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书

  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
  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
  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
  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行也;
  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之情也。
  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
  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
  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
  是之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
  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
  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
  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
  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
  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
  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
  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
  非惟吾谓之至神至圣,而天下亦谓之至神至圣;
  非惟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而千万世之天下亦谓之至神至圣者乎!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观物外篇选
  
  皇极经世绪言 邵雍撰 黄泰泉辑
  
  观物外篇上之数
  河图天地全数第一
  天数五,地数五,和而为十,数之全也。
  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
  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是谓有无之极也。
  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
  不用之一以况道也,
  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
  易有真数,三而已。
  
  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
  倚者,拟也。
  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易之大衍何?
  数也,圣人之倚数也。
  天数二十有五,合之为五十,
  地数三十,合之为六十。
  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
  
  五十者,蓍数也,
  六十者,卦数也,
  五者,蓍之小衍也,故五十为大衍也。
  八者,卦之小成,则六十四为大成也。
  蓍德圆,以况天之数,故七七四十九也。
  五十者,存一而言之也,
  卦德方,以况地之数也,故八八六十四也。
  六十者,去四而言之也。
  蓍者,用数也。
  卦者,体数也。
  
  用以体为基,故存一也。
  体以用为本,故去四也。
  圆者本一,方者本四,故蓍存一而卦去四也。
  蓍之用数七,并其余分,亦存一之义也。
  挂其一,亦去一之义也。
  蓍之用数挂一以象三,其余四十八则一卦之策也。四其十二为四十八也
  十二去三而用九,四三十二,所去之策也,
  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也,以当干之三十六阳爻也。
  十二去五而用七,四五二十,所去之策也,
  四七二十八,所用之策也,以当兑离之二十八阳爻也。
  
  十二去六而用六,四六二十四,所去之策也,
  四六二十四,所用之策也,以当坤之二十四阴爻也。
  十二去四而用八,四四十六,所去之策也,
  四八三十二,所用之策也,以当坎艮之二十四爻,
  并上卦之八阴,为三十二爻也。
  是故七九为阳,六八为阴也。
  九者阳之极数,数极则反,故为变也。
  震巽无策者,从当不用之数。
  天以刚为德,故柔者不见。
  地以柔为体,故刚者不生。
  
  是以震巽不用也。
  干用九,故其策九也。
  四之以应四时,一时九十日也。
  坤用六,故其策亦六也。
  蓍数不以六而以七,何也?并其余分也。
  去其余分则六,策数三十六也。
  是以五十者,六十四卦闰岁之策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六十卦一岁之策也。
  
  归奇卦一,犹一岁之闰也。
  卦直去四者何也?
  天变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则卦去四也。
  奇数四,有一有二有三有四,
  策数四,有六有七有八有九,
  合而为八数,以应方数之八变也。
  归合卦之数有六:
  谓五与四四也,
  九与八八也,
  
  五与四八也,
  九与四八也,
  五与八八也,
  九与四四也,以应圆数之六变也。
  奇数极于四,而五不用,
  策数极于九,而十不用,
  五则一也,十则二也,
  故去五十而用四十九也。
  奇不用五,策不用十,有无之极也,以况自然之数也。
  
  
  归奇合卦之数,得五与四四,则策数四九也,
  得九与八八,则策数四六也,
  得五与八八,得九与四八,则策数四七也,
  得九与四四,得五与四八,则策数四八也,
  为九者一,变以应干也,
  为六者一,变以应坤也,
  为七者二,变以应兑与离也,
  为八者二,变以应艮与坎也,
  五与四四去挂一之数,则四三十二也,
  九与八八去挂一之数,则四六二十四也,
  
  五与八八,九与四八,去挂一之数,则五四二十也,
  九与四四,五与四八,去挂一之数,则四四十六也,
  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七八九六之策也,
  九进之为三十六,皆阳数也,故为阳中之阳,
  七进之为二十八,先阳后阴也,故为阳中之阴,
  六进之为二十四,皆阴数也,故为阴中之阴,
  八进之为三十二,先阴后阳也,故为阴中之阳。
  阳得阴而生,阴得阳而成,
  故蓍数四而九,卦数六而十也,
  
  犹干支之相错,干以六终,而枝以五终也。
  蓍数全,故阳策三十六,与二十八合之,为六十四也,
  卦数去其四,故阴策二十四,与三十二合之,为五十六也,
  一时止于三月,一月止于三十日,皆去其辰数也,
  是以八八之卦六十四,而不变者八,可变者七八五十六,其义亦由此矣。
  天有四时,一时四月,一月四十日,
  四四十六而各去其一,
  是以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也。
  四时体数也,三月三十日用数也,
  
  体虽具四,而其一常不用也,
  故用止于三而止于九也。
  体数常偶,故有四,有十二,
  用数常奇,故有三有九,
  大数不足而小数常盈者,何也?
  以其大者不可见,而小者可见也,
  故时止于四,月止于三,而日盈于十也。
  是以人之肢体有四,而指有十也。
  天见乎南而潜乎北,极于六而余于七,
  是以人知其前,昧其后,而略其左右也。
  
  天体数四而用三,地体数四而用三。
  天克地,地克天,而克者在地,犹昼之余分在夜也,
  是以天三而地四,天有三辰,地有四行也。
  然地之火且见且隐,其余分之谓邪?
  天之变六,六其六得三十六,为干一爻之策,
  积六爻之数,共得二百一十六。
  地之体四,六其四得二十四,为坤一爻之策,
  积六爻之数,共得一百四十有四,
  积二篇之策,乃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
  
  语其体,则天分而为地,地分而为万物,而道不可分也。
  其终则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是以君子贵道也。
  三四十二也,二六亦十二也。
  二其十二,二十四也,三八亦二十四也,四六亦二十四也。
  三其十二,三十六也,四九亦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
  四其十二,四十八也,三其十六亦四十八,六八亦四十八也。
  五其十二,六十也,三其二十亦六十也,六其十亦六十也,
  皆自然之符也。
  
  
  四九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
  阳六而又兼阴六之半,是以九也,
  故以二卦言之,阴阳各三也,
  以六爻言之,天地人各二也。
  阴阳之中各有天地人,天地人之中各为阴阳,
  故参天两地而倚数也。
  阳数一,衍之而十,十干之类也。
  阴数二,衍之而十二,十二支十二月之类也。
  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
  
  干者干之义,阳也。
  支者枝之义,阴也。
  干十而枝十二,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也。
  一十百千万亿为奇,天之数也。
  十二 百二十,千二百,万二千,亿二万为偶,地之数也。
  蓍四进之则百,卦四进之则百二十。
  百则十也,百二十则十二也。
  五十分之则为十,若参天两之则为六,两地又两之则为四,
  此天地分太极之数也。
  
  气者,神之宅也。
  体者,气之宅也。
  气以六变,体以四分,
  体四而变六,兼神与气也,
  气变必六,故三百六十也。
  天六地四。
  阴无一,阳无十。
  阳无十,故不足于后,
  
  阴无一,故不足于首。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天地之相衔,昼夜之相交也。
  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
  故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
  五五为二十五,六六为三十六,七七为四十九,皆用其变者也。
  五五二十五,天数也。
  六六三十六,干之策数也。
  七七四十九,大衍用数也。
  八八六十四,卦数也。
  
  九九八十一,元范之数也。
  大衍之数,其算法之原乎。
  是以算数之起,不过乎方圆曲直也。
  乘数,生数也。
  除数,消数也。
  算法虽多,不出乎此矣。
  阴几于道,故以况道也。
  六变而成三十六矣,八变而成六十四矣,十二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六六而变之,八八六十四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八八而变之,七七四十九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辰也,天壤也。
  辰数十二,日月交会谓之辰。
  辰,天之体也。天之体,无物之气也。
  星为日余,辰为月余。
  干阳中阳,不可变,故一年只举十二月也。
  震阴中阴,不可变,故一日之十二时不可见也。
  兑阳阴,离阴中阳,皆可变,故日月之数可分也。
  是以阴数以十二起,阳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
  举年见月,举月见日,举日见时,阳统阴也,
  是天四变含地四变,日之变含月与星辰之变也。
  易之生数十二万九千六百,总为四千三百二十世,
  此消长之大数,衍三十年之辰数,即其数也。
  岁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
  以三十乘之,得其数矣。
  凡甲子甲午为世首,此经世之数,如干日甲月子,星甲辰子。
  又云此经世日甲之数,月子星甲,辰子从之也。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
  故二者,一而已矣,
  四者二而已矣,
  六者三而已矣,
  八者四而已矣,
  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妇也。
  然天得地而万物生,君得臣而万化行,父得子夫得妇而家道成。
  故有一则有二,有二则有四,有三则有六,有四则有八。
  日月星辰共为天,
  水火土石共为地,
  耳目鼻口共为首,
  随血骨肉共为身,贵乃五之数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先天象数第二
  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牺八卦也。
  八卦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
  数往者顺,
  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
  
  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
  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
  十二分为三十六,三十六分为六十四,
  故曰分阴分阳,迭用刚柔,
  故易六位而成章也。
  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
  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
  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
  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是故干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长之,巽以消之。
  长则分,分则消,消则翕也。
  干四分取一以与坤,坤四分取一以奉干,
  乾坤合而生六子,三男皆阳也,三女皆阴也。
  兑分一阳以与艮,坎分一阴奉离,震巽以二相易,
  合而言之,阴阳各半。
  是以水火相生而相克,然后既成万物也。
  体者八变,用者六变,
  
  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变而成八也。
  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
  故爻止于六,卦尽于八,策穷于三十六,而重卦即于六十四也。
  卦成于八,重于六十四,
  爻成于六,策穷于三十六,而重于三百八十四也。
  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而共享二变以成八卦也。
  天有四正,地有四正,而共享二十八变以成六十四卦也。
  是以小成之卦,正者四,变者二,共六卦也。
  大成之卦,正者八,变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