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博物汇编
- 神异典释教部汇考
神异典释教部汇考
太平兴国八年。诏修高僧传。又诏赐译经院名传法。选童子送院受学。赐僧法遇敕书。往中天竺。敕内侍奉舍利藏僧伽塔下。又敕建寿昌寺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太平兴国八年六月诏。翰林赞宁。修大宋高僧传。宁乞归钱唐撰述。诏许之。又诏译经院。赐名传法。于西偏建印经院。天息灾等言。历朝翻译。并藉梵僧。若遐阻不来。则译经废绝。欲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习学梵字。诏令高品王文寿。选惟净等十人。引见便殿。诏送译经院受学。惟净者江南李煜之侄。口受梵章。即晓其义。岁余度为僧。升梵学笔受。赐紫衣光梵大师。沙门法遇。自西天来。献佛顶舍利。贝叶梵经。法遇化众。造龙宝盖金襕袈裟。将再往中天竺金刚座所供养。乞给所经诸国书。诏赐三佛齐葛古罗柯兰诸国敕书以遣之。泗州奏。僧伽塔白昼放光。士民然顶臂香供养者。日千余人。敕内侍奉释迦舍利。藏之塔下上以新译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而正心无私。即自利行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它行也。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宣法也。赵普对曰。陛下以尧舜之道治世。以如来之行修心。圣智高远。非臣下所能知也。诏以御制莲华心回文偈。秘藏诠逍遥咏。宣示近臣。敕内侍张承贵。往天台山。重建寿昌寺。从沙门自珣请也。
雍熙元年。日本国沙门奝然来朝。诏赐大藏经。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寿昌寺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雍熙元年三月。日本国沙门奝然来朝。然言其国传袭六十四世。八十五主。至应神天皇。始传中国文字。至钦明天皇壬申岁。始传佛教放百济。当梁承圣初年。至用明立。有太子名圣德。年七岁便悟佛法。于菩提寺讲胜鬘经。感天雨花。始遣使入中国。求法华经。当隋开皇中也。至孝德立。白雉四年。遣僧道照入中国。从奘法师传法。当唐永徽四年也。次足姬立。令僧智通入中国。求大乘法。当显庆三年也。次文武立。宝龟二年。令僧元昉入中国求法。当开元四年也。次孝明立。天平胜宝四年。遣使入中国。求内外教典。当天宝中也。次桓武立。遣僧空海入中国。传智者教。当元和年中也。次文德立。令僧常晓入中国。求释迦密教。当大中年也。上闻其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谓宰臣曰。岛夷君臣。乃能世祚永久若是。奝然求谒五台。及回京师。乞赐印本大藏经。诏有司给与之。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天台寿昌寺。
雍熙二年。以天竺僧。为朝请大夫。诏寻访梵经。馆西天僧通梵语者于传法院。又诏僧于内殿。建道场 按宋史太宗本纪。雍熙二年。闰九月乙未。禁僧人置妻孥。冬十月丙午。以天竺僧天息灾施护法天。并为朝请大夫。试鸿胪少卿 按佛祖统纪。雍熙二年。上览新译经。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乃诏天息灾。除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并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新译经论。并刊板印行。天息灾等言。闻陕西诸路。颇有道俗。收藏梵经。乞下寻访。以资翻译。诏从之。又诏两街供奉僧。于内殿建道场。为民祈福。岁以为常。西天僧有精通梵语可助翻译者。悉馆于传法院。岭南僧置妻孥。诏所在长吏。诫厉以顺正教。
雍熙三年。诏系帐童行。并与剃度。以御制圣教序。冠新译经首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雍熙三年。诏天下系帐童行。并与剃度。自今后读经及三百纸。所业精熟者。方许系帐。又以御制三藏圣教序。赐天息灾等。令冠新译经首。
雍熙四年。敕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山普贤寺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雍熙四年。敕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普贤寺。是日众见普贤大士。乘紫云行空中。久之方没。
端拱元年。敕以高僧传编入大藏。又诏笺释御制佛乘文集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端拱元年。翰林通慧大师赞宁。上表进高僧传三十卷。玺书褒美。令编入大藏。敕住京师天寿寺两街僧录可朝等。请笺释御制佛乘文集。诏许之。
端拱二年。开宝寺塔成。帝亲以舍利奉藏。敕内侍。往峨眉。修佛像及寺宇 按宋史太宗本纪。端拱二年八月癸亥。诏作开宝寺舍利塔成 按佛祖统纪。端拱二年。开宝寺建宝塔成。八隅十一层三十六丈。上安千佛万菩萨塔。下作天宫。奉安阿育王佛舍利塔。皆杭州塔工喻浩所造。凡八年而毕。赐名福胜塔院。安舍利日。上肩舆微行。自手奉藏。有白光起小塔一角。大塔放光。洞照天地。士庶焚香献供者盈路。内侍数十人。求出家扫塔。上谓近臣曰。我宿世曾亲佛座但未通宿命耳。诏直学士院朱昂。撰塔铭。谓曰。儒人多薄佛。向中竺僧法遇。乞为本国佛金刚座立碑。学士苏易简为之。指佛为夷人。朕恶其不逊。遂别命制之。卿宜体此意。敕内侍谢保意。领将作匠。赐黄金三百两。住峨眉饰普贤像。再修寺宇。并赐御制文集令直院徐铉撰记。
淳化元年。诏建淳化寺。奉石佛像。又诏赤脚道者入见。赐高丽国大藏经并御制佛乘文集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淳化元年。通利军。建城掘地。于古寺基。得巨石佛十躯。诏建淳化寺。以奉其像。又诏赤脚道者入见。上曰。南方禅律如何化物。对曰。究之一理。上起绕龙床一匝云。是禅是律。对曰。究之一理。上说。高丽国王治。遣使乞赐大藏经。并御制佛乘文集。诏给之。
淳化二年。赐沙门重达及中天竺僧紫服。敕僧赞宁。充史馆编修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淳化二年。太原沙门重达。自西天还。往反十年。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服。住西京广爱寺。敕翰林赞宁。充史馆编修。中天竺那烂陀寺沙门补陀吃多来朝。进佛舍利梵经。赐紫服。南海占城国沙门净戒诣阙。献如意金铜铃杵龙脑香。
淳化四年。诏西边诸郡梵僧西来。中国僧西游而还者。所持梵经。并先具奏。封题进上。高丽国王治。遣使谢赐藏经御制文集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淳化五年。于阗国沙门。进大乘祝藏经。以法贤言。诏焚弃之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淳化五年。于阗国沙门吉祥。进大乘祝藏经。诏三藏法贤等详定。贤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贤谕之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之。以绝后惑。
至道元年。诏诸州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又诏进盂兰盆仪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燕翼贻谋录。李主佞佛。度人为僧。不可数计。太祖既下江南。重行沙汰。其数尚多。太宗乃为之禁。
至道元年六月己丑。诏江南两浙福建等处。诸州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岁度一人 按佛祖统纪。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来朝。进佛顶舍利。贝叶梵经。诏度僧尼诵经百纸。读经五百纸为合格。又诏两街僧录省才进盂兰盆仪。
至道二年。诏以御制秘藏诠二十卷。缘识五卷。逍遥咏十卷。命两街笺注入大藏颁行。敕史馆编修赞宁。知西京教门寺。
至道三年九月。西天竺沙门罗护罗来朝。进贝叶梵经。赐紫服 按以上宋史太宗本纪。俱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真宗咸平元年。御制圣教序。令置先帝圣教序后。赐天竺沙门紫衣。以赞宁充右街僧录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咸平元年。御制三藏圣教序。赐明教大师法贤等。令置先帝圣教序后。沙门可升注序进上。诏知制诰朱昂。兼译经润文官。中天竺沙门你尾抳等。来朝。进佛舍利梵经菩提树叶菩提子数珠。赐紫衣。西天竺沙门佛护来朝。进梵经。赐紫衣。敕史馆编修赞宁。充右街僧录。
咸平二年。以圣教序。赐传法院。陈恕请罢译经院。不许。敕赞宁迁左街僧录 按宋史真宗本纪。咸平二年。七月壬寅。制圣教序。赐传法院 按佛祖统纪咸平二年。礼部侍郎陈恕言。译经院久费供亿。乞罢之。上以先朝盛典不许。敕史馆编修赞宁迁左街僧录。
咸平三年八月。试光禄卿天息灾亡。谥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
咸平四年五月。试鸿胪卿法贤亡。谥元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按以上宋史真宗本纪。俱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咸平六年。诏择僧可者。始令往西天取经。又诏隋僧智者科教类次刊牍。赐名天台总录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咸平六年。知开封府陈恕言。僧徒往西天取经者。臣尝召问。皆罕习经业。而资状庸陋。或往诸藩。必招轻慢。自今宜试经业。察人材。择其可者令往。诏可。二月诏隋智者禅师科教类次刊牍。凡百五十四部。赐名天台总录。译馆请系开元东土集传。制曰可。
景德元年。赐诸国沙门紫服。以旱召西天梵僧作咒法。诏杨亿裁定传灯录颁行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景德元年。日本国沙门寂照。来进无量寿佛像。金字法华经。水晶数珠。赐紫方袍。西天三藏法护。来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衣束帛。馆于译经院。北天沙门戒贤。来进梵经。赐紫服。七月亢旱。召西天梵僧于金明池。水心立坛咒龙。有云雾。自池中出。须臾雨至。自后岁旱。必作咒法多验。东吴沙门道原。进禅宗传灯录三十卷。诏翰林学士杨亿。裁定颁行。
景德二年。幸传法院。观新译经。召僧见便殿。阅试行业 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二年九月庚午。幸兴国寺传法院。观新译经 按佛祖统纪。二年三月。迦湿弥罗国沙门日罗失稽来。进梵经菩提树叶。七月西天沙门达摩波来进梵经。赐紫服。九月上幸译经院。令三藏诸僧坐赐香茶缯彩有差。上以诸寺住持。先是僧职迁补。或非其才。至是召见便殿。阅试行业。
景德三年。孙□□奏请减损修寺度僧。不许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景德三年。诸王府侍读孙□□。奏请减损修寺度僧。上曰。释道二门。有助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訾。纵使僧道。时有不检。安可即废。
景德四年。赐交州佛氏书。臣僚请禁教不听 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四年秋七月乙亥。交州来贡。赐佛氏书 按佛祖统纪。四年臣僚言。愚民无知。佞佛过度。谓舍财可以邀福。修供可以灭罪。蠹国害政。宜加禁止。上谓宰臣曰。佛教使人迁善。诚有其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广。虽荒服诸国。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对曰。顷岁虏使。登开宝塔。瞻礼甚□。誓当戒杀。及至上清宫。不复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上曰然。诏遣使送金襕袈裟。往惠州罗浮山中阁寺。奉释迦瑞像。仍为国建祈福道场。感五色祥禽。集于斋所。
景德□年。始令宰相率内职。赴佛寺。行香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王文正笔录。旧制国忌。迭命宰相参知政事一员。率文武常参官。赴佛寺行香。内职不预焉。景德中。同枢密院事王公钦若。陈公尧叟。率内职同赴。乃听自今大忌。枢密使内职学士。内诸司使。军职下洎列校。同为一班。先诣西上合门。进名奉慰。宰相参知政事。文武百官为一班。次诣合门。进名奉慰讫退。齐赴佛寺行香。小忌则否。
大中祥符二年。禁毁金宝塑浮屠像。敕僧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赐吴国大长公主。号报慈正觉大师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癸丑。禁毁金宝塑浮屠像 按佛祖统纪。二年升州崇胜寺。赐名承天。立甘露戒坛。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九月吴国大长公主出家。法名清裕。赐号报慈正觉大师。即太宗第七女。幼不茹荤血。上幸延圣寺。抱对佛愿舍为尼。至是乞落发。诏建资圣院以居之。敕释门威仪教坊乐部以为迎导。时密王女。曹王女。及后宫三十人余。皆随出家。诏于是日普度天下童子十人。度一人。又诏于洛阳甲马营。太祖诞圣之地。建应天寺。以奉神御。
大中祥符三年。诏天下诸路。皆立戒坛。禁官民毁辱僧尼。诏出经论题目。考试沙门。馆僧云豁于北御园。西天中天竺沙门来朝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中祥符三年。诏京师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京师慈孝寺。别立大乘戒坛。敕品官无故毁辱僧尼。口称秃字者。勒停见任。庶民流千里。诏知制诰李维。出经论题目。考试沙门。以为迁补。左右街之序。左街相国寺。右街开宝寺。又诏吉州西峰云豁禅师。馆于北御园。入定月余。求归故山。诏许之。师每入定。或经岁方出。西天沙门众德来朝。进舍利梵经菩提印。中天竺沙门觉称法戒来朝。进舍利梵夹金刚座真容菩提树叶。召见便殿。慰劳甚厚。馆于译经院。称进赞圣颂。诏惟净译之。称谓学士杨亿曰。入此国见屠杀猪羊市肆悬内。痛不忍观。西竺食肉五辛者。驱出城。故无货者。心不欲久居此。愿至五台。礼文殊。即还本土。晋公丁谓问之曰。数万里远来。更何所为。称曰。并欲礼宣律师塔耳。及还。诏赐金襕袈裟奉安金刚座及赐装钱茶果。
大中祥符四年。幸广化诸寺。瞻无畏塔及摩腾真身。诏修普贤寺。设三万僧斋。岁度僧四人。又诏守坚道者入见。令宫女皆出焚香。赐般尼国沙门紫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中祥符四年三月。上幸洛阳龙门山广化寺。瞻无畏三藏塔。制赞刻石置之塔所。复幸白马寺。瞻摩腾三藏真身。上谓近臣曰。摩腾至今千年。而全身不坏。良可尊敬。宜严谕寺僧。用心守护。因御制以褒之。诏赐黄金三千两。增修峨嵋山普贤寺。设三万僧斋。岁度僧四人。又诏涟水军守坚道者入见。令宫女皆出焚香。每一女至前。上给之曰后也。师皆言非。如是数十人。师忽起曰。陛下好养此人。他日必作家主。即章献太后也。师乞归山。诏许之。在山常纸衣。闭户不见人。有置食庭前者。人退自取之。五月般尼国沙门寂贤。来进梵经菩提印。赐紫服。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进大慈寺沙门仁赞编修释氏会要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