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夜航船
夜航船
汉张陵在富川山修道,晋永和九年九月九日,登白霞山飞升,惟遗丹灶药臼于山下。
冬
十月朝
宋制,十月朔拜暮,有司进暖炭,民间作暖炉会。
亚岁
魏晋冬至日,受万国百僚称贺,少杀其仪,亚于岁朝,故曰亚岁。
日长一线
魏晋宫中女工刺绣,以线揆日长短,冬至后比常添一线之功,故曰日长一线。
冬至数九
一九和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笆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笆头抽嫩刺。七九六十三,破絮担头担。八九七十二,黄狗相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嘉平节
秦人以十二月为嘉平节,民间以酒果馈遗,谓之节礼。
腊八粥
宋制。十二月八日浴佛,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
傩神逐疫
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一居江中为疟鬼,一居山谷为魍魉,一匿人家室隅中惊小儿。于是除夕制为傩神,赤帻玄衣朱裳,蒙以熊皮,执戈持盾以逐之,其祟乃绝。
土牛
周公制土牛,以纳音设色,出城外丑地送寒。今于立春日前迎春,设太岁土牛像,以送寒气。
神荼郁垒
黄帝时,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垒,能执鬼除疫。后世祀以为神。
爆竹
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长丈余,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毕剥有声,则惊走。今人代以火炮。
□盆
除夕,各家于街心烧火,杂以爆竹,谓之□(音松)盆。视其火色明暗,以卜来岁祥。
商陆火
裴度除夕围炉守岁叹老,迨晓不寐,炉中商陆火凡数添之。
祭诗文
贾岛常于岁除,取一年所作诗文,以酒脯祭之,曰:“劳吾精神,以此补之。”
火炬照田
吴中村落,除夕燃火炬,缚长竿杪以照田,烂然盈野,以祈来岁之熟。
卖痴呆
吴俗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卖汝痴,卖汝呆,谁来买?”
火山
隋炀帝于除夜设火山数十座,用沉香木根,每一山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十数里,尝一夜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余石。
历律
定气运
黄帝受《河图》,始设灵台。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车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造算数。容成总六术,以定气运。
历纪
少昊使玄鸟氏司分,伯赵氏司至,青鸟氏司起,丹鸟氏司闭,颛顼受之,以孟春建寅为元,始为历宗。尧使羲仲叔主春夏,和仲叔主秋冬,以闰月正四时,始为历纪。
历元
黄帝始为历元,起辛卯,高阳氏起乙卯。舜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秦用乙卯。汉作太初历元以丁丑。夏、商、周以三统改正朔。三代而下,造历者各有增创,如太初起之以律,而候气于黄钟,太衍符之以《易》,而较数于分秒,授时准之以晷,而测验于仪象。
造历
黄帝迎日推,尧闰月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三代历无定法,周秦闰余乖次。刘歆造《三统历》,而是非始定。东汉李梵造《四分历》,而仪式方备。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迟速。魏黄初间始以日食课其疏密。杨伟造《景初历》,始立交食起亏术。又何承天造《元嘉历》,始悟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及以晷影验气。又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岁次之数极,不动之处一度余。又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速留逆。又张胄玄造《大业历》,始立五星入气加减法,及日应食不食术。刘焯造《七曜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及立推黄道月道。又傅仁均造《戊寅元历》,颇采旧历,始用定制。又李淳风造《麟德历》,始为总法,用进朔以避晦晨月见。又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轨满交食之异,及创立岁星差合术。又徐昂造《宣明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边冈崇《玄历》,始立相减相乘法,以求黄道月道。又王朴《钦天历》,始变五星法,迟留逆行,舒亟有渐。又周琮造《明天历》,始悟日法积年自然之数。又姚舜辅造《纪元历》,始悟食甚泛余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创法有三家,汉洛下闳洛姓,下闳名始取法黄钟律数创历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唐僧一行姓张名始改从大易蓍策数修历本易大衍以四十九分为算。晋虞喜始立岁次,以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为太过进之。刘焯取二家中数折之。至元郭守敬始测景验气,积六十年奇退一度,始定差法。
改历
按自黄帝讫秦末凡六改,汉高讫汉末凡五改,隋文讫隋末凡十三改,唐高讫周末凡十六改,宋太祖讫宋末凡十八改,金熙宗讫元末凡三改。而法,西汉莫善于太初;东汉莫善于四分;由魏至隋莫善于皇极;在唐则称大衍,在五代则称钦天;至元授时,郭守敬立仪测验,较古精密。
仪象
黄帝命成容作盖天,舜察玑衡以璇为玑,用以转动为玑,以玉为管。横置其中为衡。颛顼始为浑仪,尧复之,浑仪遭秦灭。洛下闳始复经营运仪,鲜于妄人又度之。耿寿昌始铸为象。张衡仪始为内规外规。李淳风仪表里三重。洛下闳为员仪,梁令瓒为游仪,郭守敬为简仪、仰仪。后汉有铜仪,后魏有铁仪,李淳风有木浑仪,唐明皇有水浑天。张衡始造候风地动仪形似樽,外有八龙衔丸,震则机发,吐丸下,蟾蜍承之。伏羲始作土圭测影,伊尹作水准,得日晷辨方向。黄帝始为刻漏,夏商宣其制为漏箭。宋燕肃作水秤,周公始分更点。宋太祖闻陈抟怕五更头之言,始去前后二点。
卷二地理部
疆域
九州
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荆、雍、冀、豫、扬是也。至舜时,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之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为登州,共成十二州。
历代方舆
商九州,周亦九州。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分天下为十三部。三国蜀制巴蜀,置二州。吴北据江、南尽海,置五州。魏据中原,置十二州。晋制十九州。唐分十道,玄宗分十五道。宋分二十三路,元置十二省,又分天下为二十三道。明分两直隶、十三省。
吴越疆界
钱王以苏州平望为界,据浙闽,共一十四州。古扬州所辖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凡六省。古会稽所辖之地,浙江除温、台,九府:杭、嘉、湖、处、宁、绍、金、衢、严;福建除福州,七府:漳、泉、汀、兴、建、延、邵;南直隶苏、松、常、镇四府,共二十府。会稽郡驻匝苏州府。
二周
镐京为西周,洛阳为东周。
两都
前汉都长安,曰西都;东汉都洛阳,曰东都。
蜀三都
成都、新都、广都。
魏五都
魏因汉祚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
三辅
长安以京兆、冯翊、扶风为三辅;宋都汴梁,以郑州、滑州、汝州为三辅。
三亳
曹州考城县曰北亳,西京谷熟县曰南亳,西京偃师县曰西亳。
三吴
苏州曰东吴,润州曰中吴,湖州曰西吴。
三楚
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
三齐
临淄曰东齐,博阳曰济北,蓬州即墨曰胶东。
三蜀
成都为蜀都,汉高分置汉广,汉武分置犍为。
三晋
赵都邯郸,魏都大梁,韩都郑,三家皆晋卿,故曰三晋。
三秦
章邯都废丘,司马欣都栎阳,董翳都高奴,三人皆秦降将,项羽分关中地以王之,曰三秦。
三虢
太阳曰北虢,荥阳曰东虢,雍州曰西虢。
三越
吴越杭州、闽越福州,南越广州。
三巴
渝州为巴中,绵州为巴西,归夔、鱼复、云安为巴东。
三湘
曰湘乡,曰湘潭,曰湘原,在湖南,属潭州。
三河
周都曰河南,商都曰河内,尧都曰河东。
四京
开封曰东京,河内曰西京,应天曰南京,大名曰北京。
四辅
唐都长安,以同州、华州、岐州、蒲州为四辅。
四川
成都为西川,潼州为东川,利州为北川,夔州为南川。
五服
《禹贡》:五服,曰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计二千五百里。
九服
周九服,曰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谓之服者,责以服事天子为职也。
百二山河
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故曰百二山河。
九边
明朝设以限华夷。洪武初设重镇六,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肃,曰辽东,曰延绥,曰宁夏;永乐初增设蓟州;正统间又增榆林、固原,是为九边。
六关
直隶三关,曰居庸,曰紫荆,曰倒马。山西三关,曰雁门,曰宁武,曰偏头。
陶唐九州
冀州,《禹贡》:帝都之地三面距河,时盖黄河由冀入海也。《释名》:冀州,其地有险有易,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春秋元命苞》曰:昴毕之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兖州,《禹贡》:济河惟兖州。谓东南据济,西北距河,盖冀之东南也。《元命苞》曰:五星流为兖州。兖之言端也,言阳精端,其气纤杀,分为郑国。青州,《禹贡》:海岱惟青州。谓东北距海,西南距岱,又在兖之东也。《释名》:青州在东,取生物而青也。《元命苞》曰:虚危之精,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徐州,《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谓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又在青州之南也。《元命苞》曰:天弓星司弓弩,流为徐州,别为鲁国。徐之为舒也,言阴牧内雨,安详也。扬州,《禹贡》,淮海惟扬州。谓北至淮,东南至海。又曰:“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也。”《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立为扬山。荆州,《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谓北距南条前山,南包衡山之阳,盖在扬州之西,而豫州之西南也。《释名》: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言当警备之也。《元命苞》曰:轸星散为荆州,分为楚国。豫州:《禹贡》:荆河惟豫州。谓西南至南条荆山,北距大河,盖在冀州之南,荆州之北,徐、兖之西也。《元命苞》曰:钩钤星别为豫州。言地在九州之中,所在常安豫也。梁州,《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谓东距华山之南,西距黑水,盖在雍州之南,荆州之西也。以西方属金,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当夏殷,为蛮夷之国,至周始并入雍州。雍州,《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谓西距黑水,东距西河,盖在冀州之西,梁州之北。《太康地记》:雍州并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雍阏,故取名焉。《元命苞》曰: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
虞十二州
九州之外,分设并州,则盖冀之东北无闾之余地也。《元命苞》曰:营室星流为并州,分为郑国,立为朋山。并之言诚也。精全及并,其气勇抗。诚,信也。幽州,即冀东恒山诸地,盖在北幽昧之地也。《元命苞》曰: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营州,即青之东北、辽东等处。《释名》: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故取其名。盖舜为冀、青地广而分之也。
周九州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薮泽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彭蠡、洞庭、青草、太湖、丹阳也,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盖通以一州之民计之,二分为男,五分为女也,其畜鸟兽,其谷宜稻。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薮泽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鸟兽,其谷宜稻。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薮泽曰圃田,其川荥雒,其浸波(音诈),其利材漆丝,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六扰鸡、豚、犬、马、牛、羊也,其谷宜五种稻、黍、稷、麦、菽也。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薮泽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二女,其畜鸡狗,其谷宜稻麦。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泰山,其薮泽曰大野,其川河,其浸卢维,其利蒲鱼,其民三男三女,其畜六扰,其谷宜四种。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薮泽曰弦蒲在沂阳,其川泾,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无闾辽东,,其薮泽曰养在莱阳,其川河,其浸时莱芜殷阳,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牛马羊豕,其谷宜黍麦稻。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薮泽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汾出汾阳,潞出归德,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牛百,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薮泽曰昭余邪在邬,其川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泉,其民二男三女,其畜牛马犬豕羊,其谷宜五种。
秦三十六郡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琊、齐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汉十三部
汉分天下为十三部,每部置刺史,领天下郡国一百三。司隶校尉领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东、河内、河南七郡。豫州刺史领颍川、汝南、沛郡、梁国、鲁国五郡。冀州刺史领魏郡、巨鹿、常山、清河、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赵国十郡。兖州刺史领陈留、东郡、山阳、济阴、泰山、城阳、东平七郡。徐州刺史领琅琊、东海、临淮、泗水、楚国五郡。青州刺史领平原、千乘、济南、齐郡、北海、东莱、胶东、高密、川九郡。荆州刺史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广陵、长沙八郡。扬州刺史领镇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六安六郡。益州刺史领汉中、广汉、巴郡、蜀郡、犍为、越、、益州八郡。凉州刺史领安定、北城、陇西、武威、金城、天水、武都、长掖、酒泉、敦煌十郡。并州刺史领太原、上党、上郡、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裹、雁门九郡。幽州刺史领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乐浪、玄菟十一郡。交州刺史领海南、郁林、苍梧、交趾、合蒲、九真、日南七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