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笃相法

  杂说第一
    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公笃曰。孔于为儒家之万世师表。政教一分。儒学倡明。实由于删诗定礼。作春秋。立褒贬。崇师教。一言而为天下之法也。号曰圣人者。对于国家兴亡。社会纷争。无所不知也。故有识人贤愚。辨人邪正。贯通天理人情。法律社会。而为相法之精英。兹特详注。为风鉴一助。其解择如下。
  一.视其所以。视者。为神之注意也。先视其人之清浊如何。亦有似清而浊。似浊而清。外清内浊。外浊内清。清中有清。浊中有浊。故有颜貌修丽。风表闲雅。望之溢目。接之适意。口不能吐片奇。笔不能序半句。形与事反。貌与心违之类。次视其人贤愚如何。亦有似贤而愚。似愚而贤。内贤外愚。外贤内愚。亦有贤而不尽善。愚而有一能。故有颜貌朴。仪容鄙陋。声气雌暗。进止迟涩。然而含笑怀宝。经明行高。峻标邈俗。高亮纯粹之类。再视其厚薄如何。亦有厚而不实。薄而反坚。厚中有俗。薄中有威。故有体度动静。清详无侮。威容以肃。咬洁以守。然有夺而无厌。正而害直。言巧行违。履浊假清之类。冉视其穿根如何。亦有禀受厚而反薄。禀受浊而自清。智而妄行。愚而守道。故有擒锐藻以立言。甄坟索以穷理。机变清锐。巧言绮聚。然有长于识古。短于理今。词不近理。笔不达意之类。终则视其器量如何。能容纳几许。形质如何。能达何程度。静燥如何。能否乐天知命。安贫达道。枯润如何。是否当之穷通。含有祸福性质。此为形容气色上论。
  二.观其所由。观者。为目之审察也。观其人之品行如何。是否温恭谦让。敦睦守礼。入孝出弟。扬明彪炳。有超凡入圣之品。穷理尽性之行。次观其志向如何。是否猷渊送。术略入神。智周成败。思洞幽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再观其智识如何。是否志小大。力轻任重。见解有远虑。预料有先决。见机不作。则所为无成。迀阔不达。则拘执失败。持勇不慎。累国累家。怯处不学。误人误己。终观其勤敏。是否推肩卸责。畏难苟安。风夜不懈。而惜寸阴。尽瘁忘劳。而尽天职。略如何。筑基而不越正轨。进退如何。知足而不蔽聪明。此为天姿事实上论。
  三.察其所安。察者。为动静之留心也。查其人之善恶如何。是否面恶心善。面善心恶。言善行恶。言恶行善。有心为恶有心为善。至于前生善因。今生善果。前生善因。今生恶果。前生恶因。今生恶果。前生恶因。今生善果。故查其行之善恶。心之善恶。口之善恶。因潮流而趋为善恶。因知交而逼为善恶。因名利而惑为善恶。因气愤而改为善恶。次查其富而无骄。及好礼否。贫而无谄。及自乐否。贵而有容量。及不淫乱否。贱而从吾所好。及不移志否。守其范围而不越。纯其准绳而不乱。俗语谓之人格。古人谓之德行。终查其居尊有无骄傲。而尽其职责否。处卑有无谄侫。而乱其常度否。作事有无信用。言语是否正直。此为学趾行为上论。
  杂说第二
    子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公笃曰。社会之分别。即君子与小人二种。而包括富贵贫贱。九流三教。士农丁商矣。所谓君子。即容貌清奇秀正。威严和肃。声音明亮韵长。清秀和蔼。气色明润安闲。黄紫慈祥。性情耿直公平。和蕴慷慨。仁义为用。道德为怀。故坦然无惊。心无妄念。潇洒融和。胸无俗累。故曰君子坦荡荡他。即雍容安和之貌也。所谓小人。即容貌鄙陋浊俗。薄削歪斜。声音急燥散漫。破断浊浮。气色浮光脂腻。尘滞枯紧。性情偏窄见小。私贪痴妄。见利忘义。肥私害公。故戚然郁结。常有私欲。阴险让谐。常多俗累。故曰小人长戚戚也。即郁结惑乱之貌也。又有界于君子小人之间。类君子而不足。类小人而半非。则形质为清浊相兼。厚薄相等。雅俗相混。刚柔相用。小善立决而前。大善迟疑不为。积极勇进于名利。疎忽轻举于道德。此等人谓之中人可也。非荡荡也。非戚戚也。执其两端而常循循也。即劳慎持重之貌也。
  杂说第三
    孟子曰。胸中正。则胖子瞭焉。胸中不正。则胖子托焉。
    公笃曰。圣人所谓于中。必形于外。盖谓气色为先天之动机。穷通动静系于此。目神为后天之代表。喜怒哀乐系于此。二者。含有性情行为。贤愚善恶之原则也。凡人含有天然之爱恶。孟子以眸子为比喻。心为五脏之君主。故医家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印堂为心之外表。为面部之主体。内应于心故也。故曰。胸中之心静而正。则印堂之气明而润。则其神不惊不扰。和蕴而收。瞭者。安闲之常态也。以眸子动静。可推常人也。又胸中之心不正。有偏向欹斜。或为名利之关键。或为事实之障碍。或为安危之所系。或为连带之所累。如有怒气之动而不正。则印堂见燥暗之色。有忧气之动而不正。则印堂有青腻之光。有惧有哀而心动不正。则印堂有赤黑之气。或动于爱之而不可得。或动于恶之而不可除。则印堂有浮腻之青暗。或动于恶念之已动。或动于危机之潜伏。则印堂有赤焰之枯惨。则眸子之心动神乱。有惊疑。有繁扰。故眊焉。眊者。乌珠上翻。睫毛宜竖。仓皇泯乱之态也。亦以眸子动静。而可推常人也。余据事实考之。凡人有丑恶之行。其面带愧。有残毒之行。其神带岔。有不平之行。其神带愤。有阴险之举。其面带煞。有损失之事。其面带愁。有死亡之灾。其神似脱。试观扰人演阴之时。必黑搽三阴。演危险之间。必红点印堂。演惨祸之际。必满面油垢而涂脂。演疾病之时。必满面青黑而浮土。此亦于中而形于外也之表现。亦言形格。言气色。而后决其事实也。
  杂说第四
    公笃曰。发为血之余。色为气之余。亦为相法之一小部份。故束发。辫发。薙发。革发。剪发。虽以国家政治为转移。亦有形格之宜与不宜也。如木形必蓄发为吉。否则多疾厄苦恼。而多羁畔之事实发生。其义者何。盖木者。即树木之义也。宜清秀明润。而青色不忌也。如禾之有苗。如树之有叶。故禾无苗则死。树无叶则枯。此独不利于木形之正义。其它水土火金各格。则无关系。如木形非蓄发不可。至于长短形式。又在各人之爱耳。
  辨正第一
    公笃曰。古人常言相由心变。斯言封难为定论。老子虽有祸福无门。为人自招之说。此语为改造社会之风化。现正人心而设。并非事实也。凡人禀先天之灵气而生。受后天之培养而成。或富或贫。或贵或贱。或寿或夭。或劳或逸。皆种前世之因。结今生之果。故以灵根为周。而后化出形质。方有清奇古怪严肃厚重。而为八大正格。薄削弱露歪浊俗寒。而为八大反格。其富贵贫贱。寿夭劳逸。各类。特等上等中等下等常等层次。皆在有余不足中区分也。有此形质。然后有其心志。心有上进之思。志有不群之立。以国家为己任。以潮流为改造。有此心志。然后有其行为。行者。受教育而栽培成材。为者。乘时势而促进为用。各寻出路之阶梯。各结团体之发达。有此行为。然后有其际遇。或因利害而同舟共济。或因时势而冒险工作。或因交情而连代关系之进取。或因环境而逼迫临险之成功。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富贵贫贱因。结富贵贫贱果。种寿夭疾苦因。结寿夭疾苦果。此其定论也。故格局主富贵。虽奢华淫佚。依然为富贵之人。格局贫贱。虽勤慎耐劳。依然为贫贱之辈。此命之格局使然。其任劳而尽其天职。乃完人道之本责。至于穷通。则听天安命也。寿者酒色纵欲。依然多寿。夭者清心寡欲。亦是疾夭。此禀受之元气使然。其修身而养其正气。刀法圣人之规矩。至于寿夭。则听其禀受也。经云。老人贪淫好色者为大寿。盖禀受之气太充足。而无消耗之地。须排泄其精。放纵其欲。方能调和阴阳。平气安神。放心畅性。可见天地之造化。在于自然承受也。故不能勉强改移其富贫。颠倒其贵贱。何况寿夭之生死关系尤大。又岂能强勉改移耶。夫夭亡之相。禀受既薄。而形质轻浮。气色枯腻。加以酒色过度。私欲自戕。亦不过多恶疾耳。寿亦定数也。惟悬梁自剔。投河服毒。不是禀受之气弱而死。然亦有凶格以证之。如分尸纹。覆舟口。赤脉贯瞳。睛凸四白。结喉露痣。两腋无毛。谷道无毛。印堂悬针。火焰纹。破锭声之类。如无此类形格。万无凶死之理由。按圣门之颜渊。敏而好学。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观此可知其行为矣。何以已亡年三十二岁耶。又纪汉之管辂。神其技矣。其自断云。神不守宅。目无守睛。恐四九之年。为我之厄。后果亡于三十六岁。而应四九之厄年矣。如能修改。则不验其不守宅不守睛之格局。况管辂深通玄机。善测休咎。如此二子者。岂修身之道而未闻耶。然吾国数千年。有性命学。即道家者流。而有不生不死之白日飞升者。亦据有清奇之仙姿。古怪之道貌。如老子形如古柏。周身露筋骨而少肉。即纯木纯阳之格也。庄子气息以踵。东阳碧眼方瞳。吕祖神含真彩。而有寒灼之光。关尹辅角插天。而有凌云之气。火龙真人。玉柱上贯百会穴。三峰祖师。山林骨插后脑海。按此数者。虽有神傅姿质。尚有良好际遇。故得真传而修炼。又得金丹而证道。超凡入圣者有之。白日飞升者亦有之。惟不易得仙品之姿质。以及真传与秘诀耳。兹特证明惑人各术。为将来之智者考取焉。
  
  《公笃相法》上篇卷四(续)
  辨正第二
    公笃曰。天道淳厚。人物感受淳正之气。其人厚。天道浇薄。人物感受不正之气。分外聪明。古法与今法之相反。大体可知其梗概。故古人智化略迟。形质亦厚重。宗旨稳见。志向有定。处世坚忍耐劳。举动操以规矩准绳。贪心不重。力量与责任相合。为与智识相等。故成功者多。盖壮而冠。即操一定职业。可绳终身享用。其平稳而持久。其行厚而守信。忧思妄念不多。反复阻碍尤少。先天充足。后天无亏。其有寿者居多。耋耄期颐者不奇矣。今人智化颇早。元气先泄。形质亦薄露。其志向大而纵横。其持科学而强进。本尚武之精神。以机巧为适用。贪心既重。而越正轨。妄念尤多。而慕虚荣。故壮年即游历欧美。考查科学。遍览古今。其又驳杂不纯。其行又机巧而贪。其氛又刚燥而焰。其性又复杂而乱。不达目的尤多。惊险挫折不少。气质不舒而多忧。花天酒地而从欲。先天之禀受本薄。后天之形质又亏。其不寿者居多。四九六七者常见矣。二者虽夭时之潮流所趋。而形格神气必变更矣。古人清中气厚者必多。今人清中气薄者亦多。古人有才不露者尤多。今人有才浮露者亦多。故孔子曰。三十而立。剩下十八岁即立。而为阶梯之初步。四十而不惑。刻下二十七成为不惑。争名夺利之立功。五十而知天命。刻下为三十六岁。即能改造时势。而有国家兴亡之关系。六十而耳顺。刻下为四十五岁。即成功居多数。知时达世矣。七十而从心所欲。刻下为五十左右。即举止安危。立言立法。从心所欲矣。故古今之情形不同。潮流之转移各异。圣人之言。不足为定法矣。今之风鉴家。尤宜注意天道厚薄。时世盛衰。人事转移。地形变通。与相法有连代之关系焉。
  辨正第三
    公笃曰。内相一说。由来久矣。前贤已略言之而不详。似不注重于内相明矣。今人多惑于兹。而又误会其说。兹特证之。圣人云。于中必形于外。有内相者。必有外相以应之。宜隐藏者。惟痣耳。不能以身上之某处有一骨不同。某处有一痕奇异。则评为如何富。判为如何贵也。请观达摩之测量法。即如其轻重矣。其全身由项而下。仅占十分之三分耳。故手足之相。尚不为重。不过形局之一小补助品耳。其它骨痣痕纹。又为补助品之附属品而已。至于富贵贫贱。末敢以此为定论也。假定有内相。而无外相。则如美玉之埋山耳。有外相无内相。亦可超腾。而发达也。内相外相相应。自然奇特。而非寻常之贵矣。单独内相奇特。即前论为补助之附属品。自然无关利害也。余每见形格清奇。无内相亦名成利就。又每见形格削陷。有内相亦家破身贫。此皆市桧惑人之说。不足为凭。而非正义明矣。故经云。头为诸阳之首。而占全身十分之七。面为百部之全。而应五脏六肺之系。方为正论也。按内相者。隐藏无质也。余考古之相法。以形格气色为外相。有名有质故也。以精神声音为内相。有名无质故也。此等论法。较为确实。而具正大之义论也。
  辨正第四
    公笃曰。眉毫。真毫。耳毫。古人多称为有寿。而袁柳庄与衡真。尤极力发挥此项议论。其眉毫如何贵寿。鼻毫如何富寿。耳毫如何寿考康宁。可见其法。多据单独部位而论。乃一偏之见。纯系小家。而不知大体。故也。古人以毫毛。为相法之附带品。亦有部位之轻重。加减之乘除。以重要牲为用神。故也。余考眉为肺络之正系。肺主忧思。按内经云。肺主皮毛。此忧愁发现于眉故也。查眉之常度。以柔细清疏修长润泽为合格。以枯燥焦乱浪浊杂毫。皆为眉之反格。号曰愁眉不展之类是也。按余考查。左眉露毫。主外务纠纷而发生。亦有刑弟兄叔伯者。右眉露毫。主内务顾忌而发生。亦有刑妻妾子女者。又考两眉前半节。多应弟兄姊妹之刑克。次亦自相残害之不睦。两眉后半节。多应妻妾子女之刑伤。次亦意见纷争之忤逆。故眉之露毫。亦因肺气不舒。肺窍闭塞。由忧思郁结。而反其常度也。鼻孔之窍。内通肾络。侧通肺管。此四窍之正属偏属也。外形属土。中岳之名始此也。鼻孔固有毫。但在收臧与露出为区分耳。大凡鼻毫以收藏柔细为吉。如粗多者。为聪明而劳碌。如细少者。为清闲而平安。如露出而长者。则家庭有刑克人丁。及血系统之衰弱。六亲无力。而反遗累。虽主寿而非福。亦非寿之专部也。假定眉不高。耳不长。神不充。气不聚。虽有鼻毫。亦不能为寿矣。可见鼻毫发露。为环境日劳。人丁日弱。子孙日见不力。皆非善相亦明矣。按耳窍内属肾络。限则为初年。耳毫虽主寿。然有缺点。或主神经昏愦。或主人丁衰弱。或主眼失其明。或主耳失其听。如耳毫愈多而愈长。其破败愈大。此为劳苦寒贱之流。或为果滞忧愁之辈。此三者皆非善相。风鉴家勿为柳庄衡真所误也。如有毫露出。可以拔之。用酒揉搽。久则可减其势。而事实亦可减轻。今附录于此。亦相法之小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