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易藏
- 易经
- 周易杭氏学
周易杭氏学
神(神者存也。成性存存,阴阳不测,假定其名,亦犹类族辨物之意也。)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过化存神,有非可以迹象求之者。六亲征其实,六神征诸虚。周流六虚,无乎不在。渺焉漠焉,将何从征?曰阴阳之气,布为五行,其几甚微。《传》曰:“本于阴阳而立卦,阴阳变化,而神寓也。”此六爻之神所由名,要非泥其名以为实者也。
震东方木 木之神青龙 甲乙日起青龙
离南方火 火之神朱雀 丙丁日起朱雀
兑西方金 金之神白虎 庚辛日起白虎
坎北方水 水之神玄武 壬癸日起玄武
坤艮中央土 土之神勾陈螣蛇 戊己日起勾陈腾蛇
《传》曰:“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古者五行各有专官,官世其守,功德在民,民不能忘。即假人名以神号,举其名知其用,所以便事也。吉凶神煞之名,皆此类也。必求其人以实之,愚也。必妄其名而斥之,亦讵足为智哉!六壬、太乙、遁甲之言神,举可隅反矣。
六属
六属者以五音分属六爻,即本于纳音。纳音与纳甲相表里。属之于爻,仍随八卦之纳甲以定其数也。举例如下:
子午属庚 震初爻也庚 子午
卯酉属己 离初爻也已 卯酉
寅申属戊 坎初爻也戊 寅申
辰戌属丙 艮初爻也丙 辰戌
巳亥属丁 兑初爻也丁 巳亥
不言乾坤,六子之爻,皆乾坤之爻也。《说卦》“神也者”一章,不言乾坤,非特六子之用,皆乾坤之用。而所谓神者,即乾坤之阴阳不测,周流六虚者也。纳音之说似浅而实深。精微之理,非可以迹象求之。谓之音者,乾坤爻辰左行右行。间辰六位,即六律六吕,相生之所本,故以分属六爻,各纳其辰,而谓之纳音。今术家占筮推演及风角堪舆诸家,均不能废纳音以为言,而莫知其所由来。因备六爻所属,并列《内经》及扬子云、抱朴子诸家之图于后,庶阅者可悉其始末矣。
纳音始于黄帝,今《内经》所载最详。京氏六十律与甲子分配,自是古法。盖以一律纳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内经》五音,始于金,传火传木传水传土。阳律阴吕,隔八相生。葛稚川曰:“一言得之者,宫与土(所属者即一言而得)。三言得之者,徵与火(如戊去庚三位,故曰三言。下仿此)。五言得之者,羽与水。七言得之者,商与金。九言得之者,角与木。故子午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亥四也。”扬子云《太玄》以火土木金水为序,与《内经》不同。甲子乙丑金者,言甲乙子午其数九,乙庚丑未其数八,甲乙子丑积数三十四,以五除之余四,故为金。余仿此数,列右图:
按:甲己子午九,乙庚辛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四(己亥对宫亥空为虚,己与虚对为孤,己亥者孤虚之数也。)。黄梨洲先生《象数论》所评议者,颇多未当。其谓甲子乙丑金者,甲九子九,乙八丑八,积三十四,以五除之余四故为金。其数则是,其术则非也。故于丙寅丁卯,丙七寅七丁六卯六积二十六,以五阴之余一故为火,便不成文矣。金四为一当为水,何以为火?而犹曰余准此将无一能合者矣。盖纳音得数之算法,当以大衍为本。以大衍之数五十去一,除去甲己子午之积数,余则以五除之,得一则属水,水生木,其纳音为木。丙寅丁卯之为火,当以积数二十六,除大衍五十去一,余二十三,以五除之余三,属木,木生火,故纳音为火。甲子乙丑之积三十四,以除大衍去一余五,五属土,土生金。非三十四余五余四之谓也。
纳音纳甲,与天干地支,皆始于黄帝。盖自伏羲画卦,利用宜民,至神农黄帝,文明日进,变化益繁。非单纯八卦之象数所能济用,故益之以阴阳五行。天五地六,迎日推历,布算测地,以尽八卦之用。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纳甲取先天,法象乎日月,仰以观于天文也。纳音以先天合后天,取数于阴阳十二消息,以布五行,俯以察于地理也。故京孟之《易》,悉本于此。朱元升《三易备遗》推衍纳音最详,巳亥数伏,一六相合,以为即《归藏》之数,非无见也。
运气第十七
运气升降由于气,气之盛衰由于数,数之进退在乎人。圣人作《易》立人极以明人道,言天言地,皆为人言而为人谋。人在天地中,为善为恶,为君子,为小人,皆在人之自为。而气机之感召,阴阳进退,而数即随之而消长。积气成运,积运成象,为殃为祥,皆视所积。积之以渐,非一朝一夕之故。及其至焉,则为泰为否。君子小人之消长,似乎天实为之,命实定之。呜呼!天岂任其责哉!《易》以象设教,善恶吉凶,无不备著于象。而以阴阳五行生合升降,为之节度。法象于天地,而示人以进德修业之天则,各有数度。此君子以人合天之本,而古圣人经纬天地,燮理阴阳之大用,皆备于此焉。后儒不察,空言性命,而莫知其象,莫悉其数。反以圣人示之阴阳气运,为小道,为术数,弃置不言。不知《易》以道阴阳,卦象彖爻无论矣,即孔子之《十翼》,亦无一言无一字,不与阴阳度数相密合。观于纳甲纳音,而后知五运六气,皆出于八卦,在在足与《易》象《易》数相发明。欲知《易》之蕴者,不可不深察焉。
此主运也。客运则以本年所属五行作初运,轮流而布。
是为《月令》之气,年年定局不易,谓之主气。至于客气,则从年司天,自正南位起轮布,看主与客相临,其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害。
五运六气,天地阴阳之橐龠,其传最古,今惟《内经》言之最详。圣人作《易》,法象乎天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天地万物,皆范围乎运气之中。所谓造化之机,与吾人身心性命,息息相关。民胞物与,岂空言所济!读董子《春秋繁露》、《淮南鸿烈》、扬子《法言》,当知鄙言之非妄也。
正辞第十八
《系传》曰:“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故断辞必先正言,正言必先辨物,辨物必先当名,名称其实为当。名而当,则举其名而物之大小情伪毕见矣。盈天地之间唯万物,物各有其名,不能悉举也。而《易》以《彖》、《象》、《爻》三者赅之,以三者举其纲,而八卦六十四卦之名无不当,天地万物胥可以名辨而别之。拟之后言,议之后动,而正言断辞如视之掌矣。
顾不曰名,而概之以辞者,以《易》之所谓名,皆假名也。本无是物,而以象拟之。无是事,而以象言之。圣人设卦观象,大而天地风雷,小而虫鸟沙石,常则家人夫妇,怪则鬼车狐尾,皆假设此物比事,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以明阴阳造化之妙用,而定人事之吉凶,故曰“系辞”。辞焉者,各指其所之。有名辞也,有动辞也,有状辞及介辞也,未尝不可辨而晰之。第《易》道通变,其辞亦通变。有名辞而兼作动辞者,有动辞或兼状辞之用者,如乾为木果,变巽则为不果。雷风相薄,而《系辞》曰“茅之为物薄”。用一字而面面皆通,立一义皆头头是道。苟泥其辞而不察其象,察其象而不究其理,而系辞之意终不可得。故必欲执一例以求之,则六十四卦皆死物矣。然则《易》之辞果无例可求乎?曰是在学者之神而明之,变而通之,无定之中,亦未始无一定之轨则可循。旨远而辞隐,是在虚其心以求之,潜其心以会之而已。
《易》以道阴阳,故《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举天道而地道人道一以贯之矣。盖刚柔仁义,亦无非一阴一阳之对待也。而六十四卦,而三百八十四爻,亦无非一阴一阳之对待也。故孔子于乾之初九曰“阳在下也”,于坤之初六曰“阴始凝也”,即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举例发凡,以明九之皆为阳,六之皆为阴。而《易》之《彖》、《象》十翼,均无非阐明阴变化作用,故先以对待之辞举例如下。
动静
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动静二字,直阴阳所由判,吉凶所由生,如水火互相为根。昔儒“阳动阴静”之说,与太极动则为阳,静则为阴之说,辞意似均未圆满。阴阳如环无端,动静亦如是也。
刚柔
《杂卦传》“乾刚坤柔”,《说卦》曰“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又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系传》“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又曰“刚柔相摩”,又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又曰“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又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又曰“刚柔者立本者也”,又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又曰“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又曰“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又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其柔其危其刚胜耶?”《周易》用刚,故曰“乾元用九,而天下治”。阳刚而阴柔,亦犹以阳统阴之义也。齐小大者存乎卦,阳大阴小,在八卦,坤小乾大,艮止巽齐,是为大与小不齐也。止而齐之,则大通于小,小进于大。裒多益寡,故泰否“小往大来”,与“复小临大”,皆无非于万有之不平者,而求其平,此《易》之微旨也。
《否?上九》“先否后喜”,蛊之“先甲后甲”,巽之“先庚后庚”,说者谓阳先阴后,阴宜后而顺承阳。不顺阳而先阳,则迷而失道。阳宜先阴,不先而反后,则失时失道,此一义也。自康节之学行,又有先天后天之说。言汉学者,攻击之不遗余力,然其数理精确,且皆出于天然,不加造作。而按之于经,胥有征验。近儒端木鹤田,作《周易指》,以先后天说《易》,逐爻推寻,如按图索骥,字字吻合,尤为发前人所未发。较虞氏之旁通,更为直捷而少枝节也。
顺逆
《坤?彖传》曰“乃顺承天”,又曰“后顺得常”。《说卦》曰:“坤顺也。”坤顺承天,则天逆行,顺逆交,错而四时错行。日月代明,而天地之道乃成。阳在阳中阳顺行,而阳在阴中则逆行。阴在阴中阴顺行,而阴在阳中则逆行。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日行东陆则为秋,日行西陆则为春,阴阳非交互不能成其用也。五行顺行则生,逆行则克。有生无克,不能成物。有逆无顺,不能生物。故逆生顺死,其旨甚微。故曰“《易》逆数也”。
内外
《泰?传》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否?传》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明夷?传》曰:“内文明而外柔顺。”《家人?传》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此以卦之上卦为外,下卦为内也。《杂卦传》曰:“睽外也,家人内也。”言虞氏学者,以家人与睽分属内外,则以旁通之两卦而言。睽与蹇旁通,睽为外则蹇为内。家人与解旁通,家人为内则解为外。内其故也,外其新也。内其躬也,外其邻也。盖以五已正位者为内,五未正位者为外。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亦以无妄之九五自睽来。以明睽为外,既成无妄,则为主于内,以明无妄为内也。无妄五刚,睽五柔,此兼刚柔言内外也。《周易指》:“以凡言内者,皆因家人。言外者,皆因睽。”《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亦取象家人与睽,即《易》言内外之凡例也。
往来
《系传》曰:“往者屈也,来者信也。一往一来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盖阴阳以往来始成其变化,故日往月来,月往日来,大往小来,小往大来,往来而得其道则吉,失道则凶。卦例:由内而之外为往,由外而之内为来。八卦、六十四卦,皆此一往一来,以经纶运转而不穷。八卦,乾圆往者屈,而坤方来者信。由乾圆往者,东南西北也。由坤方来者,西南东北也。六十四卦,则乾往坤来,屯往蒙来,以迄于既济未济,皆此往来也。此以卦言者也。其以爻言者,如“往得中也”,“往有功也”,“刚来而得中也”,“刚来而文柔也”,要皆指二五而言。详于虞氏之旁通。
上下
上者,丄也。下者,丅也。上天下地,而中为人。故《易》经文言“上下”者,仅小过一卦,曰“小过亨利贞,不宜上宜下。大吉”。《传》曰:“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盖《易》者,圣人寡过之书。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而小过或不免也。小过之中二爻,正当六画卦之人爻,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者此也。故乾之三四两爻(小过爻也),特著无咎。“无咎者,善补过也。”惟明乎此上下,则得乎中,而过可免矣。故《乾?文言》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于九三、九四,皆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又曰“上下无常”。《杂卦传》曰“离上而坎下也”,《益?彖传》曰“损上益下”,《损?彖传》曰“损下益上”,皆以损益得宜,以蕲合乾坤坎离之中,而上下交泰(乾坤交成泰),以成既济者也。故明小过之上下,而六十四卦之上下,均可以言矣。
方圆
《说卦》“乾为圆”,《荀九家》“坤为方”,《系传》“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坤?六二》“直方大”,《系传》又曰“无穷尽,无方体”,又曰“是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盖圆者,神也。方者,体也。乾为天为圆,无体故无方。坤为地,有体故有方。旧说“圆象天,方法地”,简言之,则曰“天圆地方”,“奇圆耦方”。近人知地球之为浑圆而非方也,于是曲为之说曰“天圆地方”,言其德非言其体也。而不知《易》之所谓“圆而神,方以知”者,明明指蓍与卦,未尝谓天之德圆与地之德方也。而乾圆坤方,则确不可易。第所谓方者,即西南东北之方,非谓地体之为立方形也,又何必曲为之解哉!圆无尽而方有尽,故度圆者必以方。玩“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二语,则方圆之妙用已阐发无遗。近世几何形学之界说,皆不能出其范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