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

  故文王定卦,溯始乾坤;而明易致用,必以后天为主;然恐人之囿于器而忘道,执于有而遗无,遂失所生,不知所归,故卦词皆参以先天,更于传中补着其用,如天火同人水地比,皆先天之名,以后天离坎,即先天乾坤同处一位,故曰同,曰比,不独以天火地水为同气也。所有各卦义皆如是,意在使人不忘本来,而有以见道于象也。
  夫易之为教,端重人道,而先必明原始要终之义;不明先天,将何以见其始终?而致其原要之功哉 !故先后天之易,不可偏废也;易之有先后天,非二易也,其为用仍一致,犹人之性情神形,不过静动之间耳。果通其一,则必达其二,如一卦也,但明其后天之象,不足用也,必兼先天之象而一之,方得致其全功。而于人之占验也亦然,明其所占之卦,此现在事也,必通先天,而后吉凶可征,变化可见。
  盖后天为一时,先天则概来往,易以知来,数往为用,不求之先天,将何以成其逆数之用哉 ?故易者,不能分先后天而为言,文王之易,虽取后天之序,而用则仍本先天,此义后人全不知之,或争为先,或争为后。偏而不得其体用之全,辨而不明其变化之道,虽兢兢于文字之学,着龟之数:及其得辞,一无所验;反不如街头卖卜者之偶中,岂易之不可信耶? 人之不明易也。
  矧易道以简易御繁难,必先明其所以简,所以易,而后可以致其繁与难于目前也,舍合先后天参之,则将不知其所以简易,以象既穷而辞复尽,何以见其变化哉?简易云者,言象外也,而能御繁难者,则因有象中象,辞中辞耳。
  天地之数,由于气运,有定序也,因是皆成往复对待之象,易之所占,悉依此律;如乾坤、屯蒙、需讼、咸恒、既末济之类,无非相偶以进;乾坤也,坎离也,震巽艮兑也,皆成对偶之象;而以往复参错为序,如屯蒙需讼,其类相反,而相继以生化也。
  
  因天地之气,有生必有死,有合必有分,以生克而后成变化;此必至之势也。若不循环,则气绝矣;唯其往者必复,生者必化,而成循环无尽之象,始成天地万物之序,如一年也,春秋冬夏,皆相对以成岁,而冬尽必春,夏尽必秋,往复循环,万年不改。易之气运,正如斯例;其间变化,或稍迟速,或有余不足,则运气有主客胜复,犹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或有应否之差,或有反令之灾也,其在人事则善恶所感耳,然大致不忒,以其运序定自先天,故不忒也。
  一易之变化,以后天为用,则有不能尽知之事.合之先天,则无疑矣,盖后天之事,辄因人之感召而异;而先天者,则在人事以上;故先天多静,后天多动;合而参之,动静不失其序;若偏一象,则不失于此,必迷于彼;坤之先迷后得,即指此也。习易既通,无复迷矣,故欲穷易之用,必先通乎先后天之象;精求其变化而不失其中,则何患乎迷。
  易之为易,固重在变易,以天地间之物无不变者,有形则变速,不变者必无形之物。故恒存之体必无息,唯至诚能之,息则变矣! 天地之悠久,亦不息耳;人物之生,一息一变,故随息而生死,不可复续;此圣智所悲,而必教人以至诚,蕲无息以免于变;易之为教,其旨如是,故示人以变,而使之有惕于心;象物随变以尽,警人之慎其终给,其以卦参伍变化,皆明人物之变化不可免者也。
  
  因气使然,不复久驻: 随息以尽,不知归处: 故示人以生死自来,及身所归宿,以人道立极而求其诚,以穷理尽性而求其合于天地,虽曰以变言,实盼人之无变也。人异于物,物莫能逃于变;故生死随形,人则有其性灵,本含不变之体,苟怵于物之变,而重其性灵,顺天地之气,而存其神;知气数之化,而致其诚,则性命固而神气永葆,虽在变化中,而不随其变化,超乎物而与天地共存,则真人以上,不为气所贼;是则得道之士,足与言易之教矣!
  盖圣人作易,为悯人之变而不可久,化而不复归;生而瞢瞢,死而渺渺;不知所来,不知所往;戾乎气而不测于顺逆,昧乎数而无择于吉凶;虽禀天地之中,而不能葆;虽具性灵之真,而不克全,遂与物同变化,而神形俱尽,实为悖夫生生之则,反乎天地之道,故乃为易以告斯民,指其去来,明其祸福;象其气数,示其所宜否,而使有所循,更谆谆以言,垦恳其辞,劝其善而戒其恶,导之存省,以致于诚明,诏之仁义,使尽其性,故其文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又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无非教民知天而立命,修己而合道耳。
  其示象,必明指天道如何,人道如何,何者吉,何者凶,何者可违,何者宜从;非徒述其休咎已也。故易者,圣人教民之作也,其以成人之德,为至诚之行,中庸所谓位天地,育万物者也,夫诚则明,前知之道,必在至诚;易之知来,固重在「诚」字之一字;习易致用者其细味斯语。
  
  
  图象
  
  宣圣讲义——孔子
  
  易之为书。自来仅具图象。无文章也。至唐虞以后。始由象而增以字。
  由言而演而为文。文字既传。图象反晦。此则后人舍本逐末之过也。
  要知伏羲画卦之时。未有文字。语言可口传。不可记录。仅以图象载之版册。而将意义传于语言。果不得其师。则不明其义。徒执图象。不能通其用故也。
  然既有图象复得师传。则虽无文字可诵。而仍有语言代释。其传不失。所资于图象者大矣。
  及用文字之后。则意义均宣于文章。图象之玄微。反不若文字之明显。故文章日多。而习者不知重图象。徒习为文章。演讲文字训诂。不复从图象中。究其精深。宏其体用。
  盖自周秦而后。易之图象已渐亡矣。然今之所存者文字。由文字而能探易之用。亦犹古之仅有图象。
  由图象而能尽易之义。其得失颇同。要皆偏于一端。不克见易道之全。是以欲明易教。必兼图象文字而并重焉。
  以文字释图象。则无待思索之烦。以图象证文字。则不蹈虚疏之弊。是易之为书。二者不可缺一也。
  
  今日之易。多有详于文字。而忘图象。虽卦画犹存。而图象不备。间有补者。而不得编列之序。不解体用之道。虽有其图。不充其义。是皆易本之失。兹既讲易。当先正之。俾图象之用。与文字同。文字之精。与图象合。则习是书。能直探古人之心。而有以昌明易教。其所益于世。抑大矣哉。
  
  易之有图。自伏羲以来亦渐加多。至周大备。秦汉乃遗之。连山归藏易。皆由图以别其用者。
  
  无图则不知有何以异也。古来图象。皆为纪气数之变。明天道之用者。故日图谶。
  以其明未来之事。合神鬼之吉凶。为占卜之凭依。示人祸福休咎者也。故图与卦同一用。虽简略不文。而足以记数明变。如河图洛书是也。
  
  一切图象。皆始于河图洛书。故二者`为图象之袓。亦易卦之所本也。易之图象。自不外河图洛书。
  
  而河图洛书。非独易所有也。易之所有者.如太极图。两仪四象八卦图。六十四卦图。及伏羲先天卦位。文王后天卦位。六十四分合变化诸图表。
  
  与卦象生化。卦气奇偶。卦用分合。其余合日月之度。参音律数。纳乾支之气。明蓍龟之情。以及各卦变例。序卦次序。天地人之位。来往之时。各有图表以纪其用。皆同河图洛书。
  
  为易之图象也。其间既经遗失。不传已久。后人虽补之。有未能合原本者。应逐一审定。明其次序。以为习易者之途径。亦以绍述古易本之精神。读者其留意焉。
  
  复圣讲述——颜子
  易之为道,本气与数;而习易者,必求之象与图,前已言之矣。
  易言气数,纯本天地自然之象;犹一年也,自春而夏而秋而冬;为二气所周流,成四时之往复;
  以分言之,为月十二,为日三百六十;
  而其气则有木火士金水,与太少阴阳之类,
  其数则有四时,十二月,上中下三旬,
  各日之名;皆以纪其气数所至,而使人知天道之流行也。例如七月七日,其数皆阳,而时属秋,其气为金,而质属阴,以阳遇阴,为配偶之象;
  故有天孙河鼓相会之事。应其气数,以为节令,非无稽也。
  一年各月,均有此气数合值之日,均为名节;
  征其数则知其气,觇其气则知其象;故象者,在天有其景,在地有其形;统名之日:「文」。
  莫非天地之象,而莫非气数自然之序;故星躔日轨,水道陆形,皆有定度;
  圣人则之,以着为教;而后人知天地之事非荒渺者也。
  唯易最详,以其本气数而示图象也,故习易必自象与图始。
  天地虽大。 易则至简;由已知已见,推于未知未见,无不合也;
  故览图象,足以尽天地之妙,通气数之神;神也者,司气数而宰造化;
  天地万物,莫非自神主之;故易之为教,以神道终始;
  而易之图象,既始于龙龟之图书,以明其神用也。
  神用无极,神德不测;故易道无穷。易之妙用,必由图象始可以觇之;
  往复生化,奇偶变迁,皆图象所示;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则图象者,正如天地之文,昭昭在目;
  而欲穷其极,虽圣智有不逮,是在学者善体会之耳。
  
  宗圣讲述——曾子
  
  图象者,易之所以示其物类与气数之消长变化也。
  如乾之为 ,坤之为 ;而乾坤合为泰或否,;变为复或姤;则陈其象。
  如泰为 ,以乾在坤下:如否为 ,则坤在乾下;观此象,则知二卦皆乾坤各半合成者也。
  又如复为 ,以震在坤下,震为长男,一阳初生,乾交坤而成震;
  姤为 。则巽在乾下;巽为长女,坤交乾而成巽;亦乾坤初交之象,为阴阳初变之机;则观二卦之象,即可见乾坤交合相生之类;必以阴阳为根,以阳者合阴,则为异类,而交阴则为异物;由其气之变否观之也。
  
  泰否反类,天地未易;复姤异物,乾坤已变;
  故乾坤之合,不谓之异物;以气虽反而未变。若既交,则变矣;
  如巽震为乾坤所变,其气与乾坤殊;故象亦异。
  则观象可知气数,而得象可辨物类;虽千万变,犹可寻索。祇在就其图象,而征其终始耳。故欲知易之名物别类,必先省诸图象。
  夫列图观象,以探其本末始终,必先察其体用,及其变化;而由大及细,由卦及爻;由内及外,由初及终;必求其所生成消长之数,盈虚变易之气;
  而更比类及物,观其中爻 ,较其互卦,以与本卦参,而后可得其故焉。
  盖图象者,以物示其气数;非一物一名可以尽之;必求其始终,极其变化,而后知气数之所至,与物类之辨,性情之分,各得其征;
  如天也,非为苍苍其色已耳;知天者,必考日月星辰之行,风云雨露之变;神鬼之德,生物成物之道,而后得天之为天也。
  故观卦必征诸一切,必因其生成来往,而定其吉凶祸福;则由明其情性,知其好恶故也;
  所好者吉,恶者凶;所生者福,克者祸;故必详求之,而后可言占验也。
  夫图象者,如地图焉,习地图者必明其它之所在,及名物之所出,并其山川田野之势;
  连接境界,道途远近,人物之所赡养,皆熟知之;苦仅闻其名,则何益于用?
  故察卦贵明其用,而列图观象贵详其变;非仅识其名,纪其形,即足也;
  且观象重在观其变,生成变化,为天地自然之数,以天地既奠,凡物均以对待而生;
  对待者,阴阳也;有阴必有阳,有生必有死;故有名必有对待;生以死名,长以消名,善以恶名,美以丑名,以相形而成;故有此即有彼,既由一阴一阳之相偶也。
  故阴阳者,非止言气;凡对待以名者,皆阴阳之类也;
  人执阴阳为气,与不认有阴阳,皆不通道者也;
  果无对待,则无阴阳;如天地之先,则无阴阳;
  故太极既立,两仪随生;不曰气而曰仪,既明其类,不限于气也;无论事物时位之名类,皆有阴阳;故以仪名。
  仪者,言名而释义,指物而辨情;亦犹象也。凡物皆有两象,
  故太极之后,必生两仪;而易卦之变,必相对待;如乾与坤,坎与离也;其序也,亦由对列而成;观其对列之象,知阴阳之错行而不紊也;
  观其变易之序,知阴阳之交合而不乖也;大之例天地世界之生成之始终,小之例人物日用之起居作息;
  其数不可易,其气有必至者;故必列图以观,详其始终变化,而后得性情物类,以致其用,决非昧昧者,徒于一卦一爻之辞可求者也。
  易以乾坤终始,而溯源太极;乾坤为两仪之最大者,亦为万物之最先者;故能始终万物,无不包容;
  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乾坤卦爻推变而来;虽六十四卦变自八卦,而八卦之六仍分自乾坤;
  故乾坤为易门户,亦易之总枢也;乾道象天,坤德象地;乾坤即天地也。天地之德,以人而彰;人之德,鼎立天地间;故人道立于乾坤之中,而合乾坤之德以成人道;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人道遂始终于咸怛与既未济;以明人与天地称三才也。
  由卦观之,先天属艮,人道所始;后天坎离,人道之用;皆在乾坤之中,以维系万物;
  而共覆载之德,以燛理阴阳,而建中和之功;故观易象当以人道为主,如中极既建,则万物咸宜;此六爻之德,以中爻为重也;大扺圣人以易示教,首重人道;
  虽尊天地,兼万物,而以人终始之;故日:「天地大义人终始。」观象习易,必求乎人道所存,而后圣人之心可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