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
七月改玄德殿为广政殿玄德门为广政门。
十一月改雒京潜龙宅为广德宫北京潜龙宅为兴义宫。
三年十月丙辰诏曰:为国之规在於敏政建都之法务要利民历考前经朗然通论顾惟凉德获启丕基当数朝战伐之馀是兆庶伤残之後车徒既广帑廪咸虚经年之免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尝烦漕运不给供须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势乃万庾千厢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爰自按巡益观宜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为东京置开封府仍升开封浚仪两县为赤县馀升为畿县应旧制开封府时所管属县并可仍旧割属收管亦升为畿县其雒京改为西京其雍京改为晋昌军丁亥诏改太宁宫门为明德门。又改京城诸门名额南门尉氏门以薰风为名西二门郑门梁门以金义乾明为名北二门酸棘封丘门以玄化宣阳为名东二门曹门宋门以迎春仁和为名。
四年二月辛夕阝改东京玉华殿为永福殿三月己卯改明德殿为滋德殿宫城南门同名故也。
五年九月戊子改东京上源驿为都亭驿。
六年八月壬子敕改邺都皇城南门应天门为乾明门大名馆为都亭驿。
七年闰三月敕改宣明门为朱凤武德殿为视政文思殿为崇德画堂为太清寝殿为乾福其门悉从殿名皇城南门改为乾明北为玄德东为万春西为千秋。
四月乙丑敕改邺都罗城及大城诸门罗城南博门为广运门观音门为金明门橙槽门为清景门寇氏门为永芳门朝城门为景风门大城南门为昭明门观德门为广义门北河门为靖安门魏县门为膺福门尉氏门为迎春门朝臣门为兴仁门上斗门为延清门下斗门为通远门。
汉高祖以天福十二年二月即位於太原宫以太原为北京五月车驾至东京(即汴州也。)。
周太祖广顺元年六月以唐都长安时京城等门比定今东京诸门薰风等为京城门明德门为皇城门启运等为宫城门龙等为宫门崇元等为殿门。
二年正月诏开封府补京师罗郭率府界丁夫五万五千板筑旬日罢以积年不不可通过兼淘抒旧壕免雨水坏民庐舍故也。
三年六月雒京武行德言五凤楼西面朵楼北专座落一丈三尺。
十月敕入厚载门内向东横街东北屋宇宜令弘文馆史馆集贤等三馆於此分擘廨署。
世宗显德元年七月西京留守武行德率其部民万数完雒阳罗城先是车驾自太原回行德觐於河阳帝以雒表城隍颓缺有日矣。因面谕行德令葺之繇是徵丁夫数千而加板筑焉。
二年四月诏曰:惟王建国实曰:京师度地居民固有前则东京华夷臻凑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制度未恢诸卫军营或多窄百司公署无处兴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亿兆无穷僦赁之资增添不定贫阙之户供办实艰而。又屋宇交连街衢湫隘入夏有暑湿之苦居常多烟火之忧将便公私须广都邑宜令所司於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帜候将来冬末春初农务时即量差近甸人夫渐次修筑春作才动便令放散如或土功未毕则迤逦次年筑所冀宽容办集今後凡有营葬及兴置宅灶井草市并须去标帜七里外其标帜内候官中擘画定街巷军营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
三年六月癸亥诏曰:辇毂之下谓之浩穰万国骏奔四方繁会此地比为藩翰近建京都人物讠宣阗闾巷隘雨雪则有泥泞之患风旱则多火烛之忧每遇炎蒸易生疫疾近者开广都邑展引街坊。虽然暂劳久成大利朕昨自淮上回及京师周览康衢更思通济千门万户庶谐安逸之心盛暑隆冬倍减寒温之苦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於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
五年五月赐东京新城诸门名额在寅曰:寅宾门在辰曰:延春门在巳曰:朱明门在午曰:景风门在未曰:畏景门在申曰:迎秋门在戌曰:肃政门在亥曰:玄德门在子曰:长景门在丑曰:爱景门改大内东偏旧宾天门为通苑门。又以京城东新修驿为怀信驿以待江南贡使焉。
恭帝显德六年十二月改万岁殿为紫宸殿。
●卷十五
○帝王部 年号
《传》曰:履端於始序则不愆自三代之际五行更王虽三统循环迭举岁首至于纪年В历未闻他制逮汉之文景始有前後之称施及孝武肇创建元之号厥後或章述德美昭著祥异或弭灾厌胜计功称伐或一号而不易或一岁而屡改其有矫时遵古但纪岁历者亦不远而复斯乃前王因时立制後代氵公袭而不可易者也。
汉文帝即位十七年改元後元年(新垣平候日再晕以为吉祥故改元以来延年之祚也。尽七年)。
景帝前元年(尽七年)。
中元年(尽六年)。
後元年(尽三年)。
武帝即位建元元年(尽五年)。
元光元年(以长星见故为元光尽六年)。
元朔元年(朔始也。言更为初始也。尽六年)。
元狩元年(获白麟因改元曰:元狩)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得诸瑞以名年)一元曰:建(建元元年是)二元以长星曰:光(以有长星之光。故曰:元光元年)今郊得一角兽曰:狩云:(尽六年)。
元鼎元年(得宝鼎故因是改元尽六年)。
元封元年(始封泰山故改元尽六年)。
太初元年(初用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故改元为太初尽四年)。
天汉元年(时频年苦旱故改元为天汉以祈甘雨大雅有汉之诗周大夫仍叔所作也。以美宣王遇旱灾修德勤政而能致雨故依以为年号尽四年)。
太始元年(言荡涤天下与民更始故以冠元尽四年)。
征和元年(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也。尽四年)。
後元年(尽二年)。
昭帝始元元年(尽其年)。
元凤元年(三年中凤凰比下东海海西乐乡,於是以冠元焉尽六年)。
元平元年(尽六年)。
宣帝本始元年(尽四年)。
地节元年(以先者地震山崩水出,於是改年曰:地节欲令地得其节尽四年)。
元康元年(尽四年)。
神雀元年帝幸河东祠后土有神雀集改元(尽四年)。
五凤元年(先者凤凰五至因以改元尽四年)。
甘露元年(尽四年)。
黄龙元年(汉仪注云:此年二月黄龙见广汉郡故改元尽六年)。
元帝初元元年(尽五年)。
永光元年(尽五年)。
建昭元年(尽五年)。
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愿保塞边竟得以安宁故以冠元尽其年)。
成帝建始元年(尽四年)。
河平元年三月诏曰:河决东郡流漂二州(兖州豫州之地)扌交尉王延世是塞辄平其改元为河平赐天下吏民爵各有差(尽四年五月)。
阳朔元年(六月以山阳火生石中改元言阳气之始尽四年)。
鸿嘉元年(尽四年)。
永始元年(尽四年)。
元延元年(尽四年)。
绥和元年(尽二年)。
哀帝建平元年(尽四年)。
元寿元年(尽二年)。
平帝元始元年(尽五年)。
孺子婴居摄元年(王莽鸩平帝立之年二岁尽三年为莽所篡)。
後汉光武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位于高阝大赦改元(尽三十二年三月)。
中元元年(二月柴望岱宗登封泰山禅于梁父四月改元尽二年)。
明帝永平元年(尽十八年)。
章帝建初元年(尽八年)。
元和元年(尽三年)。
章和元年七月诏曰:朕闻明君之德启迪鸿化缉熙康光照六幽(缉熙光明也。六幽谓六合幽隐之处)讫惟人面靡不率俾仁风翔于海表威霆行乎!鬼区(鬼区即鬼方)然後敬恭明祀膺五福之庆获来仪之贶朕以不德受祖宗弘烈乃者凤凰仍集麒麟并臻甘露宵降嘉滋生芝草之类岁月不绝朕夙夜祗畏上天无以彰于先功今改元和四年为章和元年(尽二年)。
和帝永元元年(尽十六年)。
元兴元年(四月庚午大赦改元尽其年)。
殇帝延平元年(尽其年)。
安帝永初元年(尽七年)。
元初元年(正月甲子改元尽六年)。
永宁元年(四月丙寅立皇太子改元尽其年)。
建光元年(尽其年)。
延光元年(二月丙午大赦改元尽四年)。
顺帝永建元年(延光四年十一月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斩江京等迎立帝自济阴王即皇帝位明年正月改元尽六年)。
阳嘉元年(三月庚寅帝临辟雍飨射大赦改元尽四年)。
永和元年(正月己巳宗祀明堂登台大赦改元尽六年)。
汉安元年(正月癸巳宗祀明堂大赦改元尽二年)。
建康元年(四月辛巳立皇太子大赦改元尽其年)。
冲帝永嘉元年(建康元年八月庚午自皇太子即位明年正月改元尽其年)。
质帝本初元年(永嘉元年正月丁巳封建平侯其月即皇帝位明年正月改元尽其年)。
桓帝建和元年(本初元年闰六月庚寅自蠡吾侯即皇帝位明年正月改元尽三年)。
和平元年(正月甲子大赦改元尽其年)。
元嘉元年(正月癸酉大赦改元尽二年)。
永兴元年(五月丙申大赦改元尽二年)。
永寿元年(正月戊申大赦改元尽三年)。
延熹元年(正月庚戌大赦天下改元尽九年)。
永康元年(六月庚申大赦改元尽其年)。
灵帝建宁元年(永康二年正月自解渎亭侯即皇帝位改元尽四年)。
熹平元年(正月己巳大赦改元尽六年)。
光和元年(尽六年)。
中平元年(是年破黄巾贼十二月改元尽六年)。
弘农王光熹元年(中平六年四月即位改元尽其年七月)。
昭宁元年(八月改元尽其年)。
献帝永汉元年(昭宁元年九月即位改元是年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还复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尽四年)。
兴平元年(正月辛酉大赦改元尽二年)。
建安元年(正月癸酉郊祀上帝於安邑大赦改元尽二十四年)。
延康元年(三月改元尽其年十月禅於魏按甲子世祖建武元年乙酉岁中兴尽庚子合一百九十六年)。
魏文帝黄初元年十一月庚午帝自魏王登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尽七年)。
明帝太和元年(尽六年)。
青龙元年(正月甲申青龙见郏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观龙,於是改元尽五年)。
景初元年(正月壬辰山荏县言黄龙见,於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初文皇帝即位以受禅于汉正因循汉正朔弗改帝在东宫。若论以为五帝三王隹同气共祖礼不相袭正朔自宜改变以明受命之运及即位优ヵ者久之史官复著言宜改乃诏三公特进九卿中郎将大夫博士议郎千石六百石博议议者,或不同帝据古典甲子诏曰:夫太极运三辰五星於上元气转三统五行於下登降周旋终则。又始故仲尼作春秋於三微之月每月称王以明三正迭相为首今推三统之次魏得地统当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考之群议厥义章矣。其改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尽三年)。
齐王以景初三年正月丁亥即位十二月诏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复用夏正虽违先帝通三统之义斯亦礼制所繇变改也。又夏正於数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为後十二月(尽九年)。
嘉平元年(四月乙丑改元尽六年九月)。
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嘉平六年十月司马昭废齐王迎立即皇帝位是月改元尽三年五月)。
甘露元年(五月邺及上谷并言甘露降下八月丙申改元尽五年五月)。
陈留王景元元年(甘露五年五月己丑司马昭使成济弑高贵乡公六月甲寅自安次县尝道乡公即位大赦改元尽四年)。
咸熙元年(尽二年十二月禅于晋按甲子魏自庚子岁建国至乙酉合四十六年)。
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设坛於南郊帝升坛受禅礼毕即雒阳宫幸太极前殿大赦改元(尽十年)。
咸宁元年(正月戊午朔大赦改元尽五年)。
太康元年(二月平吴大赦改元尽十年)。
太熙元年(正月辛酉朔改元尽其年三月)。
惠帝永熙元年(太熙元年四月自太子即位大赦改元尽其年)。
永平元年春正月乙酉朔临朝不设乐诏曰: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赖祖宗遗灵宰辅忠贤得以眇身于群后之上昧於大道不明於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尽其年二月)。
元康元年(永平元年二月诛太傅杨骏大赦改元尽九年)。
永康元年(正月癸亥朔大赦改元尽其年)。
永宁元年(四月乘舆反正大赦改元尽其年十一月)。
太安元年(十二月大赦改元尽二年)。
永兴元年(正月大赦改元永安七月大赦改元建武十一月大赦改元复为永安十二月大赦改元永兴尽二年)。
光熙元年(六月辛未大赦改元尽其年)。
怀帝永嘉元年(光熙元年十一月自太弟即位明年正月癸丑朔大赦改元尽七年正月)。
愍帝建兴元年(永嘉七年正月怀帝为刘聪所弑四月壬申即位大赦改元尽五年)。
元帝建武元年(三月辛卯即晋王位大赦改元尽其年)。
太兴元年(三月癸丑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尽四年)。
永昌元年(正月己卯大赦改元尽其年)。
明帝太宁元年(尽三年)。
成帝咸和元年(二月丁亥大赦改元尽九年)。
咸康元年(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尽八年)。
康帝建元元年(尽二年)。
穆帝永和元年(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设白纱帷於太极殿抱帝临轩改元尽十二年)。
升平元年(正月壬戌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尽五年)。
哀帝隆和元年(正月壬子大赦改元尽其年)。
兴宁元年(二月己亥大赦改元尽三年)。
废帝太和元年(尽六年)。
简文帝咸安元年(十一月己酉即皇帝位乙卯改元尽二年)。
孝武帝宁康元年(正月己丑朔改元尽三年)。
太元元年(正月壬寅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尽二十一年)。
安帝隆安元年(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尽五年)。
元兴元年(正月庚午朔大赦改元尽三年)。
义熙元年(正月帝在江陵大赦改元二月反正尽十四年)。
恭帝元熙元年(正月壬辰朔改元尽二年九月禅于宋)。
後魏道武登国元年(正月戊申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赦於牛川四月改称魏王尽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