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对联
- 楹联丛话全编
楹联丛话全编
汤文正公答沈茝岸书云:“李文节尝言翰林官能坏人,衙门冷则易苟,体面好则易傲,无政事则易懒,无风波则易放。署中堂联云:‘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真座右铭也。”
魏敏果公象枢由左佥都御史荐升户部侍郎,一岁五迁,愈用警惕。自题一联云:“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载年谱中。
《柳南随笔》云:“无锡杜紫纶太史诏由词馆假归,,二十年林居,游名山殆遍。乾隆丙辰,游西湖归,作一绝句授其子曰:‘此即我遗令也。’未半月,以微疾终。诗云:‘半生空自逐浮华,放浪湖山亦大差。分付儿曹无别语,读书为善做人家。’卒之前三日,为其七十诞辰,张宴厅事,大书一联榜于柱。出句为‘教子课孙完我分’,对句即用所作诗结语云。”
《随园诗话补遗》载:“或题书斋联云:“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又过润州时,见僧壁联云:‘要除烦恼须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又过九华寺见一联云:‘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亦彼法中之格言也。”
武进赵恭毅公申乔论学,以不欺为本。官浙藩时,自署堂联云:“君不可负,只是心难负,负心者不容于尧舜;天不可欺,谁言人易欺,欺人者如见其肺肝。”又湖南院署联云:“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
姚雪门颐督学湖南时,自题使院云:“亏他人便亏自己,须记朝齑暮盐,我亦寒士;要公道还要虚心,试看畹兰亩蕙,楚故有材。”又联云:“才要真爱,名要略爱,总之己要自爱;天不可欺,君不敢欺,实于心不忍欺。”吴稷堂省兰亦督学湖南,有联云:“畏简书并畏人言,常以无欺盟夙夜;正文风先正士习,惟将有耻勖胶庠。”吾闽沈心斋涵学使一联云:“尔无文字当安命;我有儿孙要读书。”简而有味。翁覃溪师督学山左时,亦录此十四字悬于堂楹,并为之跋云。
江南各州县厅事,多同一楹联。据王朗川《言行汇纂》,乃王玉池令金乡时所作。句云:“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语质意真,妙在人人共晓。若《坚瓠集》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云:‘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则未免村气太甚矣。
余初历外任,即守荆州。尝于厅事漫题一联云:“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石晓田郡丞煦逢人述之。未及一年,擢淮海监司,实管河防,非所习也,因题厅事云:“到此真成以政学;相逢但愿由中行。”万廉山郡丞承纪亦亟称之。
金德山中丞在粤西藩任时,作官厅对联云:“坐此似同舟,宦情彼此关休戚;须臾参大府,公事何妨共酌商。”用意深厚,有名臣风味。余至粤西,访其联已不可得矣。中丞复诵其乡人徐公士林作臬司题庭柱云:“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亦仁人之言。若宋牧仲题豫章署斋云:“云白峰青,焕发庐山真面目;蛟腾凤起,扢扬滕阁旧风流。”词虽美而意近夸矣。
李恭毅公湖任通永观察时,题厅事一联云:“人苦不自知,愿诸君勤攻吾短;弊去其太甚,与尔辈率由旧章。”
闻广州郡守署中一联云:“不要钱原非异事;太要好亦是私心。”此所谓深人无浅语也,惜忘却何人所撰。
陈最峰景登牧晋州,自题厅事云:“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蒋南庄守颍州,自题听事云:“人原是俗非关吏;仕岂能优且读书。”陈子澜尹来宾亦自题厅事云:“事出于公,诸君何妨至室;吏原非俗,我辈还要读书。”皆真朴有味。
余小霞题佐杂官厅联云:“此间只可谈风月;相对何须问主宾。”浑成典切,于佐杂官厅尤有味。
甘肃藩署官厅有萨湘林集经语联云:“有孚在道明功也;同寅协恭和衷哉。”
桂林抚署二堂有同年赵文恪公慎畛联云:“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文恪由桂林擢督吾闽,两地皆有遗爱,至今颂声不衰。读其楹联,堪信其言行相顾也。
桂林抚署小厅中有百文敏公联板云:“行所当行,不为己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跋云:“此庚申岁集古人语以自勖者。余自京尹出膺外吏,所至不一载,必有迁除,以故湘南浙右,黔岭滇池,次第转徙,履任之暇,即手书榜诸楹间,以为座右之铭。去冬于五华薇署,甫刻此联,翼日而拜粤西之命。涉历愈深,策惕愈甚,请事斯语,殆将终身,以之为封圻报称也可,以之为密勿陈谟也可。嘉庆甲子,重书于桂林节署之怀清堂。”
程梓庭祖洛抚吴时,于官斋中自书一联云:“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又一联云:“无多事,无废事,庶几无事;不徇情,不矫情,乃能得情。”
桂林吕月沧璜郡丞,随其父在戍所十五年,始赦归。成进士后,观政浙中。初知庆元县,有大堂一联云:“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著自家。”任奉化县有二堂联云:“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孚,敬尔公,先慎尔独;国事常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还酌其通。”梁山舟先生赠联云:“苍生自是关吾分;儒者真宜做此官。”
闻前明王文成公行部所至,必令二人肩二高脚牌前导,大书云:“求通民情;愿闻己过。”议者以为客气,不虚也。吾友林少穆为江苏廉访时,尝书此作大门楹联是矣。
余小霞《乙庚笔记》云:“州县每遇命盗案出,必有蠹役阴嗾所获之犯,使供某某为同盗,则皆素封且愚懦可鱼肉者。被供者率以贿免,而役之橐充焉,谓之‘开花’。四川某尉署中有自撰楹帖云:‘若使子孙能结果;除非盗贼不开花。’可谓惠出一尉矣。”
吾乡林青圃先生历官中外,亮节高风,一宅数亩外,囊橐无余。余黄巷之旧居,即先生故宅也。尝自榜楹柱云:“庭余嘉荫,室有藏书,天下事随处而安,即此是雕梁画栋;卜得芳邻,居成美境,黄巷又名新美境田舍翁问心已足,漫言应列鼎鸣钟。”
粤东黄翼堂绍统训导石城,学者称仰山先生,尝自署楹帖云:“为伦类中所当行之事;作天地间不可少之人。”
尝见汪退谷先生书楹帖云:“汲水浇花,亦思于物有济;扫窗设几,要在予心以安。”又梁山舟先生书楹帖云:“能受苦方为志土;肯吃亏不是痴人。”
蒋心余先生宅中大门联云:“一代翰林风月手;六朝兰锜谢王家。”闻是彭文勤公所赠句。其厅堂各联,悉出先生所撰,皆格言也。大厅联云:“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寡智乃能习静,寡营乃可养生。”内堂联云:“欣戚相同,为人莫想欢娱,欢娱即是烦恼;福命不大,处世休辞劳苦,劳苦乃得安康。”飨堂联云:“富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诗书。”又联云:“垂训一无欺,能安分者,即是敬宗尊祖;守身三自反,会吃亏者,便为孝子贤孙。”
纪文达师曰:“门人耿守愚,喜与人争礼数,常言‘士不贫贱骄人,则崖岸不立,恐益为人所贱。’余曰:‘此田子方之言,朱子已驳之。即就其说而论,亦谓道德本重,不以贫贱而自屈;非毫无道德,但贫贱即可骄人也。’先师陈白崖先生尝手题一联于书室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斯真探本之论,两言可以千古矣。”
吴门故家厅堂有一联云:“必孝友乃可传家,兄弟式好无他,即外侮何由而入;惟诗书常能裕后,子孙见闻止此,虽中材不致为非。”不知何人所撰。训词深厚,当家家揭于堂楣。余小霞自述其旧居厅事联云:“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义亦阔大。
广州香山书院联云:“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姚铁松中丞守武昌时,撰听事联云:“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盖因旧句而改首二字也。
石天基《传家宝》中有一联云:“言易招尤,对朋友少说几句;书能益智,劝儿孙多读数行。”真传家宝也。
相传桂林陈文恭公自题其里第一联云:“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或云是武进刘文定公纶所撰。然余尝见梁山舟学士手书此对,又云是文衡山语也。
汪龙庄云:“余治刑名二十余年,行将从宦。甥兰启将事读律,请业于余,因就畴昔所究心者,书以代口,题曰《佐治药言》,并撤寓斋中旧联授之,曰:“苦心未必天终负;辣手须防人不堪。’”可谓仁恕矣。
彭文勤公少与蒋心余同学,有题书房旧联云:“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今此联熟于人口,而不知其为文勤所制也。
丁自庵善庆督学粤西,诲人必先器识而后文艺,自撰一楹帖镂板,颁之庠序。句云:“人生穷达岂能知,趁早须立此可为圣贤、可对帝天之志;客告是非且莫管,得闲要读我有益身心、有关世道之书。”亦可为士林针砭矣。
尝见那文毅师手书赠顾蔼亭工部联云:“鹰隼入云睐所向;骅骝得路慎于平。”工部盖以才自见者,故勖之如此。宦途中客皆当服膺也。
于文襄公敏中尝治蔬圃,自题圃门联云:“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鄂文端公鄂尔泰亦有菜圃长联云:“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用意各别,皆格言也。
近人集《兰亭序》字作楹帖,有极自然成格言者,如:“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尽日言文常不倦;与人同事若无能。”“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相知当不在形迹;修己岂可殊初终。”“清言每不及世事;静坐可以修长生。”“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信古不迁,也是昔贤知己;流阴若寄,无为今世闲人。”又有集《圣教序》字者,如:“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身无所为满足时。”又有集《争坐位帖》字者,如:“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大惧与众人同数;须知保晚节尤难。”“名美尚欣闻过友;业高不废等身书。”“业高乎众意岂满;泽及于人功不虚。”
闵鹤初曰:“尝见一楹联云:‘世间惟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语亦沉著,惜未知作者为谁。又桑弢甫先生授徒,辄劝人加餐食,案侧悬一联云:‘放开肚皮吃饭;抖起神气读书。’想见豪情。然不若徐连峰岱云‘立定脚根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为倜傥有致也。”记余尝薄游永嘉,谒陈观楼先生昌齐于署斋,见自书一联云:“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观书。”似更老气无敌。
程月川中丞含章每莅一任,必以自书文字,墨拓一联,悬挂厅事。盖“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十二字,款云:“敬书朱紫阳夫子家训语。”按:此是我朝崑山朱柏庐先生用纯所撰居家格言,自“黎明即起”至“庶乎近焉”,凡五百一十字,此其末段结语。通篇语皆切实,而此二句尤为赅括,允堪悬作座右铭。今人误以此篇为朱子所作,中丞亦未加深考耳。中丞尝书“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两语,为书室楹联。旁亦注云:“书朱紫阳夫子句。”不知此乃南宋翁森所作《四时读书乐》诗,并非朱子,中丞亦沿讹而不知也。
佳话
《柳南随笔》云:“严恪,字心萱,文靖公之父也。文靖公已晋尚书,而封翁犹康健,自书堂中一联云:‘有子万事足,我子作尚书,足而又足;七十古来稀,我年近大耋,稀而又稀。’”
《松窗笔乘》云:“尤悔庵侗著‘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流传禁中。世祖知其为徐立斋业师,因取观之,叹为真才子。及官翰林,尝偕诸儒臣进平蜀诗文。圣祖见其名曰:‘此老名士。’悔庵以此二语刻堂柱,左曰‘章皇天语’,右曰‘今上玉音’。极文人之荣。”
王文成公之父海日先生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致政时,值文成公平宸濠。先生自题书室一联云:“看儿曹整顿一作旋转乾坤;任老子婆娑风月。”如此福分,如此襟期,自当只千古而无对。我朝桐城张文端公及见子文和公晋揆席,自题门联云:“绿水青山,任一作让老夫消磨一作逍遥岁月;紫袍金带,一作紫宸黄阁看吾儿燮理阴阳。”正袭海日语。按:海日语又似从谢太傅对客语中化来,特不如其蕴藉,而张语则风味又减矣。
无锡嵇文敏公曾筠及文恭公,父子相继为宰相。门联云:“主圣臣贤,两朝宏硕辅;父先子后,一气转洪钧。”桐城张文端文和,亦父子宰相。门联云:“二世三公,太平宰相;一堂五代,富贵神仙。”按:我朝韦平济美者,满洲人为多,惟尹文恪公尹泰、尹文端公尹继善、庆文恪公庆桂三世蝉联为最盛。汉人则山左刘文正公统勋、文清公墉及嵇氏、张氏皆以父子相继,此外无闻焉。记宋尤玘《万柳溪边旧话》载其家自文献辉、文简袤科名接武,尝筑圃西湖,度宗幸其堂,御笔题楹间一联云:“五世三登宰辅;弈朝累掌丝纶。”朝绅荣之。知盛事亦自古所仅见矣。
殷彦来誉庆赠王渔洋一联云:“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其游。”其时亦惟渔洋足以当之。闻钱名世初游京师,除夕以联送渔洋云:“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由是知名。后送权贵句云:“分陕旌旗周太保;从天钟鼓汉将军。”因之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