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

 事对
 【北守 东封】《东观汉记》曰:王梁为中郎将,与景丹蔡遵合击蛮,破之,诏梁别北守天中关。又曰:隗嚣将王元谓嚣曰:“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代一时也。”
 【宾叩 旅悦】《周礼》曰:凡四方宾客叩关,讥而不禁,则天下之行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废六 据两】《左传》曰:臧文仲不仁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汉书》曰:孝武时,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右地,分置武威等四郡,据两关。
 【秦诈 汉徙】谯周《古史考》曰:秦君遗楚子书曰:愿与会武关面相结。楚子往。秦君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称为秦王,楚子至则闭关。《汉书》曰:武帝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
 【飞牡 亡珠】《汉书》曰:函谷关,成帝元延元年,函谷关决门,牡自亡。谷永对曰:函谷拒山东之险。关,守国之固,将去焉,故牡飞。《吴越春秋》曰:伍子胥奔吴,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子胥曰:“上之所索者,以我有美珠。今我已亡之矣。”将告子取吞之。关吏因舍焉。
 【楚塞 蜀门】《战国策》曰:楚有汾陉之塞。桓宽《盐铁论》曰:楚自陉山设关以拒秦。左思《蜀都赋》曰:廓灵关以为门。【察御 何留】察御见叙事。《汉书》云:厨传勿舍,关津何留。何,谓问是何人而停留之云。何,呵也。
 【石台 铜岭】郦元注《水经》曰:居庸关山上有石台三层,盖古关之侯台也。董览《吴地记》:穹崇山东两岭相趋,名曰铜岭。
 【白马 青牛】刘向《七略》曰:公孙龙持白马之论以度关。《关令内传》曰:周元极元年,岁在癸丑,冬十有二月二十五日,老子度函谷关。关令尹喜先敕门吏曰:“若有老翁从东来,乘青牛薄板车,勿听过关。”其日果见老翁乘青牛车求度关,授喜《道德经》五千。
 【弃 解印】《汉书》曰:初终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与军,弃而去。范晔《後汉书》曰:李固为广汉骆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裹传 封符】张莹《汉南记》曰:郭丹绝迹弃军,缠节裹传,从武关出谒更始。《东观汉记》曰:郭丹,字少卿,初之长安,买入关符,已入。封符乞人,叹曰:“不乘使者车不出关矣!”
 【白水 青泥】刘澄之《梁州记》曰:关地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孙严《宋书》曰:高祖北伐,沈田子入武关,屯青泥。姚泓自率大众数万奄至青泥关。
 【春斗 冬奎】《太公金匮》曰:春三月斗星为天关,战背天关,向天梁,敌不可当。又曰:冬月奎星为天关。
 【鸡鸣 马入】《史记》曰:秦王囚孟尝君,遂变名姓。夜半至函谷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有居下坐者,能为鸡鸣,遂发传出。食顷追果至。郭子横《洞冥记》曰:东方朔得神马一匹,高九尺。武帝问朔是何兽也?朔曰:“此王母乘灵光之辇,以适东王公之舍。”税此马于芝田。臣之王公之坛,因骑绕日三匝,此马入汉关门犹未掩。
 【金城 玉门】阚る《上地十三洲记》曰:金城郡有金城关。《汉书》曰:上党有井关,敦煌龙勒有玉门关阳关。
 【识异言 禁游宦】《礼记》曰: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郑玄注:讥,呵察之也。贾子曰:关所以禁游宦诸侯,乃无得出焉。
 【襟带咽喉 击柝反拒】李尤《函谷关铭》曰:函谷险要,襟带咽喉。张衡《西京赋》曰:关门反拒,汉得久长。又《东京赋》曰:函谷击柝于东西,朝延颠覆而莫持。
 赋
 【後汉李尤《函谷关赋》】惟皇汉之休烈兮,包八极以据中;混无外之兮,惟唐典以极崇。万国喜而洞洽兮,向天衢以流通;襟要约之险固兮,制关键以擒并。其南则有苍梧荔浦,离水谢沐。淮浦零中,以穷海陆。于北则有萧居天井。壶口石陉,贯越代朔,以临胡庭;缘边邪指,阳会玉门,凌测龙推,或置以西。于西则有随陇武夷,白水江零,沔汉阻曲,路田山泉;奋水辽溢,连落是经。爰周览以泛观兮,历众关以游目;惟夸阔之宏丽兮,嗟莫盛于函谷。
 【晋江统《函谷关赋》】登彼函谷,爰览邱陵;地险逶迤,山冈相承。深壑累降,修岭重升。下杳冥而幽暖,上穹崇而高兴。带以河洛,重以崤阻,经略封畿,因固设险;异服则呵,奇言必捡。遏奸宄于未芽,殿邪伪于萌渐。及文仲之斯废,乃违仁而受贬。圣王制典,盖以防淫;万里顺轨,疆场不侵。抚四夷而守境,岂恃阻于高岑;彼桀纣以颠坠,非山河而不深。顾晋平之爱险,获汝叔之忠箴;鄙魏武之坠志,嘉吴起之弘心。末代陵迟,恶嬴氏之叛涣,乃因兹而自增。下凌上替,山冢崩。览孟尝之获免,赖博爱而多宠。惟七国之西征,仰斯阻而震恐;岂奥险之难犯,将群帅之无勇。咨汉祖之绝关,又见败于项。尹喜爰处,观妙研情,李老西徂,五千遗声。张禄既入,穰侯乃倾,营陵之出,禀筑由生。卫鞅及商,丧宗摧名,终军弃,拥节飞荣。睹浮伪于末俗,思玄真乎大庭。
 诗
 【唐太宗《入潼关》】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渡,伪晓预鸡鸣;弃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向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陈周弘正《入武关》】武关设地险,游客好回;将军天上落,童子弃来。挥汗成□雨,车马尘埃;鸡鸣不可信,天晓莫先开。
 【隋虞茂《入关绝句》】陇□低不散,黄河咽复流;关山多道里,相接几重愁。
 【徐贤妃《秋风函谷应诏》】秋风起函谷,朔气动河山;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泫□愁广隰,落日惨重关;此时飘紫气,应诏真人还。
 【来济《出玉关绝句》】敛辔遵龙汉,衔栖度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李行言《秋晚度废关》】秦郊平旧险,周德眷遗黎;始闻清夜柝,俄见落封泥。物色来无限,津途去不迷;空亭谁问马,关戍但鸣鸡。山月寒弥净,河风晓更凄;赠言杨伯起,非复是关西。
 【宋之问《过函谷关》】二百四十载,海向河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杨齐哲《过函谷关》】地险崤陵北,途经分陕东;逶迤泉石尽,荒凉古塞空。川光流晓日,树影散朝风;圣德今无外,何处是关中。
 箴
 【後汉崔瑗《关都尉箴》】茫茫九州,据为关津;唐尧积德,三代仁。越季不轨,爰失厥人;圣贤不用,顽へ是亲。汉溃武关,项破函谷;秦王子婴,缢为禽仆。尉臣司关,敢告并毂。   
卷八 州郡部
○ 总叙州郡第一
叙事
 《河图 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日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亦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天下九州,内效中域,以尽地化。《邹子》曰:中国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赤县,赤县内有九州,禹之叙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州者九,谓之九州,有裨海环之。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河图 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尚书》曰:禹别九州,九州攸同。(尧遭洪水,使禹治之。至舜即位,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禹受命,复为九州。殷汤受命,因夏九州也。《河图》曰:《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徐角羽集,宽舒迟,人声缓,其泉酸以咸。荆扬角徵会,气漂轻,人声急,其泉酸为苦。梁州商徵接,刚勇漂,人声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合,平静有虑,人声喘,其泉甘以苦。雍冀合商羽,端烈,人声捷,其泉辛以咸。)《舆地志》曰:至周成王时,周公作辅,定官分职,改禹九州。以徐梁合之于青雍,分冀州之域为幽并二州。大司徒之法:五党为州,职方氏掌天下之地,辨九州之国,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国,皆有分星,以视吉凶。秦始皇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三十六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四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各领县。县万户已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平百越,又置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合四十郡。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监侍御史掌监诸郡。汉有天下,王侯郡国并置焉。迄于平帝,户口繁息,凡新置郡国六十七。与秦三十六合一百三。改周雍州曰凉州,复置夏之徐梁二州,而改梁曰益。北置朔方,南有交址,别置二刺史,凡十三部。(凉、益、荆、扬、青、豫、衮、徐、幽、并、冀十一州。交址、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刺史十三人,各掌一州。)《续汉书 郡国志》曰:光武中兴,命并省郡国。明章和至于顺帝,凡郡国一百五,仍为十三部。(河南尹、河东、弘农、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司隶校尉所部也。颍州、汝南、梁国、沛国、陈国、鲁国、豫州刺史所部也。魏郡、钜鹿、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渤海、冀州剌史所部也。留阳、东郡、东平国、任城国、太山、齐北国、山阳、济阳、兖州刺史所部也。、东海国、琅邪国、彭城国、广陵、下邳国,徐州剌史所部也。济阳、南平、问原、乐北国、北海国、东莱、齐国、青州刺史所部也。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杜阳、武陵、长沙,荆州刺史所部也。九江、丹阳、庐江、会稽、吴郡、豫章,扬州刺史所部也。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越西、益州、永昌、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益州刺史所部也。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居延属国,凉州刺史所部也。上党、太原、上郡、西河、五原、□中、定襄、雁门、朔方,并州刺史所部也。涿郡、广阳、代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辽东属国,幽州刺史所部也。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交州刺史所部也。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一,户六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一,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至桓帝又置三郡,高阳、高凉、博陵是也。灵帝又置三郡,南安、鄱阳、庐陵是也。)《括地志》曰:魏武辅正,吴蜀三方鼎峙,疆埸不定。汉建安中置郡十二;(新兴、乐平、西平、新平、略阳、阴平、带方、谯郡、乐陵、章武、南阳、襄陵是也。又省上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渔阳、庐江等七郡。)文帝受禅,又置七郡,(朝歌、阳平、弋阳、魏兴、新城、义阳、安丰是也。)明帝置六郡;(平公孙度得辽西、辽东、帝方、玄菟、乐浪,又置上庸一郡。)少帝又置平阳一郡,并得汉旧郡国五十四,平蜀得二十郡。(刘备初置郡九:巴东、巴西、榇潼、江阳、文山、汉嘉、朱提、云南、涪陵,并得汉旧巴郡,广汉、犍为、、越西、益州、汉中、永昌、南安、武都是也。)晋太康平吴之后,天下一统,(平吴得州四:交、广、荆、扬也。郡四十三:孙权置临贺、武昌、朱崖、新安、庐陵五郡,孙亮又置临川、临海、衡阳、湘东四郡,孙休置天门、建平、建安、合浦四郡,孙告置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东阳、桂林、荥阳等十一郡,因立宜阳一郡,并汉十八郡,合四十三郡。)凡州十六。(《太康地记》曰:司、冀、兖、豫、荆、扬、徐、青、幽、并、雍、凉、梁、益、交、广是也。)晋自荡阴败后,羌羯交侵。至于刘曜陷洛阳,于是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秦、营,十二州并沦没矣。後魏孝文帝都洛阳,开拓土宇。明帝熙平元年,凡州四十六,镇十二,郡国二百八十九矣。天平年,凡州六十八。至武定年,凡州一百一十一,郡五百一十九。周明帝受魏禅,至大象二年,凡州二百一十一。隋文帝受周禅,至开皇三年,罢天下郡,其县但隶州而已。九年平陈已后,四海一家。大业三年,罢州为郡,四年大簿,凡郡国一百八十三。唐贞观十三年大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雍、华、同、宜、岐、陇、幽、泾、宁,州都督府;坊、延,原都督府,灵州都督府;丹,夏都督府;银、孟,胜州都督府;绥、庆、家、蒲、虞、汾、绛、秦、晋、隰、慈、吕、石,潞州都督府;沁、韩、泽,岱州都督府;忻、朔、蔚、云,并州都督府;其、岚、怀,相州都督府;卫、黎、、邢、霸、博、冀、德、观、深、瀛、沧、定、恒、并、幽、易、妫、檀、平、明,营州都督府;辽、师、昌、崇、桢、威、虢、陕、谷、唐、兖、陈、颍,徐州都督府;滑、泗、谯、豫、毫、密、青、济、濮、莱,齐州都督府;滔、宋、郓、许、冀、曹、海、沂,洛州都督府;郑、汴、汝、襄,夔州都督府;万、开、随、硖、蓬、凤、忠、渠、通、集、兴、利、温、复、合、邓、归,荆州都督府、梁州都督府;均、静、金、巴、商、洋、沦、房、壁、阆、始、梓、资、嘉、陵、果,遂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绵、大、荣、眉、雅、普、翼、茂州都督府;简、向、涂、戎都督府、泸州都督府、州都督府;冉、笮、维、徼、穹、郎、协、曲、褒、靡、微、姚、仿、州、匡、宗、尹、曾州、乐、钩、昆、阳、光、蕲、申、寿、昌、豪、庐、沔、荆、扬州都督府;除、楚、和,安州都督府;黄,秦州都督府;成、武、渭,兰州都督府;河、鄯、廓、儒、岷、洮、宕、台、桥,梁州都督府;肃、甘、瓜、沙、尹、芳、文,松州都督府;扶、居、岩、奉、雅、丛、远、其、生、诸、真、都、阔、出、老、懿、河、凑、般、钟、匐、厥、器、调、流、迩、率、序、淳,轨洲都督府;漳、津、泣、玉、彭、佑、蛾,叠州都督府;龙、会,潭州都督府;费、江、涪、鄂、郢、润、施、郎、岳,黔州都督府;睦、括、常、抚、郴、台、饶、虔、衡、永、郡、连、婺、道、吉,越州都督府、洪州都督府;袁、杭、宣、湖、苏、歙、辰、至、南、夷、应、琰、庄、祥、充、播、年、恩,高州都督府;循、建、振、昭、韶,广州都督府;罗,崖州都督府;绣、辨、端、新、春、氵沓、窦、邑、潮、贺、封、梧、蒙、即、龙,桂州都督府;廉、宾、药、泉、钦、横、贵、藤、象,交州都督府;儋、雷、峰、融、容、爰,龚州都督府;澄、燕、演、白、景、林、义、智,州都督府;儋,崖州是也。凡县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西克高昌,又置西州都护府及庭州,并六县。通前凡三百六十州。)依叙之为十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