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典翰林院部

陈承梁门下集贤中书秘书四省仍各设掌侍从文章制命典籍之职按隋书百官志陈制亲王起家则为侍中若加将军方得有佐史无将军则无府止有国官皇太子冢嫡者起家封王依诸王起家余子并封公起家中书郎诸王子并诸侯世子起家给事三公子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令仆子起家秘书郎若员满亦为板法曹虽高半阶望终秘书郎下次令仆子起家著作佐郎亦为板行参军武帝永定三年夏闰四月甲午诏依前代置西省学士按陈书武帝本纪云云
  北魏
道武帝天兴二年春三月初令五经诸书各置博士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太武帝神三年幸白虎殿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赵逸为中书侍郎太武神三年三月上已帝幸白虎殿命百僚赋诗逸制诗序时称为善文成帝和平元年复置史官
按魏书高宗本纪崔浩之诛也史官遂废至是复置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命改析国记依纪传之体按魏书高祖本纪太和十一年冬十二月诏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国记依纪传之体太和十四年春二月戊寅初诏定起居注制
按魏书高祖本纪云云
太和十五年置左右史官
按魏书高祖本纪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帝始听政于皇信东室初分置左右史官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秘书监等官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着于令秘书监从第二品中给事黄门侍郎第三品中给事中秘书令给事从第三品上秘书丞第四品下员外散骑侍郎从第四品下秘书著作郎第五品上秘书郎从第五品上主书郎第六品上太史博士第六品中中书舍人集书校书郎秘书校书郎秘书锺律郎从第六品上秘书舍人第七品下秘书令史主书令史集书令史起居注令史从第七品上太和二十三年复次秘书等官职令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秘书监第三品给事黄门侍郎第四品上阶通直散骑常侍第四品秘书丞散骑侍郎员外散骑常侍第五品上阶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从第五品上阶中书舍人第六品给事中从第六品上阶员外散骑侍郎第七品上阶秘书郎中著作佐郎第七品主书令史从第八品上阶校书郎第九品上阶  北齐
北齐设秘书省典司经籍集书省掌左右献纳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秘书省典司经籍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又领著作省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二人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六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六人员外散骑常侍二十人通直散骑侍郎六人给事中六人员外散骑侍郎一百二十人奉朝请二百四十人又领起居省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各一人校书郎二人按杜佑通典按历代常侍或有员外者或有通直者故史传中谓员外散骑侍郎或单谓之员外郎谓通直散骑侍郎或单为通直郎其非员外及通直者或谓之政员散骑侍郎或单谓之政员郎  北周
北周置麟趾殿学士以外史纪言动校书著作诸士皆属之而秘书亦兼著作按杜佑通典后周有麟趾殿学士有外史掌书王言及动作之事以为国志秘书监亦领著作监掌国史注
后周柳虬为秘书丞时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史 事因虬为丞始命监掌焉又有校书郎下士十二人又著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掌缀国铭属春官之外史  隋
隋制秘书省设监丞领太史著作二曹
按隋书百官志秘书省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录事二人领著作太史二曹著作曹置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正字各二人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历二人监候四人其历天文漏刻视祲各有博士及生员 秘书监为正三品秘书丞为正五品上阶著作郎为从五品上阶秘书郎著作佐郎为正七品诸校书郎为正九品上阶正字为从九品上阶文帝开皇六年置儒林文林郎隶吏部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开皇六年吏部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开皇十四年秘书省置主事令史员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开皇十四年诸省各置主事令史员炀帝大业三年秘书省增置少监一人改太史局为监后又改监为令余各增减改置无常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上下阶秘书省降监为从二品增置少监一人从四品增著作郎阶为正五品减校书郎为十人改太史局为监进令阶为从五品又减丞为一人置司辰师八人增置监候为十人其后又改监少监为令少令增秘书郎为从五品加置佐郎四人从六品以贰郎之职降著作郎阶为从五品又置儒林郎十人正七品掌明经待问唯诏所使文林郎二十人从八品掌撰录文史检讨旧事此二郎皆上在藩已来直司学士增校书郎员四十人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御书大业十一年正月增秘书省官百二十员以博士补之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翰林院部汇考二
  唐
唐门下省设起居郎掌录天子起居弘文馆学士及校书郎掌图籍中书省有起居舍人掌记言动集贤院学士掌经籍史馆修撰掌国史秘书省有监丞掌经籍著作郎掌著作而翰林学士不属三省按唐书百官志门下省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则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陛以听退而书之季终以授史官贞观初以给事中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每仗下议政事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前史官随之其后复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合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高宗临朝不决事有所奏唯辞见而已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长寿中宰相姚建议仗下后宰相一人录军国政要为时政纪月送史馆然率推美让善事非其实未几亦罢而起居郎犹因制敕稍稍笔削以广国史之阙起居舍人本记言之职唯编诏书不及它事开元初复诏修史官非供奉者皆随仗而入位于起居郎舍人之次及李林甫专权又废太和九年诏入合日起居郎舍人具纸笔立螭头下复贞观故事注
有令史三人赞者六人贞观三年置起居郎废 舍人龙朔二年曰左史天授元年亦如之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皆参议焉

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曰弘文 馆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已上子嗜书者二 十四人隶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其后又置 讲经博士仪凤中置详正学士校理图籍武德后 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以上曰直学士又有文学 直馆皆它官领之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 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神龙元年改弘文馆 曰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之名二年曰修文馆景 龙二年置大学士四人以象四时学士八人以象 八节直学士十二人以象十二时景云中减其员 数复为昭文馆开元七年曰弘文馆置校书郎又 有校理雠校错误等官长庆三年与详正学士讲 经博士皆罢颛以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以下曰 直学士未登朝为直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凡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之制

有学生三十八人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供进 笔二人典书二人榻书十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 潢匠八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二曰制书大赏罚赦宥虑囚大除授则用之三曰慰劳制书褒勉赞劳则用之四曰发敕废置州县增减官吏发兵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则用之五曰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于旧则用之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大祭祀则相礼亲征纂严则戒饬百官临轩册命则读册若命于朝则宣授而已册太子则授玺绶凡制诏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

武德三年改内书省曰中书省内书令曰中书 令龙朔元年改中书省曰西台中书令曰右相光 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中书令曰内史开元元 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天宝元 年曰右相至大历五年紫微侍郎乃复为中书侍 郎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修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

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集贤殿书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缉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开元五年干元殿写四部书置干元院使有刊 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 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书六 年干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修 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八年加文学直又加修撰 校理刊正校勘官十一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 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 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 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 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院判一 人押院中使一人元宗尝选耆儒日一人侍读以 质史籍疑义至是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侍读直学 士其后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检 讨官文学直之员募能书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 其后亦以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上子孙为 之又置画直至十九年以书直画直榻书有官者 为直院至德二年置大学士贞元初置编录官四 年罢大学士八年罢校理置校书四人正字二人 元和二年复置集贤校理罢校书正字四年集贤 御书院学士直学士皆用五品如开元故事以学 士一人年高者判院事非登朝官者为校理余皆 罢初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 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 制于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 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先天末又命朝集 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时勋臣罢节制 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十三人崔佑甫为相 建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着令正衙待制 官日二人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


有中使一人孔目官一人专知御书检讨八人 知书官八人书直写御书手九十人画直六人装 书直十四人造笔直四人榻书六人典四人史馆修撰四人掌修国史

贞观三年置史馆于门下省以它官兼领或卑 位有才者亦以直馆称以宰相□修撰又于中书 省置秘书内省修五代史开元二十年李林甫以 宰相监修国史建议以为中书切密之地史官记 事隶门下省疏远于是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尹愔 奏徙于中书省天宝后它官兼史职者曰史馆修 撰初入为直馆元和六年宰相裴□建议登朝官 领史职者为修撰以官高一人判馆事未登朝官 皆为直馆大中八年废史馆直馆二员增修撰四 人分掌四季有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写国史楷 书十八人楷书手二十五人典书二人亭长二人 掌固四人熟纸匠六人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

武德四年改少令曰少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 曰兰台监曰太史少监曰侍郎丞曰大夫秘书郎 曰兰台郎武后垂拱元年秘书省曰麟台太极元 年曰秘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 令史九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十人装潢 匠十人笔匠六人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著作局郎二人从五品上著作佐郎二人从六品上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

武德四年改著作曹曰局龙朔元年曰司文局 郎曰郎中佐郎曰司文郎有楷书五人书令史一 人书吏二人掌固四人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备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干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元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凡充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故附列于此云按旧唐书姚传长寿二年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永徽以后左右史虽得对仗承旨仗下后谋议皆不预闻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从得书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云云中宗嗣圣九年擢用举人为校书郎(
即武后天授三年是年改元如
意又改元长寿)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杜氏通典天授三年举人无贤愚咸加擢用高者试凤阁侍郎给事中次或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当时颇为滥杂着于谣诵谣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史□脱校书郎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学士等员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李适传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元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为直学士又召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等满员其后被选者不一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袚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葡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章取幸元宗开元三年始召马怀素褚无量更日侍读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德宗建中二年夏五月庚申置待诏官三十人按唐书德宗本纪云云贞元十二年命宰相复书时政记月送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