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
- 官常典勋爵部
官常典勋爵部
顺治四年
大清会典凡汉军用红衣炮克取城池者顺治四年 题准都统副都统委署副都统克取三城夸蓝 大参领委署参领佐领闲散官委署官克取四 城骁骑校克取五城委署骁骑校克取六城俱 授拖沙喇哈番其都统副都统以下委署骁骑 校以上有战功头等牌一抵作克城池牌一都 统副都统委署副都统有城池牌二战功头等 牌一或城池牌一战功头等牌二夸蓝大以下 委署官以上有城池牌二战功头等牌二或城 池牌一战功头等牌三或战功头等牌一城池 牌三俱授拖沙喇哈番又骁骑校委署骁骑校 城池功战功头等牌合叙亦照官员例议叙 顺治八年大清会典凡世袭官注卫顺治八年题准汉官世袭 俱酌定銮仪卫及外卫所汉衔品级给与敕书一等精奇尼哈番称为銮仪卫都指挥使正一 品二等精奇尼哈番称为銮仪卫都指挥副使 从一品三等精奇尼哈番称为銮仪卫都指挥 同知从一品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又一拖沙喇 哈番称为外卫都指挥使正二品一等阿思哈 尼哈番称为外卫都指挥副使正二品二等阿 思哈尼哈番称为外卫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三 等阿思哈尼哈番称为外卫都指挥副同知从 二品一等阿达哈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称为 外卫指挥使正三品一等阿达哈哈番称为外 卫指挥副使正三品二等阿达哈哈番称为外 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三等阿达哈哈番称为外 卫指挥副同知从三品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 拖沙喇哈番称为外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拜他 喇布勒哈番称为外卫指挥副佥事从四品拖 沙喇哈番称为外所千户正五品 顺治十三年
大清会典凡攻城议叙顺治十三年议准应授参领 者改为阿达哈哈番应授佐领者改为拜他喇 布勒哈番应授半个佐领者改为拖沙喇哈番 凡刨塌城池是年改授拖沙喇哈番 凡登城死者是年改授拜他喇布勒哈番 顺治十四年大清会典凡遇敌水战顺治十四年题准登跳头等 船为首者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其次者授拖沙 喇哈番第三第四第五者注册登跳二等船为 首者授拖沙喇哈番第二第三第四者注册登 跳三等船第一第二第三者俱注册俟后得功 积至三个头等者准授官职如追退空船小船 及败走之船者不在此例其委在船头目率领 攻战官员各照所跳船只与第二人同其余官 员及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与第三人同 顺治十七年大清会典顺治十七年覆准世职官员俱改注銮仪 卫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覆准世袭官员俱改注外卫 所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议准世职官员裁去汉衔注原 籍卫所若本省无卫所者准注伊祖父母坟墓 所在之卫所俱由兵部咨送吏部照叙授职 康熙二年大清会典康熙二年
谕凡有世职兼管佐领之官或亡或故年老解任愿 分给兄弟者该部验明具题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凡战功议叙
国初各因功绩酌量授官康熙九年题准都统护 军统领前锋统领副都统及委署护军统领前 锋统领副都统有头等功牌两个二三四五等 功牌各一个夸蓝大参领闲散官前锋侍卫及 委署夸蓝大参领闲散官前锋侍卫有头等功 牌三个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个前锋校护军 校骁骑校有头等功牌四个二三四五等功牌 各一个委署前锋校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有头 等功牌五个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个俱授拖 沙喇哈番如不足者注册兵主及参赞大臣照 都统护军统领等优叙 凡阵亡旧例有授阿达哈哈番者有授拜他喇 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者有授拜他喇布勒 哈番者有授拖沙喇哈番者是年题准兵主参 赞大臣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护 军统领委署护军统领副都统委署副都统授 拜他喇布勒哈番夸蓝大参领以下前锋校护 军校骁骑校及有顶带官员以上授拖沙喇哈 番委署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不准给官职 凡刨塌城池是年题准管领官员授拜他喇布 勒哈番 康熙十二年
上谕兵部兹因地方底定平西亲王吴三桂平南王 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各具疏请撤安插已允 所请令其搬移前来地方应行事务及兵马机 宜必筹画周详乃为善后之策应各遣大臣一 员前往会同该藩及总督巡抚提督商确作何 布置官兵防守地方并照管该藩等起行应差 官员职名开列具奏特谕康熙十二年八月初 九日上谕户部平西亲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 耿精忠等请撤安插已允搬移该藩及各官兵 家口安插地方所需房屋田地等项应预为料 理务令到日即有宁居以副朕体恤迁移至意 尔部作速详议具奏特谕康熙十二年八月十 八日 康熙十三年
上谕兵部平南王尚可喜累朝勋旧久镇岩疆劳绩 懋着近吴三桂等叛逆以来复能笃守忠贞殚 心筹画屡抒谋略保固地方事平之日从优议 叙已经有旨其藩下官兵及该省文武官员兵 丁俱能协力同心克忠顺防御逆贼劳瘁行 间朕心时切轸念事平之日俱着一并从优叙 赉尔部即速行传谕俾咸悉朕意特谕康熙十 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上谕兵部曩者耿精忠之祖耿仲明于
太宗文皇帝时航海归诚优锡王爵力行间劳绩茂 着及其身故墨勒根王不令承袭世祖章皇帝追念旧勋特准其子耿继茂仍袭王封令 其两镇岩疆为国藩屏爰及朕躬惓怀勋裔恩 宠有加后览其病终遗疏有地方兵民雕敝贼 寇未灭死不瞑目等语忠义肫笃深切轸念且 因继茂之子精忠自幼曾为近侍准袭王爵仍 镇闽省朕以精忠必能绍伊祖父遗训殚竭忠 猷无忝先烈乃不意近为逆贼吴三桂诱惑煽 乱地方弃累世之忠贞构一旦之狂举既干国 法复坠家声朕犹念其祖父前功谅精忠必系 一时无知堕人狡计与吴三桂不同故将三桂 子孙正法精忠在京诸弟照旧宽容所属官兵 并未加罪今湖广遣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王 统领大兵由湖南进剿云贵吴逆指日授首镇 南将军尼雅汉统领大兵由广西进剿云贵四 川遣安西将军赫业及西安将军瓦尔喀等统 领大兵已攻克七盘朝天等关直抵保宁刻期 底定全川并剿云贵安南将军希尔根统领大 兵由江西进剿福建平寇将军耿特巴兔鲁统 领大兵由广东进剿福建又遣扬威将军阿密 达镇西将军席普臣安南将军华善镇东将军 喇哈达等各统领大兵驻札江南京口等处调 度征剿精忠歼灭在于旦夕但念其祖父宣力 累朝洎精忠之身遽至覆亡宗祀斩绝朕心深 为不忍且吴三桂本身投诚之人背恩反叛自 取诛戮精忠祖父以来受恩三世四十余年非 素蓄逆谋首倡叛乱者比尔部即传谕精忠果 能追念累朝恩德及伊父忠荩遗言革心悔祸 投诚自首将侵犯内地海贼速剿图功即行赦 免前罪视之如初朕以至诚待天下必不食言 俾其善自审度勿负朕保全勋旧之意尔部即 遵谕速行传知特谕康熙十三年六月初一日 康熙十四年上谕吏礼兵三部平南王尚可喜航海归诚勋猷懋 着太宗文皇帝嘉其劳绩特钖王封及定鼎燕京复能殚 竭忠忱赞襄大业世祖章皇帝知其夙笃忠贞畀以岩疆重任镇守粤东 海氛宁靖百姓乂安近因吴三桂耿精忠等叛 逆该藩益励忠纯克抒伟略悉心筹画数建肤 功朕甚嘉焉事平优叙已有屡旨前据奏称年 老任重请以其子尚之孝承袭王爵已允所请 今思该藩累朝勋旧功着封疆宜锡殊荣以酬 茂绩平南王尚可喜着晋封为平南亲王即令 其子尚之孝袭封尚可喜以亲王品级顶带支 俸示朕优眷之意广东文武事务着尚可喜照 旧料理其亲王之宝亦着暂行掌管尚之孝统 兵在潮着给与大将军印应行封典尔等衙门 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十四年正月初九日上谕吏兵二部逆贼耿精忠背恩附逆煽乱闽疆荼 毒生灵罪恶重大其兄弟亲族人等律应不赦 但念伊祖耿仲明于太宗文皇帝时航海归诚力行间着有功绩伊父耿 继茂自世祖章皇帝时亦力行间镇守边陲耿精忠虽行同 禽兽辜负国恩其弟耿昭忠耿聚忠等道途隔 远实未同谋竟尔株连朕心不忍耿昭忠聚忠 及亲族属下人等兹概从宽典尽行释放所有 官职仍令照旧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十四 年七月初四日 康熙十五年
上谕兵部自逆贼煽乱以来奸徒附和侵扰地方关 陇以西疆域辽阔大兵一时未集人心不无动 摇靖逆将军靖逆侯张勇提督王进宝镇臣孙 思克一闻兰州之变即统领兵马星驰渡河剿 杀贼众攻围兰州临巩等处恢复城池条奏机 宜举发伪札拿获奸细绥靖边陲其功甚大及 大兵攻取平凉专任靖逆侯张勇等镇守秦巩 复殚心筹画调度合宜剿御川贼屡奏捷音纾 朕西顾之忧厥功尤为茂着伊等皆宿将重臣 矢志报国同心协力展布谋猷兼以训练士卒 忠义素孚故能身先行阵所向克捷其属下官 员兵丁亦皆力共建功绩朕甚嘉之于军功 议叙之外应从优加恩以示朕奖励忠贞酬答 勋劳至意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议奏特谕 康熙十五年八月二十日 康熙十六年
上谕管侍卫内大臣海澄公黄芳世举家殉节被惨 至极芳世坐次曾入内大臣班中已后凡有恩 赏皆与内大臣一体颁赐坐次仍在旧列伊或 有奏事并请安人来俱照外省汉藩等例着内 班侍卫代为陈奏特谕康熙十六年五月十八 日上谕海澄公黄芳世卿父子功烈素着复全家徇难 每念及此朕心罔不伤悼况卿由粤东进剿忽 遭广省兵变孤身涉险而出可见忠贞不贰颠 沛不改其守今仍袭海澄公镇守福建水师提 督总兵官卿愈加训练鼓舞将士以靖海氛使 闽地秋毫无犯百姓安堵方为不负封疆重寄 特谕康熙十六年五月十八日 康熙十七年
上谕内阁传谕平南亲王奄达尚之信奏人昔尔 老王在时果品细物无不诚洁二年以来粤东 事变道路阻塞信使不通念及尔老王素日忠 贞不贰为国忘家罔不悯伤今王能承先志恢 复粤东使人远来请安兼进橙子可嘉但用兵 之秋非比无事之时况见此物不胜思念尔老 王王当安戢地方恢复粤西湖南以全尔老王 未尽之意朕心甚为期望此等细务劳人费事 勿复为念已后暂止特谕康熙十七年正月十 二日
勋爵部汇考十
上古
共工氏
羲氏之代侯有共工氏
按汲冢周书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按路史共工氏传共工氏羲氏之代侯者也是曰康回髦身朱发狠明德任智自神太昊氏没俶乱天常窃保冀方抢攘为杰于是左概介丘右矕终隆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剧于诸侯虐弱以逞爰以浮游为卿自谓水德故为水纪官师制度皆以水名盖乘时起而失其纪是以后世不得议其世也方其君国也专以财利贸兴有亡其取之也水处十七而陆处十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而用不匮迨其跋户更复虐取任刑以逞人不堪命于是立兵仗聚亡义以奸天宪专任浮游自圣其智以为亡可臣者故官圹而国日乱民亡所附贤亡所从尚虞湛乐淫失其身犹欲冯怒傃其悍塞壅防百川隳高闉卑率方舆而潮陷之行违皇干诸福弗畀疾荐作而灾屡臻女娲氏戮之共工氏以亡凡四十有五载有子不才终死为厉
注
世纪云女娲未有诸侯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 而不王非也于时已有侯国屈原云康回冯怒地 东南倾王逸曰康回共工氏之名盖康其国姓回 其名尔 少典氏
炎帝黄帝皆出少典氏
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
注
索隐曰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按国语 云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 之子炎黄二帝虽则承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代 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 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按 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元鸟之卵而 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 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按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注
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 氏之女据诸子及古史考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 余年轩辕氏代之岂炎帝黄帝是昆弟而同母氏 乎皇甫谧以为少典有娲氏诸侯国号然则姜姬 二帝同出少典氏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氏之后 代女所生同是有娲氏之女也 有侨氏
少典氏娶于有侨氏
按路史少典氏取于有侨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 伊
炎帝初国于伊
按路史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
注
伊即伊尹之邦耆即文王之所伐者犹陶唐然伊姜国也伊耆之国尧之母家下及汤代有伊挚以本味进为之左相是为保衡伊尹 耆
炎帝继国于耆
按路史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
注
伊即伊尹之邦耆即文王之所伐者犹陶唐然伊耆之国尧之母家商帝辛十有七祀西伯伐耆
按史记周本纪西伯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注
徐广曰一在正义曰即黎国也邹诞生云本
或作黎孔安国云黎在上党东北括地志云故黎 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云 西伯既戡黎是也按通鉴前篇曰书大传曰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史记则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今从史记但史记是祖伊告纣之辞于伐耆之下则非是 夙沙氏
炎帝时夙沙民攻其君而来归
按汲冢周书大臣有锢职哗诛者危昔者质沙三卿朝而无礼君怒而久拘之哗而弗加哗卿谋变质沙以亡
注
有三卿诸侯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