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易藏
- 易经
- 周易述
周易述
说文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又丙部云。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又甘部曰。从口含一。一。道也。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后汉书。郅恽曰。含元包一。又曰。始于一而三之。又曰。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着为一。又曰。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
家语本命解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
吕览论人曰。游意于无穷之次。事心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高注云。天。身也。一。道也。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
淮南原道曰。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达也。际天地。至也。又天文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又精神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诱曰。一谓道也。二曰神明。三曰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阴阳通流。万物乃生。又曰。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一者道也。又诠言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文子敌作适。后人训为主一者无他适。失之。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春秋保乾图曰。阳起于一。天帝为北辰。
韩非子扬权曰。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倚。偏倚。故圣人执一而静。又曰。道无双。故曰一。
荀子劝学曰。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惽惽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又解蔽曰。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好乐者众矣。而独传者。一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一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荀子言一而后精后出。古文云。惟精惟一先精后一非古义也。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王。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古曰。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
班固述律历志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锺。造计秒忽。张晏曰。数之元本起于初九之一也。
老子道经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云。抱。守也。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王弼注云。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也。文选注。
吕览大乐曰。道也者。至精也。精。微。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从听。听从。先圣择。择读为释。两法一。择。弃也。法。用也。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天。身。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
管子内业曰。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庄子天地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注云。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也。然庄子之所以屡称无于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难而犹上不资于无。下不待于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注云。夫德形性命因变立名。其于自尔一也。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谓复于初。
缮性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崔譔云。混混芒芒未分时也。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天下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注云。使物各得其根。抱一而已。无饰于外。斯圣王所以生成也。
又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耼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又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司马彪注云。无外不可一。无内不可分。故谓之一也。
说文甘字下云。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老子德经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王弼注云。一者数之始。物之极也。各是一物所以为生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宁贞。天地之一即乾坤之元也。清轻。清上升也。宁。安贞也。神亦乾也。谷亦坤也。万物资始于乾元。资生于坤元。故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也。
春秋元命苞曰。常一不易玉衡正。文选注九。
文子曰。一也者。无适之道也。案适读为敌。一者道之本。故云无适。论语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荀子。君子曰。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适皆读为敌。后儒有主一无适之语。读适如字。训为之。殊非古义。淮南诠言曰。一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义与文子同。
一亦作壹。古壹字从壶吉。一之初几也。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以此见性之初有善而无恶。恶者善之反。不与善对。故云无敌。亦曰独。君子慎独。无恶于志也。恶读如字。几有善而无恶。周子言几善恶非也。
鬼谷子阴符曰。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又曰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鹖冠子曰。有一而有气。陆佃注云。一者元气之始。
六韬。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几。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致一附
易林补遗引京房占变。一爻动则变。乱动则不变。补遗所据当在火珠林。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系辞曰。言致一也。又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故左传占卦皆一爻变。
贯
离骚经曰。贯薜荔之落蘂。王逸注云。贯。累也。左传宣六年。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以盈其贯是其贯将满。所谓恶积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也。韩非子曰。是其贯将满也。贯皆有积义。道积于一。论语。子谓曾参曰。吾道一以贯之。释诂云。贯。习也。习者重习。亦有积义。荀子曰。服习积贯。又曰贯日而治详之。
一贯
一贯之道。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宋儒谓唯颜子曾子子贡得闻一贯。非也。吾道一以贯之。自本达末。原始及终。老子所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下云言有宗事有君即一也。
忠即一也。恕而行之即一以贯之也。韦昭注周语。帅意能忠曰循己之意。恕而行之为忠。
论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忠行恕谓之一贯。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乾元。
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之道终身行之。以絜矩之道平天下。所谓一以贯之也。大学言平天下而云明明德。中庸言至诚尽性而可以赞化育。皆所谓一以贯之者也。
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大学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荀子曰。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
右申忠恕之义
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注。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格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即中庸之明善。致知在格物。苍颉篇格量度之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下之动贞夫一。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不明俊德而欲亲九族。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不亲九族而欲平章百姓。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释致知。
右申一贯之道
尧典之克明俊德。大学之欲明明德。即一也。明俊德以及九族百姓万邦。黎民明明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一以贯之也。一即本也。故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由本达末。原始及终。一贯之义也。忠。一也。以忠行恕即一以贯之也。以忠行恕即中庸大学所陈是也。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又曰。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刘熙曰。虑。旅也。旅。众也。一致百虑。虑及众物以一定之也。天下何思何虑。韩伯注云。夫少则得。多则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多原于一。故曰然。非与。一以贯多。故曰非。曰。非也。蒙上非与。予一以贯之。何晏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孝经。仲尼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殷仲文注云。孝经疏。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
荀子不苟曰。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耶。是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百王谓尧舜禹汤。后王谓文武。端。玄端。朝服也。推礼义之统。统。本。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约。要。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大学絜矩义疏。故君子不下室堂堂。明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
非相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又曰。以浅持博。以古持今。注云。当作以今持古。以一持万云云。是大儒者也。
庄子天地曰。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郭注云。一无为而羣理都举。记。书名也。云老子所作。案。此论一贯与宋儒同。与孔子异。道家以一为终。故庄子曰得其一而万事毕。圣人以一为始。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此儒与道之别也。
后汉书范升传。升奏曰。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又曰。絶学无忧。絶末学也。
又曰。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万事理。五经之本。自孔子始。
说文士字下云。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案。一。道也。一以贯之。故推十得合一也。
法言。吾子曰。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此论语义疏。即颜子之一贯也。
春秋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淮南俶真曰。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高诱注云。一者道之本也。得其根本。故能连千枝万叶。以少正多也。
子
易上经曰。乾初九潜龙勿用。马融曰。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故曰潜龙。
明夷六五曰。其子之明夷利贞。象曰。其子之贞明不可息也。述曰。其读曰亥。坤终于亥。乾出于子。故明不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