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
- 官常典太常寺部
官常典太常寺部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七年设典乐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二年始置神乐观设提点等官及乐舞生按明会典洪武十二年置神乐观设提点知观专管乐舞生以供祀事属之太常寺云凡各坛乐舞生洪武初令选道童为之额设六百名专备大祀宗庙社稷山川孔子及各山陵供祀之用十二年诏神乐观道士许养徒弟其余庵观不许洪武十三年诏武臣子弟习乐舞按明会典洪武初选用道童后乐生用道童舞生以军民俊秀子弟为之十三年诏公侯及诸武臣子弟习乐舞之事又令礼部拣选乐舞生有过失病者放归为民洪武二十四年改祠祭署令为奉祀署丞为祀丞按明会典云云洪武三十年改太常司为太常寺司丞为寺丞按明会典云云惠宗建文四年革太祝
按明会典洪武三十五年革太祝
即建
文四年
成祖永乐十八年题乐舞生随驾于燕
按明会典永乐十八年题乐舞生三百名随驾于燕定都后额设五百二十七名宣宗宣德七年奏建太常寺
按宣德实录宣德七年八月行在太常寺奏永乐中本寺寄处故元万寿宫承庆堂祭器神帛品物皆贮于内请别建置上谕工部尚书吴中曰太常专奉神明亟寻洁净之处从之按明一统志太常寺在后府南典簿厅附焉外有神乐观牺牲所各祠祭署亦附焉世宗嘉靖九年定太常寺一应职守
按明会典凡每岁祭祀日期本寺官预于岁前十二月初一日奉天殿今皇
极殿
具奏以正月大祀天地为首
嘉靖九年令冬至前具奏以大祀圜丘为首
凡大祀圜丘先期五十日题请大祀方泽先期一月题请本寺官择吉日诣牺牲所涤牲属官每日一员轮涤凡大祀天地旧制先于奉先殿恭请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配享嘉靖九年更定冬至大祀天于圜丘夏至大祀地于方泽启蛰祈谷于上帝俱奉太祖高皇帝配后祈谷礼行于元极宝殿不奉配今不行前正祭三日告请于太庙行一献礼凡大祀牲旧于正祭前一月朔日大驾诣牺牲所亲视自后各堂上官以次看视本寺预取职名具奏仍各具手本知会嘉靖九年令冬夏至大祀及祈谷礼俱正祭前五日上亲视牲以后本寺奏请钦定大臣每日一员轮视凡大祀天地及朝日夕月各坛分献官本寺预取职名具奏请旨点定各具手本知会仍揭榜于神乐观前通知凡大祀天地及祈谷于上帝前四日本寺官进祝版及铜人并上殿奏斋戒前二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次日同复命凡时享并祫祭前三日本寺官进铜人并上殿奏斋戒前一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次日同复命惟秋享前二日奏省牲次日同复命凡朝日夕月前三日本寺官进铜人并上殿奏斋戒前二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次日同复命凡祭社稷前四日本寺官进祝版铜人奏斋戒前三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次日同复命凡乐舞仪节本司令协律郎等官教习每遇祭祀先期于本庙演习凡大祀天地举麾协律郎一员乐舞生七十二人文舞生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武舞生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执事一百二十三人典仪一人传赞五人通赞二人罍洗八人正殿四坛捧帛四人执爵四人司尊三人内垣四坛捧帛等共十六人外垣二十坛捧帛等八十人烧香共六十八人点烛共十二人嘉靖九年更定先师孔子庙举麾协律郎一员乐舞生七十二人嘉靖九年陵用四十八人文舞生六十六人内引舞二人嘉靖九年改用六佾凡三十八人执事三十三人典仪一人通赞一人罍洗三人对引一人正坛捧帛一人执爵一人司尊一人四配捧帛四人执爵四人十哲二坛赞引二人捧帛二人执爵二人司尊二人两庑与十哲同共用八人烧香共三人凡乐舞生执事人等岁用米麦等物俱从户部拨送本观收贮嘉靖九年奏准每岁木柴每名折支银六钱九分四厘于节慎库关领南京神乐观凡每年本观乐舞生三百五十名该用绵布一千五十匹绢三百五十匹绵一百七十五斤关太常寺奏行南京户部转行甲字等库关支盐三千斤柴一十五万五千四百斤南京户部工部关支秋粮米二千石小麦六百石黄豆一百六十石芝麻三十石碾米牛用稻草一千五百包直隶常州等府武进等县送纳嘉靖九年题准革去乐舞生五十名存留三百名每名月支米三斗官二员每员月支米一石五斗共该支米一千一百一十六石各陵寝时祭每岁共支行粮米九石八斗三升历代帝王庙一祭每名支行粮米一升共米二石八斗四升后帝王庙罢祭行粮不支文庙二祭每名支行粮米一升共米三石五斗六升正旦中元清明三节每名一斗五升共米四十五石通计米一千一百七十七石每遇闰月加米九十三石岁支小麦三百八石黄豆一百三十七石芝麻二十六石食盐二千六百斤柴一十二万三千斤绢三百匹绵布九百匹苎布九百匹白绵一百五十斤其碾米牛自买稻草是年令凡祭天地日月袍服各按其色其净衣各随时寒暖俱工部造送本寺收贮给用凡各坛内外神库斋宫及各天门巡视守宿每日每处泒拨坛户三名凡郊坛墙垣内外每年十月内奏行兵部拨军士二千名委官管领爬沙及于各坛洒扫合用扫柳箕木掀荆筐等项俱顺天府出办凡本寺官吏俸粮旧于礼部带支后奏准本寺自行收支今于禄米仓关支嘉靖十年又定太常寺一应职守
按明会典凡祭云雨风雷岳镇海渎太岁月将城隍之神旧于山川坛祭前三日本寺官同礼部官诣城隍庙发咨文咨请各该神祇次日同复命嘉靖十年改祭城隍神于本庙肇建神祇坛以祭云雨风雷岳镇海渎等神惟太岁月将祭如初是年令大祀圜丘前一日奉天殿设案及祝帛舆及香亭本寺卿捧进祝版上亲填毕卿捧安于舆又进玉帛并香上亲置于篚卿捧安于舆配位玉帛同上焚香叩头毕锦衣卫官校舁舆行卿随至坛奉安于神库凡祭祀分献官陪祭官祭服旧于本寺关领祭毕送寺贮库嘉靖十年令文官五品武官都督以上俱照钦定祭服式自造凡大祀执事官员并厨役人等悬带牙牌本寺于尚宝司关领给散供事毕日本寺交送尚宝司收贮凡荐新品物每月本寺官于御前奏过送光禄寺供荐品物数目凡各祭祀供养本寺官先期具奏遣官行礼
凡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岁暮忌辰万寿圣节遣官诣陵祭祀前十日具奏凡忌辰先二日本司堂上官面奏
凡册立册封冠婚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本寺俱先期具奏至期遣官行礼凡亲王之国并来京还国俱祭告于承天门外谒辞陵寝并各合祀旗纛等神各有祭祀俱本寺掌行凡营造宫殿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神祇后土司工立木告成及修造在京庙宇桥梁各有祭祀俱本寺掌行凡岁时旱潦及命将出师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神祇俱本寺掌行凡大丧礼有祭祀本寺掌行
是年议准各处解纳牛犊除和州江浦等处仍解本色其河南及保定真定永平河间等府俱照召商价银则例改收折色解寺会官验秤候收买供用嘉靖 年裁定乐舞生额数按明会典嘉靖年间建世庙四郊太岁神祇坛及九庙供用乐舞生二千二百名后裁革八百余名止存一千三百五十三名嘉靖三十年酌定乐舞生名数
按明会典三十年题准陵祀日增酌定用乐舞生一千一百五十三名其余二百名仍革去永为定例嘉靖三十二年裁酌定乐舞生名数按明会典凡乐舞生旧额三百名嘉靖三十二年裁革十名嘉靖三十六年裁酌乐舞生定额
按明会典三十六年裁革乐舞生二十名今止存二百七十名穆宗隆庆元年议准太常寺少卿俱于进士内选用道流不得冒滥按明会典云云
太常寺部汇考四
皇清
大清会典太常寺
正官
满汉卿各一员
满汉少卿各一员
满寺丞一员汉左右寺丞各一员
首领官
满汉典簿各一员
属官
满洲汉军汉人博士各一员
孔氏世袭博士一员
满读祝官四员
汉协律郎五员
满赞礼郎十六员汉赞礼郎十六员
汉司乐二十六员
满笔帖式十八员内满文十六员满汉文二员 汉军笔帖式二员 守
天坛满官八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七员
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守
地坛满官八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七员
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守
太庙满官十员内四品官二员五品官八员
守
社稷坛满官五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四员 朝日坛 夕月坛各祠祭署汉奉祀各一员初设祀丞各一 员后裁 先农坛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神乐观汉提点一员汉左右知观各一员 历代帝王庙汉司乐一员 太常寺正三品衙门设满汉卿各一员满汉少 卿各一员满寺丞一员汉丞寺二员满洲汉军 汉博士各一员满汉典簿各一员满读祝官四 员满赞礼郎十六员满笔帖式十八员汉军笔 帖式二员又设看守坛庙各官及神乐观牺牲所各官并隶焉本寺官员 职专坛庙祭祀一应典礼及祝版乐舞牲帛器用备办陈 设等事自顺治元年本寺属于礼部凡祭祀事 宜俱礼部掌行十六年析归本寺康熙二年复 属礼部十年仍以祠祭司所掌归之本寺其应 题应行一切事宜俱由本寺奏请施行 凡每年祭祀日期礼部于十月初预行钦天监 选择送寺本寺于各祭祀前以所定日期并斋 戒日先行具题 凡祭
天坛
地坛
祈谷坛于二十五日前具题
太庙
社稷坛
朝日坛
夕月坛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太岁坛于二十日前具题其大祀或遣官恭代及 分献官职名俱于疏内开列题请其余小祀于 十五日前具题 凡大祀
天地及祈谷于
上帝
太庙五享
社稷坛二祭俱前期四日为进斋戒牌铜人本寺具 题前期二日为视祝版并派读祝官本寺具题 朝日坛 夕月坛前期三日为进斋戒牌铜人本寺具题前 期二日为视祝版并派读祝官本寺具题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先农坛如遇
皇上亲祭之年本寺进斋戒牌铜人请视祝版如遣 官致祭惟 历代帝王庙仍进斋戒铜人余皆免进
凡遇大祀前五日
上亲诣牺牲所视牲
上常服乘舆卤簿大驾全设作乐王以下各官俱补 服在 午门前齐集跪送
上至牺牲所南门降舆太常寺堂官二员领提炉官 二员前引导至养牛房上立香案前北向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牛只奏 毕所军牵牛过视毕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 羊只奏毕所军牵羊过视毕导至养鹿房上立香案前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鹿只视毕导 至养兔房上立香案前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兔只视毕导 至养猪房上立香案前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猪口视毕太 常寺官前引导上至降舆处乘舆作乐回宫王以下各官仍于 午门外跪迎 如遣大臣代视牺牲所所军用青衣系红带插 黄翎从 正阳门排列前导视牲大臣及太常寺堂官俱补 服如遇朝期
仍服朝衣
至牺牲所北门下马所官二员前
引照前次第视各牲毕大臣回其礼部堂官看 牲礼与视牲同 凡
皇上亲诣致祭各
坛庙俱于前期一日本寺将行礼仪注用白本具题 如遣官恭代及例不亲祭者不进仪注 凡大祀中祀本寺前期具题进斋戒牌铜人预 设黄案一张于后左门至斋戒日本寺官用补 服如遇朝期仍用朝服遇忌
辰用素服遇雨雪用常服
进斋戒牌铜人排
御仗一对前导至
午门彻退本寺官捧斋戒牌在前铜人在后自 午门中路中左门后左门入将所设黄案置 干清门中间槛外东边正设斋戒牌向南铜人向 西置黄案上本寺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出是日 各部院衙门俱设斋戒牌本寺移文各部院出 示 正阳门凡陪祀各官一体斋戒
详见礼
部各祀典
凡应斋戒宗室觉罗文武官员职名由宗人府 吏部兵部于祭祀前十日开送本寺 凡遇祭日
皇上亲诣致祭或遣官恭代于行礼时本寺官一员 赴 干清门于斋戒牌铜人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捧起 至 午门外收贮红柜内送回本寺库中
凡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致祭
永陵
福陵
昭陵于前期二月具题致祭
孝陵
陵寝于前期一月具题请
旨遣官知会宗人府俟宗人府题覆到日知会 盛京礼部及陵上掌关防官其各
陵忌日应遣在
陵居住官各一员供酒果点香烛致祭
三陵于前期二月具题
孝陵
陵寝于前期一月具题
康熙二十四年
谕本寺竟取宗人府职名列请点用
凡册封册立上
尊号徽号营造平定地方岁时旱潦等项告祭天坛地坛
太庙
社稷坛
神祇坛司土司工司机等神
皇上亲诣致祭或遣官行礼本寺前期具题请旨遵行 凡祭祀日期遇有庆典及
皇上行幸等事应停进斋戒牌铜人其祝版自内阁 捧送本寺具题请旨遣官恭代如所派大臣或有事故不及启奏应陪 拟大臣代为行礼本寺前期具题 凡祭祀
天地关系大典康熙十三年议准遇有大丧亦不停止 惟停进斋戒牌铜人其祝版自内阁捧送皇上在宫致斋三日旗下官俱素服照常于金水桥 斋戒部院官俱素服照常于各衙门斋戒汉文 武应陪祀各官亦照常斋戒祭时仍用朝服作 乐行礼是年七月太庙时享奉
旨照常进斋戒牌铜人
凡
太岁坛
真武庙
东岳庙
城隍庙
关帝庙
火神庙
武壮王祠俱本寺堂官致祭本寺前期具题候旨遵行 凡救护月食于本寺衙门行礼其各官齐集上 香行礼等仪仍由礼部及鸿胪寺掌行 凡各
坛庙需用器皿俱由工部成造收贮
神库各有定数本寺官时行稽察如有损坏即行 文工部修理所用乐器笙簧等物定于每祭前 一月行文工部预行修点其所用磁器不敷行 文工部转行该省预期照式烧造(凡遇告祭应用器皿俱照
正祭减定)
凡每年各祭祀应用祝版共三十九方本寺行 文工部移取天坛
地坛
祈谷坛
太庙
社稷坛
朝日坛
夕月坛祝版俱本寺恭行缮写送内阁请填御名余祀俱不填御名不送内阁由本寺捧送各
神库上香行礼
凡大祀应用供玉俱贮本寺库
天坛苍璧一
祈谷坛同于祀前一日同祝版帛香安置彩亭内进 太和殿恭设供案上启请皇上验视行礼毕本寺堂官仍捧安彩亭内随送坛内神库安设地坛黄琮一
社稷坛方珪二
朝日坛赤璋一
夕月坛白琥一俱于祭前一日本寺官捧送各坛神库 凡每年各祭祀应用制帛各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