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自《黄帝魂》(1929)录出,原载何种书报不详

  ○中国诗乐之迁变与戏曲发展之关系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渊实

  划成一新纪元于中国之文学史上,放陆离之光彩者,元代之杂剧及传奇也。于南北两宋,自诗余转化而来,人皆知之;而其诗余又古乐府之流别,人亦知之。虽然,叩以古乐府以如何动机而变化为为诗余,诗余以如何理由而转移于杂剧及传奇,虽斯道专门之诗家者流,对之而有亲切明畅之辩解者极少。此之故,乃文人学士,读杂剧传奇及诗余乐府,犹读诗赋文章,徒论其文字之姸丑好恶,绝不硏究音乐之故耳。夫杂剧传奇及诗余乐府者,非如司马相如以下李杜韩白之辈,所作之诗赋文章,非文字之诗也,非目之诗也,非美文也,乃声之诗,耳之诗,与音乐相待为一,以传于天下。故音乐之变迁,一乐府诗余传奇杂剧之迁变也;音乐之灭亡,一乐府诗余传奇杂剧之灭亡也。欲知乐府诗余传奇杂剧之性质,宜先自上古至于今日上下四千余年间,于历史上硏究音乐之变迁与兴亡,不然则无由知其眞相。此本篇所欲论者,则在于中国音乐如何起灭,如何变迁,而其结果与大汉民族有如何影响之?题也。

  在中国之上世,诗乐一致,三百篇皆可歌,无复赘辩。传曰:「诗亡然后春秋作。」由此语而推想之,则至东周之季,王道衰微,风俗赴于浇漓,人情流于浮薄,所谓风雅颂温柔敦厚之敎旨,全归湮没,诗遂减亡。但《左传》特书吴季札之观乐,而列国士大夫于宴会之席上,往往赋诗言志,由是观之,诗之作者虽绝,而歌咏之方法,卽音乐之一部犹依然存也。虽然,至于战国时代,各家之书史传记,不复记此等之事,倂其乐律而至于绝灭者当在此时。自此以后,炎汉运隆,乐府乃兴。自乐府而诗余,自诗余而杂剧、传奇之起源之一大远因也。

  战国之末,楚之屈原,始发荆楚怨诽之声,作为《楚辞》,首《离骚》、《九歌》以下二十五篇,在当时必皆可协于乐律。如其《九歌》,在楚汉间,为祠庙祭祀之神乐,以奏于神前者,曰《云中君》、曰《湘夫人》、曰《湘君》、曰《东皇》、曰《太乙》,则皆其土神之名也。自此而荆楚之歌调,渐弥漫天下,到处莫不耳楚声。卽就于今日所流传之歌篇而检之,则《荀子》所录《成相》之歌,楚声也;荆轲《易水》之歌,楚声也;项羽《虞兮》之歌,亦固楚声也。若夫司马迁作《史记》,于《项羽本纪》,淋漓大书,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云,若例作者以裨官舞文之笔墨,断为无此等事实,则非也,盖在当时能楚歌者非仅楚人,可想而知也。

  战国而为秦,秦亡而为汉,万般之事态,虽颇有所改革,而至于歌咏之一道,则面目依然,秋毫不变,且全土皆风靡于楚声。彼高祖之《大风歌》、《鸿鹄歌》,亦楚声也,《史记》高祖惮吕后,欲立宠姬戚夫人所生赵王如意为太子而不果,故写哀痛悲切之意,以作《鸿鹄》之歌,酒酣,对戚夫人曰:「我为尔楚歌,尔为我楚舞。」然则「鸿鹄高飞,横绝四海」之高歌,非楚歌之明证乎?外之如高祖之宫人唐山夫人,尝作《房中乐》。《房中乐》者,于汉初为唯一之乐歌,以二南之遗声称,改名《安世乐》,用之于郊庙焉,可谓当时之国乐。然案诸《汉书、礼乐志》所明记者,犹纯然楚声也。又如武帝之《秋风歌》、《匏子之歌》,?孙公主之《黄鹄歌》,其体裁格调,颇类似屈原《九歌》,宋儒朱熹夙取而收之于《楚辞后语》,亦可为楚辞之遗声。由是观之,则自战国之际,涉于秦汉,其间乐歌,可谓一切为楚声所支配,楚风何其竞也。此无他,风雅颂与乐律旣亡,而他国之诗,又不逼于歌,可歌者惟楚诗而已,故一时备受到处欢迎,而一百七十余年间,楚声遂波及于中国。

  虽然,武帝之时代,汉家之国运,最称隆盛,文物典章,最放光华之时代也。文人学士,以博学高才被知遇者辈出,故乐歌则自楚调以外,新声渐兴,辞赋则韵文美文亦起。盖辞赋者,溯其渊源,出于古诗三百篇之苗裔,取义于六义中赋比兴之赋字以名之者,班固遂称之为古诗之流别。然其体裁,一仿于《离骚》,且滥觞于屈原之门下士宋玉、景差,而成功于贾谊、司马相如。其作意之倾向,在事物之铺张扬厉,其修辞之宗主,在文字之侈丽洪衍。《楚骚》一变而为一种之韵文、美文,虽与音乐无有何等关系,然旣自《楚辞》变化得来,则亦为楚体而已。若夫解释韵文美文为广义之诗,则乐诗之出也,虽与词赋同时,然二者可谓全相分离者。何则?词赋之基础,不存于声,而存于体,非耳之诗而目之诗也。

  汉代诗赋之端,陆贾最先叩之,时犹际于草创,述作至少。降而贾谊,以雄逸之才气,赋《怀沙》,赋《鵩鸟》,斯道为之振作。及司马相如、枚乘出,词釆如景星,华藻如庆云。继起者,则枚、东方朔、王褒、刘向、扬雄、班固之徒,皆以能手称。其著作丰富,仅孝武一世所录,亦已千余。然其体雍容华贵,踏一韵脚,巧于组织,一长一短,任意挥洒,才子衒才,大抵流于浩瀚,莫知归着。且以型式一仿《楚辞》,若以比诸三百篇之平和中正,判若云泥。是以儒家者流,追想三代古风,慕温柔敦厚之旨义,企图诗篇之复古,致力于三百篇近似之著作,如楚元王之师傅韦孟所作谏诗,企仿四句四言之例,可想见当时一般之趋向。虽然,汉诗之距周代,星霜已三四百年,人文风气,夙已变迁。以三百篇之型式,求其适合于当时之人心,固不能之事,故行世者极少。于是武帝前后,苏武、李陵之徒,病《楚辞》如彼其繁冗,古诗如彼其古质,苟欲于一定之秩序内,自由发挥当代之理想,非别有所发明不可,乃创成一种所谓五言诗者,遂为近世诗学之渊源,识诚伟矣。要亦天籁之发于自然,而非人力所能强成乎?

  词赋之光华如彼,新诗之精神如斯,武帝时代韵文美文之发达,前古殆无其比也。虽然,唯有一事,其阙典为当时上下一般所遗憾者,则以一切新声付于音律均不成声也。武帝天资豪迈,必欲补此阙典,于兹始设乐府。乐府者,音乐之官府,卽律吕之硏究所也。何幸此时通音律者得有李延年,文学则司马相如以下,才学卓绝一时者数十人,济济多士,旷典聿修。然其所谓诗赋诗者,非一切皆可歌也,卽所谓支配全社会之《楚辞》,然欲用之于郊庙大典,则宜庄重典雅,其体裁亦非切合也。故司马相如、李延年等,奉命欲倡作一种特别之新声,而硏究之结果,第一所制定者,郊庙歌辞也,次制定者为军乐鼓吹歌辞也,横吹歌辞也。乐府之硏究,渐渐进化,欲遂举海内之歌谣一切付于新律。赵、代、秦、楚之诗乐无论矣,卽下迄樵唱牧歌,咸泛釆博取,定其曲谱,选童男童女七十余人,每夜淸诵而讲习之,此卽今日尙存古乐府中一部分,所谓《相和歌辞》也。相和歌辞出,海内歌谣,緃非楚声,亦皆可歌,特其付于乐律,谱于乐歌者,实非韵文美文之五言诗也,卽有能被于管弦者亦仅矣。虽然,乐府固多五言者,而谓其实非,则又何也?无他,所谓五言诗者,大抵于秩序一定之型式以内,自由发挥自家之意想,或深远,或幽邃,或慷缠绵,必反复玩味,始自得之,所谓目之诗也。乐府则反之,以声为主,如彼郊祀歌词,用于天地宗社之大礼,于体裁上固隆庄严典雅之旨,然必使若师旷之徒,一度聆其声,卽可溯其意,自余之歌词,则更近焉,苟不然,则乐歌之效用殆不显。且以音乐之易入于妇竖童蒙之耳者,必不在文人学士挥洒满腹之学问才气,或高尙,或曲奥,所作之抒情诗,却在写街谈巷议云,或可悲,或可喜,或可恐,或可愕之事实之叙事诗。故当时被选釆于乐府者,非苏武、李陵之徒集注一代精神所作之抒情诗,而为不知作者姓氏之叙事诗。彼亦五言也,此亦五言也,其姿貌形骸,殆无所异。而彼则主于目,主于文字;此则主于耳,主于声音,精神殆全相异也。夫然后彼此之间,划一鸿沟,阅星霜,经时代,各相背驰,向一方面,愈进步,愈发达,有可歌者,有不可歌者,则其由来亦可谓远矣。

  三国鼎立之时,屈指而鸿博之徒,蜀吴至寥寥;魏跨大国,多奇才,曹氏父子,以绝代之才气,嗜好文学,建安七子之徒,相和而起,能继承汉代之诗,而扩张之,特立一种卓荦之风骨,为百世所师表,亦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书之价値也。曹氏父子,夙企图诗乐一致之复古,子建所作,可付于音乐者特多。虽然,社会变迁,一般文学之趋向,自此时渐重文字之诗,魏晋间一大作家阮籍者,《咏怀》诸作,与汉代之乐府,全异其趣,及其述作推行,而乐府音节,次第澌灭。一部之时谣,仅依于酒馆茶楼之妓师,以整理流行。及东晋江左偏安,卽此亦散亡。其间眞可付于乐律者,唯存淸商曲辞之一体而已。

  淸商曲辞者,先自三国时代之吴地发生;及晋南渡,定都南京之时,盛行于南方之一种俗谣也。其歌调基础于扬子江上,渔郎篙师,覊旅渡客,当无聊之余,发为口头之吟咏,以及沿岸南北之水神丛祠,黄童白叟,降神进奏,俚俗之神乐所配合者,如《子夜歌》云「芳草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郞」。如《团扇郞歌》云「御路薄不行,窈窕决塘横,团扇障白日,面作芙蓉光」。之类,皆此淸商曲辞之一也。唐郭振之《子夜吴歌》云「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肠正断,君怀那得知!」亦拟此而作者。其歌辞简短,其音调俚俗粗,类日本之迫分节。迫分节者,依于北海回环之舟子而传者也。淸商曲辞者,依于扬子江回环之舟子而传者也,然则其意境亦同。而此淸商曲辞,后来分为二种,为韵文、美文者,卽为今日所流传之五言绝句之祖,为乐府者,卽入唐而为新乐之发端。虽为一极浅微、极简纯一小歌辞,而于四千年诗乐之迁变上,有绝大之影响,正吾人所亟当注目者也。

  乐府之衰灭如斯,然彼美文韵文之五言诗,则自汉之枚乘、苏武、李陵,魏之建安七子,系顺相承,迄阮籍以后,更经潘安仁、陆士衡、左太冲、陶渊明、谢灵运之徒,促长足之进步,齐梁之际,沈约、谢朓之徒出,发前贤未发之秘,惊倒一世,更创为四声八病之说,无端而向于从来之五七言诗,加一大革新,遂于兹划古今之大限,诗愈不可歌矣。盖沈谢之为四声八病也,元欲为诗赋整顿语格。盖诗之所主,在于有秩序之文字,则当四声未判以前,固一任自然之音节,以外不复有何等之手段。及自此四声之发见,其不能不通用者,则语法必乱,卽诗非乐府,乐府非诗,一主于目,绝不主于耳。虽然,若语格苟乱,则何以为诗?此所以沈谢四声八病之说,一度出世,而风靡天下,其硏精之结果,遂至唐初,有所谓律诗者出。律诗者何?盖律者何?乃规律之律,非音律之律也。卽以四声斟酌文字,调和轻重高低抑扬开阖之?,然虽严设规律,于音律上无有何等之关系。今之人,或有误律诗之律,为音律之律者,故疑沈谢声病之说,一自音乐上之关系,讶为讲究歌唱之方法,欲成诗歌一致之盛业者,则非也。

  所谓五七言诗者,自斯愈不可歌,而汉魏以来,乐府之灭亡,亦旣久矣,但在齐梁时代之诗,时有其题为乐府者。虽然,此唯取其题而已,未尝协其律,依一时之感,或彷佛古体,或擘画新作,名以乐府称,其实绝非音府之声调。固在当时,不为一种之诗,降而及唐,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徒,或以古题,或以新题,频自作之,亦名乐府。其实一切不可歌,亦同为文字之诗,目之诗而已。以此则唐初无复有一诗一歌之可付乐律者为足证也。

  唐太宗以不世出之英,成拨乱反正之功,振作六朝以来之颓敎,及见贞观之治,特感其必要者,礼乐也。虽然,乐之亡也旣久,卽欲复之,亦不能企图复古。太宗乃追慕胜朝隋太祖统一南北之时,患中国之乐谱一切失传,专采用外国之音乐,仿其故智,不分界限,输入音乐,欲混合而大成之,先称燕乐,制定一大乐部,分为十部。其中中国本土之所有者,唯自晋代以降,扬子江沿岸所传淸商曲辞之遗声淸商乐而已,其余率皆外国之声。第一,西凉州也,西凉州,今甘萧省西方一带之地;次天竺也,天竺者,今之印度;次高丽也,高丽卽今之朝鲜;次兹也,兹者,今之中部亚细亚叶尔羌之都会乌什,当时为一部之独立国,音乐早发达,卽如元宗所最翫赏之霓裳羽衣曲者,亦自彼地之新曲取来,而试演于宫中者也,次安国也,安国为今之波斯;次疏勒也,疏勒为今之喀什噶尔;次回纥也,回纥为今之额鲁特;次康国也,康国为今之撒马儿干,卽帖木儿之旧都也。太宗实如斯采取诸方之音乐,始定自家之乐部,非器度豪迈,识见超卓,其能为此大计划乎?虽然,亦不过汉魏之音,夙失其师授,以万不得已之结果,乃施此大穷策也。然史编且大书特书,谓「大唐统一天下,政敎加于化外,普天率土,来宾来王,竞贡声技,以示诚服。」则又何谓也?抑非夸欤?

  新乐采取而制定矣,然欲演之于歌词,则又大难。何也?盖诗赋一道,入唐则诸体皆备,复何问然,特皆不可歌,可歌者,惟淸商曲耳,卽寥寥四句二十字之五言绝句而已。以如此单纯之歌调,而欲附诸复杂组织之音乐,则困难至甚,一时又茫然自失,以种种硏究之结果,遂以淸商曲辞之歌法,为一般之基础,调和新来之乐律,虽不完全,尙可试诸绝句,于兹始制定所谓大曲及小曲,对于梨园及敎坊,使演习之。然则以如何手段定之?虽记录散失,今不能详,若就诸家之传注以推之,犹可考信。所谓大曲者,始《水调歌头》,而次《胡渭州》、《凉州》、《甘州》、《伊州》等词,乐曲极多。此等之乐曲,皆自外国新来者,歌调颇冗长复杂,故欲以寥寥短篇之绝句配之,到底非所相敌。故当时之乐师,费诸般之工夫,将当代名士所作之绝句数首,彼此相联,斯所谓有节奏也。今举其一例:如大曲《水调歌》中之第一迭,则歌张子容所作之「平沙日落大荒西,陇上眀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战士连营候鼓鼙」一绝,第六迭则歌杜甫所作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天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一绝,《水鼓水》中第一迭,则歌张子容所作之「雕弓白羽猎初回,薄夜牛羊复下来,梦水河边秋草合,黑山峯外阵云开」一绝,《伊州歌》中第一迭,则歌盖嘉运所作之「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一绝,第二迭,则歌「打起黄莺儿,莫敎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绝,《凉州歌》中之第一迭则歌张子容所作之「朔风吹梦雁门秋,万里烟尘昏戍楼,征马长思靑海上,胡笳夜听陇山头」一绝,可以证矣。其它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之焕《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张籍《凉州词》「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楡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张祜《胡渭州词》「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此等绝句,亦为敎坊梨园之伶人所采取,付于新乐而歌唱者也。而其云胡渭州、云凉州、云甘州、云伊州,皆唐土边陬之地,接壤于中部亚细亚之各国,卽当于采取音乐之初,一切经此等各地地方官之手,贡于朝廷者,故特以地名名其曲,今举其一例,元宗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歌》,帝嘉纳之,特笔于史传,尙足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