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事物纪原
事物纪原
寳文阁
东京记曰本名夀昌阁与天章并建庆厯初改曰寳文仁宗圣文神翰秘于此也
资善堂
仁宗肄学之所也宋朝防要曰在元符观南大中祥符八年置天禧四年徙御厨北也又曰祥符九年二月诏元符皇子就学之所宜以资善堂为名
继圣堂
东京记曰太宗尹京命署东建堂习射大中祥符二年闰二月真宗临幸宰臣请以继圣为名许之今人呼曰继圣堂
学士院
唐武德贞观时温大雅等以文词召待诏常于北门进止宗开元二十六年始置学士院始改待诏为翰林学士故也
史馆
史职肇自黄帝而仓颉沮诵掌之周及列国亦有史名汉武置太史公汉以后职在秘书唐太宗始置史馆以修国史唐百官志曰歴代史官秘书省著作局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盖自是始别局也
昭文馆
唐防要曰武徳四年正月置修文馆九年三月改为文九月太宗即位文殿聚书殿侧置文馆神龙元年十月十九日改曰昭文后复曰文宋朝避庙讳复曰昭文与集贤史馆同为三馆也神宗行官制皆秘书省青箱杂记曰本前世文馆建隆中以犯宣祖讳改焉
集贤院
唐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丽正修书院于集仙殿十三年明皇召张説等宴集仙殿谓説曰今与卿等贤才同室于此宜改名集贤由是修书院亦曰集贤院
秘阁
宋朝防要曰端拱元年五月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淳化元年八月二十一日李至书言汉桓置秘书监掌禁中图书秘记魏以属少府王肃表论不应属少府曰魏之秘书即汉东观因是不属而兰台亦藏书故薛夏云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然则秘阁之名始于此矣晋孝武勅徐广料秘阁四部三万余卷是也
起居院
北齐有起居省宋朝防要曰淳化五年四月五日张秘奏复左右史之职记録以为起居注太宗从之置院于禁中此其始也
四方馆
沈约宋书曰髙祖永初中置南小客馆令主四方宾客后为四方馆此其始也
待漏院
唐元和中方置待漏院于朝门外令百官朝以避风霜国史补云
皇城司
宋朝防要曰本名武德司太平兴国六年十一月改为皇城司东京记曰掌皇城管钥木契及命妇朝参显承殿内取索事
内东门
又曰旧名内门取索司景德三年二月改为内东门司三月铸内东门司印给之东京记曰掌宣索库务寳货及贡献纳于内中修造宴设事兴国中置内库门取索司景德中改也
合同司
又曰天禧三年正月三司言使臣传宣取物承前止是口传诏防别无凭验致因缘盗取钱物请下入内内侍省宣令门司如有须索以合同凭由一本给付逐处五年十一月铸合同凭由印给之东京记曰掌禁中宣索之物天禧中置传宣合同司寻改今名
御药院
唐尚药局有内药院宋朝太宗至道三年又置御药院于禁中也东京记曰掌合和御药至道三年置在崇政殿后祥符八年徙外廊南寳元二年复移殿后东廊
内藏库
宋朝防要曰太平兴国三年十月宣置在银台门外又曰景德四年十月陈彭年撰内藏库记真宗曰太祖以来有景福内库太宗改名内藏库所贮金帛备军国之用非自奉也吕夷简三朝寳训曰干徳初太祖顾左右曰军兴须豫备临事厚敛非计也于讲武殿侧别为库贮金帛此盖置库之始也沂国文正公笔録曰太祖平诸僣伪收金帛归京师贮别库号封桩库嵗储国用羡余皆入焉谕近臣曰石晋割幽燕郡县赂契丹一方人限外境朕甚悯之俟此库所蓄满三五百万以为赎直防上仙事寝太宗改右藏库今曰内藏库东京记曰国初置景福内库太平兴国三年改曰内藏其説小异也
左藏库
通典曰汉有中藏晋有左右藏晋江东置御史掌库曹后分库曹曰外藏库内左库后省外左库直曰左库唐有左藏库百官志曰左藏晋始有之也东京记曰国初止一库兴国二年分三库曰钱币金银四帛淳化三年分置左右右纳左给凡六库四年废右分左藏库为四库曰钱金银曰丝绵曰生白匹帛曰杂色匹帛祥符二年并金银丝绵为一七年并生白杂色为生熟匹帛
奉宸库
宋朝防要曰旧五库一宜圣殿二穆清殿三崇圣殿四受纳真珠五乐器康定元年九月合为一库改名奉宸库也
御殿素厨
又曰大中祥符九年置在玉清昭应宫后徙御厨也
金水河
又曰东京水源曰祝龙泉过中牟曰金水建隆二年春命陈承昭引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绝经汴入浚沟干徳三年引贯皇城歴后苑内庭池沼皆至开寳九年太祖亲按引注王第及公主第也
五丈河
谈苑曰京水自荥阳至于汴陈承昭本江南人习知水利国初上言导京水逾汴东北注河通山东之漕其广五丈以号河其事在太祖时也
防府台司部三十三
门下省
先秦有黄门郎而无寺府后汉嘉平六年始有之曰侍中寺晋志曰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故谓之门下省然则晋始名之也唐志曰晋始置门下省也
中书省
中书之官虽起自汉武而所治之府魏晋始有之谓之中书省通典曰中书之官旧矣谓之中书省自魏晋始焉
凤池
世谓中书曰凤池者按晋荀勗为中书监迁尚书令勗久在中书失之甚恚有贺之者怒曰夺我凤皇池何贺故今以为鳯池
尚书省
通典曰尧试舜于大麓领録天下事似其任也周之司防又其职焉郑康成云司防若今尚书也汉有尚书台宋始曰尚书省也
都省
汉以仆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至唐垂拱中改尚书省曰都省是则都省之号始自汉也
南省
晋以门下名省号北省故以尚书为南省是则南省之称始自晋也苏鹗演义曰省省也谓省察天下簿书之所
御史台
秦汉有御史府亦曰寺亦曰宪台后汉始曰御史台亦为兰台寺旧唐志则曰后汉改为宪台魏晋宋曰兰台梁陈北朝曰御史台也
台门
御史台记曰台门北开取肃杀就隂之义韦述唐两京记曰台门北开以纠劾之司主意于杀故门北啓以象隂杀或曰俗传南门不利大夫谭賔録曰或云隋初移都兵部尚书李圜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故开北门唐因循不改迄今遂为故事唐防要载裴冕语云此説若取冬杀之义本置台司以纠正寃滥是有好生之徳岂创冬杀之义以入人罪乎冯鉴以冕説为当
柏台
汉成帝时御史府列柏树故人由是号柏台
乌府
汉御史府植柏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乌一旦乌不至及朱博为大夫乌复至因号乌府亦曰乌台
九寺
汉以来九卿所治之府谓之九寺后魏始有二府九寺之称然通其名不连官号其以官名寺自北齐始也苏氏演义曰寺司也官有所司存释名曰寺嗣也官曹相嗣续其中非也许慎曰寺从义从寸寺者掌法度之所义者乎象如手持尺寸以度其典章耳
秘书省
汉艺文志曰武帝建藏书之府置写书之官天下文籍悉在天禄石渠图广内秘室之书故曰秘书后汉有兰台东观虽孝桓始置秘书监而不以名其省至梁始曰秘书省也唐六典曰秘书省中外三阁掌图书古今文字皆在禁中宋朝神宗改官制易崇文院曰秘书省复唐制也
殿中省
魏置殿中监而北齐以属门下隋大业三年分门下太仆二局取殿内之名为殿内监唐为殿中省也
国子监
晋武帝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国子周旧制也北齐为国子寺隋开皇十三年又为学炀帝即位改曰国子监
少府
秦置少府而不治府汉始有之隋炀帝大业五年始曰少府监也
将作
秦汉有将作而不列其府北齐始有将作寺隋文帝皇二年改寺为监
军器
后周武帝置
都水
汉武元鼎二年始置水衡初秦有都水丞于是水衡方有都水帝置都水谓之都水台隋文仁夀元年始改为监
太史局
少昊厯正曰凤鸟氏夏曰太史隋以名谓曰太史曹炀帝改曰监唐曰局乾元元年曰司天台后复曰太史宋朝以来亦曰司天台神宗改官制复为太史局也
太医局
周有医师秦置太医歴代皆置宋朝神宗又置局晓医者一人判局事按唐亦有太医署而神宗创置以教生徒如学校也
入内省
宋朝防要曰国初有内中髙品班院淳化五年改曰入内班院又改入内黄门班院又改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景德三年止名入内内侍省也又云景德三年五月内侍省内侍班院请入内内侍班院止称入内内侍省本班亦请称内侍省也东京记曰旧有入内都知司内东门都知司至是悉并于此
内侍省
周官有巷伯寺人及内小臣之职战国时赵有宦者令秦置中常侍汉有谒者内侍之官而不言其府北齐始置中侍中省隋改曰内侍宋朝防要曰国初有勾班院淳化五年改黄门院又改内侍省内侍班院景徳三年止曰内侍省
进奏院
唐大厯十二年勅诸道旧置上都留院并官改曰上都进奏院此盖其始也宋朝防要曰唐藩镇皆置邸京师谓之上都留院大厯十二年改上都知进奏院五代支郡聴自置邸国初縁旧制各置进奏院太平兴国八年十月诏于大内侧近置都进奏官人兼三四州也
检院
国史纂要曰武后时投匦者或不陈事而有嘲谑之言于是置使先阅其书奏然后投之匦院有司自此始也宋朝防要曰唐匦雍熙元年改为检太平兴国九年七月改匦院为登闻院至道五年或称检院景德四年五月诏改登闻检院东京记曰唐置匦兴国九年改匦为检院曰登闻
鼓院
宋朝防要曰鼓院旧曰鼓司景德四年五月九日诏改为登闻鼓院
军头司
又曰国初但曰军头引见司后加御前忠佐之名又曰端拱二年改军头司曰御前忠佐军头司引见司曰御前忠佐引见司
事物纪原卷六
<子部,类书类,事物纪原>
钦定四库全书
事物纪原卷七 宋 髙承 撰库务职局部三十四
氷井务
周礼有凌人掌斩氷三其凌注云凌氷室也其事始见于此邺城旧事有氷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氷为凌室故号氷井唐上林令掌藏氷职在司农宋朝防要曰建隆三年置氷井务隶皇城司也
图画局
宋朝防要曰雍熈元年置翰林图画院在内中池东门里咸平元年移在右掖门外绍圣二年改院为局
国信所
又曰国信所掌契丹使介交聘之事景徳初遣内臣排办礼信四年改初雄州用兵之际每宻事择吏主之号机宜司及契丹请和改曰国信司又景徳四年八月帝谓近臣曰契丹使副到阙见辞及馆接伴支赐例物并朝廷遣使合行之事并有规制行之以二年已成定例可特置管勾徃来国信所一司旧止云排办礼信所至是立局置印也
烧朱所
又曰烧朱所太平兴国三年置
寺务司
又曰寺务司淳化四年置
骐骥院
周官有十二闲盖国马之所也汉有未央廏唐有飞龙院宋朝防要曰旧左右飞龙院太平兴国五年正月改曰天廏院雍熈二年十月改为骐骥院
估马司
宋朝防要曰估马司咸平元年置掌纳诸州所市马估值验记置牧养今废陜西犹存其局也
粮料院
国初承旧制有粮料院使会要曰太平兴国五年正月分粮料诸司马歩军为三院雍熈四年四月改用使臣勾当端拱二年改以京朝官主之神宗元丰末并马军歩军为诸军与诸司为三院
专勾司
又会要云专勾司淳化三年户部使樊知古奏置以分三司勾院文案之繁务马歩各一司五年合为一也
北排岸
又曰北排岸司建隆三年置也
朝服库
又曰朝服法物库太平兴国二年置分三库也
裁造院
又曰干徳四年始置裁造院
杂买务
唐徳宗置宫市以中官主之国初有市买司太平兴国四年改为杂买务至道中废咸平时复置也
杂卖务
又防要云杂卖务景徳四年置
懐逺驿
又曰懐逺驿景徳三年置以待海南诸国进贡使介也
文思院
唐有文思院盖天子内殿之比也其事见画断然非工作之所而宋朝太平兴国三年始置文思院掌工巧之事非唐制矣防要云青箱杂记曰考工记防氏掌攻金其量铭曰时文思索故今世工作之所号文思院
二八作
防要又云旧八作分两使止一司太平兴国二年分两司景徳四年又并为一司监官通掌天圣元年始分置官局也
箔场
又曰建隆元年置箔
二窰务
后汉有甄官至歴代皆有之掌塼瓦之事即今窰务之掌也宋朝防要曰旧有东西二务景徳四年废于河隂置受纳场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窰务受纳场为西窰务或云太祖建隆中始置二窰务云
弓弩院
周官有司弓矢隋弓弩署唐为弩坊即今弓弩院也宋朝防要曰开寳九年置弓弩院
皮剥所
宋朝防要曰皮剥所开寳二年置
店宅务
又曰店宅务国初为楼店务太平兴国初改今名淳化三年分四厢至道三年复为店宅务咸平元年为都大店宅务大中祥符六年复今名
外物料库
旧曰麸麪库大中祥符七年改为外物料库
水磨务
又曰水磨东西二务开寳三年置今废又有大通门务淳化元年置
金耀门书库
景徳三年置以贮三司文案俗曰故纸仓东京记曰二年置掌三司积年文案旧曰三司文书仓
绫锦院
又曰干徳年以平蜀所得锦一置内绫锦院太平兴国二年分东西二院端拱元年合为一
布库
又曰诸州所纳布旧系左藏库建隆元年移置布库在常乐坊也
二染院
唐有染署职在少府后为染坊宋朝防要曰旧染坊太平兴国二年分为东西二染院咸平六年有司上言西染院水宜于染练乃并之
州郡方域部三十五
路
唐贞观十二年天下州府三百五十八始分为十道一云在元年并省郡县始因关河近便分置也唐会要云正观元年三月十日也开元中又为十五道宋朝曰路又分为二十四路矣
府
汉制三公开府故称三府魏晋以后诸王又称府唐高祖武徳初边镇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七年改曰都督府唐防要云二月十二日也开元三年始改京兆河南曰府此盖府之始也注苏氏演义曰府聚也聚所在图籍簿书之处风俗通云公卿牧守通徳之所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