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寿万年历

  太初癸酉七十五刻   大衍戊辰三十五刻纪元戊辰三十九刻   授时戊辰四十七刻
  大綂己巳十四刻    新法戊辰五十二刻右太初后天五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元嘉十三年丙子嵗十一月二十六日甲戌景长【见隋志】
  太初己卯空刻     大衍癸酉五十九刻纪元癸酉六十三刻   授时癸酉七十一刻大綂甲戌三十九刻   新法癸酉七十六刻右太初后天五日大綂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唐志大衍厯议曰较前代史官注记惟元嘉十三年十一月甲戌景长皇极麟德开元厯皆得癸酉盖日度变常尔元授时厯所议亦同今按前人考古景长之验或不相合则云日度失行窃谓此言过矣茍日度失行当如嵗差渐渐而移今嵗既已不合来嵗岂能复合耶盖系前人所测或未密耳非日度变行也夫冬至之景一丈有余表髙晷长则景虚而淡欲就虚景之中考其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副表景符之类以求实景然望筒或一低昻副表景符或一前却兼以测景之人工拙不同用意详略亦异所据之表或稍有倾欹圭面或稍有斜侧二至前后数日之景进退只在毫厘之间僾俙之际要亦难辨若夫阳城岳台略分南北尚有不同况于四海九服之逺相去千有余里委托之人未知当否既非目击其实所报晷景宁足信乎
  元嘉十五年戊寅嵗十一月十八日甲申景长【见隋志】
  太初己丑五十刻    大衍甲申八刻
  纪元甲申十二刻    授时甲申二十刻大綂甲申八十七刻   新法甲申二十五刻右太初后天五日余与天合
  元嘉十六年己卯嵗十一月二十九日己丑景长【见隋志】
  太初甲午七十五刻   大衍己丑三十三刻纪元己丑二十七刻   授时己丑四十四刻
  大綂庚寅十一刻    新法己丑五十刻右太初后天五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元嘉十七年庚辰嵗十一月初十日甲午景长【见隋志】
  太初庚子空刻     大衍甲午五十七刻纪元甲午六十一刻   授时甲午六十八刻大綂乙未三十六刻   新法甲午七十四刻右太初后天六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元嘉十八年辛巳嵗十一月二十一日己亥景长【见隋志】太初乙巳二十五刻   大衍己亥八十二刻纪元己亥八十五刻   授时己亥九十三刻
  大綂庚子六十刻    新法己亥九十八刻右太初后天六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元嘉十九年壬午嵗十一月初三日乙巳景长【见隋志】
  太初庚戌五十刻    大衍乙巳六刻
  纪元乙巳十刻     授时乙巳十七刻大綂乙巳八十四刻   新法乙巳二十三刻右太初后天五日余与天合
  大明五年辛丑嵗十一月初三日乙酉冬至【见前宋志】太初庚寅二十五刻   大衍甲申七十刻纪元甲申七十三刻   授时甲申七十九刻大统乙酉四十五刻   新法甲申八十六刻右太初后天五日大綂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宋书元嘉厯推是年冬至在甲申日八十刻祖冲之以为厯误乃上议曰臣测景厯纪躬辨分寸铜表坚刚暴润不动光晷明洁纤毫防然据大明五年十月十日景一丈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丈八寸一分太二十六日一丈七寸五分彊折取其中则中天冬至应在十一月三日求其蚤晚令后二日景相减则一日差率也倍之为法前二日相减百刻乗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一刻在元嘉厯后一日天数之正也按元儒筭晷景其法不同今附载于此是年十月初十日壬戌景长一丈七寸七分五厘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未景长一丈八寸一分七厘五毫二十六日戊申景长一丈七寸五分依元儒法当置壬戌戊申二日之景相减余二分五厘以百刻乗之得二百五十刻为实却以丁未戊申二日之景相减余六分七厘五毫为法除之得三十七刻乃置壬戌戊申相距四十六日百刻乗之得四千六百刻凡冬至景前多后少为减减去三十七刻折半得二千二百八十一刻加日中五十刻为二十三日三十一刻命起前距壬戌筭外得十一月初三日乙酉三十一刻即所求冬至也欲使初学易晓故详载之唐志大衍厯议曰祖冲之既失元嘉十三年甲戌冬至以为加时太早增小余以附防之而十二年戊辰景长得己巳十七年甲午景长得乙未十八年己亥景长得庚子合一失三其失愈多刘孝孙张胄因之小余益彊又以十六年己丑景长为庚寅矣治厯者纠合众同以稽其所异茍独异焉则失行可知今曲就其一而少者失三多者失五是舎常数而从失行也夫以唐志此説证之则冲之所测景盖假托而非真虽其筭术有可取焉要之其説则是景则非也一行讥胄之谬所谓就一失五者即已上六条而元綂所造大綂厯其失乃与冲之胄相类推今虽密考古颇疎李德芳辈盖不无遗憾云
  周天和二年丁亥嵗十一月初三日庚子景长【见隋志】太初丙午七十五刻   大衍庚子六十一刻纪元庚子五十五刻   授时庚子六十五刻
  大綂辛丑十五刻    新法庚子七十一刻右太初后天六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天和三年戊子嵗十一月十四日乙巳景长【见隋志】
  太初壬子空刻     大衍乙巳八十六刻纪元乙巳七十九刻   授时乙巳九十刻
  大綂丙午四十刻    新法乙巳九十五刻右太初后天七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建德元年壬辰嵗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景长【见隋志】
  太初癸酉空刻     大衍丙寅八十三刻纪元丙寅七十七刻   授时丙寅八十七刻大綂丁卯三十七刻   新法丙寅九十三刻右太初后天六日大綂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
  建德二年癸巳嵗五月初三日戊辰景短【见隋志】太初乙亥六十二刻   大衍己巳四十六刻纪元己巳三十九刻   授时己巳四十九刻大綂己巳九十九刻   新法己巳五十五刻右按厯法凡冬夏二至相距一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刻有竒是嵗嵗前天正冬至在丁卯丁卯距戊辰不足一百八十二日必无戊辰夏至之理若就戊辰夏至则失丁卯冬至此盖隋志之误无疑诸厯推己巳者为是惟太初后天六日
  建德三年甲午嵗十一月二十日丁丑景长【见隋志】
  太初癸未五十刻    大衍丁丑三十二刻纪元丁丑二十五刻   授时丁丑三十六刻大綂丁丑八十五刻   新法丁丑四十二刻右太初后天六日余与天合
  建德六年丁酉嵗十一月二十三日壬辰景长【见隋志】太初己亥二十五刻   大衍癸巳五刻
  纪元壬辰九十九刻   授时癸巳九刻
  大綂癸巳五十八刻   新法癸巳十五刻右太初后天七日纪元与天合余皆后天一日唐志大衍厯议云建德六年以壬辰景长而麟德开元厯皆得癸巳开皇七年以癸未景短而麟德开元厯皆得壬午先后相戾不可叶也皆日行盈缩使然凡厯术在于常数而不在于变行既叶中行之率则可以两齐先后之变矣
  宣政元年戊戌嵗十一月初五日戊戌景长【见隋志】太初甲辰五十刻   大衍戊戌三十刻
  纪元戊戌二十三刻   授时戊戌三十三刻大綂戊戌八十二刻   新法戊戌三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六日余与天合
  隋开皇四年甲辰嵗十一月十一日己巳景长【见隋志】
  太初丙子空刻     大衍己巳七十七刻纪元己巳六十九刻   授时己巳八十六刻大綂庚午二十八刻   新法己巳八十五刻右太初后天七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开皇五年乙巳嵗十一月二十二日乙亥景长【见隋志】太初辛巳二十五刻   大衍乙亥一刻
  纪元甲戌九十三刻   授时乙亥十刻
  大綂乙亥五十二刻   新法乙亥十刻
  右太初后天六日纪元先天一日余与天合
  开皇六年丙午嵗十一月初三日庚辰景长【见隋志】
  太初丙戌五十刻    大衍庚辰二十五刻
  纪元庚辰十八刻    授时庚辰三十四刻大綂庚辰七十六刻   新法庚辰三十四刻右太初后天六日余与天合
  开皇七年丁未嵗五月初九日癸未景短【见隋志】
  太初己丑十二刻    大衍壬午八十八刻
  纪元壬午八十刻    授时壬午九十六刻大綂癸未三十八刻   新法壬午九十六刻右太初后天六日大綂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
  是年十一月十四日乙酉景长【见隋志】
  太初辛卯七十五刻   太衍乙酉五十刻纪元乙酉四十二刻   授时乙酉五十九刻
  大綂丙戌初刻     新法乙酉五十八刻右太初后天六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开皇十一年辛亥嵗十一月二十八日丙午景长【见隋志】太初壬子七十五刻   大衍丙午四十八刻
  纪元丙午四十刻    授时丙午五十六刻大綂丙午九十七刻   新法丙午五十六刻右太初后天六日余与天合
  开皇十四年甲寅嵗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见隋志】
  太初戊辰五十刻    大衍壬戌二十一刻
  纪元壬戌十三刻    授时壬戌二十九刻
  大綂壬戌七十刻    新法壬戌二十九刻右按隋书萧吉传云甲寅之年以辛酉冬至来年乙卯以甲子夏至冬至阳始郊天之日即是至尊本命夏至隂始祀地之辰即是皇后本命至尊德竝干之覆育皇后仁同地之载养所以二仪元气竝防本辰此盖时厯傅防以媚其上非实测晷景所得也诸厯推壬戌者为是惟太初后天六日
  唐贞观十八年甲辰嵗十一月乙酉景长【见元志】
  太初辛卯空刻     大衍甲申四十三刻纪元甲申三十一刻   授时甲申四十四刻大綂甲申八十三刻   新法甲申四十七刻右太初后天六日余皆先天一日
  贞观二十三年己酉嵗十一月辛亥景长【见元志】太初丁巳二十五刻   大衍庚戌六十五刻纪元庚戌五十三刻   授时庚戌六十六刻
  大綂辛亥四刻     新法庚戌六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六日大綂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元志授时厯议云唐贞观十八年甲辰嵗十一月乙酉景长诸厯得甲申二十三年己酉嵗十一月辛亥景长诸厯皆得庚戌大衍厯议以永淳开元冬至推之知前二冬至乃史官依时厯以书必非候景所得所以不合耳
  龙朔二年壬戌嵗十一月戊午景长【见元志】
  太初乙丑五十刻    大衍戊午八十三刻纪元戊午六十九刻   授时戊午八十二刻
  大綂己未十九刻    新法戊午八十六刻右太初后天七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仪凤元年丙子嵗十一月壬申景长【见元志】
  太初己卯空刻     大衍壬申二十五刻
  纪元壬申十刻     授时壬申二十二刻大綂壬申五十九刻   新法壬申二十七刻右太初后天七日余与天合
  永淳元年壬午嵗十一月癸卯景长【见元志】
  太初庚戌五十刻    大衍癸卯七十二刻纪元癸卯五十七刻   授时癸卯七十四刻
  大綂甲辰四刻     新法癸卯七十三刻右太初后天七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开元十年壬戌嵗十一月癸酉景长【见元志】
  太初庚辰五十刻    大衍癸酉四十九刻纪元癸酉三十一刻   授时癸酉四十六刻大綂癸酉七十四刻   新法癸酉四十七刻右太初后天七日余与天合
  开元十一年癸亥嵗十一月戊寅景长【见元志】
  太初乙酉七十五刻   大衍戊寅七十四刻纪元戊寅五十五刻   授时戊寅七十刻大綂戊寅九十八刻   新法戊寅七十一刻右太初后天七日余与天合
  开元十二年甲子嵗十一月癸未景长【见元志】
  太初辛卯空刻     大衍癸未九十八刻
  纪元癸未八十刻    授时癸未九十五刻大綂甲申二十三刻   新法癸未九十六刻右太初后天八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宋景德四年丁未嵗十一月戊辰日冬至【见元志】太初丙子七十五刻   大衍戊辰十五刻纪元丁卯七十四刻   授时丁卯八十刻大綂丁卯八十五刻   新法丁卯七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八日大衍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元志授时厯议云自宋以来测景验气者凡十七事其景德丁未嵗戊辰日南至綂天授时皆得丁卯是先一日嘉泰癸亥嵗甲戌日南至綂天授时皆得乙亥是后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后若曲变其率以従景德则其余十六事多后天若从嘉泰则其余十六事多先天以此理推之非厯不合也盖类其同则知其中辨其异则知其变已下二条放此
  皇祐元年己丑嵗十一月十九日戊申景长【见宋志】太初丁巳二十五刻   大衍戊申四十二刻纪元丁未九十七刻   授时丁未九十九刻
  大綂戊申四刻     新法丁未九十九刻右太初后天九日大衍大綂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
  皇祐二年庚寅嵗五月二十五日辛亥景短【见宋志】太初乙未八十七刻   大衍辛亥四刻
  纪元庚戌六十刻    授时庚戌六十一刻大綂庚戌六十六刻   新法庚戌六十一刻右太初后天八日大衍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
  是年十一月三十日癸丑景长【见宋志】
  太初壬戌五十刻    大衍癸丑六十六刻纪元癸丑二十二刻   授时癸丑二十三刻大綂癸丑二十八刻   新法癸丑二十三刻右太初后天九日余与天合
  皇祐四年壬辰嵗五月十七日辛酉景短【见宋志】太初庚午三十七刻   大衍辛酉五十三刻
  纪元辛酉八刻     授时辛酉十刻
  大綂辛酉十四刻    新法辛酉十刻
  右太初后天九日余与天合
  元丰六年癸亥嵗十一月丙午景长【见元志】
  太初乙卯七十五刻   大衍丙午七十三刻纪元丙午二十六刻   授时丙午二十六刻大綂丙午二十八刻   新法丙午二十五刻右太初后天九日余与天合
  元丰七年甲子嵗十一月辛亥景长【见元志】
  太初辛酉空刻     大衍辛亥九十七刻
  纪元辛亥五十刻    授时辛亥五十一刻大綂辛亥五十三刻   新法辛亥四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十日余与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