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之神仙女仙卷001-070



神仙女仙卷目录
卷第一   神仙一   老子 木公 广成子 黄安 孟岐
卷第二   神仙二   周穆王 燕昭王 彭祖 魏伯阳
卷第三   神仙三   汉武帝
卷第四   神仙四   王子乔 凤纲 琴高 鬼谷先生萧史 徐福 王母使者
            月支使者卫叔卿 张楷 阳翁伯
卷第五   神仙五 王次仲 墨子 刘政 孙博 天门子玉子 茅濛 沈羲 
陈安世
卷第六   神仙六   张子房 东方朔 王乔 周隐遥 刘商
卷第七   神仙七   白石先生 皇初平 王远 伯山甫马鸣生 李八百 李阿
卷第八   神仙八   刘安 阴长生 张道陵
卷第九   神仙九   李少君 孔元方 王烈 焦先孙登 吕文敬 沈建
卷第十   神仙十   河上公 刘根 李仲甫 李意期 王兴 赵瞿 王遥
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  泰山老父 巫炎 刘凭 栾巴左慈 大茅君
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  壶公 蓟子训 董奉 李常在
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  茅君 孔安国 尹轨 介象 苏仙公 成仙公 郭璞 尹思
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  刘子南 郭文 嵩山叟 许真君吴真君 万宝常 李筌
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  道士王纂 真白先生 桓闿兰公 阮基
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  杜子春 张老
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  裴谌 卢李二生 薛肇
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  柳归舜 元藏几 文广通 杨伯丑刘法师
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  马周 李林甫 郭子仪 韩滉
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  阴隐客 谭宜 王可交 杨通幽
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 孙思邈 司马承祯 尹君
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 罗公远 仆仆先生 蓝采和
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 王远知 益州老父 崔生 冯俊 吕生 张李二公
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 许宣平 刘清真 张殖 萧静之朱孺子
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 采药民 元柳二公
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 叶法善 邢和璞
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 唐若山 司命君 玄真子 刘白云
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 郗鉴 僧契虚
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 九天使者 十仙子 二十七仙姚泓 李卫
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  张果 翟乾祐 凡八兄
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 李遐周 许老翁 李珏章全素
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 王贾 颜真卿
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 韦弇 申元之 马自然张巨君
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 裴氏子 崔炜
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 成真人 柏叶仙人 齐映王四郎 韦丹 冯大亮
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 徐佐卿 拓跋大郎 魏方进弟李清
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 韦仙翁 杨越公弟 阳平谪仙卖药翁 严士则
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 李泌
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 刘晏 崔希真 韦老师麻阳村人 慈心仙人
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  巴邛人 章仇兼琼 石巨 李山人陶尹二君 许碏  杜悰
杨云外 南岳真君
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 薛尊师 王老 黑叟刘无名
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 贺知章 萧颖士 李仙人 何讽黄尊师 裴老 李虞
            夏侯隐者权同休
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 尹真人 卢山人 薛玄真于涛
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 田先生 穆将符 房建 萧洞玄
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 贾耽 丁约 瞿道士 王卿衡山隐者 梅真君
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 白幽求 王太虚 王子芝 刘商
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 唐宪宗皇帝 李球 宋玄白 许栖岩韦善俊
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 李吉甫 李绅 白乐天 轩辕先生李元 韦卿材
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 潘尊师 李贺 张及甫 郑册陈惠虚 温京兆
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  嵩岳嫁女 裴航
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 侯道华 宜君王老 陈师 陈金
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 陈复休 殷天祥 闾丘子 张卓
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 麒麟客 王法进 维杨十友 金可记 杨真伯
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 韩愈外甥 刘卢钧 薛逢 费冠卿 沈彬
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 寒山子 轩辕弥明 蔡少霞 郑居中 伊用昌
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   西王母 上元夫人 云华夫人 玄天二女
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   太真夫人 萼绿华
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   魏夫人
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   明星玉女 昌容 园客妻 太玄女西河少女 梁玉清
            江妃 毛女秦宫人 钩翼夫人 南阳公主 程伟妻
梁母 董永妻 酒母 女儿
卷第六十  女仙五   麻姑 玄俗妻 阳都女 孙夫人樊夫人 东陵圣母
 郝姑 张玉兰
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   王妙想 成公智琼 庞女 褒女李真多 班孟 天台二女
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   鲁妙典 谌母 盱母 杜兰香白水素女 蔡女仙 蓬球
紫云观女道士 秦时妇人 何二娘
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   玉女 边洞玄 崔书生 骊山姥黄观福
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   杨正见 董上仙 张连翘 张镐妻太阴夫人
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   姚氏三子 赵旭 虞卿女子萧氏乳母
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  谢自然 卢眉娘
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  崔少玄 妙女 吴清妻
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  郭翰 杨敬真 封陟
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  玉蕊院女仙 马士良 张云容 韦蒙妻慈恩塔院女仙
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  许飞琼 裴玄静 戚玄符 徐仙姑缑仙姑 王氏女 
薛玄同 戚逍遥 茶姥 张建章 周宝




卷第一 神仙一
老子 木公 广成子 黄安 孟岐


老子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或云,老子先天地生。
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
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
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母家之姓。
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
一云,守藏史。
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皆见于群书,不出神仙正经。未可据也。
葛稚川云:洪以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当无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劳。背清澄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何时暂乏。是以伏羲以来,至于三代,显名道术,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苛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说。
其实论之,老子盖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也。$
按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事(明吴郡沈氏野竹斋抄本——以后简称明抄本;清陈鳣校本——以后简称陈校本;“事”作“仕”。)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孙瑕,仕于汉。瑕子解,为胶西王太傅,家于齐。则老子本神(宋贾翔犹龙传序云:老子本亦人灵,神字疑讹。)灵耳,浅见道士,欲以老子为神异,使后代学者从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长生之可学也。何者,若谓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
或云:老子欲西度关,关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从之问道。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亦不然也。今按《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老子未入关时,固已名聃矣。老子数易名字,非但一聃而已。
所以尔者,按《九宫》及《三五经》及《元辰经》云:人生各有厄会,到其时,若易名字,以随元气之变,则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
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二百年之中,必有厄会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当以史书实录为主,并老(《太平御览》六五九,引神仙传无老字。)仙经秘文,以相参审。其它若俗说,多虚妄。

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及《珠韬玉机》(明抄本“機”作“机”,《初学记》二三《御览》三六三,引《神仙传》作“札”。当是札讹为机,写作機。)《金篇内经》,皆云:老子黄白(《艺文类聚》七八、《太平御览》三六三引无白字。)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远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
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其不在此数者,皆后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老子恬淡无欲,专以长生为务者,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盖欲和光同尘。内实自然,道成乃去,盖仙人也。

孔子尝往问礼,先使子贡观焉。子贡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师名丘,相从三年,而后可教焉。”
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
曰:“易也。圣人亦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子曰:“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明抄本“羊”作“子”)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
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
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
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孔子归,三日不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见人之用意如飞鸟者,吾饰意以为弓弩射之,未尝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糜鹿者,吾饰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尝不衔而顿之也;人之用意如渊鱼者,吾饰意以为钩缗而投之,未尝不钓而制之也。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使吾口张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阳子见于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
阳子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子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以(明抄本“以”作“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

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占风气,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国,都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
老子有客徐甲,少赁于老子,约日雇百钱,计欠甲七百二十万钱。甲见老子出关游(明抄本“游”作“远”)行,速索偿不可得,乃倩人作辞,诣关令,以言老子。而为作辞者,亦不知甲已随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计甲所应得直之多,许以女嫁甲。甲见女美,尤喜,遂通辞于尹喜。得辞大惊,乃见老子。
老子问甲曰:“汝久应死,吾昔赁汝,为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与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语汝到安息国,固当以黄金计直还汝,汝何以不能忍?”
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复使甲生,乃为甲叩头请命,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遗之而去。并执弟子之礼,具以长生之事授喜。
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之,名曰《道德经》焉。
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汉窦太后信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不得不读,读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谧然,而窦氏三世保其荣宠。
太子太傅疏广父子,深达其意,知功成身退之意,同日弃官而归,散金布惠,保其清贵。及诸隐士,其遵老子之术者,皆外损荣华,内养生寿,无有颠沛于险世。其洪源长流所润,洋洋如此,岂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出《神仙传》)



木公
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官,巨亿万计。各有所职,皆禀其命,而朝奉翼卫。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识,唯张子房知之。乃再拜之曰:“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盖言世人登仙,皆揖金母而拜木公焉。”或云,居东极大荒(“荒”原作“芦”,据明抄本改。)中,有山焉,以青玉为室,深广数里。僚荐真仙时往谒,九灵金母(“母”原作“丹”,据本书卷六十三骊山姥条改)一岁再游其宫,共校定男女真仙阶品功行,以升降之,总其行籍,而上奏元始,中开玉晨,以禀命于老君也。天地劫历,阴阳代谢,由运兴废,阳九百六,举善黜恶,靡不由之。或与一玉女,更投壶焉。每投,一投十(说郛七引“十”作“千”)二百枭。设有入不出者,天为口醫(呼监切)嘘(醫呼者,言开口笑也)。枭而脱悟不接者,天为为嗤。儒者记而详焉。所谓王者,乃尊为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世人以王父王母为姓,斯亦误矣。(出《仙传拾遗》。明抄本作《神仙传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