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论衡》曰:□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并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其由地发,不从天降。
《琴操》曰:曾子耕太山下,雨雪,不得归,思父母,作《梁山操》。
《广志》曰:□南郡四五月犹积皓雪,代郡以五月山阴犹宿雪,八月末复雪。
宋玉对问曰:客有歌於郢中,始曰下俚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及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而和弥寡。
宋谢惠连《雪赋》曰: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繁。梁王不悦,游於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於卫诗,咏《南山》於周雅。相如於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於东国,雪山峙於西域,岐昌发咏於来思,姬满申歌於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於丰年,袤丈则表於阴德。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氵キ氵キ奕奕,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既因方而为,亦遇圆而成璧。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於是台如重璧,逵似莲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
《楚辞□九辩》曰:雪霰纷糅。(女救反。)
又曰:魂来归兮,北方不可止。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又曰:霰雪纷其无恨些,□霏霏而承宇些。
司马相如《美人赋》曰:时既西夕,玄阴晦冥,凉风萧然,素雪飘零。
伏系之《雪赋序》曰:结阴凝雪,皎如帔素。
谢灵运诗曰: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乐府歌诗曰:皑如山上雪,皎如□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庾肃之《雪赞》曰:皓若天汉,色逾玉粲。
李《悲四时》曰:□Щ(徒敢反。)Ъ(徒对反。)以时兴,雪联翩而聚密。枯林如琼干,空岫朗若玉室。
王韶之《咏雪离合》曰:霰先集兮雪霏霏,散辉素兮被檐庭。曲室寒兮朔风厉,川陆涸兮百籁鸣。
霰
《释名》曰:霰,星也。冰雪相搏,(补各反。)如星而散。
《说文》曰:霰,积雪也。从雨散声。
《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霰,暴雪也。《笺》云:雪自上遇温气而抟谓之霰。)
《尔雅》曰:雨霰为消雪。(郭璞注云:霰,冰雪杂下,故谓消雪。)
又曰:雨雪相和为霰。
《尚书洪范五行传》曰:盛阴,雨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故沸汤之在闭器,而湛於寒泉则为冰;及雪之消,亦冰解而散。此其验也。
《韩诗》薛君注曰:霰,也。
《曾子》曰:阴之专气为霰。
露
《释名》曰:露,虑也。覆虑物也。
许慎《说文》曰:露,润泽也。从雨,路声。
《诗》曰:厌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又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又曰:《湛露》,天子燕诸侯也。“湛湛露斯,匪阳不。”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抟(徒官反。)兮。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如章反。)
《礼》曰:立秋後五日白露降。
又曰: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
又曰:天不爱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曰: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焉。如将见之感时念亲也。
又曰:王所以为顺而弗悖也,天降甘露。
《易通卦验》曰:立秋白露下。
《尚书中候》曰:尧时甘露降。
《诗含神雾》曰:阳气终,白露为霜。(宋均曰:白露,行露也。阳终阴用事,故曰白露凝为大霜也。)
《大戴礼》曰:露,阴阳之气也。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
《礼斗威仪》曰:君治政,则轩辕之精散为甘露。
《春秋繁露》曰:恩及於物,顺於人而甘露降。
《春秋序》曰:桀无道,露冬下。
《春秋元命苞》曰:霜以杀木,露以润草。
又曰:阴阳散为露。
《五经通义》曰:和气津液凝为露,露从地出。
《吴越春秋》曰:子胥谏吴王,王怒,暮归,举衣出宫,宫中群臣皆曰:“天无霖雨,宫中无泥露,相君举衣,行高何为?”子胥曰:“吾以越谏王,王心迷,不听吾言,宫中生草棘,雾露沾吾衣。”群臣闻之,莫不悲伤。
《汉书》曰: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大赦天下。
又曰:平帝永平十七年,自春迄夏,多甘露降。谒元陵,太常丞上言陵树叶上有甘露,令百官采之。
又曰:成帝幸河东,祠后土,甘露降京师。
又曰:宣帝诏曰:“乃者,凤凰集太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宜赦天下。”
《後汉书》曰:桓帝永康元年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
范晔《后汉书》曰:明帝永平十七年,甘露降于原陵。
谢承《後汉书》曰:吴郡沈丰为零陵太守,至官一年,甘露降,膏润草木。
《东观汉记》曰:光武帝时,甘露降四十五里。
又曰:明帝永平十七年,梦见先帝、光烈皇后,梦中喜觉,悲不能寐,明旦上陵,其日甘露降於陵树,帝令百官采之。帝伏御床流涕也。
《魏志》曰:明帝铸承露盘,茎长一十二丈,铜龙绕其根,立於芳林园,甘露乃降。
又曰:明帝与东阿王诏曰:“昔先帝时,甘露屡降於仁寿殿前,灵芝生芳林园中。自吾建承露盘已来,甘露复降於芳林园仁寿殿前。”
《晋书》曰:皇甫谧幼时,有甘露降其柳树,谧母以食之,谓蜜也。
《晋中兴书》曰:王者敬养耆老则甘露降於松柏,尊贤容众则竹苇受之。甘露者,仁泽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饴。
《宋书》曰:文帝元嘉中,甘露频降,状如细雪。
《隋书》曰:李德饶,赵郡柏人人也。性至孝。丁父忧,单徒跣,後甘露降其树,白鸠巢其庐。
《豫章耆旧传》曰:太守陈蕃临郡二年,甘露降。
《汝南先贤传》曰:新蔡郑敬、都尉高懿厅前槐树有白露,类甘露。懿问掾属,皆言是甘露,敬曰:“明府德政未致甘露,但树汁耳。”懿不悦,因称疾而去。
《洞冥记》曰: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语国”。饮丹露为浆。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又曰:东方朔游吉□之地,汉武帝问朔曰:“何名吉□?”曰:“其国俗常以□气占吉凶。若吉乐之事,则满室□起,五色照著於草树,皆成五色露,露味甘。”帝曰:“吉□五色露可得以尝不?”朔乃东走,至夕而还,得玄、黄、青露,盛之琉璃器以授帝。帝遍赐群臣,得露尝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
又曰:元封二年,数过国献能言龟一头,长一尺二寸。东方朔曰:“惟承树露以饮之。”
王子年《拾遗记》曰:昆仑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着木石则皎然如霜雪,宝器承之如饴,人君圣德则下。
周处《风土记》曰:白鹤性警,至八月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声则鸣。
《述仙记》曰: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以之洗眼,眼明也。
《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庄子》曰: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不食五,吸风饮露。
《冠子》曰:圣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膏露下。
《苏子》曰:夫人一代,若朝露之托桐叶耳,其与几何!
《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汤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三危,西极山名。)和之美者揭雩之露,揭雩之露其色紫。”
《淮南子》曰:方诸取露於月。(高诱注曰:方诸,阴燧也。)
东方朔《神异经》曰:西北海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里,但日饮天酒五斗。(张华云:天酒,甘露也。)
又曰:黄父以雾露为浆。
《古史考》曰:太古之初,民吮露精,食草木实。
刘向《说苑》曰:吴欲伐荆,王令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怀弹於後园,露沾其衣者三朝。王曰:“子求何苦,露沾衣如是?”对曰:“园中有树,其端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风翕露,不知螳螂在其後曲跗,(方无反。)欲取其蝉。而螳螂又不知黄雀居其後,延颈欲啄之。然黄雀又不知臣操弹丸在其下,臣但捕其黄雀,不觉露沾衣。此者为窥其利而不思患。”王闻之,遂不伐荆。
又曰:腾蛇游於雾露,千里不止。
《汉武帝故事》曰:帝作金茎擎玉杯,以承□表之露,拟和玉屑服之以求仙。
又曰:作铜承露,上有仙人掌以承露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者,阴液也。释为露,凝为霜。
《白虎通》曰: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
又曰:露者霜之始,寒即变为霜。
《论衡》曰:甘露味如饴,王者之太平应则降。
《地镜图》曰:视山川多露无霜,其下有美玉。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山,气运注天下,春夏为露。
崔豹《古今注》曰:《薤露》,丧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灭也。其一章曰:“薤上露,何易,明朝更复落,人死何时归。”
《瑞应图》曰:露色浓甘者,谓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
又曰: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
又曰:王者德至於天,和气感则甘露降於松柏。
《山海经》曰:仙丘降甘露,人常饮之。
又曰: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
《列星图》曰:天乳一星,在氐北,主甘露。占。若明而润,则甘露降;不然,则否也。
《楚辞》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采秋菊之落英。
《张衡奏事》曰:飞尘增山,雾露增海。
曹植《魏德论》曰:玄德洞幽,飞化上蒸,甘露以降,蜜淳水凝,睹阳弗,琼爵是承,献之帝朝,以明圣征。
曹植《承露盘铭叙》曰:夫形能见者莫如高,物不朽者莫如金,气之清者莫如露,盛之安者莫如盘,乃诏有司,铸铜建承露盘于芳林园。
《束集》曰:薄冰凝池,非宗庙之宝;零露垂林,非缀冕之饰。
张载《羽扇赋》曰:濯以□精,拂以芝露。
卷十三 天部十三
雷
《释名》曰:雷者,如转物有所良(音郎)雷之声也。
《说文》曰:霆,雷余声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易》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又曰:震为雷。
又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又曰:鼓之以雷霆。
又曰:氵存(慈见反。)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又曰:震来。(诈逆反。)
又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又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又曰:□雷,《屯》。君子以经纶。
又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又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又曰:“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又曰:雷以动之。
又曰:雷雨之动满盈。
又曰:雷风不相悖。
又曰:雷风相薄。
又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书》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诗》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又曰:虺虺其雷。
《礼》曰:仲春,日夜分,雷乃发声,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主戒妇人有娠者,止犹动静。)
又曰:君子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谓敬天之怒。)
又曰:秋分之日,雷乃收声。
《传》曰:藏冰以时,则雷出不震;弃冰不用,则雷不发而震。
《梁传》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
《尔雅》曰:疾雷为霆。郭璞注曰:“疾雷谓雷之急激者。”
《论语》曰:迅雷风烈必变。
京房《易传》曰:当雷不雷,阳德弱也。
又曰:五星占雷电杀人何?雷,天拒难折冲之臣也。君承用节度,即雷以节;暴人威福,则雷电杀人。
《易妖占》曰:天冬雷,地必震。教令挠则冬雷,民饥。
《书□洪范》曰:雷於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出,出则万物亦出。此其常经也。
又曰:秦二世元年,天无□而雷。雷,阳也;□,阴也。有□然後有雷,象君臣也。故□雷相,阴阳之合也。今二世不恤人,人臣叛之,故无□而雷也。
又曰:凡大风雷雨为不敬也。
又曰:春後十日,雷乃发声。
又曰:正月雷微动而雉ず。
又曰:夫雷,人君相也,入能除害,出能兴利。
《尚书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为白雀,衔丹书集公车。
《大戴礼□夏小正》曰:雷震雉鸣,ず,鼓其翼也。正月必雷,不必闻,惟雉必闻之。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合为雷。
《春秋合诚图》曰:轩辕星,主雷雨之神。
《论语讠》曰:雷震百里声相附。宋均注云:“雷动百里,故因以制国也。雷声,谓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也。”
《史记》曰:高祖母刘媪常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娠,遂孕高祖。
《汉书》曰:迅雷妖风,怪□变气。此皆阴阳之精,本在地而上发于天。
《续汉书》曰:桓帝建和三年六月乙卯,雷震宪陵寝屋。是时,梁太后听兄冀诛李固、杜乔。
《晋书》曰:晋人王褒母生时畏雷,至母终後,天雷,辄绕墓曰:“褒在此,褒在此!”
《齐书》曰:永明八年六月十日晡时,雷有黄光照地,状如金色,占曰:“人君有德,”或谓之荣光。
周裴《汝南先贤传》曰:蔡顺母平生畏雷,自亡後,每有雷震,顺辄环冢泣曰:“顺在此。”
《韩诗外诗》曰:东海之上有勇士,曰丘,以勇游于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沉,去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二蛟一龙而出,雷神随而击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
王歆《孝子传》曰:竺弥,字道纶。父生时畏雷,每至天阴,辄驰至墓,伏坟哭,有白兔在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