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海总目提要



  ○西来记
  近时人张中和撰。中和、字介石。曹洞宗第三十七传弟子也。自达磨至慧能。东土六祖事迹。俱本传灯录诸书。达磨西来。宣阐如来敎外别传之旨。传衣付钵。至曹溪而止。所云一花开五叶也。其后宗门参学。辄云如何是西来意。故此记演六祖事迹。而总名之曰西来记。曹溪之后。分为靑原、南岳二宗。故第六十三折点出行思、怀让。行思即靑原。怀让即南岳也。志公、寒山、拾得等俱随意点入。
  五灯会元。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即达磨。】祖欲试其所德。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旣辨此已。即知是珠。旣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今见第二、第三、第四折。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旣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祖乃吿尊者曰。我旣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发药。■接上根。愼勿速行。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物理。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 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曰。此后更有何事者。曰。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者。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见第五折。
  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旣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已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现神力。至诸家所与相问答。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今见第六折。
  异见王轻毁三宝。国内耆旧。为前王所奉者。悉从废黜。祖知已。叹彼德薄。当何救之。即念无相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将证其果。其二宗胜者。非不博辩。而无宿因。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师何自安。祖遥知众意。即弹指应之。六众闻云。此是我师达磨信响。我等宜速行。以副慈命。即至祖所。礼拜问讯。祖曰。一叶翳空。孰能剪拂。宗胜曰。我虽浅薄。敢惮其行。祖曰。汝虽辩慧。道力未全。宗胜自念。我师恐我见王。大作佛事。名誉显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佛敎旨。岂难敌也。言讫潜去。至王所。广说法要。及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王与之往返征诘。无不诣理。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祖不起于座。悬知宗胜义堕。遽吿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敎。潜化于王。须臾理屈。汝可速救。波罗提禀祖旨云。愿假神力。言已。云生足下。至大王前。默然而住。时王正问宗胜。忽见波罗乘云而至。愕然忘其问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旣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人。王曰。其人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偏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时宗胜旣被斥逐。即自投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上。安然无损。宗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何神佑助。一至于斯。愿垂一语。以保余年。于是神人乃说偈曰。师寿于百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尊故。重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尝生尊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获至于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如是。自今不疎怠。不久成奇智。诸圣悉存心。如来亦复尔。宗胜闻偈欣然。即于岩间宴坐。时王复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辩。当师何人。提曰。我所出家。即娑罗寺乌沙婆三藏为受业师。其出世师者。即大王叔菩提达磨是也。王闻祖名。遽敕近臣特加迎诸。祖即随使而至。为王忏悔往非。又诏宗胜归国。宗胜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贫道誓处岩泉。且王国贤德如林。达磨是王之叔。六众所师波罗提。法中龙■。愿王崇仰二圣。以福皇基。使者复命。未至。祖谓王曰。知取得宗胜否。王曰。未知。祖曰。一请未至。再命必来。良久。使还果如祖语。祖遂辞王曰。当善修德。不久疾作。吾且去矣。经七日。王乃得疾。祖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宝。复为忏悔。愿罪消灭。如是者三。王疾有间。师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乃先辞祖塔。次别同学。后至王所。慰而勉之曰。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旣有缘。非吾所止。惟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王即具大舟。实以重寳。躬率臣寮。送至海壖。今见第七折至第十折。
  祖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今见第十折、第十一折。
  祖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眞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今见第十三折。
  达磨本自至洛阳。今记云。达磨启武帝。欲往嵩山少林。与传灯录少异。
  祖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羣书。善谈元理。每叹曰。孔老之敎。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元境。乃往彼晨夕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尙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尙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羣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眞乘。徒劳勤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今见第十四折、第十五折。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吿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幷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云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幷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迦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 。遂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今见第二十三折。
  言已。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尙迷眞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知恳到。即说偈曰。亦不覩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闻偈。悲喜交幷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羣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愚难。衒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祖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衒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祖不获已。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衒之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祖之所谶。虽当时不测。后皆符验。时魏氏奉释。禅隽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鸾凤也。覩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议。是非蜂起。祖遐振元风。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即魏庄帝永安元年十月五日也。今见第二十四折、第二十五折。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今见第二十六折。
  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今见第三十四折及三十六折、三十八折。
  二祖慧可大师者。武牢人。其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宗风。博求法嗣。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风恙。请和尙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尙。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今见第二十七折。
  侍经二载。祖乃吿曰。菩提达磨远自竺干。以正法眼藏幷信衣。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祖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敎。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师旣预知。愿垂示诲。祖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今见第三十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