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易藏
- 易经
- 周易杭氏学
周易杭氏学
《系传》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xuǎn)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邵子本此节,绘六十四卦方图,其中心四卦为震巽恒益,外一层为坎离,再外一层为艮兑,再外一层为乾坤,次序悉合。与其小横图(即《本义》所谓《伏羲八卦次序》者)八卦之次序亦合(震巽居中,外为坎离,又外为艮兑,首尾为乾坤)。故邵子《大易吟》曰:“天地定位,泰否反类。山泽通气,咸损见义。风雷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逮,既济未济。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十六事者,四画之卦即中爻是也)。八卦相荡,为六十四。”此邵子有得于先天之学,而撷其精蕴处也。惟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数,乃邵子贯澈易理,独有会心,自成一家之学。与扬子《太玄》,皆足与《易》相发明,而实非《周易》卦象之数也。自《本义》以邵图弁首,后之说《易》者,以邵子之数为易象之数。如来瞿塘、胡沧晓、张乘槎(chá)比比皆是,实属大误。故兹编于邵子之小横图、大横图、大圆图、方图,皆不赘录。间有足资参考者,今所刊行之《易经》皆具此图,检寻固极便也。
《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此节明乾坤交生六子之序,《本义》别立为图,曰“文王八卦次序”,(伏羲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岂至文王而始有乾坤六子之序?况后天八卦以坎离为用,乾坤退居,何得以此为文王八卦乎?)实即先天图。阳始交阴,阴始交阳,由先天八卦,变为后天之枢纽也。
学者以先天后天两图,并列互观,详察其阴阳变化之序,先后更易之次,自有无穷妙境。诸家之说,虽各明一理,非具有心得者,阅之转无所适从耳。
后天卦
《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坤地也,不可以一方言,故不曰西南。兑正秋也,举兑则坎冬震春离夏可知矣。西南为神,神无方而易无体,故独此两卦不言方。)。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艮居丑寅二辰。丑十二月成,终也。寅正月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观物外篇》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也。乾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终于寅,离终于申。以应天之时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兑震为偶,应地之方。王者之法,其尽于是矣。”
林氏《易稗传》曰:“先天所以立体也,后天所以致用也。以阴阳之体论之,巽离兑本阳体也,而阴来交之。震坎艮本阴体也,而阳来交之。伏羲之卦,得阳多者属乎阳,得阴多者属乎阴。后天之卦,得一阴者为三女,得一阳者为三男。先天之位,三女附乎乾,三男附乎坤。阴附阳,阳附阴也。后天之位,三男附乎乾,三女附乎坤者,阴附阴,阳附阳也。”(按:先天言体,故阴阳从其多者为主。后天言用,故阴阳取其少者为主也。)
《说卦传》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既读若概,古字通也。《本义》:此去乾坤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然。其位序亦上章之说,未详其义。朱子不强不知以为知,是其笃实处。但此章为易学纲领,与“帝出乎震”一章并列。全《易》精蕴,悉从此出。不知其义,《易》何从说哉!)
后天八卦,为人用之卦。古圣帝王制作之大原,治平之经纬,皆出于后天八卦之用。下而历象、推步、运气、乐律、占卜、风鉴、星命诸术,亦皆后天卦也。《周易》序卦,则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二者兼行。汉学家之攻击先天,由于门户之见过深,未暇取经文而详玩之耳。《上经》始乾坤终坎离,明明先天卦位也。《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明明后天之卦位也。而六十四卦之命名,于先后天相关者尤多。如天火曰同人,同人亲也。水地曰比,比亲也。同人比何以亲?非以先后天,乾离坤坎之位相合乎?火雷曰噬嗑,噬嗑合也。水泽曰节,节亦符合之意。非离震坎兑,亦先后之位相合乎?此其最显者也。蛊卦干父之蛊,干母之蛊,本卦未尝有父母之象。虞氏以卦变言之,谓蛊由否来,父母谓否之乾坤。然损亦否变,未尝言父母,否本卦亦未言父母,何独著其象于蛊?惟以先后天证之,则先天山风之位,后天以乾坤居之,可不烦言而自解矣。各卦类此者甚多,详下《卦名》章。
《说卦传》“帝出乎震”一章,与“神也者”一章,皆言后天八卦之方位及作用。一“帝”字,一“神”字,皆贯澈全章。帝也者,所以主宰此出震齐巽之用者也。神也者,所以变化此雷风山泽之妙者也。帝出乎震而神妙于兑,兑为少女(今西洋相传上古之神像,类作少女形,其用意与此亦不谋而合者也),兑说言,故曰“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先天水火不相射,雷风相薄。至后天二八易位,则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山泽通气,先后天同也。然后天山泽之用,即见于震兑。以震兑反之,即艮巽也。),然后能变化既(既当读若概)成万物也。“万物出乎震”,以下“万物之絜齐也,万物皆相见,万物皆致养,万物之所说,万物之所归,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凡七言“万物”。独乾曰“阴阳相薄”,不言万物。以后天乾居戌亥之位,为万物入无之数,八风不周之方,群龙无首,用藏而不可见(乾无也。《说文》:天屈西北为无。),故不言万物。至坎藏艮成,终而复始,震出用九,即以长子代父之用也。“神也者”一章,备言六子,皆称万物。不言乾坤,以六子之用皆乾坤之用,故始曰“妙万物”而为言,终曰“既成万物”。凡言“万物”者八,虽不言乾坤,而乾坤之用已并举矣。
《说卦》自“天地定位”至“神也者”四章,详言先后天八卦方位功用,备极明显。虽未有图,亦与图无异。而“易逆数也”以下,如“动散润烜说止君藏”,与下两节之摹拟虚神,更有非图之所能描画者。旧说谓先天卦圆,后天卦方,固未尝误。然不可泥于字面,兼玩图书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之义,方能得变化活泼之机。且所谓圆者,非纸上所画一圈之平圆,乃如天体之浑圆耳。读者但认定所画圆图之形以为圆,每多窒碍而难通矣。所谓方者,不仅四方,亦兼八方。要亦非纸上所画之平方,学者详玩图书,必先深求其意,得其形而不滞于形,明其体而不囿,先后融贯,两图不啻一图,亦即可以无图。或有疑吾言者,可取此四章诵读至百千遍,目追心写,自悟孔圣神化之笔,真与造物同功,决非后人先天、后天两图所能尽。此孔子赞《易》之所以无藉乎图也。
后天方位,离南坎北。汉学家遂据此以攻击乾南坤北之先天图,谓孔子《说卦传》,明言乾西北之卦,坤虽不言方,居离兑之间,自在西南。故曰“乾寒坤暑”。若乾南坤北,则乾暑坤寒,岂非与孔子之说大悖乎!先天驳议,当以此说为最有根据。后人虽有辨之者,其说仍不出邵氏方圆二图之外,未足以辨汉学之惑焉。夫《系传》曰“天地定位”,曰“天地设位”,皆以天地言,而乾坤在其中。易者,一易而无不易,上下易,阴阳易,此所以成天地之用。而乾坤之位,岂有一定而不易之理?乾南坤北者,天地之体,阴阳升降,冬寒夏暑,布五行而成四时。天度一岁而一周,此天地之南北以一年而言者也。而日行一日而一周,子南午北,以分昼夜。卯酉东西,以正昏旦。此昼夜之南北,以一日而言者也。故论卦位,有一年之南北,有一日之南北。一日之南北,子北在夜,午南为昼,午南而子北,离午而坎子,此人人所知者也。而论一年之南北,则冬至日南至,而夏至日北至,体用相错,则子午不啻易位,坤居南而乾在北矣。是以八卦阴阳,都要活看。先天后天之图,只存其大体之梗概,万不可沾滞泥执。以纸上之卦爻,为天地之法象也。
读《易》首在明卦。六爻之卦,皆三画之八卦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不明三画之卦,何以明《彖》、《象》而识经传之意义乎?不明先后天之方位体用,何以明象数而识阴阳之变化乎?专言汉《易》者,向无八卦方位之图。专言宋学者,卦图皆宗朱子《本义》,全取邵氏之说,均无论矣。其号称兼取汉宋,如《周易折中》、《来氏集注》、《周易函书》等,皆搜罗宏富。卦象之图,多至数百,要皆偏重于宋学者为多。所谓以先天数为易数之误,均未能免焉。邵氏之说理非不精也,特皆其悟而自得之理,别有境界。初学于数理尚无端倪,骤读其说,极易以辞害意。即如“天根”“月窟”诸说,非深造有得,不易领会。若展图而指之,曰此天根也,此月窟也,乃乾遇巽时地逢雷处也,意非不明,而心得何在?且迹象横梗胸中,以后更难言进步,实为初学之大患。兹编之有图,出于万不得已。因为初学说法,非此不便指讲。故陈陈相因之图,虽有佳者,亦徒割爱。学者能象义觕(cū,同粗)明,然后最求前人之图说观之,是非去取,自有成竹。不致以讹传讹,此著书者之微意也。
卦材第三
程朱《传》、《义》,宗王《注》,其释《彖》、《象》,均以卦德卦义卦名为言。来知德氏《集注》言性情,以内卦为性,外卦为情,意非不当,要皆强为之名。实则孔子《系传》、《说卦》,当名辨物,已有定称。《传》曰:“彖者,才也。才也者,材也。”言材则体用皆赅,德性兼备无余蕴矣。《说卦》“雷动风散”,“乾健坤顺”两章,皆言八卦之材。知八卦象之材,而后知六十四卦因重交互,无不各因其材。而辨其情伪吉凶,铢两悉称,名实相副。《彖》、《象》传赞,亦无不各因其材以为之辞,无一字之虚设焉。学者宜详玩经文,而合之于象,准之于数,融会贯通,由一卦以推各卦,而观一卦,更必遍取各卦,参互比例,而后能得其真确之意义。不可因字义注释之已明,而不复研求深意之所在焉。
健顺动入陷丽止说,各一字概一卦之德性功用。而父母男女,亦各因其名,以定一卦之分际。今皆谓之材者,以六十四卦之《彖》、《象》,无不合内外两卦之材以命辞。而一卦六爻,及内外中爻,亦无不取材于是。《传》曰:“君子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彖辞因材而施之辞也,且不特内外卦为然。即卦中之一爻,为何卦之爻,即具何卦之材。如为坎爻必有陷义,或险义。为离爻者,必具明义,或丽义。惟乾坤两卦,不以爻言。而《杂卦》之“震起兑见巽伏艮止”,此“起止见伏”四字,尤为八卦变化之门。观象玩辞,均不可不于此郑重注意也。
卦名第四
《易》六十四卦,八纯卦外,五十六卦,皆合两卦之象数而立之名。名所由来,两汉之师说既不尽传,后人遂不能明其意之所在。为之说者,皆赖《序卦》及《杂卦》之单辞双义,推衍而申明之。不知《序卦》,但据文王之卦序而贯串之,《杂卦》则专以中爻交错,明刚柔消长之理,而终之以刚决柔之大用。此皆孔子赞《易》微言大义所在,与当名辨物,别为一义,不容依附牵涉并为一谈者也。盖自《连山》、《归藏》,经卦别卦,相传各有其名。文王之序《周易》,有仍其旧名者,有别言新名者。今《连山》、《归藏》,既无全书,无从参考。而《周易》卦名,各家注《易》者,迄无所发明。其浅显易见者,如泰否损益等卦,尚不难顾名思义。若火山之何以名旅,山火之何以名贲,及大过小过之类,则望文生义,即难自圆其说。众议纷纭,乃无可折中矣。不知名位象数,互相因缘,不能相离。不知名,其何以知《易》?遍征群籍,兼及古今占筮诸书,始知《周易》卦名,有合内外两象之名义而成者,如屯蒙需讼等卦是也。有取象于先天卦位者,如大小过等卦是也。有取象于后天方位者,如谦睽家人等卦是也。有合取先后天卦位者,如噬嗑同人节比中孚观颐大小畜等卦是也。更有取象于八宫世应,及五行顺逆者,至不一例,要无不各有其义。旧说只限于内外两象者,说尚可通。余皆以不解解之,兹特疏举所已知者如左,未知者仍阙疑以俟后之君子。
乾 象辞“天行健”三字尽之。八纯卦名,皆不易。既知八卦之方位,象数重卦之名位,象数举可知矣。
坤 象辞“地势坤”三字尽之。乾不称乾而坤称坤者,此天地阴阳之分际,圣人之物笔也。按:《序卦》不序乾坤,以乾坤为天地,万物皆覆载于天地之中。全《易》六十四卦皆乾坤六爻所生,故《系辞》称为“《易》之门”,“《易》之蕴”,非屯蒙以下六十二卦所能等量而齐观也。《序卦》首曰“有天地”,天地即乾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