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易藏
- 易经
- 周易杭氏学
周易杭氏学
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阴应阳,阳应阴,二气感应以相与,此其正也。盖天地之气有终始,六世之位有上下,故《易》始于一(《易》本无体,气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也。),分于二(清浊分于二仪。公武曰:奇偶相与,据一以起二,而为主之相者,谓之应是也。),通于三(阴阳气交,人生于中。天地气通,故三阳成泰,而泰为通。),交于四,盛于五(二壮于地,五壮于天,故如盛也),终于上(上则数极,极则反也)。故六爻皆有应,而世取其一。与世对者,则为应也。
水火既济,初阳而四阴,二阴而五阳,三阳而上阴,所谓六爻当位、上下皆相应者者也。既济属坎宫三世卦,三之应在上。
火水未济,既济之反也。六爻皆不当位,而上下刚柔相应,属离宫三世卦应亦在上。
月卦非月建,由世卦生,亦由十二月辟卦生者也。世分阴阳,阳世起子月,阴世起午月,以数不以气。虽以辟卦为纲,而不去坎离震兑,仍以六十四卦配八宫之属也。
乾为本宫,上爻六世,阳爻阳世,从初爻子月起数至上爻为巳,故乾为四月卦。
丰为坎宫五世卦。五阴爻阴世,从初爻午月起至五爻为戌,丰为九月卦。余类推。
八宫飞伏
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而终不脱乎本(以飞某宫之卦,乃伏某宫之位)。
以显应佐神明者谓之伏。故有卦之飞伏,有爻之飞伏。《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飞之与伏,声气相通,或显或隐,各以类求。《中庸》曰:“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此精义入神之论也。后儒以经学自夸,谓孔子未尝言此,指为术数小道,不知《十翼》之言飞伏者多矣。奈学者瞠目视之,皆未见耳。《杂卦传》“兑见而巽伏也”,是明言飞伏之一例。《说卦》“坎为隐伏”,而《离?象》“飞鸟”,亦飞伏之见端。而六十四卦《彖》、《象》言之者,更不胜枚举也。
月建 积算
《京氏易传》以爻直月,从世起建,布于六位(惟乾坎二卦从初爻起)。乾起甲子,坤起甲午。一卦凡六月,计一百八十日。积算以爻直日,即从月建所止之日起,如姤卦月建起庚午至乙亥(姤初爻庚午,上爻乙亥),积算即从乙亥起。上九为一日,周而复始,一卦凡百有八十日。今占家用《火珠林》术,大半出于京氏。惟月建积算,罕有传其法者。后人或以月为直符,日为传符,指六爻所见之支当之,非其义也。此为京氏占法,详晁氏《别录》,说繁不赘录。
八纯卦外,一至六世,皆以本宫纳甲为伏,而变宫游归以爻论。详下章。
八卦五行之用
《说卦》“帝出乎震”,及“神也者”两节,皆言后天八卦之用者也。术家言后天八卦皆居旺地,语虽俚而所见甚精。盖帝出乎震之帝,非专属震卦。帝者主也,主权所在,即王也。术家曰旺,即土之用。《大平御览?五行休旺论》曰:“立春艮旺(艮居丑寅之交,立春之候也),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囚,乾废,坎休。立夏巽旺(巽居辰巳之交,立夏之候也),离相,坤胎,兑没,乾死,坎囚,艮废,震休。立秋坤旺(坤居未申之交,立秋之候也),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囚,坎废,离休。立冬乾旺(乾居戌亥之交,立冬之候也),坎相,艮胎,震没,离囚,坤废,兑休(《唐典》:王、相、胎、没、休、废为八卦之气)。”王充《论衡》亦同。盖立冬之候也,得地为旺,旺之冲死,旺所生相,相之冲囚,胎之对废,没之对休。《淮南?坠形训》曰:“五行: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春令 木王 火相 土休 金囚
夏令 火王 土相 金休 水囚
秋令 金王 水相 木休 火囚
冬令 水王 木相 火休 土囚
土王四季 金相
十二卦地支藏用
地支藏用,分晰阴阳,最为精密。周天三百六十有五度四分度之一,历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气周,即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之爻周。坎离震兑,分主二至二分,共三百八十四爻。阴阳错综,消息盈虚,无不合矣。藏天干于地支者,即乾体坤用。乾之用九,用于坤六,学者以术家言而忽之。是犹悦琢玉之精美,而贱斧凿为匠器。《十翼》造化之笔,因无斧凿之痕。然不知斧凿之用者,又安识良工之心苦哉!
壬五日三分半,癸二十日六分半,辛长生。
癸九日二分半,辛三日一分,己十八日六分。
戊七日二分半,丙七日二分半,甲十六日五分。
甲十日三分半,乙二十日六分半,癸长生。
乙九日三分,癸二日一分半,戊十八日六分。
庚七日二分半,戊七日二分半,丙十六日五分。
午丙十日三分半,己九日三分,丁十三日三分半。
丁九十三分,乙三日一分半,己十分日六分。
戊己共七日,壬七日三分半,庚十六日五分。
庚十日三分半,辛二十日六分半,丁长生。
辛九日三分,丁三日一分,戊十八日六分。
戊七日二分半,甲七日二分半,未十六日五分。
明爻第十
积爻而成卦,故爻为卦之体。爻动而卦变,故爻又为卦之用。卦之体用,具在于爻。《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系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又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孔子之所以言爻者,详且备矣。后世言《易》者,既昧于象数,而六虚六位之义,亦泛焉而莫知所指。每卦仅就所见之上下六爻,为承应当否,卦之情其何由见哉!
卦气由下生,故以下为初。重三画之卦为六画,仍分三才。阳奇阴偶,阳刚阴柔。以配天地,中爻为人,曰仁曰义。上下进退,为内外两象之中枢。孔子赞《易》,《彖传》以内外两象之阴阳刚柔,释一卦之义。《象传》则专取中爻,联合上下象数,以人合天。六十四卦《象传》,皆曰“君子以”或“先王以”者,即以人事明天地之道者也。天地之道往复不穷,而人事之千变万化,皆在三四两爻之反复。孔子曰“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大过?彖》曰“本末弱也”。明六爻之本末,而后一卦之体用可知。而元亨利贞,亦可以阴阳之升降上下而明其序也。
端木氏曰:《易》太极含三为一,乾坤上下中,上天极,立在下地极,而中人极。离坎天地中,日月二人象,天地中人道,离坎交中,天地间生人。
天地颠,乾下首,生人出。乾是坎,北极艮背。坤是离,南极巽高。而中极人道,震兑出入,天地大义人之终始。此六爻三极之道也。
爻位第十一
六位六虚
六位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位者,初爻二爻为地位,三爻四爻为人位,五爻上爻为天位。以乾卦例之,初九在地之下,故曰“潜”。九二地之上,故曰“田”。三爻为人之正位,故曰“君子”。四爻不当位,故曰“或”。五爻天位,故曰“在天”。上九在天之上,故曰“亢也”。
位有一定,而爻则变动无常。学者必先知有定之位,定其为阴为阳,为上为下,而后爻之奇偶当否,可得而言也(偶居阴,奇居阳,为当,反之为不当)。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惟既济一卦,为阴阳柔刚各当其位,故曰“既济定也”。定则不动,不动则不生,而《易》道或几乎息矣。故荀虞均以乾坤成两既济为凶。《序卦》曰:“《易》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也。”此以阴阳之位言之也。若以用言,则一卦六爻,惟中四爻得用。初未用事,而上则失位。故《乾?上》曰:“高而无位”,《需?上》日“位不当也”。王弼曰“上下无位”者,指此也。
六虚
《系传》曰:“上下无常,周流六虚。”六虚者,即初二三四五上之位也。爻实位虚,爻有上下,而位无变动。爻有柔刚,位有阴阳(一三五为阳,二四六为阴),刚柔杂居(刚居阳,柔居阴,为当。或以刚居阴,柔居阳,则相杂而文生焉),吉凶以著。《参同契》曰:“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二用者即九与六也。乾九坤六,上下升降,周流六虚,以成六十四卦。故观象者不可仅观所见之六爻。六爻之下,尚有六虚,皆与此所见之六爻相关。爻为飞,位为伏,实易辨而虚难知。必由实而究其虚,庶遇爻而知其用,于《易》之道思过半矣。
八卦正位
爻位六而卦有八,八卦于六爻,各有其当位之爻,曰正位。家人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言九五与六二,则但以阴阳言也。阴阳以二五爻为得中得正,乾坤为卦之宗主,亦阴阳之纯体。故乾以九五为正位,坤以六二为正位,坎离为乾坤之交(坎中之阳即乾爻,离中之阴即坤爻)。故坎离之正位,与乾坤同。震以初九为正位,艮以九三为正位,巽以六四为正位,兑以上六为正位。卦各有其正位,故六爻具六子之位。为图如下:
端木氏曰:天地六爻,坎离既济定位,五多功二多誉,位当也。离坎未济居方,三多凶四多惧,不当位也。有当位而不正者,而正位未有不当者也。而《彖》、《象》之言正则以二五,故八卦惟乾坤坎离之为得中得正也。
六爻三极定位,天地定位。六爻上山泽,下雷风,中水火。六爻三极,下二初地爻地极,雷风恒,天地下极立心恒,坤地极立不易方,二初震巽爻是也,五上天爻天极,山泽损天上极员(损从员),乾天恒无方,中日月斗,三人行,乾极与时偕行,五上艮兑爻是也。四三人爻人极,水火既济,天地中间人,于天地上下初终,首尾续终,中为人极。兼三才而两之,定上下中极,四三坎离爻是也。六爻三极,天地南北居方,六爻辨物辨等。乾坤六十四卦终下坎北极,故曰“初难知”,曰“亦不知极也”。此《易》居方上下六爻三极之道也。
六爻定位图
右图与前图合观,则知爻位之隐见变化,不但卦有飞伏交互,而爻之飞伏交互,亦与卦等也。向之说《易》家,能究心于爻位之义者甚鲜,而于爻位之分,更未有言之者。来知德氏,虽有八卦之正位一图,而注中仍不能用,则以未明爻位之体用有别也。今合二图而一之,并附以说,庶阅者可了然矣。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乾坤二用,周流六虚,至既济而全卦之爻位相当。故曰“既济定也”。
爻位既明,二用斯章。然乾元用九,纲领全《易》。地道无成,坤之用皆乾之用也。乾无方无体,乾之用皆见于坤之用也。孔子《文言传》曾发乾九用坤,坤六承乾之旨,已极详备。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乃非既济而为未济,其故可深长思矣。
六位时成图
乾六位,火本天亲上。离五位,水本地亲下。坎二位,而上下刚柔应位。山泽,艮上位兑三位。雷风,震四位巽初位。而上下六位,巽伏,震起,兑见,艮止,皆中离坎日月象。故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下巽伏,上兑见,即坎象。下震起,上艮止,即离象。)。”《上经》始乾坤终坎离,其往来卦十八。《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其往来卦十八。十八为二九数,乃离坎二卦日月终始。离一九,寅数止戌。坎一九,申数正辰。此离坎二九,皆乾用九圆,日月为大明象。乾二九十八卦,《上经》始乾坤,终坎离,大明终始六位是也。离坎二卦,南北终始,皆出入于震兑二卦,东西往来。震一九亥数止未,兑一九巳数止丑。此震一九离出震,兑一九坎出兑,皆乾用九圆。而上、下《经》各往来卦十八,始乾终既未济,乾六位成而坤天下平。此离坎上下六位,南北居方卦大明日月也。上下卦十八终始三十六,是为乾四九出入,南北上下为之极。其卦三十六,皆离坎首尾终之始之。而乾坤上下六十四卦六位,皆此离坎六位终始之。是乾用九乾圆象,而六十四卦以成终成始,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是也。
六爻二极,尤重在人。天地之气,以人而通。阴阳之道,以人而和。孔子赞《易》“立人之道”,以合乎天地之正。《京氏易传》: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日之所出也。四者西方之数,日之所入也。言日月终天之道。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阴阳也。故奇偶之数取之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也。阴阳之道备著于坎离。坎离者,阴阳之性命也,而其枢要皆在于三四两爻。于此求之,六十四卦之辞义可迎刃而解矣。图附后。
天地人六爻往复,天地上下,在人中爻三四回转。而上下天地爻,乃往复不穷。此乾坤六爻上下应位,二三四五同功异位,皆具此六爻往复中,皆在中人爻回转。人于天地上下,不见首尾,乃中间背脊,其道反复不已。天地往复,其道不穷。孔子六十四卦大象,著六十四“以”字。“以”,古文作 ,即结合上下两卦往复回转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