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
- 皇极典圣寿部
皇极典圣寿部
次黄小旗二对黄质
次白小旗二对白质
次黑小旗二对皂质制俱同青小旗
次白泽旗一对红质长六尺六寸阔二尺九寸 销金为白一飞形一走形及满汉白泽二字 次门旗四对红质中销金为满汉门字余同白 泽制 次日旗一面蓝质销金为日形及满汉日字 月旗一面蓝质销金为月形及满汉月字 次风旗一面蓝质销金为箕星四及满汉风字 云旗一面蓝质销金为云文及满汉云字 次雷旗一面蓝质销金为雷文及满汉雷字 雨旗一面蓝质销金为毕星八附耳一星在旁 及满汉雨字 次木星旗一面青质销金为木星一及满汉木 字火星旗一面赤质销金为火星一及满汉火 字 次土星旗一面黄质销金为土星一及满汉土 字 次金星旗一面白质销金为金星一及满汉金 字水星旗一面黑质销金为水星一及满汉水 字 次角宿旗一面销金为角宿二及满汉角字(自此 至轸宿旗皆蓝质)
亢宿旗一面销金为亢宿四及满汉
亢字
次氐宿旗一面销金为氐宿四及满汉氐字房 宿旗一面销金为房宿四钩钤二小星在旁及 满汉房字 次心宿旗一面销金为心宿三及满汉心字尾 宿旗一面销金为尾宿九神宫小星一及满汉 尾字 次箕宿旗一面销金为箕宿四及满汉箕字斗 宿旗一面销金为斗宿六及满汉斗字 次牛宿旗一面销金为牛宿六及满汉牛字女 宿旗一面销金为女宿四及满汉女字 次虚宿旗一面销金为虚宿二及满汉虚字危 宿旗一面销金为危三及满汉危字又四星 在下 次室宿旗一面销金为室宿二离宫六星在旁 及满汉室字壁宿旗一面销金为壁宿二及满 汉壁字 次奎宿旗一面销金为奎宿十六及满汉奎字 娄宿旗一面销金为娄宿三及满汉娄字 次胃宿旗一面销金为胃宿三及满汉胃字昴 宿旗一面销金为昴宿七及满汉昴字 次毕宿旗一面销金为毕宿八附耳一星在旁 及满汉毕字觜宿旗一面销金为觜宿三及满 汉觜字 次参宿旗一面销金为参宿七玉井四小星在 左足下伐三星在内及满汉参字井宿旗一面 销金为井宿八钺一星在旁及满汉井字 次鬼宿旗一面销金为鬼宿四白气在中及满 汉鬼字柳宿旗一面销金为柳宿八及满汉柳 字 次星宿旗一面销金为星七及满汉星字张 宿旗一面销金为张宿六及满汉张字 次冀宿旗一面销金为翼宿二十二及满汉翼 字轸宿旗一面销金为轸宿四长沙一星在中 左右辖二星在旁及满汉轸字 次北斗旗一面黑质销金为北斗星七辅星一 在旁及满汉北斗二字东岳旗一面青质销金 为山形及满汉东岳二字 次南岳旗一面赤质销金为山形及满汉南岳 二字中岳旗一面黄质销金为山形及满汉中 岳二字 次西岳旗一面白质销金为山形及满汉西岳 二字北岳旗一面黑质销金为山形及满汉北 岳二字 次江旗一面赤质销金为水文及满汉江字河 旗一面白质销金为水文及满汉河字 次淮旗一面青质销金为水文及满汉淮字济 旗一面黑质销金为水文及满汉济字 次青龙旗一面青质销金为青龙形云文及满 汉青龙二字白虎旗一面白质销金为白虎形 云文及满汉白虎二字 次朱雀旗一面赤质销金为朱雀形云文及满 汉朱雀二字神武旗一面黑质销金为龟蛇形 云水文及满汉神武二字 次天鹿旗一面赤质销金为天鹿形云文及满 汉天鹿二字天马旗一面赤质销金为天马形 云文及满汉天马二字 次鸾旗一面赤质销金为鸾形云文及满汉鸾 字麟旗一面赤质销金为麟形云文及满汉麟 字 次熊旗一面赤质销金为熊形云文及满汉熊 字罴旗一面赤质销金为罴形云文及满汉罴 字 次青龙纛二对阔七尺五寸长五尺销金云龙 文 次赤龙纛二对
次黄龙纛二对
次白龙纛二对
次黑龙纛二对制俱同青龙纛
次仪锽氅四对朱漆攒竹竿上楠木贴金龙头 下镶铁箍共长八尺九寸五分龙口含竹节中 穿菊花饼贴金旛头缝五色罗为氅长六尺五 寸宽六寸五分缀铜铃五个 次黄麾一对朱漆攒竹竿下镶铁箍长一丈九 寸贴金铜鹅项龙头铜钩携铜索天盘销金五 色罗宝盖三檐沥水四角龙头以绿绒绳系贴 金八宝铜佩十六件间铜铃三十六个中垂红 罗旛长六尺五寸阔六寸五分中节黄罗绣荷 叶盖莲花座及黄麾二字下缀五色横板 次绛引旛二对制同黄麾自此至政平
讼理旛俱同
但用五
色罗为旛无字
次告止旛二对绣告止二字
次传教旛二对绣传教二字
次信旛二对绣信字
次政平讼理旛一对绣政平讼理四字
次豹尾旛二对朱漆攒竹竿长一丈八寸五分 系贴金铜莲花帽衬以镶金绿皮四角缀铜铃 中垂豹尾 次羽葆幢二对朱漆攒竹竿上贴金铜鹅项龙 头铜钩携铜索天盘下镶铁箍共长一丈九寸 五分悬销金五色罗宝盖二檐沥水下垂红缨 球五个红线穿挂每球上用贴金铜帽衬以 绿皮帽各六角缀铜铃 次青龙幢一把制同羽葆幢但用青素纱绣青 龙形为衣笼之衣长八尺阔二尺六寸其中悬 红缨球五个每球覆以组花衬镶金绿皮帽白 虎幢一把制同青龙幢但用白素纱绣白虎形 为衣笼之 次金节二对朱漆攒竹竿长一丈八寸二分黄 素纱绣云龙为衣绿皮球帽四角缀铜铃余制 同青龙幢 次朱雀幢一把红素纱绣朱雀形为衣神武幢 一把皂素纱绣神武形为衣余同青龙幢次龙 头竿旗二对朱漆攒竹竿下镶铁箍共长九尺 九寸五分雕楠木龙头口含金戟龙头出横木 携铜索天盘五色罗宝盖三檐沥水四角系贴 金八宝铜佩十六件缀铜铃三十六个中垂青 罗旛长六尺五寸阔六寸五分缀铜铃五个 次御杖一对 次红罗鸾凤方扇八把高三尺二寸连柄共高 一丈一尺三寸黑漆戗金花凤板下阔二尺五 寸二分中阔二尺八寸大红罗面绣鸾凤花文 青罗背销金宝珠花白罗绣雉尾边黑漆攒竹 柄 次红单龙扇四把扇及柄共高一丈一尺三寸 扇圆高三尺三寸阔径三尺四寸面背皆大红 罗面绣单龙云文背销金团龙花文 次红双龙扇八把面绣双龙云文余制同单龙 扇 次黄单龙扇八把制同红单龙扇
次黄双龙扇十二把制同红双龙扇
次御杖一对
次紫方伞四把伞骨竹铁相间三十二根顶方 五尺冒以紫罗垂三檐深三尺二寸四角金龙 头线结四挂各长五尺四寸朱漆攒竹柄间 缠以藤连金葫芦顶共长一丈一尺二寸 次红方伞四把制同紫方伞 次黄直柄龙伞八把伞骨竹铁相间三十二根 顶径五尺柄及金葫芦头共长一丈一尺二寸 冒以黄罗垂三檐顶面俱彩织九龙云文每把 缀金铃四十五个朱红攒竹柄间缠以藤红直 柄龙伞二把红罗为之白直柄龙伞二把白罗 为之青直柄龙伞二把蓝罗为之黑直柄龙伞 二把皂罗为之制皆同黄龙伞以上五色龙伞 与瑞草伞花伞以色相间次为十四队 次黄直柄花伞二把黄罗为之白直柄花伞二 把白罗为之黑直柄花伞二把皂罗为之俱彩 织四季花文余俱同黄龙伞 次黄直柄瑞草伞二把黄罗为之红直柄瑞草 伞二把红罗为之青直柄瑞草伞二把蓝罗为 之俱彩织瑞草余俱同黄龙伞 次黄曲柄伞四把柄连顶长一丈一尺七寸柄 曲处用铁心贴金龙头承伞余制同黄直柄伞 以上俱校尉执之红花衣步行 次方天戟二对朱漆攒竹竿描三色金龙长八 尺一寸八分下用铁上用纯纲为戟长二尺 一寸一分承以镀金龙头执戟与下执豹尾枪 带弓矢背大刀共摆牙拉三十四员俱穿寿字 袍乘马 次豹尾枪十对朱漆攒竹竿描三色金龙下有 铁共长九尺八寸五分枪头纯纲为之长六 寸五分饰以红缨下悬豹尾与弓刀相间列为 十层 次弓矢二十副
次大刀二十柄
次大号一对
次小号一对
次琐吶一对与上大号小号用太监六人吹之 各穿校尉红花衣 次戏竹一对教坊乐役二人执之又护以二人 各穿罗蓝夹衣 次云锣二架
次头管一对
次笙一对
次笛一对
次板一串□鼓一面自大号以下至此为教坊 司导迎乐自戏竹至□鼓俱乐役二十八名执 事教坊司官六员穿练鹊补服领之 次马杌一座高一尺四寸五分方一尺八寸五 分面厚一寸三分木质朱漆彩画金云龙钑花 云金叶装钉金交椅一把面阔二尺二寸进深 一尺一寸后高三尺一寸前高一尺八寸二分 木质扫金罩漆钑云龙金叶装钉穿以黄线匾 四垂黄线流苏织金黄绮褡裆金脚踏一个 阔一尺八寸四分深九寸六分高四寸三分木 质扫金罩漆钑花金叶装钉织金黄绮踏褥 次金瓶一对 次金唾壶一个金盆一面以上俱赤金质钑盘 龙云珠火焰莲瓣花草嵌珊瑚青金松子等石 次金香盒一对 次金炉一对以朱漆竿举之两末雕贴金龙头 尾竿首钉镀金钩提炉及以上携瓶盒等校尉 十员俱红花衣帽乘马 次白马十匹红辔黄缰上施锦鞯牵马官俱蟒 袍 次内大臣十员俱蟒袍补服戴孔雀翎挂素珠 佩刀 次捧宝官一员乘马中道
次黄曲柄伞一把执伞官蟒袍乘马中道 次金香炉一对提炉官步行辇前 次凉步辇一乘高一丈一尺二寸座高二尺五 寸上方七尺六寸下方七尺九寸辇座朱红漆 座板并四面朱红漆匡雕木浑贴金云板二十 块上贴金地雕五彩云绦环板十二片带仰覆 莲座其下朱红漆辕四条中二条各长二丈八 尺五寸左右二条各长二丈六尺五寸前后俱 铜镀金龙头尾黄线攀辕圆绦八条辇亭高五 尺五寸五分方四尺八寸四柱以朱红漆门高 四尺七寸阔二尺二寸左右二门阔同其上四 周沉香色描金香草板十二片前并左右各有 □二扇后□三扇明栨全皆朱红漆编黄线 穿辇板上施花毯草席并红织金绮褥朱红漆 戗金云龙坐椅一座坐下四面雕木沉香色描 金云其上靠背雕沉香色描金龙一并五彩云 下雕贴金云板一片朱红漆福寿板一并衣椅 中黄织金绮靠坐褥四围椅裙全亭内设木雕 浑贴金剑山一坐足踏一个黄缎衣全铜火炉 一个铜镀金镶嵌宝石炉一座亭外青绮缘边 朱红重帘十扇各用黄线圆二条系黄铜圈 卷帘辇顶高二尺五寸又镀金铜宝珠顶带仰 覆莲座高一尺三寸二分垂攀顶黄绒索四条 顶用朱红漆上冒红毡四角以金黄毡为如意 云黄毡缘条周围施金黄绮沥水二层每层一 百二十四折间绣五彩云龙文腰绣行龙十六 四角镀金铜云四朵亭内宝盖绣五龙顶用朱 红漆木匡冒以黄绮谓之黄屋顶心并周围绣 云龙各一辇亭四角至辇座用攀顶黄线圆 四条并贴金木鱼辇亭前左右朱红漆转角阑 干二扇后一字带转角阑干二扇皆雕木玲珑 金地五彩妆云板十六块四扇计一十二柱各 柱首雕木贴金蹲龙一描金五彩妆莲花抱柱 阑干四周施花毯草席踏梯一座木质朱红漆 贴金地五彩云玲珑板六块描金五彩水板十 二块蹲龙头四个以抹金铜钑花叶片装钉又 镀金铜钩四个金黄线圆四条红油高凳四 个跳板四块黄毡鞔凳二条是日上御之舁辇校尉步武均齐中二辕各八人外二辕 各六人共二十八人上应列宿俱黄翎花金顶 豹皮帽红花衣鹞子鞋左右扶辇銮仪卫大臣 二员蟒袍补服佩刀又 皇子皇孙俱扶辇随行辇后内大臣四员领侍卫 三十人执豹尾枪十杆佩弓箭二十副大刀二 十柄 步行雁翅排列左右拥护
次四执事太监百余人捧
上用服物步随
次御小轿一乘校尉八人舁之
次侍卫四十员分两层雁翅步随前一层二十 人各带弓矢 次侍卫四十员乘马分两层雁翅随拥前一层 左右九人各带弓矢中二人执吉尔单纛自此 以后千乘万骑云屯雷动盖莫能尽记焉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皇上六旬正诞允群臣请
升殿受朝贺先一日甲午奉
皇太后由
畅春园还
宫初群臣以
皇上六旬万寿恭拟请
驾升殿受朝贺
上方侍
皇太后于
畅春园礼臣以三月初六日启奏典礼
上允所请乃于十七日自
畅春园全设卤簿奉
皇太后还宫是日天下臣民赴
阙祝厘者不下亿万由
畅春园至
紫禁城夹道彩棚绵亘数十里献
寿迎
銮喧阗络绎
皇太后御填漆龙轿
皇子皇孙扶辇步行臣民耆老妇孺并于道左俯 伏警跸不加传呼勿扰而恪恭肃穆与歌舞爱 戴之心一时并集皇太后亲见普天共庆率土同欢之盛
慈颜悦豫
圣心怡畅猗欤休哉诚亘古以来所未有也
十八日乙未黎明
上诣
宁寿宫朝
皇太后礼毕还
宫随
御太和殿升座王以下文武官员进
表庆贺致仕及给还原品官随班行礼其余耆老 军民俱于 午门外列至
大清门外行礼庆贺是日黎明銮仪卫官预陈皇上卤簿仪仗于 太和殿前陈步辇于
太和门外陈大驾于
午门外陈驯象于大驾之南陈仗马于丹墀中道 之左右俱东西相向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 太和殿檐下之东西设丹陛乐于 太和门内北向礼部官设黄案于
太和殿东檐下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俱朝服齐集 太和门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百官俱朝服齐集 午门外礼部官捧诸王大臣所进万寿贺表由
午门东旁门入至
太和殿前置黄案上鸿胪寺官引诸王贝勒贝子 公等于 太和殿前丹陛上立引文武百官由东西两掖门 入至 太和殿前丹墀内分翼排立引朝鲜等使臣由西 掖门入立于西班之末纠仪御史二员于殿前 西檐下东向立又四员于丹陛上立又四员于 丹墀内立俱东西相向又八员于东西班末立 鸿胪寺鸣赞官四员于殿檐下立又四员于丹 陛上立又四员于丹墀内立俱东西相向又指 引绅衿耆老兵民行礼官自 午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