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典户口部

按金史地理志金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
上京路府一领节镇四防御一县六镇一
会宁府县三户三万一千二百七十
肇州县一户五千三百七十五
隆州县一户一万一百八十
信州县一户七千三百五十九
咸平路府一领刺郡一县十
咸平府县八户五万六千四百四
韩州县二户一万五千四百一十二
东京路府一领节镇一刺郡四县十七镇五
辽阳府县四户四万六百四
澄州县二户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五
渖州县五户三万六千八百九十二
贵德州县二户二万八百九十六
盖州县四户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六
复州县二户一万三千九百五十
北京路府四领节镇七刺郡三县四十二镇七寨一堡五十六
大定府县十一户六万四千四十七
利州县二户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
义州县三户三万二百三十三
锦州县三户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三
瑞州县三户一万九千九百五十三
广宁府县三户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一
懿州县二户四万二千三百五十一
兴中府县四户四万九百二十七
建州县一户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
全州县一户九千三百一十九
临潢府县五户六万七千九百七
庆州县一户二千七
兴州县二户一万五千九百七十
泰州县一户三千五百四
西京路府二领节镇七刺郡八县四十镇九
大同府县七户九万八千四百四十四
丰州县一户二万二千六百八十三
弘州县二户二万二千二
净州县一户五千九百三十八
桓州县一户五百七十八
抚州县四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
德兴府县六户八万八百六十八
昌州县一户一千二百四十一
宣德州县二户三万二千一百四十七
朔州县二户四万四千八百九十
武州县一户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一
应州县三户三万二千九百七十七
蔚州县五户五万六千六百七十四
云内州县二户二万四千八百六十八
宁边州县一户六千七十二
东胜州县一户三千五百三十一
中都路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四十九镇七大兴府县十户二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二
通州县二户三万五千九十九
蓟州县五户六万九千一十五
易州县二户四万一千五百七十七
涿州县五户一十一万四千九百一十二
顺州县一户三万三千四百三十三
平州县五户四万一千七百四十八
滦州县四户六万九千八百六
雄州县三户二万四百一十一
霸州县四户四万一千二百七十六
保州县二户九万三千二十一
安州县三户三万五百三十二
遂州县一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四
安肃州县一户一万二千九百八十
南京路府三领节镇三防御八刺史郡八县一百八镇九十八
开封府县十五户百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一十睢州县三户四万六千三百六十
归德府县六户七万六千三百八十九
单州县四户六万五千五百四十五
寿州县二户八千六百七十七
陕州县四户四万一千一十
邓州县三户二万四千九百八十九
唐州县四户一万一千三十一
裕州县三户八千三百
河南府县九户五万五千六百三十五
嵩州县四户二万六千六百四十九
汝州县四户三万五千二百五十四
许州县五户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七
钧州县二户一万八千五百一十
亳州县六户六万五百三十五
陈州县五户二万六千一百四十五
蔡州县六户三万六千九十三
息州县四户九千六百八十五
郑州县七户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七
颍州县四户一万六千七百一十四
宿州县四户五万五千五十八
泗州县四户八千九十二
河北东路府一节镇二防御一刺郡五县三十镇三十八
河间府县二户三万一千六百九十一
蠡州县一户二万九千七百九十七
莫州县一户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三
献州县二户五万六百三十二
冀州县五户三千六百七十
深州县五户五万六千三百四十
清州县三户四万七千八百七十五
沧州县五户一十万四千七百七十四
景州县六户六万五千八百二十八
河北西路府三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五县六十一镇三十三
真定府县九户一十三万七千一百三十七
威州县一户八千三百一十
沃州县七户三万八千一百八十五
邢州县八户八万二百九十二
洺州县九户七万三千七十
彰德府县五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六
磁州县三户六万三千四百一十七
中山府县七户八万三千四百九十
祁州县三户二万三千三百八十二
浚州县二户二万九千三百一十九
卫州县五户九万一百一十二
滑州县二户二万二千五百七十
山东东路府二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七县五十三镇八十三
益都府县七户一十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八
潍州县三户三万九百八十九
滨州县四户一十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九
沂州县二户二万四千三十五
密州县四户一万一千八十二
海州县五户三万六百九十一
莒州县三户四万五千二百四十
棣州县三户八万二千三百三
济南府县七户三十万八千四百六十九
淄州县四户一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二
莱州县五户八万六千六百七十五
登州县四户五万五千九百一十三
宁海州县二户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三
山东西路府一领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五县二十七镇四十八
东平府县六户一十一万八千四十六
济州县四户四万四百八十四
徐州县三户四万四千六百八十九
邳州县三户二万七千二百三十二
滕州县三户四万九千九
博州县五户八万八千四十六
兖州县四户五万九十九
泰安州县三户三万一千四百三十五
德州县三户一万五千五十三
曹州县三户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
大名府路府一领刺郡三县二十镇二十二
大名府县十户三十万八千五百一十一
恩州县四户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九
濮州县二户五万二千九百四十八
开州县四户三万三千八百三十六
河东北路府一领节镇三刺郡九县三十九镇四十堡十寨八
太原府县十一户一十六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忻州县二户三万二千三百四十一
平定州县二户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
汾州县五户八万七千二百二十七
石州县六户三万六千五百二十八
葭州寨八堡九户八千八百六十四
代州县五户五万七千六百九十
隩州县一户七千五百九十二
宁化州县一户六千一百
岚州县三户一万七千五百五十七
岢岚州县一户五千八百五十一
保德州县一户三千一百九十一
管州县一户五千八百八十一
河东南路府二节镇三防御一刺郡六县六十九镇三十关六
平阳府县十户一十三万六千九百三十六
隰州县六户二万五千四百四十五
吉州县二户一万三千三百二十四
河中府县七户十万六千五百三十九
绛州县八户一十三万一千五百一十
解州县六户七万一千二百三十二
泽州县六户五万九千四百一十六
潞州县八户七万九千二百三十二
辽州县四户一万五千八百五十
沁州县四户一万八千五十九
怀州县四户八万六千七百五十六
孟州县四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九
京兆府路府一领节镇一防御一刺郡四县三十六镇三十七
京兆府县十二户九万八千一百七十七
商州县二户三千九百九十九
虢州县三户一万二十二
干州县四户二万六千八百五十六
同州县六户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一
耀州县四户五万二百一十一
华州县五户五万三千八百
凤翔路府二防御二刺郡二县三十三城一堡四寨十六镇十六
凤翔府县九户六万二千三百二
德顺州县六户三万五千四百四十九
平凉州县五户三万一千三十三
镇戎州县二户一万四百四十七
秦州县八户四万四百四十八
陇州县三户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
鄜延路府一领节镇一刺郡四县十六镇五城二堡四寨十八关二
延安府县七户八万八千九百九十四
丹州县一户一万三千七十八
保安州县一户七千三百四十
绥德州县一户一万二千七百二十
鄜州县四户六万二千九百三十一
坊州县二户二万七百四十六
庆原路府一领节镇二刺郡三县十九镇二十三城二堡四寨十六边将营八
庆阳府县三户四万六千一百七十一
环州县一户九千五百四
宁州县四户三万四千七百五十七
邠州县五户四万七千二百九十一
原州县二户一万七千八百
泾州县四户二万六千二百九十
边将第二将营户三千七百一十六
次西第四将营户一千二百三十二
次西第三将营户二千一百五
次西第八将营户一千二百二十二
次西第七将营户八百五十
次西第九将营户七百二十七
次西第六将营户九百八十九
次西第五将营户三百六十四
临洮路府一领节镇一防御一刺郡四县一十五镇六城七堡十二寨九关二
临洮府县三户一万九千七百二十一
积石州县一户五千一百八十五
洮州堡二户一万一千三百三十七
兰州县三户一万一千三百六十
巩州县五户三万六千三百一
会州县一户八千九百一十八
河州县二户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二
太祖收国二年诏民以岁凶陷为奴者以两人赎一为良元约以一人者听
按金史太祖本纪收国二年二月己巳诏曰比以岁凶庶民艰食多依附豪族因为奴隶及有犯法征偿莫办折身为奴者或私约立限以人对赎过期则为奴者并德以两人赎一为良若元约以一人赎者即从元约
天辅二年通祺等州户来归命择膏腴地处之又诏匹里水路六谋克贫民具数以闻
按金史太祖本纪天辅二年六月甲戌辽通祺双辽等州八百余户来归命分置诸部择膏腴之地处之七月癸未诏曰匹里水路完颜朮里古渤海大家奴等六谋克贫乏之民昔尝给以官粮置之渔猎之地今历日已久不知登耗可具其数以闻
天辅三年诏索女直户于辽
按金史太祖本纪三年五月壬戌诏咸州路都统司曰兵兴以前曷苏馆回怕里与系辽籍不系辽籍女直户民有犯罪流窜边境或亡入于辽者本皆吾民远在异境朕甚悯之今既议和当行理索可明谕诸路千户谋克遍与询访其官称名氏地里具录以上天辅五年分诸猛安谋克中民户万余屯种于泰州按金史太祖本纪五年二月遣昱及宗雄分诸路猛安谋克之民万户屯泰州以婆卢火统之 按食货志五年以境土既拓而旧部多瘠卤将私其民于泰州乃遣皇弟昱及族子宗雄按视其地昱等苴其土以进言可种植遂摘诸猛安谋克中民户万余使宗人婆卢火统之屯种于泰州婆卢火旧居阿注浒水至是迁焉其居宁江州者遣拾得查端阿里徒欢奚挞罕等四谋克挈家属耕具徙于泰州仍赐婆卢火耕牛五十
天辅六年诏移民实内地命护送诸降人于浑河路从便以居又命习古乃通阅户口具籍以上
按金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实之又命耶律佛顶以兵护送诸降人于浑河路以皇弟昂监之命从便以居 按习古乃传习古乃领咸州烟火事天辅六年完颜慎思所部及其余未置猛安谋克户口命习古乃通阅具籍以上
天辅七年徙山西诸部族于岭东以猛安归附之民还东京又尽徙六州民于内地
按金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七年以山西诸部族近西北二边且辽主未获恐阴相结诱复命皇弟昂与孛堇稍喝等以兵四千护迭处之岭东惟西京民安堵如故且命昂镇守上京路既而上闻昂已过上京而降人复苦其侵扰多叛亡者遂命孛堇出里底往戒谕之比至而诸部已叛去又以猛安详稳留住所领归附之民还东京命有司常抚慰且贷一岁之粮其亲属被虏者皆令聚居及七年取燕京路二月尽徙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
太宗天会年命宗翰取诸路户籍按籍索之
按金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宗翰传太祖将归京师以宗翰为都统斡鲁副之太宗即位斡鲁奏宋不遣岁币户口事且将渝盟不可不备太宗命宗翰取诸路户籍按籍索之
天会元年给户口赋米又诏赎新迁户之鬻子及同姓之自鬻者
按金史太宗本纪天会元年诏诸猛安赋米给户口在内地匮乏者十二月甲午诏曰比闻民间乏食至有鬻其子者其听以丁力等者赎之 按食货志天会元年以旧徙润隰等四州之民于渖州之境以新迁之户艰苦不能自存诏曰比闻民乏食至鬻子者听以丁力等者赎之又诏孛堇阿实赉曰先皇帝以同姓之人昔有自鬻及典质其身者命官为赎今闻尚有未复者其悉阅赎之又命以官粟赎上京路新迁置宁江州户口贫而卖身者六百余人
天会二年诏赎自鬻诸民
按金史太宗本纪二年四月乙亥诏赎上京路新迁宁江州户口卖身者六百余人 按食货志二年民有自鬻为奴者诏以丁力等者易之
天会三年禁权势家买贫民为奴
按金史太宗本纪三年七月壬申禁内外官宗室毋私役百姓己卯诏权势之家毋买贫民为奴其胁买者一人偿十五人诈买者一人偿二人皆杖一百天会七年诏良人被略者听赎
按金史太宗本纪七年三月壬寅诏军兴以来良人被略为驱者听其父母夫妻子赎之
熙宗皇统四年诏蒲解汝蔡等州百姓为驱者官赎之
按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四年十一月甲辰诏陕西蒲解汝蔡等处因岁饥流民典雇为奴婢者官给绢赎为良放还其乡 按食货志皇统四年诏陕西蒲解汝蔡等州岁饥百姓流落典雇为驱者官以绢赎为良丁男三疋妇人幼小二疋
世宗大定二年诏免二税户为民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大定二年诏免二税户为民初辽人佛尤甚多以良民赐诸寺分其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故谓之二税户辽亡僧多匿其实抑为贱有援左证以告者有司各执以闻上素知其事故特免之 按李晏传晏以翰林侍讲学士兼御史中丞初锦州龙宫寺辽主拨赐户民俾输税于寺岁久皆以为奴有欲诉者害之岛中晏乃具奏在律僧不杀生况人命乎辽以良民为二税户此不道之甚也今幸遇圣朝乞尽释为良世宗纳其言于是获免者六百余人
大定三年十二月丁丑诏流民未复业增限招诱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大定四年始行诸路通检之法诏规措北边艰食户口
按金史世宗本纪四年十月己卯命泰宁军节度使张弘信等二十四人分路通检诸路物力 按食货志通检推排通检即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物行征之制也金自国初占籍之后至大定四年承正隆师旅之余民之贫富变更赋役不均世宗下诏曰粤自国初有司常行大比于今四十年矣正隆时兵役并兴调发无度富者今贫不能自存版籍所无者今为富室而犹幸免是用遣信臣泰宁军节度使张弘信等十三人分路通检天下物力而差定之以革前弊俾元元无不均之叹以称朕意凡规措条理命尚书省画一以行又命凡监户事产除官所拨赐之外余凡置到百姓有税田宅皆在通检之数时诸使往往以苛酷多得物力为功弘信检山东州县尤为酷暴棣州防御使完颜永元面责之曰朝廷以正隆后差调不均故命使者均之今乃残暴妄加民产业数倍一有来申诉者则血肉淋漓甚者即殒杖下此何理也弘信不能对故惟棣州稍平 按阿勒根彦忠传彦忠大定四年为刑部尚书诏规措北边艰食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