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典工部部


旧有提督易州山场侍郎一员嘉靖八年改用 司官管理首领官司务二员
属官营缮司郎中一员员外郎三员


内一员管重城一员管临清厂
主事五员


内一员管清匠司一员管缮工司一员管修理 京仓虞衡司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


内一员管街道沟渠
主事四员


内一员管节慎库一员管军器局
都水司郎中五员


内一员管理沙河至仪真河道一员管理静海 至济宁河道一员督理通惠闸河并天津河道一 员管徐淮河道员外郎一员主事七员


内一员管器皿厂一员管六科廊一员管徂徕 等泉兼管济宁闸一员管夏镇闸屯田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三员


内一员管易州山厂一员管台基厂柴炭国初 设子部四曰营部虞部水部屯部设郎中员外郎 各一员后改为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以 首领官主事为司官司各一员后陆续添设营缮 司员外郎二员主事四员虞衡司郎中二员员外 郎一员主事二员都水司郎中三员主事九员屯 田司郎中一员主事一员嘉靖四十二年革虞衡 司管盔甲厂郎中一员添主事一员管理四十四 年革屯田司管易州山厂郎中一员改设主事一 员隆庆二年改都水司沽头闸主事于夏镇闸三 年革都水司管济宁闸主事一员六年革都水司 管清江造船主事一员添设协理司事主事一员 万历五年添设都水司管徐淮河道郎中一员革 都水司管吕梁洪主事一员六年革都水司管徐 州洪主事一员九年革虞衡司管遵化铁冶郎中 一员所属衙门文思院大使一员副使二员


洪熙元年添设大使副使共六员后裁革
巾帽局


今设于内府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俱革
针工局


今设于内府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俱革
营缮所所正一员


旧二员后革一员
所副二员所丞二员


旧有添设一员隆庆三年革
皮作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二员后革
颜料局


后革旧有大使一员革
宝源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一员嘉靖四十三年革
鞍辔局


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隆庆元年革
军器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旧二员后革一员
节慎库


嘉靖八年添设
大使一员织染所杂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员
广积抽分竹木局


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隆庆五年革
通积抽分竹木局副使一员


兼管广济白河二局旧有大使一员后革
芦沟桥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一员后革
通州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一员后革
白河抽分竹木局


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后革
大通关提举司


旧有提举一员万历二年革有副提举二员典 吏一员久革柴炭司大使副使各一员
营缮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宫府器仗城垣坛庙经营兴造之事虞衡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天下山泽采捕冶之事都水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川渎陂池桥道舟车织造量衡之事屯田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屯种坟茔抽分柴炭之事凡提督修仓正统二年初差工部堂上官提督后复添设员外郎一员职专修仓仍以堂上官提督后又差内臣及户部管仓堂上官提督南京工部尚书一员右侍郎一员


万历三年革十一年复设
司务一员
营缮司郎中一员员外郎一员


嘉靖三十七年革万历十一年复设
主事二员


旧有三员嘉靖三十七年革一员
虞衡司郎中一员主事二员


万历九年革一员十一年复设
都水司郎中一员


旧有员外郎一员嘉靖三十七年革
主事二员


内一员管新江口船只
屯田司郎中一员主事二员


内一员嘉靖二年添设
所属衙门营缮所所正所副所丞各一员龙江提举司提举一员文思院


旧有大使一员嘉靖三十七年革
宝源局大使一员军器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一员后革
织染所大使一员龙江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员瓦屑坝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员清江提举司提举一员世宗嘉靖八年工部设节慎库按春明梦余录嘉靖八年二月工部尚书刘麟上言本部设立衙门之时原有大库一座规制颇闳在本部之后有堂二重并大墙限隔但有中正大路前通臣等相度本库之北循銮驾库外墙而行正与东朝房一间相对查系兵马司官住其房年久损漏可以改为门道库官库吏不必增添本部所属皮作局其务甚简可以改为库官架阁库吏并匠科典吏俱可改为库吏库门责委虞衡司掌管其未尽事宜听臣等临事损益具奏得旨允行麟又上言库藏既立当揭额定名以垂久远本库所贮本以奉国之公似当名曰奉公之库若求设库本意不宜滥兴工作以节为本不宜横取悖出以慎为尚名曰节慎意义亦通疏上定库名曰节慎嘉靖十五年以修仓专委工部
按明会典十五年奏准裁革京通二仓修仓内臣令工部堂上官并原委太仓通州员外郎主事督率各卫所官修理嘉靖四十三年令京仓修仓员外郎主事于就近公署居住督工裁革通州修仓主事行管通惠河郎中兼理按明会典云云
皇清
大清会典工部
 国初设六部各以贝勒总理部务后俱撤顺治八  年各部复令亲王郡王兼摄九年亦撤 汉衔  初称承政者后改为尚书参政改为侍郎理事  官改为郎中副理事官改为员外郎额者库改  为主事又初设满洲汉军启心郎后俱裁又初  设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后改设六品七品  八品无顶带笔帖式各部院衙门同  工部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百工营作山泽采  捕□冶榷税河渠织造之政令其属有四清吏  司曰营缮曰虞衡曰都水曰屯田其首领则有  司务又有制造库节慎库等官  正官
  满汉尚书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五年定  满汉各一员  满汉左右侍郎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元  年定满汉左右各一员  首领官
  满汉司务各一员初设汉司务二员顺治四年  裁一员十五年定满汉各一员  属官
  满洲蒙古汉军司官笔帖式不论司分悉听堂  官调拨汉司官仍论司分  满郎中十六员初设八员顺治元年后增八员  一员管节慎库蒙古郎中一员汉军郎中二员  满员外郎十七员初设九员顺治十二年增八  员蒙古员外郎三员汉军员外郎六员  满主事十五员堂主事满文二员满汉文一员  司主事初设四员康熙二十二年增设每旗各  一员汉军堂主事一员  节慎库满司库二员旧有汉大使一员顺治十  五年裁  营缮清吏司汉郎中一员初设二员内管理三  山物料钱粮一员顺治十五年裁十八年复设  康熙元年又裁  汉员外郎一员初设二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汉主事二员初设三员顺治十四年增三员十  六年裁二员康熙元年裁一员六年裁一员  虞衡清吏司汉郎中二员初设一员顺治十六  年增一员管制造库  汉员外郎一员初设二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汉主事二员初设三员康熙六年裁一员  都水清吏司汉郎中一员  汉员外郎三员初设二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康熙十一年增二员一管京城内外河道一管  玉泉山河道  汉主事二员初设十一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康熙六年裁四员十二年裁四员  屯田清吏司汉郎中一员
  汉员外郎一员
  汉主事一员初设三员康熙六年裁一员  满笔帖式九十员内满文五十七员满汉文三  十三员汉军笔帖式十四员  所属衙门
  制造库满郎中二员满员外郎二员满司库二  员满司匠二员满笔帖式五员内满文四员满  汉文一员汉军笔帖式一员  营缮所汉所丞一员顺治十四年设二员一管  清江厂一管临清砖厂十五年裁临清厂一员  旧设所正一员所副一员顺治十五年裁  旧有文思院宝源局广积库柴炭司通州抽分  竹木局大使各一员后俱裁  营缮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宫府城垣  坛庙仓库经营兴造之事  虞衡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天下山泽  采捕冶军装量衡之事  都水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器仗织造  河渠水利桥道船只之事  屯田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山陵坟茔  柴炭之事  盛京工部俱满缺
  正官
  侍郎一员
  属官
  郎中二员员外郎六员主事二员内满文一员  满汉文一员司库二员司匠一员笔帖式十六  员内满文十二员满汉文四员 国初建置
 盛京设工部承政参政启心郎笔帖式等官顺治  元年裁并奉天将军管理后复设满洲侍郎一  员郎中二员员外郎六员主事二员司库二员  笔帖式十七员乌林人七名管匠役官一员管  理修陵夫役物料汉军四品官一员五品官一员管理各  项匠役汉军六品官一员看守 笃恭殿汉军六品官一员分掌百工营作山泽采  捕等事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设节慎库郎中等官分掌各项  收支之事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卤簿车驾等项仪仗各设局分造职掌旧  属营缮司顺治十八年归都水司凡遇制造修  理本部差官监督依式成造完备进赴 銮驾库收贮供用
  康熙十六年
上谕工部尚书马喇侍郎温代尔等俱系特简工部  近见工部事务弊端甚多各宜勉尽乃职厘剔  积弊以副朕委任之意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初  二日  康熙二十四年
上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王熙吴正治宋德宜学士  麻尔图牛钮禅布穆成格吴兴祖王起元徐干  学韩菼近见工部凡于交送物件皆□延时日  抑勒不收弊端滋多此后其严禁之可传谕工  部康熙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工部部名臣列传一
  有虞氏
  伯益
按书经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  垂
按书经舜典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  隋
  宇文恺
按隋书本传恺字安乐杞国公忻之弟也在周以功臣子年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进封安平郡公邑二千户恺少有器局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达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初为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加上开府中大夫及践阼诛宇文氏恺初亦在杀中以其与周本别兄忻有功于国使人驰赦之仅而得免后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庙成别封甑山县公邑千户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后决渭水达河以通运漕诏恺总督其事后拜莱州刺史甚有能名兄忻被诛除名于家久不得调会朝廷以鲁班故道久绝不行令恺修复之既而上建仁寿宫访可任者右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大匠岁余拜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寻为将作少监文献皇后崩恺与杨素营山陵事上善之复爵安平郡公邑千户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帝大悦进位开府拜工部尚书及长城之役诏恺规度之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为大帐其下坐数千人帝大悦赐物千段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前后赏赉不可胜纪自永嘉之乱明堂废绝隋有天下将复古制议者纷然皆不能决博考群籍奏明堂议表曰臣闻在天成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景午居正阳之位观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神之际金口木舌发令兆民玉瓒黄琮式严宗祀何尝不矜庄扆宁尽妙思于规摹凝晬冕旒致子来于矩矱伏惟皇帝陛下提衡握契御辩乘干咸五登三复上皇之化流凶去暴丕下武之绪用百姓之异心驱一代以同域康哉康哉民无能而名矣故使天符地宝吐醴飞甘造物资生澄源反朴九围清谧四表削平袭我衣冠齐其文轨茫茫上元陈珪璧之敬肃肃清庙感霜露之诚正金奏九韶六茎之乐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礼乃卜瀍西爰谋洛食辨方面势仰□神谋敷土浚川为民立极兼聿遵先言表置明堂爰诏下臣占星揆日于是采崧山之秘简披汶水之灵图访通议于残亡购冬官于散逸总集众论勒成一家昔张衡浑象以三分为一度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臣之此图用一分为一尺推而演之冀轮奂有序而经构之旨议者殊途或以绮井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各以臆说事不经见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议曰臣恺谨案淮南子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以时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燥湿不能伤迁延而入之臣恺以为上古朴略刱立典刑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元矩苍曰灵府注云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尸子曰有虞氏曰总章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修一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步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臣恺按三王之世夏最为古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为论理恐不尔记云堂修七博四修若夏度以步则应修七步注云今堂修十四步乃是增益记文殷周二堂独无加字便是其义类例不同山东礼本辄加二七之字何得殷无加寻之文周阙增筵之义研核其趣或是不然雠校古书并无二字此乃桑间俗儒信情加减黄图议云夏后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杼间马宫之言止论堂之一面据此为准则三代堂基并方得为上圆之制诸书所说并云下方郑注周官独为此义非直与古违异亦乃乖背礼文寻文求理深恐未惬尸子曰殷人阳馆考工记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注云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又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二筵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之庙复庙重檐郑注云复庙重屋也注玉藻云天子庙及露寝皆如明堂制礼图云于内室之上起通天之观观八十一尺得宫之数其声浊君之象也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以茅盖上圆下方外水曰辟雍赤缀户白缀牖堂高三尺东西九仞南北七筵其宫方三百步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生于天道不顺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则饰明堂周书明堂曰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博六尺三寸室居内方百尺室内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博四尺作洛曰明堂太庙露寝咸有四阿重亢重廊孔氏注云重亢累栋重廊累屋也礼图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吕氏春秋曰有十二堂与月令同并不论尺丈臣恺按十二阶虽不与礼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黄图曰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法干之策也圆象天室九宫法九州太室方六丈法阴之变数十二堂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极阴之变数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数八达象八风法八卦通天台径九尺法干以九覆六高八十一尺注黄锺九九之数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堂高三尺土阶三等法三统堂四向五色法四时五行殿门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门堂长四丈取大室三之二垣高无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殿垣方在水内法地阴也水四周于外象四海圆法阳也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水内径三丈应觐礼经武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上无室其外略依此制泰山通议今亡不可得而辨也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门制度如仪一殿垣四面门八观水外周堤壤高四尺和会筑作三旬五年正月六日辛未始郊太祖高皇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贤百辟卿士有益者于是秩而祭之亲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进之因班时令宣恩泽诸侯王宗室四夷君长匈奴西国侍子悉奉贡助祭礼图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室八八九七十二法一时之王室有二户二九十八户法土王十八日内堂正坛高三尺土阶三等胡伯始注汉官云古清庙盖以茅今盖以瓦瓦下籍茅以存古制东京赋曰乃营三宫布政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造舟清池惟水泱决薛综注云复重瘤覆谓屋平覆重栋也续汉书祭祀志云明帝永平二年祀五帝于明堂五帝坐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一犊奏乐如南郊臣恺按诗云我将祀文土于明堂我将我享维牛维羊据此则备太牢之祭今云一犊恐与古殊自晋以前未有尾其圆墙璧水一依本图晋起居注裴頠议曰尊祖配天其义明着庙宇之制理据未分直可为一殿以崇严祀其余碎一皆除之臣恺案天垂象圣人则之辟雍之星既有图状晋堂方构不合天文既阙重楼又无璧水空堂乖五室之义直殿违九阶之文非古欺天一何过甚后魏于北台城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后魏乐志曰孝昌二年立明堂议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诏断从五室后元又执政复改为九室遭乱不成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范拟则太庙唯十二间以应□数依汉汶上图仪设五帝位太祖文皇帝对飨鼎俎簠簋一依庙礼梁武即位之后移宋时太极殿以为明堂无室十二间礼疑议云祭用纯漆俎瓦樽文于郊质于庙止一献用清酒平陈之后臣得目观遂量步数记其尺丈犹见基内有焚烧残柱毁斫之余入地一丈俨然如旧柱下以樟木为跗长丈余阔四尺许两两相并瓦安数重宫城处所乃在郭内虽湫隘卑陋未合规摹祖宗之灵得崇严祀周齐二代阙而不修大飨之典于焉靡托自古明堂图惟有二本一是宗周刘熙阮谌刘昌宗等作三图略同一是后汉建武三十年作礼图有本不详撰人臣远寻经传傍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帝可其奏会辽东之役事不果行以度辽之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其年卒官时年五十八帝甚惜之谥曰康撰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见行于世子儒童游骑尉少子温起部承务郎  何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