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浅述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陵生于狎。以正自持、颦笑不假、谁能陵之。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皤、髪之白者。四变、互二三为巽为白。不变、互为坎为马。四与初以相应为贲。乃为三所隔、心虽合而迹暌、不得所贲、为皤如之象。然本正应、不肯他从、往求之心如飞翰之疾、有白马翰如之象。九三刚正、非为寇者也、乃求婚媾耳。此与屯六二相似。屯刚柔始交、贲刚柔相襍、皆有婚媾象。然屯之乘马班如意甚缓、贲白马翰如意独急者。屯二以下求上、难进易退。贲四以上求下、虚己求助也。此爻与初以相应为贲。然小利往、故初贲趾而四则翰如也。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四与初远、为三所隔、所当之位有可疑也。然位虽近三、心实在初。
  守正不与、理直义胜、三不得而尤之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六五柔中为贲之主。离之文明至艮而有所止、渐近敦本而尚实。上九艮体有丘象。五互三四震木有园象。五比上以成贲者。人君虚己以求山林隐逸之贤、故有不贲于朝市而贲于丘园之象。阴性吝啬、浅小薄物可以自将、故有束帛戋戋之象。如此虽可羞吝、然礼奢宁俭、礼贤贵质实、不事虚文、故得终吉。盖贲以文饰成卦、过则流于靡矣。自五与上皆有敦本返始之象。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方逐末之时、人君崇俭反本、人心世道之幸也。
  上九。白贲。无咎。
  居贲之极、反本复于无色、有白贲之象。如此则善补过矣、故占为无咎。此爻与五相比以成贲。五君以束帛相加、上则遂其高隐之志。唯以朴质为本、唯小利往、故五可贲于丘园、而上但宜守其白贲也。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居卦之上、在事之外。不假文饰而有自然之文、可谓优游自得矣。以人事言、则六五以束帛聘、而上高尚自守以成其志、亦得志也。全卦以贲饰为义。华美外饰、世趋所必至也。然无所止、则奢而至于伪。故文明而有所止、乃可以为贲也。内卦文明渐盛、故由趾而须。至于濡如则极矣故、戒以贞。文明而知永贞、则返本之渐也。故四之皤如犹求相应以成贲也。
  五之丘园则返朴、上之白贲则无色矣。由文返质、所谓有所止也。六爻以三阴三阳刚柔交错而为贲、如锦繍藻绘、间杂成章。凡物有以相应而成贲者、则初四是也。有相比而成贲者、则二三是也。有相比而渐归淡朴以为贲者、则五上是也。盖文质相须者、天地自然之数、贲之所以成卦。而质为本文为末、质为主文为辅。务使返朴还淳、则圣人所以繫之辞、而维持世道之心也。至于初应四而四翰如、二比三而二与上兴、五比上而五贲丘园、三阴爻多利于往。此又阴盛之渐、所以贲之后为剥也。
  剥剥卦、下坤上艮。山高于地而附着于地、有倾颓之象。又卦五阴自下渐长、消剥一阳、故为剥。剥卦次贲。按、序卦、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文饰之极、反而剥落、剥所以次贲也。全彖取顺时而止之义、故君子不可有所往。六爻以上九为主、故于上爻幸一阳之存。
  而下五爻、凡有与于阳者吉、无与于阳者凶。五以承阳故无不利。三以应阳故无咎。初二远阳而剥未尽、故皆蔑贞凶。独六四以迫于阳而剥极、故直言凶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剥。不利有攸往。
  剥、落也。五阴盛而一阳将消、九月之卦。阴盛阳衰、小人壮而君子病。又内坤而外艮止、有顺时而止之象。故占者不利于有所往也。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
  自姤而遯否而观而剥、皆以柔而变其刚。至此则欲以五阴变上之一阳也。此以卦体释卦之名义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五阴剥阳、小人之长也。此以卦体言也。卦有顺而止之象、君子观之。
  阳消阴息、阴盈阳虚。天运之行如是、君子尚之。顺时而止、所以合乎天之行也。知天行之方剥、则不至不量力以取祸。知剥之必有复、亦不至怨天尤人而变其所守矣。
  象曰。山附地上。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附于地、下基不厚则上不安、高者有剥落之象。为君子者、以此制田里、教树畜、以厚下民、即以自安其居也。卦以下剥上取义。小人剥君子、所以成剥也。象以上厚下取义、人君厚下民、所以治剥也。不以阴阳消长为论、而以上厚薄为言。于极危之卦、得极安之道。此圣人用卦之微权也。
  初六。剥牀以足、蔑贞凶。
  蔑、灭也。牀者、人之所安其体、上实下虚。剥一阳下五阴、有牀象。
  坤土艮山本至安、剥则危矣、故卦有剥牀象。初在下有足象。剥自下起、侵蔑正道、其占凶也。方剥足而即言蔑贞、如履霜而知坚氷至也。
  象曰。:剥牀以足、以灭下也。
  侵灭正道、自下而上也。
  六二。剥牀以辨、蔑贞凶。
  辨、牀干也、牀身与足上下分辨之处也。二阴侵上、占与初同。
  象曰。剥牀以辨、未有与也。
  二阴徒与未大盛、危之中有幸之之意。
  六三。剥之无咎。
  众阴方剥阳而三独与上应、去邪党而从正者也、咎可无矣。剥之三同复之四。复四与初应而不许以吉、剥三与上应而许以无咎、何也。复、君子之事、不言其吉、明道不计功者也。剥、小人之事、许以无咎、欲人迁善改过也。剥以近阳者为善、应阳者次之、故五利而此无咎。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上下、四阴也。居四阴之中而独与阳、所失者阴。其失也乃所以为得也。
  六四。剥牀以肤。凶。
  四在下卦之上、犹人卧处、有剥牀及肌肤之象。故不复言蔑贞、而直凶也。
  象曰。剥牀以肤、切近災也。
  阴祸已迫其身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鱼、阴物。宫人、阴之美、望宠于阳者也。五变巽、有鱼象。巽为绳、贯之之象。以者、后妃以之也。六五柔中居尊、率羣阴以从阳、故有后妃之象。卦德内顺外止、犹后妃以宫人备数循序以进御于君、后德之美者也。
  故占无不利。盖剥至于五极矣。阴不可以再长、阳不可以终消也。故不取剥义。自初至四以阴剥阳、此则循序而以阴从阳。圣人示之戒。若曰、与其以坎剥阳而至凶、孰若以次从阳之无不利乎。故彖言不利有攸往、为君子谋也。此言无不利、为小人勉也。此圣人欲人悔过之心也。然六三应上九而宁失羣阴之心、六五率羣阴而上求一阳之宠。则天道之不可一日无阳、世道之不可一日无君子也。又按、遯剥皆阴长之卦。遯阴微可制、故授权于阳。于九三曰畜臣妾吉、阳制阴之道也。剥阴盛难制矣、故示教于阴。
  于六五曰以宫人宠、阴人阳之道也。阴阳消长出于自然、爻中自有此象。
  而扶阳抑阴不可无人事之功、此圣人繫辞之深心也。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众阴逼阳、疑有尤也。循序以从、尤终可无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艮为果蓏。一阳独存于上、如硕大之果不为人所食、独留木末之象。
  果不食必烂、核堕地又复生仁。穷上反下、阳将复生也。坤为舆。五阴载上九之一阳、有君子得舆之象。上九变柔有小人象。一阳覆五阴有庐象。
  变偶则破败矣、有剥庐象。一阳未尽犹可复生。君子得此、则为小人所载。
  小人居之、则剥极于上、自失所覆、如剥其庐。盖君子能存阳德、能覆小人。小人阴属、势必欲害君子。然自古未有君子亡而小人能自容其身者。
  庐剥、则小人亦无所容矣。象如是、而占因君子小人而分也。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民指众阴。剥极思治。阳刚君子、民所共载。小人至此欲剥尽诸阳、不知其终不可用也。全卦当阴盛阳衰之时、故君子不利于所往。然能以阴承阳者无所不利、而应阳者亦得无咎、唯远阳而剥阳者凶。虽圣人之戒辞、亦阴阳消长之定理也。
  复复卦、下震上坤。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君子之道消而复长、有返于善之义。故为复。复卦次剥。按、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阳剥极于上、复生于下、复所以次剥也。全彖以阳刚来反、理势必亨。又震动坤顺、所往皆利。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地之一阳初动、犹人善念之萌、圣人所最重。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初爻为主、故凡有得于初阳者吉、无则否。二比初曰下仁、四应初曰从道。此皆得于阳者也。余三皆无得于阳者。独五以得中而无悔。三不中则频失频复而厉。
  上则去初最远、居卦之穷、迷而不复、宜其凶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复、阳复生于下也。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阳氯渐生、至十一月、一阳之体始成、其卦为复。阳往而复反有亨象。内震外坤、阳动于下、顺而上行。反下为入、上行为出、皆以顺行、有出入无疾之象。先出后入、于语顺也。诸阳自此可亨、有朋类之来皆得无咎之象。又自五月姤卦一阴始生、至此七月而一阳来复、乃天运自然反复之道。此时刚德既长、君子可以有为、故于占利有攸往也。不言月而言日、犹诗言一之日、二之日也。
  临卦于阴之长则曰八月、欲阴长之缓也。此于阳之长则曰七日、欲阳之速也。又七为阳数、日为阳物、故于阳长之卦言之。八为阴数、月为阴物、故于阴长之卦言之。
  彖曰。复亨、刚反。
  刚德复反、有可亨也。
  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剥以顺而止、复以顺而行。道消之极、道长之初、未有不顺而能免咎者。出入朋来、阳之动。无疾无咎、以顺行故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阴阳消长、天运之自然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
  既生则渐长、故利于往。自内出为往。动而顺行以下、以卦德言。反复其道以下、以卦体言。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天地以生物为心。积阴之下、天地生物之心几息。一阳来复、而天地之心可见。在人、则恶极而善念萌动之时也。先儒以静为天地之心、程传以动为天地之心。然阴阳分动静善恶、不可太拘。盖天地之气、纯阴寂静之中未尝无阳。然必一阳之动、而后生物之心可见。在人、则所动之念有善有恶、必其善端之动、乃可谓见天地之心也。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闭关、休息安静以养微阳也。在人心、则善端之萌甚微、亦必庄敬以养之、不然复亡之矣。卦辞言出入无疾、而象言闭关息事。盖动者天地生物之心、而静者圣人裁成之道也。
  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一阳复生于下、复之生也。只、至也。居事之初、失之未远。复于善而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之道也。人有过失、或至于微色发声、困心衡虑。
  此则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修身之道无他、知不善而速改而已。
  六二。休复。吉。
  柔顺中正、近于初九之仁人。能比而下之、取友以辅仁者。复之休美、吉之道也。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克己复礼为仁。初、刚德之复仁者也。二能亲而下之、故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不中不正、处动之极。复而不固、有频失而频复之象。频失则厉、复则无咎。盖三爻在上下进退之间。巽以柔为主。巽九三刚而不中以比柔、故频巽而吝。复以刚为主。复三柔而不中以比柔而位刚、故频得、虽厉而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得补过之义。
  六四。中行独复。
  四在上下四阴之中、有中行之象。不比羣阴而与初应、有与众俱行、独能从善之象。此时阳气甚微、未足有为、故不言吉。然理所当然、吉凶非所论、吉凶非所论、所谓明其道不计其功者也。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以其从阳刚、君子之善道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与道、皆所以修身也。
  六五。敦复。无悔。
  坤土有敦厚之象。四以应初而复。五虽与初无应、然以柔中居尊、因四之独复而能笃其行、厚其养、以复于善者、犹临之有敦临也。故可无悔。
  按、来注谓不远复者、善心之萌。敦复者、善行之固。无只悔者、入德之事。无悔者、成德之事。是以五胜于初也。然初曰元吉、五仅曰无悔、不得以五胜初。窃意此乃困知勉行、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百倍其功者。
  能如是、悔亦可无也。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五居中、中即天地之心。考、成也。以中道自成也。二四待初而复、学知利行者也、故曰下仁曰从道。五与初非比非应而复、困知勉行者也、故曰自考。自即人一己百之意。盖五本远于阳、但以居中能顺、困四自返、加厚其功、故能自成也。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上六以阴柔居复终。位高而无下仁之美、刚远而失迁善之机、厚极而有难开之蔽、质柔而无改过之勇、无应而无从道之明、是终昏冥而不复者也。災自外来、眚自己作。坤先迷、今居其极、有迷复象。坤为土为众、有行师象。在上近五、有以其国君象。地数十、有十年不克征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