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易藏
- 术数
- 开元占经
开元占经
天雨禽兽 雨虫 雨鳖 雨骨
《天镜》曰:“天雨鸟兽,主兵丧,万民流亡。”刘向《洪范传》曰:“天雨禽兽,是谓不祥;不出三年,其下兴兵。”《洪范传》曰:“人君不亲骨肉,亲他人,故虫从天堕地,骨肉去也。不救,兵大起。其救也,立王公,率同姓诸侯,无偏党,则灾消。”又曰:“春秋者,虫之灾也,以罚暴虐而取于天下;贪叨无厌,以兴动众;取邑治城,而失众心,虫为害矣。”文公三年秋,雨螽于宋,是时宋公以暴虐刑重,赋敛无度应,是而螽也。《天镜》曰:“天雨鱼鳖,为兵丧,万民流亡”。《洪范传》曰:“天雨鱼鳖,国有兵丧。”又曰:“天雨骨,是谓阳消;王者德令不行,佞人用。不出三年,有内争。”“《易飞候》曰:“天雨骨,师将破亡。”
天雨筋 雨膏 雨肉 雨锡 雨水银
《洪范传》曰:“天雨筋,国大饥。”又曰:“天雨膏,如虫,辅臣多贪之应也。”《易飞候》曰:“天雨膏,其国有急。”《洪范传》曰:“君无道暴虐,天雨肉。天雨肉,天不享其德,将易其君。”《继汉书五行志》曰:“桓帝建和三年,北地雨肉,似半筋,大如手。时帝幼,太后专政。”《魏志》曰:“公孙泉将亡,襄平北市生肉,长围各数尺,有头目口喙,无手足而动。”《喙摇占》曰:“有形不成者,其国灭。”《洪范传》曰:“天雨膏锡,如甘露着树木,不出三年,更政易主。白者名甘露,黄者为爵锡。”《天镜》曰:“天雨如水银,是谓刑枉,不出三年,兵丧并起,亡国失土。”
天雨血
京房曰:“天雨血,兹谓不亲,黔首怨之,不出三年,亡其宗人。”《尚书中候》曰:“夏桀无道,天雨血。”《天镜》曰:“天雨血,是谓天见其妖,不正者不得久处其位,不三年兵起。”《演孔图》曰:“君过满七九,则雨血。”《运斗枢》曰:“偏任不移,雨血漂流。”京房《易传》曰:“王者不顾骨肉,不亲九族,天雨血二日。”又曰:“血自天堕,三年大兵。”《易飞候》曰:“天雨血,流染衣,其国亡,君戮。”《太公金匮》曰:“唐尧克有苗,问人曰:‘吾闻有苗时,天雨血沾衣,有此妖乎?’人曰:‘非妖也,有苗诛谏者,尊无功,退有能,遇人如敌,故亡耳。’”京房《易》曰:“临狱不解,兹谓进非厥咎,天雨血。天雨血者,兹谓不亲宗,有怨恐,不出三年,亡其宗。佞人用功,天雨血。”《汉书五行志》曰:“惠帝二年,雨血于宜阳,一顷所,刘向以为近赤,祥也。时大臣诛灭诸吕,僵尸流血。”又曰:“哀帝建平四年,山阳胡陵雨血,广三尺,长五尺,大者如钱,小者如麻,后三年,王莽专朝,诛贵戚。”
天雨羽毛 天雨金银铁钱
《天镜》曰:“天雨羽毛,是谓兴人不常,弃亡,前后有丧,不出九年,兵马兴。”京房曰:“天雨毛,邪人进,贤人逃,贵人走。”《易飞候》曰:“天雨毛羽,其国大风。”又曰:“天雨羽毛,大人出亡。”又曰:“天雨羽,君德不通,逆于天下。”《天镜》曰:“天雨金,为兵丧,万民流亡。”《易飞候》曰:“天雨金铁,大兵入。”《天镜》曰:“天雨金铁,是谓刑余,人君残酷,好杀无违,不出一年,兵交于朝。”京房曰:“天雨金银,兵将兴,失道之君当之。”谨按:《史记》秦献公十八年雨金。《易飞候》曰:“天雨铁钱,其国大饥。”
天雨石 雨冰 雨笠 雨杵 雨灰土
《天镜》曰:“天雨石,为兵丧,万民亡。”京房曰:“天雨石,为政者质信不施,伪诈妄作,国君死亡。”《易飞候》曰:“天雨冰,其国大疾。”又曰:“天雨笠,国大饥。”又曰:“天雨杵,其国大饥。”皇甫士安曰:“殷纣暴虐,天雨灰天雨灰色,君有归来邑者。”墨子曰:“商纣不德,十日雨土于毫,天雨土,君夫封。”《易飞候》曰:“天雨土,是大凶,民人负子东西,莫居其乡。”又曰:“天雨土,是谓高土,百姓劳若而无妨,土是谓高。社民劳苦,繁于土功不安,主外戚谋。”
天雨五谷 雨[木奈] 雨草木 雨梳 雨釜甑
《天镜》曰:“天雨五谷,是谓禾不熟,人君赋敛重数,故示戒,不出五年,因乏军粮。”墨子曰:“天雨粟,不肖者食禄,与三公一位。天雨黍、豆、麦、粟、稻,是谓恶祥;不出一年,民负子流亡,莫有所向。”《易飞候》曰:“天雨五谷,其国大饥。”“天雨黍,为政者去,大人出死他国,三年有死将。”又曰:“天雨木奈,兵起四方。”《天镜》曰:“天雨草,是谓增福,不出三年,外国输谷。”“天雨草木,为兵丧,万民流亡。”“天雨木,多风,五谷伤。”墨子曰:“国君失信,专禄去贤,则天雨草。”《易飞候》曰:“天雨草,国有残,民破亡。”又曰:“君谗臣不和,天雨草木,其岁民多兵死。”《易飞候》曰:“天雨梳,其国有权。”又曰:“天雨釜甑,其国大饥。”墨子曰:“天雨釜甑,岁大穰。”
天雨絮布帛 雨药 雨墨 雨火
《天镜》曰:“天雨丝帛,天下有兵丧,不出六年,兵起且乱。”又曰:“天雨布帛,为兵丧,万民流亡。”墨子曰:“天雨絮,其国将丧,无复有兵。”《易飞候》曰:“天雨药,其君有咎。”《天镜》曰:“天雨墨,是谓阴谋,君臣无道谗人进用,不出五年,君亡。”墨子曰:“天雨墨,君阴谋。”《天镜》曰:“天火烧国郭门,其地有谋人欲发。”又曰:“天火焰宗庙,人君不谨敬,淫佚,又数犯冬令也。”又曰:“天火焚朝庙社稷,主有大殃,国将亡。”谨按:后魏时,造作宫室过度,而频有天灾,其后累有兵乱。又曰:“一条天火烧正殿,此必人君不听谏,戮大臣,佞人持政。”“天火烧街,有大兵。”“天火烧厩,兵大起。”“天火烧民舍,兵方起。”“天火烧野五谷,国将亡。”“天火烧山阜,百姓不安。”“天火烧万物,天下分裂。”“天火烧牛马,兵屠裂。”“天火烧水,逆兵方起。”“天火焰大水,木鸣呼,是谓奸起,六月霜降。”“天雨火,为兵丧,万民流亡。”“天妄下火焚烧,是谓大殃,民负子流亡。”墨子曰:“天下火燔邑城门,其邑被围。”《易飞候》曰:“天雨火,是谓大凶,民人卖其子东西,莫居其乡。”又曰:“天官见师为祸,司马必败。”司马谓兵师也。
天陨石 天雨杂物 雨戟 雨人
京房《易候》曰:“王者不顾骨肉,不亲九族,则天陨石。”甘氏曰:“无云而雷,石陨随地,大可一丈,围形如鸡子,两头锐,名曰天鼓,所下之邦,必有大战,伏尸数万,不可救。”春秋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此时宋襄之应也,望之是星至地为石,其所无光荣之象也。”《天镜》曰:“天雨杂物,皆为兵丧,万民流亡。”“天雨戟,是谓不祥,不出三年,天下兵兴。”《天镜》曰:“天雨人,无名字,妄语言,是谓凶殃。不出十二年,必易王。”
开元占经 卷四
地占
地名体
《易》曰:“天地贞观,日月贞明。”《坤卦》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曰:“重浊者淹滞而为地。”《说文》曰:“元气初分,重浊为地,万物所陈列也。”《洪范五行传》曰:“地者,成万物者也。”《元命包》曰:“地者,易也。言养物怀任易变化,含吐应节,故其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圣证论》曰:“孔昆云:‘普天之下,华岳列居,河海所流,丘陵坟衍,总谓之地。’”《素问》曰:“积阴为地,故地者浊阴。”《元命包》曰:“地所以右转者,气浊清少,含阴而起迟,故转右迎天。”谓阴气也。《考灵曜》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南三万里矣,恒动而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行,而人不觉也。”《汉地理志》曰:“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为分星,以视吉凶。”
地数
《河图括地象》曰:“地广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诗含神雾》曰:“天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天地相去亿五万里。”《广雅》曰:“神农所治四海内,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唐帝所治九州地,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四十二顷。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命历序》曰:“神农始立制形。”《甄曜度》曰:“四海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万里。”《山海经》曰:“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郭璞注曰:竖亥,健行人。选,万也。)九千八百八步。竖亥左手把策,右手指青丘。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纪年》曰:“穆王东下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百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山海经》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博物志》曰:“地祗之位,起形于昆仑,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昆仑之东北,地转下三千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也。”《吕氏春秋》曰:“凡四海之内,东西有五亿九万七千里,南北亦有五亿九万七千里。”《淮南子》曰:“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古今通论》曰:“夫地者,厚三万里,凡八极之广,东西二十三万三千里,南北二十三万一千五百里。”
地动
京氏曰:“地动,阴高者为下,下者为阳。此人君俱进,君子为小人同伦,任小人为上宰,置君子于下位,此阴高而阳卑也。故反也害及大人。”《河图秘徵篇》曰:“地之动,大臣逆。”《雒书雒罪级》曰:“土震不言众虐盛。”《尚书夏侯说》曰:“地大臣盛,将有为下不静,兵数动也。”《运斗枢》曰:“地之动,知并孳,君臣蹶施(宋均曰:蹶,动也;施,放纵之也。)阴喧哗。”又曰:“地震之异,阴倍主。”《保乾图》曰:“地动,下逆,无阳自烛:则退强臣,诛大过,免近戚。”《潜潭巴》曰:“地动摇,臣下谋上。”《运斗枢》曰:“后族专权,地动摇宫。”《春秋公着传》曰:“臣专政,阴而行阳,故地震。”《谷梁》曰:“地动,大臣盛,将动有变。”(变谓反也)夏氏曰:“地动,民不安,摇扰流移。”刘向《洪范传》曰:“地动者,臣不臣也,臣下大贵也。”董仲舒《对灾异》曰:“地者,阴之类也;动者,后宫臣下专,主之盛阳衰,故致疾疫。当制后宫,齐御百宫以救之。”京房《对灾异》曰:“地者,大臣之位,当载安万民,怀藏物类;而动摇者,此不欲为君载安万民,动摇不安,思欲篡杀也。”京房《传》曰:“地动蹶城,天下亡。”《天镜》曰:“地动,世主失,不出千日。”京房曰:“地动,蹶屋、室、人,天下兵行。”“地移,或西或东,不列王公,此谓不公其行也。”“地动,动床大,岁大熟。”“地动,教令从臣下出,必有流身饥亡。”“地动,有赤水出,司马戮。”“地动,疾惊牛马,禽兽变动,天子失地。”“地独动于灵庙中及朝廷,邑有乱臣,且凶。”“国无忠臣,动动不已。”“地比四五日动,人主不安。”“地数动,杀人,贼臣暴。”“地以春动,有音,岁不昌。以夏动,有音,人主有丧。以四月动,有音,五谷不熟,民大饥。以五月动,有音,人主有丧,民流亡。以六月动,有音,少老多死,岁恶。以秋动,有音,大兵起。以九月动,有音,殃大。以冬动,有音,人主有丧,兵起。以十月动,有音,其邑有功。以十一月动,有音,其邑有大兵丧及民饥亡。以十二月动,有音,其邑有兵行。”《地镜》曰:“地动三年,其国民流,东西动十日以,上必有兵。”“地动千里,是谓阴盛阳衰,人君犯四时,兴土功,不出年,国有丧。”“地动,坏城郭宫室,是谓阴道失,四海有兵丧。”《抱朴子》曰:“军中地动,必大战,或有谋反。”张衡上书曰:“地动者,民扰也。”《易坤灵图》曰:“地大动,摇世主之宫,国不安。”《国语》曰:“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在地震。今三川实震,阳失其所也。’”《史记》曰:“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泾、渭、洛也。)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左传》曰:“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丁酉,南宫极震,苌弘谓刘文公曰:“君其勉之,先君之力可济也。周之亡也,其本川震;今西王之大臣亦震,天弃之矣,东王必大克。注子朝在王城,故谓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枚曰东王。”“汉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汉献帝初平年中,京师地震。董卓以问蔡伯喈,伯喈对曰:‘地动阴盛,大臣逾制之所致也。公乘青盖车,远近以为非宜为。’先是山东豪杰并起,卓惧,乃徙天子都长安,燔烧洛阳宫室,自为太师,号曰尚父,乘青盖车,金华爪画两轮,故谏之,卓乃更乘金华皂盖车。”《地镜》曰:“地动而折,有急令,近臣谋主,兵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