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艺藏
- 书法
- 书法离钩
书法离钩
又云: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又云:王著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缘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
姜尧章云:欧阳率更虽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风流潇洒,追迹锺、王、颜、柳。结体既异,用笔复溺一偏,书法一变。字画刚劲高明,固不能无助,而晋、魏之风扫地矣。
王履道云:世之学东坡者多矣,剑拔弩张,骥奔猊抉,则不能无。至于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初秋之霖;森疏掩抑,熠熠如从月之星;纡馀宛转,纚纚如萦茧之丝,恐学者未易至也。
丰道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古传笔法也。妙在第四指得力,俯仰进退,收往垂缩,刚柔曲直,纵横转运无不如意,则笔在画中,而左右皆无病矣。此法锺、王之后惟藏真得之为多。庶几于是者,唐则虞伯施、欧阳信本、褚登善、孙虔礼、钟绍京、张伯高、李泰和、颜清臣、柳诚悬、杨景度,后主重光,宋则蔡君谟、米元章,元则巙子山、赵子昂,本朝则宋仲珩、李伯贞、祝希哲、文徵仲也。
王弇州云:山谷书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种种槎出。又云:赵承旨书,功力完足,故于腕指间从容变化,各极其致。中有疏而密者,柔而劲者,生而熟者,缓而紧者。出山阴,入大令,傍及虞、褚,不露蹊径,正以博综胜耳。
右军之书,骨在肉中,趣在法外,紧势淳质,古意不可到。故智永、伯施尚能绳其祖武也,欧、颜不得不变其真,旭、素不得不变其草。永施之书,学差胜笔;旭、素之书,笔多学少。学非为积习也,乃渊源耳。颜书贵端,骨露筋藏;柳书贵遒,筋骨尽露。智永、伯施有书学而无书才,颠旭、狂素有书才而无书学,河南、北海有书姿而无书体,平原、诚悬有书力而无书度也。
唐文皇以天下之力摹书法,以取天下之才习书学,而不能脱人主面目。玄徽亦然。智永不能脱僧气,欧阳率更不能脱酸馅气,颜、柳、赵吴兴不能脱俗气。
宋蔡忠惠略取古法,加以精工,稍滞而不大畅。
苏文忠正行出入徐浩、李邕,擘窠大书源自鲁公而微韵,行草稍自结构,虽有墨猪之诮,最为淳古。
黄山谷大书酷仿瘗鹤,狂草极拟怀素,姿态有馀,仪度少乏。米元章源自王大令、褚河南神采奕奕,终愧大雅。是四君号为宋室之冠,然小楷绝响矣。
子瞻似颜,极口平原;鲁直效陶,推尊瘗鹤;元章出褚,左袒河南。河南楷似行,然自有楷;平原草似楷,然自有草。李北海、杨凝式、黄鲁直无楷矣。
米元章有书才而少书学,黄长睿有书学而少书才。故评骘古人墨刻真赝,有相牴牾者。然长睿引证,各有依据,不似元章之孟浪也。虞伯生谓坡、谷出而魏、晋之法尽。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知古法,而长睿所书不逮所言;绍彭最佳而世遂不传;米氏父子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敝流金朝,而南方独盛。
欧、虞、颜、柳以至苏、黄、米、蔡,各用古法损益,自成一家。赵承旨则各体俱有师承,小楷法黄庭、洛神,于精工之内,时有俗笔;碑刻出李北海,北海虽佻而劲,承旨稍厚而软;于行书得二王笔意,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尚隔一舍。旭、素。
元人自赵吴兴外,鲜于伯机声价几与之齐,极圆健而不能去俗。邓文原有晋人意而微近粗,巙子山有韵气而结法少疏。然是三人者,吴兴之流亚也。虞伯生差古雅,鲜于必仁朗朗有父风,揭曼硕父子美而近弱,张伯雨健而近佻,柯敬仲老而近粗,班彦功少颇遒爽,晚成恶札,龚璛、陈深皆长于题跋,倪元镇微有韵而未成。
国朝宋璲仲珩,学士濂次子也,真、行、草、篆俱入能品。宋克仲温正体颇秀健,出宣示、戎辂而失之佻,章草是当家,健笔纵横,差少含蓄。宋广昌裔犹臣于克。国初三宋燧为胜。
祝希哲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至吴兴,行草则大令、狂素、颠旭至李、米、苏、黄,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足配吴兴。他所不论。乃李贞伯之子婿,徐有贞之外孙也。
文徵明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惟小尖耳。草师怀素,行仿苏、黄、米。晚岁取圣教损益,加以苍老,遂自成家,惟绝不作草耳。子博士彭、教谕嘉,小楷皆足箕裘。彭肉而圆,嘉俊而佻,临摹双钩第一手也。
李应祯少卿善悬腕疾书。书述云:质力高迈,乃特违众,弃去根源,或从孙枝。翻出己意,别安耳目。
王履吉初法虞、智,行书法大令,最后益以遒逸,巧拙互用,合而成雅。文以法胜,王以韵胜,不可优劣也。
陆深文裕小楷精谨,自谓有黄庭遗意,然不能离吴兴也。行草法李北海、赵吴兴,晚节尤妙。
附袁昻古今书评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好尚风范,终不免寒乞。阮研书,如贵胄失品次,丛悴不复,排突英贤。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 ,而都无神明。庾肩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 。殷均书,如高丽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 ,无处不发。曹喜书,如经论道人,言不可绝。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近 。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钟司徒书,字十二种意,意外殊妙,实亦多奇。邯郸淳书,应规入矩 ,方圆乃成。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慿虚欲仙。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梁鹄书,如太祖忘寝,观之丧目。皇象书 ,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孟光禄书,如崩山绝崖,人见可畏。李斯书,世为冠盖,不易施平 。张芝经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绝妙。右二十五人,自古及今 ,皆善能书。奉敕遣臣评古今书,臣既愚短,岂敢辄量江海。但圣旨委臣斟酌是非,谨品字法如前。伏愿照览,谨启。普通四年二月五日 ,内侍中尚书令袁昻启敕旨具之,如卿所品,臣谓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寉游天,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萧思话书,走墨连绵 ,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臣浅见无闻 ,暗于明灭,宁敢谬量山海。以圣命自天,不得斟酌过失是非,如获汤炭。
盛熙明云:善书者声誉著于时,书翰传于后,皆可历数。至于谬当虚名,庸亦有之;其泯没无闻者,固已何限。况乎好利售奇,传拓乱真,自非精鉴,鲜能去取也。故纂辑评论,研究书刻精粗,以备采摭云。
仓颉 史籀 李斯 赵高 程邈
王次仲 陈遵 史游 杜操 刘穆
杜度 刘德昇 崔瑗 崔寔 曹喜
邯郸淳 师宜官 卫弘 蔡邕 张芝
张昶 胡昭 韦诞 锺繇 锺会
皇象 梁鹄 卫瓘 索靖 张华
嵇康 谢安 卫夫人 王廙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珉 葛舆 阮研
──右旧评上品
严延年 许慎 班固 罗晖 赵袭
魏武帝 吴孙皓 刘邵 毛弘 卫觊
卫恒 司马攸 陆机 刘舆 庾亮
庾翼 王导 王敦 郗氏(羲之妻) 王徽之
王玄之 王凝之 王操之(皆羲之子,工草隶) 谢道韫
郗愔 郗超 桓玄 杜预 李式
张翼 羊欣 薄绍之 孔琳之 张超
殷均 谢灵运 谢综 陶弘景 郭伯道
李镇东 左伯 张彭祖 任靖 韦昶
张永 范怀约 吴休尚 施方泰 康昕
王崇素 张昭 朱诞 徐希秀 刘绘
王知敬 丘道护 许文静 宋文帝 王僧虔
萧子云 智永 唐太宗 虞世南 欧阳询
汉王元昌 褚遂良 薛稷 张从申 李阳冰
张旭 颜真卿 怀素 李邕 柳公权
──右旧评中品
何曾 羊祜 晋元帝 王恬 王洽
王薈 王修 王珣 王濛 张敞
张澄 王裒 张纮 范晔 萧思话
谢朓 谢静 谢敷 姜翊 梁宣
韦秀 钟舆 向泰 羊溉 识道人
庾黔娄 宋炳 汤绳 费元瑶 孙奉伯
诸葛融 杨潭 张炳 岑渊 张舆
王济 刘穆之 张融 朱龄石 庾景休
褚元明 孔敬通 王藉 卫宣 李韫
陈基 傅廷坚 张绍 阴光 韦熊
张畅 曹任 宋嘉 裴邈 羊固
传夫人 辟闾训 谢晦 孔闾 颜宝光
周仁皓 张欣泰 张炽 徐幹 徐令文
僧岳道人 王愔 颜清 王彬之 柳惲
徐淮南 法高道人 张斯 齐高帝 刘珉
萧特 庾肩吾 袁崧 梁武帝 梁简文
梁元帝 陈文帝 褚渊 沈君理 张正见
智果 萧纶 房彦谦 张大隐 殷令名
简静文 钱毅 刘逖 王晏 周颙
解斯彦明 虞绰 魏徵 徐浩 房玄龄
陆柬之 邬彤 卢藏用 裴行俭 王承烈
高正臣 傅玄 杨肇 崇简 蔡隐丘
韩择木 梁林卿 张庭珪 史惟则 孙过庭
张怀瓘 史麟 梁耿 张芬 房广
沈益 张彪 陆曾 桓夫人 傅玉
王绍宗 程广 张越 萧诚 韦陟
宋儋 沈千运 关操 郑虔 李璆
吴郁 赖文雅 贺知章 何昌裔 宋之问
李清 玄悟 湛然
──右旧评下品
卷八
赏鉴
辨古人墨迹,当观其用笔。虽体制飘逸,兴思不同,其法一也。有如真书,宜逐笔拆看,不可全以纸色体势言之。
响拓伪墨迹,用纸加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淡墨,谓之响拓。然圈隐隐犹存,其字亦不精彩。
唐萧诚伪为古帖,示李邕曰:右军真迹。邕欣然曰:是真物。诚以实告。邕复视曰:细看亦未能好。以此论之,古帖前墨,诚未易辨也。
古墨迹纸色必表古而里新。赝作者用古纸,浸汁染之,则表里俱透;微揭视之乃见矣。
东坡云: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恶则可,自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
兰亭帖,世以定武本为第一,金陵清凉本为第二。其定武本薛珦别刻石易去,宣和间于薛珦家入禁中,建炎南渡,不知所存。清凉本洪武初因寺入官,其石留天戒寺,僧金西白盗去,后事发,其僧系狱死,石遂不知其处。
山谷云: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又云:观其笔意,右军清真,风流气韵,冠映一世,可想见也。今时论书者,憎肥而喜瘦,党同而妒异,曾未梦见右军脚汗气,岂可言用笔法耶!
弇州云:兰亭如聚讼,自宋已然。即以定武一石言之,有肥者,有瘦者,有五字未损者,有五字损者。何子楚、王明清谓唐时诸供奉拓此帖,独欧阳率更逼真。石留之禁中,他本在外,争相摹拓,而欧本独不出。耶律德先入汴,得而弃之杀胡林,流转李学究家,以至复入公库,所谓未损本也。定武薛师子绍彭摹之他石,以应世购,潜易古刻,于湍流落左右五字微劖一二笔,藏于家。大观中人主知之,取进御,龛之宣和殿壁。京师陷,诸珍宝悉逐虏北,而此独留。宗汝霖得之,以进光尧,至维扬而复失之,所谓损本也。然则绍彭之所别摹者,亦得称未损本也。夫未损本既有两种,不易辨,而先拓者又不可得,盖不能不取极于损本矣。
唐人临禊帖,自汤普彻、冯承素、赵模、诸葛贞外,其严整者必欧阳率更,而佻险者咸属褚河南。
太傅宣示帖,为丞相始兴公宝爱,以授右军。右军以授王脩,脩死从殉,遂不传。传者乃右军别临本,梁武所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者也。
外景、乐毅,俱有完本不完本。完本则烂若舒锦,不完本则零若遗珠。三复之馀,觉不完者差胜。二书见驳通人,几成子朝之诬,至有以为吴通微及王著笔者。此中尚可容虞、褚数人,不知通微辈能办之否。
沈存中谓乐毅论是右军手书刻石,唐文皇将以殉葬。此殆是梦中语。按此论乃右军手书以贻子敬者,至梁武已疑其为摹迹,而陈文帝时赐始兴王,贞观中进御,十三年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至中宗朝,太平公主携出,以锦袋装之。后变起,咸阳老妪窃得,为吏所迹,迫而投之爨下。宋有二石本,其一秘阁所刻,其一高绅学士家所藏,盖他摹本之寿诸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