》
三字者如:
陈无巳;许有壬。《宋诗话》、《元史》不夜城;无雷国。《齐地记》、庾信赋小戊子;雌甲辰。《东轩杂录》、《东轩笔录》鸡三足;骥一毛。《庄子》、《淮南子》逍遥馆;安乐窝。《辍耕录》、《家史》愚公谷;妒妇津。柳宗元文、《酉阳杂俎》齐谐记;越绝书。《唐书》、《隋书》谢益寿;王昌龄。钟嵘《诗品》、《唐书》谢蝴蝶;郑鹧鸪。《宋书》、《唐诗纪事》陈惊座;赵倚楼。《汉书》、《摭言》郭有道;王无功。《后汉书》、《唐书》
四字者如:
皂雕御史;白马将军。《旧唐书》、《魏志》赤牛中尉;白马光勋。《北史》、《后汉书》七松处士;五柳先生。《唐书》、《陶潜集》枯松太保;大树将军。《记事珠》、《后汉书》白马长史;黄骢少年。《后汉书》、《北史》墨曹都统;文翰将军。《龙鬚记》、《唐类函》大千世界;不二法门。《起世因本经》、《维摩经》丙寅学士;戊巳先生。《金波遗事》、《墨庄漫录》
巧对录卷之三
《明道杂志》云:世传朱全忠作四镇时,一日与宾佐出游,全忠忽指一方地曰:“此可建一神祠,试召一视地工验之。”而召工久不至,全忠怒甚,现于辞色,左右皆恐。良久,工至。全忠指地视之。工再拜贺曰:“此所谓乾上龙尾地,建庙固宜。然非大贵人,不见此地。”全忠喜,薄赐而遣之。工出,宾僚或戏之曰:“若非乾上龙尾,定当坎下驴头矣。”盖东北人谓斫伐曰坎也。
沈作哲《寓简》云:扬文公危言直道,独立一世,嫉恶如仇。在翰苑日,有新幸近臣以邪言进者,意欲攀公入其党中,因间语公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公正色疾声答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幸臣大沮。
《东坡志林》云:“章詧,字隐之,本闽人,迁于成都数世矣。善属文,不仕,晚用太守王素荐,赐号冲退居士。一日,梦有人寄书召之者云:“东岳道士也。”明日,与李士宁游青城,濯足水中,詧谓士宁云:“脚踏西溪流去水。”士宁答云:“手持东岳寄来书。”詧大惊,未几,果死。
《北梦琐言》云: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之,宣宗赏焉。
《瑯环记》云:兰待女子同种则香,故名“待女”。“待女花;宜男草。”是绝对也。按:《风土记》:“鹿葱,宜男草也。”
《全唐诗话》云:温庭筠才思艳丽,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按:《三国志--诸葛恪传》注:“白头翁,鸟名。”
《瑯环记》云:绛树一声能歌两曲,二人细听,各闻一曲,一字不乱。人疑其一声在鼻,竟不测其何术。当时有黄华者,双手能写二牍,或楷或草,挥毫不辍,各自有意。余谓“绛树双歌;黄华二牍”是确对也。
《后山诗话》云:昔之黠者,滑稽以玩世曰:“彭祖八百岁而死,其妇哭之恸。其邻里共解之曰:‘人生八十不可得,而翁八百矣,尚何尤?’妇谢曰:‘汝辈自不谕尔。八百死矣,九百犹在也。’世以痴为九百,谓其精神不足也。”又有令新视事而不习吏道,召胥魁问之。魁具道笞十至五十,及折杖数。令遽止之,曰:“我解矣!笞六十为杖十四耶?”魁笑曰:“五十尚可,六十犹痴耶。”长公取为偶对曰:“九百不死;六十犹痴。”
《云仙杂记》云:申王谓猪既供餐,不宜处于秽地,乃以毡龛粟粥待之。取其毛刷净,令巧工织壬癸席,滑且凉。又蜀人二月好以豉杂黄牛肉为甲乙膏,非尊亲厚知,不得预食。其家小儿,三年一享。“壬癸席,甲乙膏”正好作对。
《独醒杂志》云:东坡、山谷同游凤池寺,坡公举对云:“张丞相之佳篇,昔曾三到。”山谷即答云:“柳屯田之妙句,那更重来。”时称名对。张丞相诗云:“八十老翁无品秩,昔曾三到凤池来。”坡公盖取此也。
又云:杨大年,美鬚髯。一日早朝罢,至都堂。丁晋公时在政府,戏谓之曰:“内翰拜时鬚扫地。”公应声曰:“相公坐处幕漫天。”晋公知其讥己,而喜其敏捷,大称赏之。
《鹤林玉露》云:“尤延之与杨诚斋为金石交。淳熙中,诚斋为秘书监,延之为太常卿,又同为青官僚宷,无日不相从。二公皆善谑,延之尝曰:“有一经句,请秘监对,曰‘杨氏为我。’”诚斋应曰:“尤物移人。”众皆叹其敏确。
《□(上巩下石)溪诗话》云;尝见同侪因行饮,令人索一鱼名,有浙人大唱云:“周公鱼。”余谓坐客曰:“且喜‘召伯鲊’有偶对矣。”满堂皆胡卢不止,因戏为足成其语云:“京市鲊先夸召伯,浙音鱼或号周公。”
《猗觉寮杂记》云:世传“不逢韩玉汝”,有应声对者曰:“可怕李金吾。”以“金吾”对“玉汝”为巧。唐有孙玉汝,则玉汝为名字,不始于韩也。
《归田录》云:梅圣俞以诗知名,而浮沉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其初受敕修《唐书》时,尝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笑对曰:“君于仕宦,又何异狼吞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又云:王荆公一日谓刘贡父曰:“‘三代夏商周’,可对乎?”贡父应声曰:“四诗风雅颂。”荆公拊髀曰:“此天造地设也!”
又云:寇莱公在中书时,尝与同列戏语曰:“‘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者。”会杨大年来白事,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时称为的对。
《系年要录》云:绍兴五年,诏禁屠以祷晴,而并及鸡鸭。右谏议大夫赵霈奏疏称颂上德,以为齐宣王不忍一牛之比。中书舍人胡寅读疏笑曰:“谏议乃及此乎!闻汝直统兵有号龙虎大王者,或入犯,当以鸡鸭谏议拒之。”按;沈德符《敝帚斋余谈》云:“汤义仍论给事胡似山汝宁除参论饶伸外,不过一‘虾蟆给事’而已。盖时因祷雨禁屠宰,胡请并禁捕蛙,以感召上苍,故汤有此语,且告人曰:“吾亦为似山图不朽,与南宋‘鹅鸭谏议’属对亲切耳!”
丁令威化鹤,出干宝《搜神记》,此人人知之也。又《神仙传》:苏仙公,桂阳人,升云而去。后有白鹤来止郡城楼,人或弹之,以爪书曰:“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来归。我是苏公,弹我何为?”故黄涪翁《次韵苏韩林出游》诗云:“人间化鹤三千岁,海上看羊十九年。”并用苏家典故,真佳对也。
《老学庵笔记》载临安扁榜对有:“乾坤湿气四斤丸,偏正头风一字散。”“三朝御史陈忠翊,四代儒医陆大丞。”“东京石朝议女婿乐驻泊药铺,西蜀费先生弟子寇保义卦肆。”按:吾师纪文达公亦有集京城市肆招牌对句,如:“冬季讽经”对“秋爽来学”。“神妙乌须药”对“祖传狗皮膏”。“学经蒙任附”对“店槽道俱全”。“去风柳木牙杖”对“滴露桂花头油”。“精裱唐宋元明古今名人字画”对“自运云贵川广南北道地药材”。此可见名流虽游戏之词,亦皆前有所本也。
宋与辽交欢,文禁甚宽。轺客往来,率以谈笑诗文相娱乐。元祐间,苏文忠公尝膺是选,辽使闻其名,思困之。其国旧有对云:“三光日月星”。无能对者,以请于公。公唯唯,谓其介曰:“我能而君不能,非所以全大国之体。‘四诗风雅颂’,天生对句。盍先以此复之。”介如言,方共叹愕,公徐曰:“四德元亨利。”辽使睢盱欲起辨,公曰:“尔谓我忘其一耶?谨关尔舌!两朝兄弟邦,卿为外臣,此固仁庙之讳也。”辽使出不意,遂心折。旋复令医官对云:“六脉寸关尺。”辽使愈悚然。既而请曰:“学士前对究欠一字,仍请另构一语。”适雷雨大作,公云:“‘一阵风雷雨’,即景可乎?”遂大敬服,尽欢而罢。此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四等公侯伯子男”同一因难见巧也。按:“三光日月星”,近又有以“八旗满蒙汉”作对者,庄赡相称。文字因时运而开,此则前人所不能测其所至矣。
俗传东坡与子由夜雨连床,子由曰:“尝见鬻术者云:‘课演六爻,内卦三爻,外卦三爻。’思之不能成对。”一日同出,坡见戏场舞棒花者云:“棒长八尺,随身四尺,离身四尺。”语子由曰:“此语正可还前日枕上之对也。”
“刘蕡下策,我辈登科;雍齿且侯,吾属何患?”成语天然,坡公所对。见释惠洪《冷斋夜话》。
宋时有尚书孙觌,相传为坡公遗体,冯具区祭酒所云“阳羡孙老得坡公弃婢而生者也。”唯王渔洋先生力辩之,谓坡住阳羡,见一童子颇聪慧,出对句云:“衡门稚子璠玙器。”童子对曰:“翰苑仙人锦绣肠。”即孙觌也。坡甚喜之。据此则觌非坡子明矣。抑或宋人好名,如童贯自托为韩魏公所生,梁师成亦自谓坡公所出耶。
士子遇文宗按临,始用功读书,谓之“抱佛脚”。《中山诗话》:“王荆公嗜谐谚。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曰:‘急则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客曰:‘急则抱佛脚是俗谚。’上去‘投’,下去‘脚’,岂非的对?”
《后村诗话》云:高文虎作《西湖放生池记》,以鸟兽鱼鳖咸若为商王事,太学诸生为谑词哂其误。陈晦行“史集贤制”用昆命元龟事,闽帅倪侍郎驳之。陈累疏,援引唐人及本朝命相皆用此语。史擢陈台端,劾倪削秩罢去,或为一联云:“舍人旧错夏商鳖,御史新争舜禹龟。”
《桐江诗话》云:元祐东平王景亮与诸仕族无成者,结为一社,纯事嘲笑。士大夫无问贤愚,一经诸人之目,即披不雅之名。当时号曰猪嘴关。吕惠卿察访京东,吕天资清瘦,语以双手指画。社人目之曰:“说法马留。”又凑为七字曰:“说法马留为察访。”弥岁不能对。一日,邵篪因上殿泄气,出知东平。邵高鼻卷髯,社人目之曰:“凑氛狮子。”乃对云:“凑氛狮子作知州。”惠卿衔之,讽部使者发以他事,举社遂为齑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