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博物汇编
- 神异典释教部汇考
神异典释教部汇考
英宗治平四年。神宗即位。给陕西转运司度僧牒。令籴谷赈旱。赐天下寺院额 按宋史神宗本纪。治平四年正月。帝即位。冬十月庚戌。给陕西转运司度僧牒。令籴谷赈霜旱州县 按佛祖统纪。四年敕天下私造寺院及三十间者。并赐寿圣之额。
神宗熙宁元年。始鬻僧度牒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熙宁元年七月。司谏钱公辅言。祠部遇岁饥河决。乞鬻度牒。以佐一时之急。自今圣节恩赐并与裁损。鬻牒自此始。是岁。天下僧二十二万六百六十人。尼三万四千三十人。
熙宁三年。夏四月丁卯。给两浙转运司度僧牒。募民入粟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熙宁五年。敕钱唐天竺观音院。岁度一僧。以奉香火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熙宁七年。八月丁丑。赐环庆安抚司度僧牒。以募粟振汉蕃饥民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元丰三年。敕设千僧斋。改赐译经僧试少卿者。为三藏法师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元丰三年正月。敕大内设千僧斋。施袈裟金刚经。为慈圣太后追福。详定官制朝仪。以自唐至本朝。译经僧官。皆授试光禄卿。或鸿胪卿。今后改赐译经三藏法师。试少卿者。赐三藏法师。革江州东林律院为禅席。命常总禅师居之。
元丰五年。诏僧宗本入对延和殿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元丰五年。诏相国寺。辟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以东西序为慧林智海二巨刹。诏净慈宗本禅师住慧林。东林常总禅师住智海。总固辞许之。本入对延和殿。山呼即就榻加趺。侍卫惊顾。师方自若。赐茶举盏撼荡之。上问受业。对曰承天永安。上大喜。语论久之。既退。上目之曰。僧中宝也。侍者问。主上何语。曰吃茶闲话耳 按可谈。元丰间。诏僧慈本住慧林禅院。召见赐茶。以为荣遇。先公侍上见宣谕慈本。上云京师繁盛。细民逐末。朕要卿来劝人作善。别无他语。
元丰七年。王安石请以江宁府园庐为僧寺。赐额报本禅院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按熙丰日历。王安石劄子奏。幸遇圣运。超拔等夷。知奖眷怜。逮兼父子。戴天负地。感涕难胜。頋迫衰残。糜损何补。不胜蝼蚁微愿。臣今所居江宁府上元县园屋。为僧寺一所。永远祝延圣寿。如蒙矜许。特赐名额。广昭希旷。荣遇一时。仰凭威神。誓报无已。取进止。奉圣旨依所乞。以报本禅寺为名额。
元丰八年。皇太子手写佛书。为帝祈福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丰八年二月。神宗寝疾。宰相王圭乞早建储。为宗庙社稷计。又奏请皇太后权同听政。神宗首肯。三月甲午朔。皇太后垂帘于福宁殿。谕圭等曰。皇子性庄重。从学颖悟。自皇帝服药。手写佛书。为帝祈福。因出以示圭等。所书字极端谨。圭等称贺。遂奉制立为皇太子。
哲宗元祐元年。高丽僧义天来朝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元祐元年高丽王子祐世僧统义天来朝。敕礼部苏轼馆伴。有司供帐甚设。义天四上表。乞传华严教。乃敕主客杨杰送至钱唐。受法于慧因净源法师。复往天竺。谒慈辩谏法师。传天台教。见灵芝照律师。请戒法及资持记。至金山谒佛印元禅师。坐纳其礼。杨杰惊问其故。元师曰。义天异域僧耳。若屈道徇俗。何以示华夏师法。朝廷闻之。以师为知大体。义天既还国。乃建刹传教。奉慈辩为始祖。复寄金书华严经新旧三译于慧因。建阁以藏。
元祐三年。敕内侍赍黄金。往东林。妆饰神运五殿佛像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元祐五年。诏赐僧升号曰神智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元祐五年神智升法师来。居越之兴福。时赵清戏公。抃为师。适亢旱大疫。久祷不应。遂请师迎大士入府治。恳祷一夕。雨如霔。疫病亦息。抃奏于朝。赐所居曰圆通。锡师号曰神智。
元祐七年。诏赐佛陀波利塔院额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元祐七年。颍川守臣苏轼言。佛陀波利塔院。祈祷屡验。乞降敕额。诏赐光梵之院。波利在唐。仪凤初。复回西竺。取尊胜咒经。再来译传。后至颍而亡。里人漆其身造塔。以严事之。
绍圣元年。召僧于禁中。为宣仁作小祥道场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道山清话。绍圣改元九月。禁中为宣仁。作小祥道场。宣隆报长老升座。上设御幄于旁以听其僧祝曰。伏愿皇帝陛下爱国如身。视民如子。每念太皇之保佑。常如先帝之忧勤。庶尹百僚。谨守汉家之法度。四方万里。永为赵氏之封疆。既而有僧问话云。太皇今居何处。答云身居佛法龙天上。心在儿孙社稷中。当时传播。人莫不称叹。於戏太皇之圣。华夷称为女尧舜。方其垂帘。每有号令。天下人。谓之快活条贯。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诏修嵩高少陵道场 按宋史徽宗本纪。元符三年正月。帝即位 按佛祖统纪。元符三年。诏治泰陵登封令楼升请。因余力修嵩高少林道场。官民同役。一朝而具。名曰面壁兰若。既而林中产芝草十二本。雨甘露于池上。夜有光属于天。后山陈无巳为之记。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召僧诣禁中讲经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可谈。建中靖国元年。召僧诣禁中讲经。赐十禅师号。及御制僧惟白续灯录序。释徒尤以为盛事。
崇宁二年。敕天下建崇宁寺。赐诸僧谥 按宋史徽宗本纪。崇宁二年九月癸巳。令天下郡。皆建崇宁寺 按佛祖统纪。二年赐终南山唐澄照律师道宣谥法慧大师。天竺山慈云大师遵式谥法宝大师。南屏梵臻谥宝相大师。孤山智圆谥法海大师。
崇宁三年。敕迎相国寺佛牙。入内供养。赐诸僧谥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崇宁三年。敕迎相国寺三朝御赞释迦佛牙。入内供养。隔水晶匣。舍利出如雨点。诏谥白马寺摩腾三藏启道圆通法师。竺法兰开教总持法师。双林傅大士等空绍觉大士。方山李长者显教妙严长者。
崇宁五年诏除佛法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崇宁五年十月。徽宗诏曰。有天下者。尊事上帝。敢有弗虔。而释氏之教。乃以天帝。置于鬼神之列。渎神逾分。莫此之甚。有司其除削之。又敕。水陆道场内。设三清等位。元丰降诏止绝务在捡举施行。旧来僧居。多设三教像。遂为院额殿。名释迦居中。老君居在。孔圣居右。非所以奉天真与儒教之意。可迎其像。归道观学舍。以正其名。洛京沙门永道读诏泣曰。域中孔老。法天制教。故不违天。佛出世法。天人所师。故不违佛。自古明王奉佛。以事上帝者。为知此理也。佛法平等。故其垂教。虽圣凡俱会。而君臣尊卑之分。莫不自殊。祖宗以来。奉法已定。一旦除削。吾恐毁法之祸。兆于此矣。闻者为之怃然。
大观三年。禁勋戚指占有额寺院。充坟寺功德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观三年敕。勋臣戚里应功德坟寺。自造屋置田。止赐名额。蠲免科敷。从本家请僧住持。不许指占有额寺院。充坟寺功德。许御史台内侍省弹劾施行。
大观四年。春正月辛酉。诏士庶拜僧者。论以大不恭。二月庚午朔。禁然顶炼臂刺血断指。五月壬寅。停僧牒三年 按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政和四年。取验陈留八关寺佛指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政和四年。方土言陈留八关寺佛指。乃海狗指耳。有诏取验。火焚铁捶。十余日。色不变。敕加礼还之。
宣和元年。诏毁佛法 按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尼为女德 按佛祖统纪。元年正月诏曰。自先王之泽竭。而胡教始行于中国。虽其言不同。要其归与道为一。教虽不可废。而犹为中国礼义害。故不可不革。其以佛为大觉金仙。服天尊服。菩萨为大士。僧为德士。尼为女德士。服巾冠。执木笏。寺为宫。院为观。住持为知宫观事。禁毋得畜铜钹塔像。初释氏之废。外廷莫有承向者。开封尹盛章为奸人激以利害。始为之从。乃以上旨谕蔡京。京曰。国家安平日久。英雄无所用。多隐于此徒。一旦毁其居。而夺之衣食。是将安所归乎。必大启怨咨。聚而为变。诸君他日将使谁任其咎。上闻之怒。曰是辈欲惧我耳。京家人劝之曰上怒矣京曰吾以身当之以报佛。会僧徒将投牒于京求辨论。盛章廉得之。捕其首高僧日华严明觉二律师。凡七十杖杀之。左街宝觉大师永道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随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监可观者。陛下何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上大怒。敕流道州。上以京执不肯行。遂罢辅相之议。专决于左右。盛章逼僧录洪炳上表奉旨。于是尽改僧为德士。悉从冠服。否则毁之京数恳列于上前曰。天下佛像。非诸僧自为之。皆子为其父臣为其君。以祈福报恩耳。今大毁之。适足以动人心。念非社稷之利也。上意为之少回。
宣和二年。诏复释氏名称 按宋史徽宗本纪。宣和二年。六月丁亥。复寺院额。九月乙巳。复德士为僧 按佛祖统纪。宣和二年八月。下诏曰向缘奸人建议。改释氏之名称。深为未允。前旨改德士女德士者。依旧称为僧尼。九月诏大复天下僧尼。
宣和七年六月。道州永道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宣和八年。敕禁毁辱僧尼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宣和八年七月。吴国公主。敬重空门。敕品官庶民。如有毁辱僧尼骂稍秃字者。照祥符三年指挥治罪。
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即位。召僧克勤。诣行在说法。命僧法道。为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靖康二年五月。康王即位于宋州。十月上幸扬州。遣使八辈。召金山克勤禅师诣行在所。演说禅法。赐号圆悟。东京留守宗泽承制。命法道法师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师往淮颍。劝化豪右。出粮助国。军赖以济。
高宗建炎四年。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诏加僧法道。为圆通法济大师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建炎四年二月乙亥。上次江心寺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教院。丞相吕颐浩举圆辨法师道琛主之。三月己未。上发江心。诏法道法师随驾。陪议军国事。上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四月上驻跸于会稽天旱。诏道法师。祷于圆通寺。即日雨至。上大说。
绍兴二年。帝于禁中。书佛经披读。诏建观音殿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绍兴二年正月。上驻跸于钱唐。升为临安府。上每于禁中。书金刚圆觉普门品心经七佛偈。暇日常自披读。以发圣解又御书阿育王山舍利塔。曰佛顶光明之塔。二月诏再建天竺观音大士殿。
绍兴三年。诏僧居道上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绍兴三年二月。庐山道法师申劄都省称崇观之后道士叨冒资品。林灵素王冲道辈视两府者甚众。遂令道士冒居僧上。靖康建炎道士视官已行追毁。而国忌行香。寺院聚会。犹敢傲然居上。其蔑视国法。有若此者。今欲复还祖宗旧制。僧史略具载。每当朝集。僧先道后。并立殿廷。僧东道西。凡遇郊天。道左僧右。寻送礼部。取到太常寺状称因革礼。乾德元年宣德门肆赦故事道左僧右。又检照嘉祐编敕并绍兴新书。并以僧道立文为次。其政和条内道僧观僧及道士位在僧上。并已删去不行。寻蒙朝旨。依条改正。以僧居上。十一月太常寺。遍符诸路。应行香立班。诸处聚会。并依祖宗成法。以僧居左。
绍兴四年。敕建水陆大斋。济度战没之人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绍兴四年。伪齐刘豫。同金虏入寇。上下诏亲征。九月上亲诣天竺大士殿。焚香恭祷。早平北虏。既而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败金人齐人于承州。世忠献俘行在。因陈战没之人。乞加赠恤。上蹙然曰。死于锋镝。诚为可悯。即敕直学士院胡松年具词。建水陆大斋。以为济度。是夕也有见鬼神来会甚众。有梦战死者。咸忻然相庆。以为自此得生善趣者。上闻之大说。
绍兴五年。诏道法师。入内祈雨。赐金钵。又赐僧应如度牒银币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绍兴五年。弥月大旱。诏道法师。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悦。特赐金钵。九月上幸天竺大士殿炷香。住山应如奏对如流。上悦。赐万岁香山。以供大士。及度牒银币之类。
绍兴七年。诏有额寺院。充坟寺功德者。并令改正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绍兴七年。左司谏陈公辅上疏。乞照祖宗成法。不许执政指射有额寺院。应臣僚前曾陈乞有额寺院。充坟寺功德者。并令改正。许与无额小院。诏可。初是知院李纲占常州普利。及邵武兴圣。台臣论奏。以两处。俱为有额。有所违碍。诏令别占无额小院。士论为快。又枢密沈与求奏称。坟寺妙严院虽本家建造。既元有敕额。不当拨赐。上以为自造之屋。不必改正。时谏臣谓与求能体祖宗法意。革今日之币。宣从所请。有旨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