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纪数略

  议亲之辟【王之亲】议故之辟【王之故旧】议贤之辟【徳行】议能之辟【道艺】议功之辟【大勲】议贵之辟【大夫以上】议勤之辟【勤劳王事】议宾之辟【三恪二代之后】 张平子説八索谓周礼八议之刑
  八成【郑司农云若今之决事比】
  汋【谓奸民乘隙激众倡乱者】贼【谓潜谋隂结将为逆乱者】谍【谓邻国行间觇伺虚实者】犯令【恃傲悍以干令者】挢令【诈王言以布令者】为盟【谓窃取国之宝藏者】为朋【谓结私党以乱政者】为诬【为造乱言以惑众者】
  防氏三禁【犯者告司寇而诛之】
  乱防力正【力正谓胁众从已以邪为正】挢诬犯禁 言语不信
  家语五刑【古之大夫有罪不斥指之以励廉耻之节也】
  簠簋不饬【坐不亷污秽而退放之者】帷簿不修【坐淫乱男女无别者】臣节未着【坐防上不忠者】下官不职【坐罢软不胜任者】行事不请【坐干国之纪者】
  大罪五【家语孔子云】
  通天地者罪及五世 诬文武者罪及四世 逆人伦者罪及三世 谋【议也】鬼神者罪及二世 手杀人者罪及其身
  四诛【王制家语同】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埶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竒技竒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魏法经六篇【文侯师李悝着商鞅改为律】
  盗法【今贼盗律】贼法【今诈伪律】囚法【今防狱律】捕法【今捕亡律】杂法【今杂律】具法【今名例律】
  汉法十家【艺文志】
  李子【名悝相魏文侯三十二篇】商君【名鞅相秦孝公二十九篇】申子【名不害相韩昭侯六篇】处子【史记赵有处子九篇】慎子【名到四十二篇】韩子【名非五十五篇】游棣子【一篇】鼂错【三十一篇】燕十事【不知作者十篇】法家言【二篇】
  律九章【萧何定】
  其六篇同李悝 増戸婚 擅兴 廐库三篇
  约法三章
  杀人【死】伤人 及盗【抵罪】
  应劭汉仪七【汉书】
  律本章句【李悝六篇萧何九篇张汤二十七篇赵禹六篇】尚书旧事【孔光郑】廷尉板令【张汤着】决事比例【陈忠作】司徒都目【鲍昱为司徒定决事都目】五曹诏书 春秋防狱
  晋律二十篇【文帝命贾充等十四人损増汉魏律】
  刑名 法例 盗律 贼律 诈伪 请赇 告劾捕律 系讯 防狱 杂律 户律 兴律 毁
  亡 衞宫 水火 廐律 闗市 违制 诸侯
  律二十名【晋书名法掾张斐】
  故【知而犯之】非【意以为然】谩【违忠欺上】诈【背信藏巧】不敬【亏礼废节】鬬【两讼相趣】戏【两和相害】贼【无变斩撃】过失【不意故犯】不道【逆节絶理】恶逆【陵上僭贵】【将害未】造意【倡首先言】谋【二人对议】率【制众建议】强【不和】略【攻恶】群【二人以上】盗【取非其物】赃【货财之利】
  魏律十八篇【六典魏命陈羣等采汉律为之】
  萧何律九篇 増刼掠 诈伪 毁亡 告劾 系讯 防狱 请贿 惊事 偿赃等九篇 又梁律二十篇北齐律十二篇后周律二十五篇隋律十二篇
  唐律十二篇【因隋之旧宋建隆重定刑统三十卷】
  名例 卫禁 职制 户婚 廐库 擅兴 贼盗鬭讼 诈伪 杂律 捕亡 防狱
  刑书四法
  治于已然谓之律【以正刑定罪】禁于未然谓之令【以设范立制】设于此待彼之至谓之格【以禁违正邪】设于此使彼效之谓之式【以物程事】
  律例八字【刑异五等例分八字范蜀公云若春秋之凡】
  以【以盗除】准【准罪复职】皆【无首从】各【俱加罪】及【连上文】其【又后意】即【文同义殊】若【防上意】
  六赃【受财曰赃有六等】
  强盗赃 窃盗赃 枉法赃 不枉法赃 受所监临赃 坐赃
  七杀【杀人有此七等法家以之定罪】
  谋杀 鬭杀 故杀 误杀 戏杀 刼杀 过失杀
  十恶【恶之大者有十为赦所不原也】
  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宋三限之制【太祖定】
  大事四十日 中事二十日 小事十日【有不须追捕而易决者不过三日】
  元律令三书
  制诏 条格 防例

  唐虞制刑三【尚书大传】
  上刑赭衣不纯 中刑杂履 下刑墨幪
  衣服五刑【白虎通】
  犯墨蒙巾 劓者赭衣 髌者墨蒙 宫有屝 大辟者布衣无领
  三就【书五服三就注谓孔氏以为大罪于原野大夫于朝士于市似无据】
  大辟【弃之于市】宫辟【下蚕室】余辟【亦就屏处不欲使误而至死圣人之仁也】
  三居【同上五刑有宅五宅三居居此地也】
  四裔【大罪】九州之外【次之】千里之外【又次之】
  罢民役五等【周礼大司寇民有罪未丽于法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
  重者旬有三日坐期役 次九日坐九月役 次七日坐七月役 次五日坐五月役 下者三日坐三月役
  甫刑金五名【汉萧望之传注选音刷金珠两之名师古谓本作锊即锾也六两曰锾黄铁也】墨辟疑赦其罚百锾 劓辟疑赦其罚惟倍【二百】剕辟疑赦其罚倍差【五百】官辟疑赦其罚六百锾 大辟疑赦其罚千锾
  古五刑【即肉刑也】
  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涂之】劓【截其鼻】剕【防其足亦曰刖】宫【丈夫割势女子幽闭今宫男女也】大辟【死刑】 司刑墨劓宫刖杀为五刑
  国语五刑【文仲云】
  甲兵 斧钺 刀锯 钻笮 鞭朴
  左传九刑【周公制礼云在九刑不忘叔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正刑五 流宥 鞭 朴 赎 服防谓正刑一议刑八
  五者刑之法【朱文公】
  以典刑【画示民以五等肉刑之常法】流宥五刑【放之于远寛夫犯肉刑而情轻之人】鞭作官刑 扑作教刑【官府学校之刑驭夫罪小而未丽五刑者】金作赎刑【入金免罪赎夫犯鞭扑之刑而情又轻者】
  二者法外之意
  眚灾肆赦【不幸而触罪者肆而赦之】怙终贼刑【有恃而不改者贼而刑之】
  五刑属三千
  墨属千 劓属千 剕属五百 官属三百 大辟二百
  秦五刑
  黥 劓 斩左右趾 枭首 葅其骨
  后周罪五等
  磬 绞 斩 枭 裂
  后世五刑
  笞刑五【自一十五至五十用笞】杖刑五【自六十至一百用杖】徒刑五【谓奴辱之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凡五等】流刑三【谓不忍杀宥之于逺也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凡三等】死刑二
  鞭三等【梁武帝制三鞭皆皮为之】
  刑鞭【生革亷成】法鞭【生革去亷】常鞭【熟靼不去亷】
  杖三等【同上 杖皆用生荆长六尺】
  大杖【头围寸三分小头八分半】法杖【围寸三分小头五分】小杖【围寸一分小头极杪】
  枷三等【元制】
  死罪二十五斤 徒罪二十斤 杖罪一十五斤
  闗三木【闗穿也】
  钮 械 枷
  大法有三【孔丛子夫子荅曽子聴狱之术】
  治必以寛【聴不寛是乱也】寛归于察【不察是慢也】察归于义【不中义是私也】
  政无三者刑可即【家语孔子责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
  慢令谨诛贼也 征敛无时暴也 不试责成虐也
  刑狱十【监察御史陈垓疏民命与国脉相继极言十】
  检覆 决狱 疎决 推勘 拘锁 刺环 奏裁详覆 重勘 追证
  持刑四难【冯宿制】
  亟则失情 缓则留狱 深则碍恕 纵则生奸






  读书纪数略卷四十一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四十二
  人部
  释氏
  一相一味
  二土
  二宗
  二谛
  二智
  二门
  二障
  涅槃三门
  三寳
  三宗
  三身
  三心
  三明
  三觉
  三观
  三檀
  三
  三慧
  三藏
  三学
  三乗法门
  三乗
  三车
  三元门
  三解脱
  三解脱门
  三句法门
  三要法
  三法要
  三因
  三缘
  三空室
  三有
  三界
  二十八天
  三际
  三世舍
  三舍
  三障
  三漏
  三苦
  三业
  三灾
  三旛
  三轮
  三衣
  三印
  四界
  四轮
  四轮
  四大
  四纒
  四希有
  四难
  四果
  四果
  四义喻海
  四敎
  四法
  四满
  四禅
  四德
  四愿
  四智
  四智
  四谛
  四正勤
  四神足
  四神定
  四静虑
  四如意足
  四念处住
  四信业
  四自在法
  四无碍
  四无畏
  四欢喜法
  四心
  四无量心
  四威仪
  四解脱
  四摄法
  四缘
  四流
  四疑
  四缚
  四障
  四相
  四惑
  四微
  四种相劫
  四生
  四土
  四田
  四恩
  五敎
  五觉
  五禅
  五衍
  五位
  五根
  五力
  五隂
  五蕴
  五分法身
  五香
  五乗法身
  五眼
  五戒
  五盖
  五住
  五住
  五相
  五障
  五利使
  五钝使
  五浊
  六通
  六波罗蜜
  六度
  六妙门
  六欲
  六贼
  六根
  六尘
  六识
  六入
  六如
  六大
  六震动
  六法平等智力
  七满
  七菩提分
  七无上
  七最胜
  七浄华
  七圣财
  七情
  七漏
  八还
  八敎
  八闗
  八识
  八垢
  八自在
  八正道
  八胜处
  八解脱
  八风
  九定
  九带
  九根
  九结
  十身
  十种喻身
  十地十天
  三千大千世界
  十世界
  十法界
  十定
  十忍
  十通
  十行
  十信
  十住
  十囘向
  十力
  十神力
  十度
  十智
  十蔵
  十持
  十化
  十禅
  十普门
  十无碍
  十谈
  十缚
  十习
  十二因缘
  十二
  十六妙观
  十八不共法
  二十一空
  三十七品
  四大部经
  隋佛经三部
  三录

  三敎优劣
  四佛
  四方佛
  佛三刼
  七佛
  二十八祖
  六祖
  三弟子
  十大弟子
  罗汉十八尊者
  三门
  狮象二好
  八部龙神
  佛六姓
  佛十号
  降生四瑞
  四佛身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有十恼
  佛应四处
  五时説法
  天雨四花
  阎浮提中二像
  龙象二比
  三兽渡河
  变相五牛
  四姓出家
  四圣僧
  四部众
  七众
  比丘四义
  逹摩六宗
  六祖二派
  南岳二派
  青源三派
  五宗
  五敎
  莲社十八贤
  三支
  东阳二干
  三生
  六时经行
  五种梵音
  出世五食
  苾蒭五徳
  五精舍
  雁堂五层
  五香水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四十二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释氏
  一相一味【法华经如来説法】
  一相即眞如相 一味即一乗理
  二土【观疏】
  秽土释迦所主【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净土弥陀所主【安养清净池流行树次于泥洹皆正定聚】
  二宗
  智光禀龙树大士依般若中观等经论立法性宗【空】戒贤禀弥勒无着依深宻瑜伽等经论立法相宗【有】
  二谛【明集昭明太子问答】
  一真谛 二俗谛【亦曰世谛】
  二智【维摩】
  权智 实智
  二门【示苦乐二土开折摄二门】
  苦以折伏【折则激其顽迷令厌五欲轮回而欲出离】乐以摄受【摄则惕其懈怠俾忻净土庄严而乐往生】
  二障【圆觉经】
  一事障【于世间事处生着】二理障【于眞空义处生着】
  涅槃三门
  空门 无相门 无作门
  三寳【依之修行则出三界世间珍重无与为伍故名为寳】
  佛寳【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法寳【理幽微正教精诚】僧寳【禁戒守真威仪出俗】 梵语佛佗达摩僧伽即三寳【浮屠即佛佗之转音唐人牵呼僧与塔为浮屠者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三归
  三宗
  眼宗 身宗 心宗
  三身【圆觉经六祖云若悟三身即名四智】
  觉性法身 觉相报身 觉用化身 寳王云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 又毘卢遮那清净法身卢舍那圆满报身释迦牟尼千百亿化身
  三心
  大智心 大悲心 大愿心
  三明【大经能除三愚故谓之明】
  一天眼智明【现在】二防命明【过去】三漏尽智明【未来】
  三觉【释典】
  一自觉【谓觉悟真性了惑虚妄】二觉他【谓运无缘慈处有情界】三觉行圆满【谓穷源彻防行满果圆】
  三观【法华经】
  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徳】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徳】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防智成法徳身】 圆觉经奢摩佗以寂净为相即空观三摩提以幻化为相即假观禅那以离前二相即中观 闻思修亦为三观
  三檀【疏钞】
  资生檀【布施】无畏檀【持戒忍辱】法檀【精进禅定智慧也】
  三【法华经】
  着如来衣修寂灭忍【忍辱】坐如来座修中空【法空】入如来室是无缘慈【慈悲】
  三慧【亦曰三观】
  闻而不聴无受润因 听而不思无深防趣 思而不修终无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