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典户口部

按杜佑通典隆化二年为周师所灭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三千万六千八百八十
北周
宣帝大象 年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有奇按周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杜佑通典大象中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


户口部汇考三

高祖开皇二年有户三百六十万颁令定男女黄小中丁老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皇二年受周禅有户三百六十万乃颁新令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以上为丁以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
开皇三年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又为输籍定样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三年正月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或小规免杂赋高祖乃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折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五百户左仆射高颎以人间课役虽有定分年尝征纳除注尝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较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延五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开皇九年户口滋多析置州县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九年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
按杜佑通典注后周静帝末授隋禅有户三百九十九万九千六百四至开皇九年平陈得户五十万炀帝大业元年诏男子以二十二成丁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五十六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大业五年更置郡县户八百九十万有奇口四千六百一万有奇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地理志炀帝嗣位改州为郡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京兆郡统县二十二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冯翊郡统县八户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扶风郡统县九户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
安定郡统县七户七万六千二百八十一
北地郡统县六户七万六百九十
上郡统县五户五万三千四百八十九
雕阴郡统县十一户三万六千一十八
延安郡统县十一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
弘化郡统县七户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三
平凉郡统县五户二万七千九百九十五
朔方郡统县三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三
盐川郡统县一户三千七百六十三
灵武郡统县六户一万二千三百三十
榆林郡统县三户二千三百三十
五原郡统县三户二千三百三十
天水郡统县六户五万二千一百三十
陇西郡统县五户一万九千二百四十七
金城郡统县二户六千八百一十八
枹罕郡统县四户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七
浇河郡统县二户二千二百四十
西平郡统县二户三千一百一十八
武威郡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七百五
张掖郡统县三户六千一百二十六
敦煌郡统县三户七千七百七十九
汉川郡统县八户一万一千九百一十
西城郡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一
房陵郡统县四户七千一百六
清化郡统县十四户一万六千五百三十九
通川郡统县七户一万二千六百二十四
宕渠郡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十五
汉阳郡统县三户一万九百八十五
临洮郡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九百七十一
宕昌郡统县三户六千九百九十六
武都郡统县七户一万七百八十
同昌郡统县八户一万二千二百四十八
河池郡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二百二
顺政郡统县四户四千二百六十一
义城郡统县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
平武郡统县四户五千四百二十
汶山郡统县十一户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九
普安郡统县七户三万一千三百五十一
金山郡统县七户三万六千九百六十三
新城郡统县五户三万七百二十七
巴西郡统县十户四万一千六十四
遂宁郡统县三户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
涪陵郡统县三户九千九百二十一
巴郡统县三户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三
巴东郡统县十四户二万一千三百七十
蜀郡统县十三户十万五千五百八十六
临卭郡统县九户二万三千三百四十八
眉山郡统县八尸二万三千七百九十九
隆山郡统县五户一万一千四十二
资阳郡统县九户二万五千七百二十二
泸川郡统县五户一千八百二
犍为郡统县四户四千八百五十九
越巂郡统县六户七千四百四十八
牂柯郡统县二户阙
黔安郡统县二户一千四百六十
河南郡统县十八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
荥阳郡统县十一户十六万九百六十四
梁郡统县十三户十五万五千四百七十七
谯郡统县六户七万四千八百一十七
济阴郡统县九户十四万九百四十八
襄城郡统县八户十万五千九百一十七
颍川郡统县十四户十九万五千六百四十
汝南郡统县十一户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五淮阳郡统县十户十二万七千一百四
汝阴郡统县五户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六
上洛郡统县五户一万五百一十六
弘农郡统县四户二万七千四百六十六
淅阳郡统县七户三万七千二百五十
南阳郡统县八户七万七千五百二十
淯阳郡统县三户一万七千九百
淮安郡统县七户四万六千八百四十
东郡统县九户十二万一千九百五
东平郡统县六户八万六千九十
济北郡统县九户十万五千六百六十
武阳郡统县十四户二十一万三千三十五
渤海郡统县十户十二万二千九百
平原郡统县九户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二
信都郡统县十二户十六万八千七百一十八清河郡统县十四户三十万六千五百四十四魏郡统县十一户十二万二百二十七
汲郡统县八户十一万一千七百二十一
河内郡统县十户十三万三千六百六
长平郡统县六户五万四千九百一十三
上党郡统县十户十二万五千五十七
河东郡统县十户十五万七千七十八
绛郡统县八户七万一千八百七十六
文城郡统县四户二万二千三百
临汾郡统县七户七万一千八百七十四
龙泉郡统县五户二万五千八百三十
西河郡统县六户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一
离石郡统县五户二万四千八十一
鴈门郡统县五户四万二千五百二
马邑郡统县四户四千六百七十四
定襄郡统县一户三百七十四
楼烦郡统县三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七
太原郡统县十五户十七万五千三
襄国郡统县七户十万五千八百七十三
武安郡统县八户十一万八千五百九十五
赵郡统县十一户十四万八千一百五十六
恒山郡统县八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十一
博陵郡统县十户十万二千八百一十七
河间郡统县十三户十七万三千八百八十三涿郡统县九户八万四千五十九
上谷郡统县六户三万八千七百
渔阳郡统县一户三千九百二十五
北平郡统县一户二千二百六十九
安乐郡统县二户七千五百九十九
辽西郡统县一户七百五十一
北海郡统县十户十四万七千八百四十五
齐郡统县十户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三
东莱郡统县九户九万三百五十一
高密郡统县七户七万一千九百二十
彭城郡统县十一户一十三万二百三十二
鲁郡统县十户十二万四千一十九
琅邪郡统县七户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东海郡统县五户二万七千八百五十八
下邳郡统县七户五万二千七十
江都郡统县十六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锺离郡统县四户三万五千一十五
淮南郡统县四户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八
弋阳郡统县六户四万一千四百三十三
蕲春郡统县五户三万四千六百九十
庐江郡统县七户四万一千六百三十二
同安郡统县五户二万一千七百六十六
历阳郡统县二户八千二百五十四
丹杨郡统县三户二万四千一百二十五
宣城郡统县六户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九
毗陵郡统县四户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九
吴郡统县五户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七
会稽郡统县四户二万二百七十一
余杭郡统县六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
新安郡统县三户六千一百六十四
东阳郡统县四户一万九千八百五
永嘉郡统县四户一万五百四十二
建安郡统县四户一万二千四百二十
遂安郡统县三户七千三百四十三
鄱阳郡统县三户一万一百二
临川郡统县四户一万九百
庐陵郡统县四户二万三千七百一十四
南康郡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一百六十八
宜春郡统县三户一万一百一十六
豫章郡统县四户一万二千二十一
南海郡统县十五户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二
龙川郡统县五户六千四百二十
义安郡统县五户二千六十六
高凉郡统县九户九千九百一十七
信安郡统县七户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
永熙郡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百一十九
苍梧郡统县四户四千五百七十八
始安郡统县十五户五万四千五百一十七
永平郡统县十一户三万四千四十九
郁林郡统县十二户五万九千二百
合浦郡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
珠崖郡统县十户一万九千五百
宁越郡统县六户一万二千六百七十
交趾郡统县九户三万五十六
九真郡统县七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五
日南郡统县八户九千九百一十五
比景郡统县四户一千八百一十五
海阴郡统县四户一千一百
林邑郡统县四户一千二百二十
南郡统县一十户五万八千八百三十六
夷陵郡统县三户五千一百七十九
竟陵郡统县八户五万三千三百八十五
沔阳郡统县五户四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沅陵郡统县五户四千一百四十
武陵郡统县二户三千四百一十六
清江郡统县五户二千六百五十八
襄阳郡统县十一户九万九千五百七十七
舂陵郡统县六户四万二千八百四十七
汉东郡统县八户四万七千一百九十二
安陆郡统县八户六万八千四十二
永安郡统县四户二万八千三百九十八
义阳郡统县五户四万五千九百三十
九江郡统县二户七千六百一十七
江夏郡统县四户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一
澧阳郡统县六户八千九百六
巴陵郡统县五户六千九百三十四
长沙郡统县四户一万四千二百七十五
衡山郡统县四户五千六十八
桂阳郡统县三户四千六百六十六
零陵郡统县五户六千八百四十五
熙平郡统县九户一万二百六十五

高祖武德六年定黄小中丁老又定三等户以造帐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武德六年三月令以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是月令天下户量其资产定为三等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武德九年三月诏天下户为三等未尽升降宜为九等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太宗贞观三年户部奏获男女口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杜佑通典贞观户不满三百万三年户部奏中国人因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降附开四夷为州县获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贞观十四年尽得高昌户口
按唐书太宗本纪十四年八月癸酉侯君集克高昌按杜佑通典十四年侯君集破高昌得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四十六口万七千三十一
贞观二十年正月庚辰赦并州起义时编户给复三年后附者一年
按唐书太宗本纪云云
高宗永徽三年户部尚书高履行奏户口数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永徽三年秋七月丁丑上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称进户总一十五万
按杜佑通典高宗以天下进户既多谓无忌曰比来国家无事户口稍多三二十年足堪殷实因问隋有几户今有几户履行奏隋大业中户八百七十万今户三百八十万
按册府元龟帝曰自隋末乱离户口减耗迩来虽复苏息犹太少于隋初
永徽五年二月敕天下二年一定户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显庆二年上问户数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杜佑通典显庆二年十月上幸许汝州问中书令杜正伦曰此间田地极宽百姓太少因又问隋有几户正伦奏大业初有八百余万户末年乱离至武德有二百余万户
显庆五年平百济获其户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五年八月庚辰苏定方等讨平百济面缚其王扶余义慈国分为五部郡三十七城二百户七十六万
总章元年破高丽获其户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总章元年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绩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总章二年移高丽户入内地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二年五月庚子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车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头马二千九百匹驼六十头将入内地莱营二州般次发遣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
中宗嗣圣十一年即武后延载元年周敕定户口簿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则天延载元年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已后不得更貌疑其奸滥者听随时貌定以附于实
嗣圣十二年即武后证圣元年周凤阁舍人李峤表请编户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证圣元年凤阁舍人李峤上表曰臣闻黎庶之数户口之众而条贯不失按此可知者在于各有管统明其簿籍而已今天下流散非一或违背军镇或因缘逐粮苟免岁时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积岁淹年王役不供簿籍不挂或出入关防或往来山泽非直课调虚蠲阙于恒赋亦自诱动愚俗堪为祸患不可不深虑也或逃亡之户或有检察即转入他境还行自容所司虽具设科条颁其法禁而相看为例莫适遵承纵欲糺其违加之刑罚则百州千郡庸可尽科前既依违后仍积习检获者无赏停止者获原浮逃不悛亦由于此今纵更搜检委之州县则还袭旧踪卒于无益臣以为宜令御史督察检校设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抚之施权衡以御之为制限以一之然后逃亡可还浮寓可绝所谓禁令者使闾阎为保递相觉察前所乖避皆许自新仍有不出辄听相告每糺一人随事加赏明为科目使知劝沮所谓恩德者逃亡之徒久离桑梓粮储空阙田野荒废即当赈乏少助其修营虽有缺赋悬徭背军离镇亦皆舍而不问宽而勿征其应还家而贫乏不能致者乃给程粮使达本贯所谓权衡者逃人有绝家去乡失离本业心乐所住情不愿还听于所在隶名即编为户夫顾小利者失大计存近务者丧远图今之议者或不达于变通以为军府之地户不可移关辅之人贯不可改而越关继踵背府相寻是开其逃亡而禁其割隶也就令逃亡者多不能总计割隶犹当计其户等量为节文殷富者令还贫弱者令住检责已定计科已明户无失编人无废业然后按前躅申旧章严为防禁与人更始所谓限制者逃亡之人应自首者以符到百日为限限满不出依法科罪迁之边州如此则户无所遗人无所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