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艺藏
- 书法
- 法书考
法书考
宀头法 宀 若存。各相显异。行法。章草。 诀云:上点驻锋,左右挫锋,横画按笔,势须相顺。又云:上点侧,横画勒,左亻壹笔摆锋,右峻啄轻揭出。虞永兴常用之法,以圆峻飞动为美。姜尧章云:宀头须覆其下,容、宝等字上点须正,画须圆的,不宜相着,上长下短。
暗筑法 诀云:驭锋直冲,有点连横,则名暗筑。月、其字两点是也。
竖亻壹法诀云:抬笔竖策挫锋,上下竖直,尚、常等字中竖画。
川 亻壹,垂露、悬针、乡背、弩等法皆有之,肥瘠以字分为称,长短随偏傍所宜。
奋笔法 小 诀云:左侧而独立,中衄折而右钩。禁经云:钟书宣示字用。若中竖则左右潜暗衄而潜趯,又簇锋健进,为系字三画也。
戈法 戈如百钧之弩发。论曰:夫斫戈之法,落笔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笔诀云:悉以中指遣至尽处,以名筑拒而趯之,潜锋暗勒,势尽然后趯之。右军背趯戈法,上则俯而过,下则曲而就,盖失之于前,正之于后也。智永禅师涩出戈法,下以名指策上借势,以中指遣之至下,以名指衄锋潜趯,此云秃出。张旭折芒法,潜锋紧走,意尽乃收。章草法,潜按微进,轻揭暗趯。夫揭欲利,按欲轻,轻则骨劲神清,重则质滞钝俗。又有斫戈、又戈、飞戈。唐太宗云:为戈必润,贵迟凝而右顾。张敬玄云:戈脚宜斜笔直抽,直者,缘上实下自成也。上实为藏锋抽笔也。
背抛法 虿尾如壮士之屈臂。 乙外略。 诀云: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又谓外擘法,左峻掠,中潜锋衄挫,右蹲锋外掷。右军云:腕脚兆刂斡,上捺下撚,锋始折转,缓毫挫锋,即轻重有准。庾肩吾云:欲抛还置,为驻锋而后趯之。
撇法 丿 背撇,首圆蹲过,作背悬针法左出。向撇,首侧,蹲右顾,作向左笔尾悬针左出,如手之前后撇物。提锋空中打下,如步少之属。
衫法 彡 上平中仰下偃,上横下从,或反之。唐太宗云:彡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人入等法 人,交争势。 诀云:凡又、人第二笔,云搀、引、抑、拽也。人,章草。王濛云:趯之欲利,按之欲轻。
亻 立人,如乌之在柱。姜尧章云:如立人、田、王、衤、示,一切偏傍,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
匚法上平,傍向,下平。上仰,傍背,下平。上飞平,傍飞乡,下飞偃。飞者空中飞笔,谓紧提转腕疾出也。
勾弩法勒弩趯。 诀云:圆角趯锋,作弩法,势未尽而趯之。右军云: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略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缓。视笔取势,直截而下,转为曲折。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角。唐太宗云: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急转。书势论云:急牵急引,如云中掣电,日、月、因、目是也。张敬玄云:固字转角之弩,初不宜棱角弩张,即字体俗,非特固字,但有转笔,一切贵其圆润。兰亭、瘗鹤铭固字妙。
勾裹法偃勒乡亻壹趯。仰勒背亻壹趯。诀云:圆角激锋,待筋骨而成,如武人之屈臂,又如劲弩筋节。右军云:回角不用峻及有棱。颜真卿云:用笔如纸下行。
重复法 戔 上磔衄锋,下磔出之。 诀云:上缩锋作努,下出锋作趯。唐太宗云:多字四撇,一缩,二少,三亦缩,四须出锋。
丁字脚势 丁、打,宜疾不宜迟,寺、守,亦宜疾挑不宜迟。
凤字飞势 凡两边悉宜圆紧,用笔之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疾急也,凡、风等同。
挑势乙右背亻壹,左衄仰勒反趯,贵抱腹而清。
口字势 呜、呼、咽、咙等字,口在左者宜上。和、扣、如、知等字,口在右者宜下。
卷五·形势
点画既工而后能结体,然布置有疏密,骨格有肥瘠,不可不察也。
布置
八面俱满者方,偏而偶者方奇飞。
八面点画俱拱中心。
随字点画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画均平之。 诀云:布置者,长短阔狭,字之态度也;点画斜曲,字之应对也。无布置如竹竿之无节,野人之无文。其法先主后宾,卑奉尊。按字之上下左右,画之大小多少,取其停均,审其疏密,以下承上,以右应左,以大包小,以少附多。多以少为体,少以多为用;空则补就,孤则扶持,刚纵其柔,柔纵其刚,自然可观。 蔡邕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皆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右军云:夫欲书,先凝神静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又云:夫书字四方,南高北下东辟西阖为形,上平下端左轻右重为势。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宜倒,其左右相顾,右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腹不宜促,脚不宜赊,又不宜斜。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伤密则似痾瘵缠身,伤疏则似溺水之禽。 陶隐居云:近左虚右,分间不同,视之不足,学之难工。
智果心成颂。 回展右肩,头项长者向右展,宣、壹、尚字等是也。长舒左足,有脚者向左傍舒,实、其等是也。峻拔一角,字方者抬右角,国、用、周字是也。潜虚半腹,画稍粗于左,亦要远近均匀,递相覆盖,令左实右虚,用、见、罔丶月字是也。隔仰隔覆,并字是隔二,姜字是隔三,仰覆用之,间开间合。无字等四点四画为纵,上开则下合之,回互留放。谓字有磔掠重者,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不可并放。变换垂缩,并字右缩左垂,斤右垂左缩,上下亦然。繁则减除,王书悬字,虞书毚字,皆去其下一点,张书盛字,改血为皿。疏则补续,神字加点、辛字加画之类。分若仰背,谓纵也,州册之类,皆须自立向背,合如并目。八字、州字皆须潜相瞩视,孤单必大。一点一画成其独立也。重并乃促,谓昌、吕、爻、枣等字之上小。林棘羽字左促,以侧附斜。丿为斜,点为侧,交、欠、以、人等是也。以斜附曲,谓为曲,女、晏、必、在等是也。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向背,仰覆缩垂,回互不失也,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
梁武帝观钟繇书十二意。颜真卿张旭问答。夫平为横,子知之乎?真卿曰:长史每令作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其此之谓乎?曰:然夫直为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斜曲之谓乎?曰:然。夫均为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曰:然。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曰:然。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曰:然。力为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乎?曰:然。轻为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然。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决意释锋,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别点画旁救之乎?曰:然。损谓有馀,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馀,画若不足之谓乎?曰:然。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想字形大小,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字体,令其有异势乎?曰:然。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宽之令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曰:然。
运笔都势诀云: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通,用意经思,何虞不胜。
欧阳询云: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
张怀瓘十法: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左右亦然。 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之状。 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笔须存结。 真草偏枯,谓两字或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斜正失则,谓落笔结字,分付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迟涩飞动,谓勒磔皆须飞动,无凝滞之势。 射空玲珑,谓烟盛识行草字用笔不依先后。 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馀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随字转变,谓兰亭年字一笔作悬针,岁字即变垂露,其间字各有体。
姜尧章云:疏欲风神,密欲老苍。如隹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得匀乃佳。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雕疏。且字之长短小大,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晋、魏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 蔡希综云:每字皆须骨力雄强,奕奕有飞动之势,屈折之状如钢铁为钩,牵掣之踪若劲针直下。主客胜负,皆须姑息,先作者主也,后为者客也。既构筋力,然后装束,必须举止合则,起伏相承。
肥瘠
韦诞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卫夫人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微骨多肉者谓之墨猪。 梁武帝云: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此皆自然之理也。皆抑扬得所,趣舍自违。值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着力。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娩娩,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诀曰:书以骨气为体,以主其内,以肉色为用,以彰其外。气宜清,色宜温,骨宜丰,肉宜润,不失其所。 虞世南云:侧管则钝慢而多肉,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不钝,细而能壮,长而不为有馀,短而不为不足。 欧阳询云: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 张怀瓘云: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而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肉相称,神貌怡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胎,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准其病状,未即已也。惟题署及八分则肥密可也,自此之外,皆宜萧散,恣其运动。 徐浩云:宜先立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特须藏锋,不然字则有病。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于百步,肉丰而力沉也。若华藻而高翔,书之凤皇矣。欧、虞为鹰隼,陆、褚为翚翟焉。 黄鲁直云:作字须笔中有画,肥不露肉,瘦不露骨。政如诗中有句,亦犹禅家句中有眼,须参透乃悟耳。 姜尧章云:用笔不欲太肥,太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太瘦则形枯。多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不精神。然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卷六·风神
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超速,是非高明之资孰克然耶!
情性
禁经云:有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变。又云:九生法:一生笔,纯毫为心,软而复健。二生纸,纸新出箧笥,润滑易书,即受其墨,乃久露风日,枯燥难用。三生研,用贮水毕则干之。司马云:研石不可久浸润。四生水,义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五生墨,随要旋研,墨光为上,多则泥钝。六生手,适携执劳,腕则无准。八生目,寝息适寤,光朗分明。九生景,天气清明,人心舒悦,乃可言书。 虞世南云: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故知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书道玄微,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必须心悟,不可以力取也。 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合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佳,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右军之书,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方朔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曲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戒誓,情拘意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动于中,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以下,莫不鼓弩为力,操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也。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匆劳逸以分躯。或怡淡雍容,内合筋骨,或折挫槎枿,外耀锋芒。假令收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劲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月而相辉。如其筋骨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妙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如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尽善难求,虽宗一家而变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劲挺不遒,刚狠者又屈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张怀瓘云:古人妙迹,用思沉郁,自非冥搜,不可而见。固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愚智,研味则骇于心神。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雷电兴灭,光阴纠纷。考无说而究情,察无形而得相,随变恍忽,最深杳冥。金山玉林,殷乎其内,何奇不有,何怪不储,无物之象,藏之于密。静而求之或存,躁而求之或失,虽明目谛察而不见,长策审迫而不知,岂徒倒薤、悬针、偃波、垂露而已哉!诀曰:彩色者,字之神也。神驭气,气驭形,形全骨,骨全神色。 欧阳修曰: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全。 姜尧章曰:风神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墨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士,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运笔诀云:遗迹古法,事理昭然,用舍变通,诚难定执,神彩风姿,随宜自立。 书画谱云: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气之清和肃壮,奇丽古淡,互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