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浅述

  彖曰。困、刚揜也。
  不曰柔揜刚而曰刚揜、卦为君子设。言刚之受揜、若刚自为之。亦抑阴之意也。此以卦体释卦名也。
  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困而不失其所亨、亨不于其身于其心、不于其时于其道也。刚中、指二五。凡人处困、大则失节、小则忧陨、以中不刚耳。刚中则知眀守固、居易俟命、所以贞大人吉也。兑口在上、有尚口之象。刚德在中、无藉于口。尚口欲以出困、反以致穷。盖困时向人哓哓、即不能亨、即非贞矣。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水下漏则泽枯、故曰无水。致命、委致其身也。委命于天、以遂我之志。论是非不论利害、论可否不论死生、所谓困而亨也。致使有坎险之象、遂志有兑说之象。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覿。
  全卦刚为柔所困、六爻柔之困益甚。盖在困时、无刚德则不能亨故也。
  人之体、行则趾为下、坐则臀为下。初六不能行而坐困者、故有臀象。株木、不可坐者。全卦水泽中互巽木、水草之区、故初三上皆以草木取象。
  兑正秋。坎正比。初六在坎之下、大冬之时。蔓草凋脱、仅存株木、有困于株木之象。又坎险之最下、有入于幽谷之象。四本正应、而四亦在困中、不能振人。初距四三爻、不能遽遇于四、有三岁不覿之象。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阳眀阴暗。阴居最下[文渊本“最下”作“阳下”]、不明之极、自陷于深困也。能眀则亨矣。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坎为酒食。阳陷阴中、上无应与、有困于酒食、厌饫过宜之象。然与五同德。五虽亦在困中、缓乃终合。又二互三四为离、有朱绂方来之象。
  坎中实、诚意在中、利用享祀之象。无应而在险中、行非其时、有征凶之象。然朱绂之来、正宜竭诚图报。虽时值艰难、征则有凶、而鞠躬尽瘁、于义无咎也。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虽困于酒食、而有刚中之德。终能当大任、以造福于天下也。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六三不中不正、上无应与。将比于四而四扼之、四以兑体坚不可动、有困于石之象。乘乎九二之阳而刚锐不可倚、又坎为蒺藜、有据于蒺藜之象。六三居阳而上六居阴、故三以上为妻。互巽为入、互离而此爻变为有目不见。三求配于上、入其宫则是。而上六非正应、有入其宫不见其妻之象。上非所困而困、下非所据而据、身危而家不可保矣。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三变为大过、有棺槨象。不祥、死期将至也。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按、本义、初六九四正应。九四处位不当、不能济物。而初六方困于下、又为九二所隔。故其象如此。然邪不胜正、故其占为可吝而必有终也。
  今按、卦以刚掩于柔为名、则九四不宜困于九二之刚。宜合坎体言之初与四为正应。初受困而待拯于四、四以刚居柔力不能济、故有来徐徐之象。
  兑为金。坎为轮。兑之二阳皆为上柔所揜、四复乘坎之险、有困于金车之象。如是诚可吝矣。然上阴五阳有与、故有终也。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按、程传以初之正应为与。窃按、刚揜之卦无取于阴之与、宜作上承五阳为有与。有与则亨而有终矣。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按、本义以上为阴揜、下则乘刚为劓刖。上下既伤、则赤绂无所用为困。窃按、刚揜之卦不宜以乘刚为揜。五居三阳之上、君位。宜合全卦论之。上揜于上六、有劓象。下困于坎初、有刖象。二三四互为离南方赤色。
  绂、下体之衣。为君而在困中、上下被揜、则虽衣纯朱之赤绂、亦无所用矣、有困于赤绂之象。然而刚中说体、诚意可格于鬼神、故有徐有说、利用祭祀之象。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志未得、在困中主威不振也。中直、有刚中之德。是非有别、不惑羣枉也。受福者至诚格天、则可祈天而永命矣。此困之亨也。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泽、水草之区。水枯而草木丛襍、故困。三阴爻皆取于草木。坎北方。
  初、冬将尽。仅存株木。三、秋冬之交。草叶脱而刺存、故象蒺藜。兌上、初秋。蔓草未杀也、故有困于葛藟象。葛藟、在束缚之中。臲卼、不安之状。曰动悔、言处困之极、则有悔也。有悔征吉之悔、与上不同。上言事必致悔、此言心能自悔也。言能自悔其所为、则不终于困、往而可以得吉、所谓困极而通也。九二征凶、在险中也。上六征吉、困之极出险之外也。
  必曰有悔、圣人欲人之悔过也。
  象曰。困于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所行未当、所以受困、动而有悔也。然困悔而能有悔、则行为吉。行可以出困矣。全卦以刚揜为困。唯其刚、故在困而亨为贞、为大人。然刚中则亨、尚口则不信、处困之道尽是矣。六爻初困于株木、三困于石、而二之困酒食则有庆。初三凶而二吉也。四有终。五有说、而上则未当。四五吉而上凶也。盖阳刚为能亨贞之大人、故阳爻虽困皆吉。阴爻唯上有有悔征吉、则圣人望人悔过之心。困而知悔、亦可学为君子矣。
  井井卦、下巽上坎。巽入于水、汲而上之、井之象。又以卦画论之。初柔象泉源、三二则象泉、四柔井之中、五刚泉之上出、上柔井口、有全井之象。故名井。井卦次困。按、序卦、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上升至于困、必反于下。物之最下者莫如井。井所以次困也。全彖以井有常体、犹事有常法、时異而法不異。又当敬以守之、不可垂成而败也。六爻以三阳为泉、三阴为井。二曰射、始达之泉。三曰渫、已洁之泉。五洌、则可食之泉矣。初泥、方掘之井。四甃、已修之井。上收、则出汲之井矣。
  又以六爻之序言之、初泥而二谷、井之地、在下未见于用者也。三渫而四甃、在人位、则人事尽可以待用矣。五洌而上收、则得乎天、功用及物、井道大成矣。此全卦六爻之大旨也。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巽木入于坎水之上下、上出其水、故谓之井。邑有改而井不改、其体有定也。井卦综困。在困为兑、在井为巽。巽为市邑。今改为巽而坎卦不改、改邑不改井也。改邑而不改井、是以无得无丧。而往者来者皆井其井、其用有常也。汔、几也。繘、绠也。巽为绳、繘象。中爻离、瓶象。羸、弱也、坠落之意。井之为用如此、而有事于井者、又当敬以处之。使汲井几至、未尽绠而败其瓶则凶矣。时解以言治道、言因革贵得其宜。然一切学问人事、皆可通也。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
  以卦象释卦名义。木桶下汲水乃上、巽乎水而上水也。井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养而不穷也。
  井、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以综卦言之、兌改为巽而坎之刚中不改。在困居二之中、在井居五之中也。井以得水为功。未得水而羸瓶、井之养之道废矣、故凶。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木上有水、程子作取水木器。本义疑瓶从瓦、作草木之津润上行。窃按、古人罇罍亦以木为之、字乃从缶。则瓶亦有木器、从程传为顺。劳民者、以君养民。劝相者、使民相养。皆井养之义。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井以阳刚为泉、上出为功。初六阴柔在下、泥象、不可食矣。旧井、未渫者。井废则旧、旁无汲水之余沥、禽安得而食之。坎有禽象。今在上卦、禽高飞莫顾、无禽之象。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所处污下、为时所弃。
  九二。井谷射鲋。甕敝漏。
  谷、井傍穴。鲋或作鲫、或去泥鳅、皆水中小鱼、喜食泥者。巽为鱼、鲋象。三四五互离甕象。九二上无正应、下比初六、有井谷射鲋之象。功不上行、又巽体下断、有甕弊漏之象。此有德无援、不能济物者也。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上苟有与则汲而出、成井养之功矣。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竝受其福。
  渫、渫去泥也。渫则清而可食矣。不食者、人不食也。九三以阳居阳、上虽正应、柔而无位。修己全洁、未为时用。二三四互兑为口。三变成震不成兌口、有井渫不食之象。坎为加忧、心恻之象。言如是则虽行道无与之人、亦为之恻然矣。然三之洁清、实有可用汲之泉。特无王眀耳。使王之眀汲之、则井养之功可成、岂独三之遇哉。泽可大行、天下並受其福矣。
  五为王位、三四五互为离、王眀之象。五非其应、故有待于王之眀也。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行恻、行道之人皆为心恻。求王明、非枉道干进。孔孟之辙环是也。
  不求正应而求王眀、易之所以时也。
  六四。井甃。无咎。
  以六居四、阴柔非泉。然所居得正。虽未有及物之功、而能自修治者。
  故有井甃之象、亦可以无咎矣。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初六不正在下、故为泥。六四正而在上、故为甃。甃所以禦泥达泉、闲邪存诚之功。故曰修井。三之渫、修于内以致洁。四之甃、修于外以禦污。内外交修、济物及人之本也。又四大臣近君、修井以储九五之寒泉。
  能尽臣下之职、可因君以成井养之功矣。
  九五。井冽。寒泉食。
  三居甃下、未汲之泉也。五居甃上、已汲之泉也。阳刚中正、功及于物、有井冽寒泉食之象。冽、洁也。渫、洁之也。渫已可食、至此乃食。
  盖渫与洌性也、食不食命也。未有渫而不冽者。至此则井养之德已具、井养之功可行矣。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居中得正、故六爻唯五曰泉。虽未收上出之功、井之德已尽善矣。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收、成也、即小象之大成也。幕、蔽覆也、盖井之具也。有孚者、其出有源而用不穷也。上六虽非阳刚、而井之功用在上。坎口不揜、故有井收勿幕之象。济人泽物、元吉可知。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他卦至终则变、井至上功乃大成也。按、水之大者不一、而圣人画卦有取于井者。凡水皆水之下流、故他卦言水、皆以险言之。独井泉在冬而温、乃天一之真性也。是以古者建国、必先卜井泉之便而居之。井之为用大矣。时解专就治道养民言之。然养德民治己治世、皆可观象于井。随其所处、以占其吉凶也。
  革革卦、下离上兌。火燃则水涸、水决则火灭。又二女同居、志不相得。
  有变革之义、故为革。革卦次井。按、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于革。
  井之为物久则污、易之则洁。不可不革、革所以次井也。全彖以改革之事、不信于初而信于后、其占可以大亨、而必利于正固、见革之不可轻也。六爻下三爻有不轻于革之意。上三爻则革之善者。而上革道已成、又不可过有所更。此全卦六爻之大畧也。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卦泽上火下、火燃水乾、水决火灭。又中少二女、合为一卦。少上中下、志不相得。故卦为革。日为离象。日入泽、有巳日象。民可与乐成、难于虑始。故不信于方革之时、而信于已革之日。内有文眀之德、外有和说之气、占可大亨。然而改革之事、非可妄举[文澜本“举”作“取”]。
  必得其正、则所革皆当而悔可亡。若不贞、则不孚而有悔矣。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以卦象释卦名义、与睽相似。相违背为睽、相灭息为革。二女不同行、离而去之而已。不相得则相克矣、故为革。
  巳日乃孚、革而信也。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
  眀则烛事理、能见于已革之先。说则顺人情、能孚于已革之后。大亨者。除弊兴利、一事之大亨。伐暴救民、兴世之大亨。正者、顺天理合人心也。又亨以正、则革之当。革当而悔乃亡、见革之不可轻也。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天地帝王之革、皆视其时。先时后时[文澜本“先时后时”作“后时先时”]、皆不可也。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四时之变、革之大者。历之因时修改、革之义也。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黄、中色。牛、顺物。离得坤之中、皆有牛象。虽当革时而居初位卑、无可革之权。无应、无共革之人。未可有为、当坚固以守、不可轻有所革。
  如用牛皮以束物者。故其巩固、有用黄牛之革之象。当以中顺自固也。初变为艮止、故有此象。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时位不可。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六二柔顺中正、文眀之主。有应于上、可以革矣。犹必巳日乃革、则征吉而无咎。彖言巳日、已革之日也。爻言巳日、日已至然后革也。盖德与位皆可革、犹俟其时也。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行、将然之辞。革必俟时、将有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