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稗史笺证


  ▲裘冶、石家奴、刘三福、石吉祥、曹千人爱、王金英、马缨头、周瑾均无考。

  △按上引之开封府状,裘冶即郓府裘郡君。石家奴、石吉祥即郓府之二石郡君,一十八岁,一二十二岁。刘三福亦郓府之刘郡君。曹千人爱或济府曹夫人,或祁府曹夫人。然上文已有曹三保、曹二姑二人,皇子妃三十四人中无三曹姓者,疑有误记。王金英即济府王郡君或徐府王夫人。马缨头即济府马郡君。周瑾即益府周夫人或周郡君。

  ▲孙十五人:
  太郎,金、玉郎,元宝郎,佛郎,顽顽,金规,金男,菩萨保,宝郎,一郎,胡郎,黑郎,蝶哥,佛保,均自斋宫四起北行。宝郎道殁。今名成文、成规者在五国。

  △开封府状:「太郎十岁,郓王长子。金郎七岁,郓王三子。玉郎四岁,郓王四子。元宝郎七岁,肃王长子。佛郎二岁,肃王次子。顽顽三岁,景王子。金规四岁,济王三子。金男二岁,济王四子。菩萨保三岁,益王子。宝郎四岁,邠王嗣郓王五子。一郎三岁,莘王长子。胡郎二岁,莘王次子。黑郎九岁,仪王嗣郓王次子。蝶哥郎六岁,仪王嗣济王次子,即蝶古。佛保二岁,徐王子。」按开封府状连同太子谌并计,故谓「皇孙十六人」。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虏记云:「见在诸王男女,成文 【 郓王男、】 成规 【 肃王男……】 」均在五国。

  ▲孙女二十九人:
  济二、济四、济五、济六、济七、康三、康四、康五、祁一、祁二、莘一、莘二、徐一、徐二均殁于寿圣院及途次。

  △开封府状:「济二宗姬五岁。」「济四宗姬四岁。」「济五宗姬三岁。」「济六宗姬三岁。」「济七宗姬二岁。」「康三宗姬三岁。」「康四宗姬二岁。」「康五宗姬二岁。」「祁大宗姬三岁。」「祁二宗姬一岁。」「莘大宗姬三岁。」「莘二宗姬二岁。」「徐大宗姬二岁。」「徐二宗姬一岁。」

  ▲郓一、郓二、郓三、郓四、康一即佛佑、康二即神佑,均二起北行,入洗衣院。

  △开封府状:「郓大宗姬八岁。」「郓二宗姬七岁。」「郓三宗姬七岁。」「郓四宗姬六岁。」「康大宗姬四岁。」「康二宗姬四岁。」按其北行事,见上文「二起」文。

  ▲肃一、肃二即玉嫱、景一、景二即含玉、益一即虎头,均五起北行。玉嫱入宫,封夫人,晋帝姬。含玉嫁韩昉子,虎头嫁克锡子。

  △开封府状:「肃大宗姬六岁。」「肃二宗姬二岁。」「景大宗姬七岁。」「景二宗姬三岁。」「益大宗姬三岁。」
  呻吟语:「绍兴八年 【 即金天眷元年、完颜亶四年】 四月,虏主封玉嫱、飞燕两宗姬为夫人。」「绍兴九年 【 即金天眷二年、完颜亶五年】 二月,虏封庆福帝姬、玉嫱宗姬并为帝姬。帝姬即嫔。」「绍兴十二年 【 即金皇统二年、完颜亶八年】 三月,虏封华福帝姬、玉嫱、飞燕两宗姬并次妃……」按含玉事无考。

  ▲郓五、郓六、济一、济三殁于水。

  △开封府状:「郓五宗姬四岁。」「郓六宗姬二岁。」「济大宗姬六岁。」「济三宗姬五岁。」

  ○宗室二

  ▲赵俣即燕王,四起北行,四月十六日殁于都城店。

  △呻吟语:靖康二年四月「十六日,次都城店,燕王俣薨。太上哭之恸。殓以马槽。王夫人、王子同在一军,视含殓,请归丧,斡酋不许,令火化,囊骨而行。王妻别在一军,不准哭临。」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传:神宗十四子,「燕王俣,帝第十子;越王偲,帝第十二子。靖康元年,同迁太师……二年,上皇幸青城,父老邀之不及,道遇二王,哭曰:『愿与王俱死。』徐秉哲捕为首者戮之,益兵卫送二王于金营,北行至庆源境上,俣乏食薨,偲至韩州而薨。」

  ▲妻妾郭氏,四起北行,至五国。

  △开封府状:「燕府郭夫人,四十六岁。」

  ▲王柳姑、叶三郎五起北行,入洗衣院。

  △开封府状:燕府「王郡君十九岁。叶郡君二十一岁。」

  ▲子有章、有亮,孙爱男,四起北行,至五国。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虏记:「见在棣华宅亲王等……燕五节使有章……燕五观察有亮……」

  ▲媳卢生光、周文姑、方锦仪、王桃夭、周灵姐,女巧申,均五起北行。

  △开封府状:「燕五宗姬十六岁,即巧荪。」按「巧荪即巧申」,余无考。

  ▲次女、三女、四女、长孙女、次孙女,均四起北行。有名飞燕者见在宫。 【 皇统二年封次妃。】

  △开封府状:「燕六宗姬九岁。燕七宗姬六岁。燕八宗姬四岁。」按金人排行,不论死者,故行次不同。此次女、三女、四女,实即六、七、八女。
  按飞燕事,参上文「肃一、肃二即玉嫱」条笺证所引之呻吟语。

  ▲赵偲即越王,四起北行,七年八月殁韩州。

  △呻吟语:建炎三年 【 即金天会七年】 「八月,越王偲薨。」余参上文赵俣条笺证。

  ▲妻妾陆氏,四起北行,殁韩州。

  △开封府状:「越府陆夫人三十二岁。」

  ▲陈大眉五起北行,殁燕山御寨,陈细眉入洗衣院。

  △按开封府状只载一「陈郡君二十四岁」,未详究系何人。

  ▲子有忠、(□)[有]德,四起北行,至五国。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虏记「见在棣华宅亲王等……越五节使有忠……越五观察有德……」

  ▲媳李琴和、邢惠仪、周文、曹吉祥、顾寿生、陈艳,长女添香、次女檀香,均五起北行。檀香入宫,封夫人。艳入兀朮寨。三女、孙女四起北行,见在五国。

  △按此条无考。

  ▲赵有奕即和义郡王,首起北行,至五国。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传:「吴荣穆王佖,帝(神宗)第九子……子有奕,武信军节度使、和义郡王。」
  呻吟语:建炎四年 【 即金天会八年】 「七月,又徙二帝于胡里改路五国城。舟行至东路,都统孛堇习古传虏主命,减去随从宗室仲瑅等五百人、内侍黎安国等三百人流离咸州道中,惟和义郡王有奕,永宁郡王有恭,燕王府节使有章、有亮,越王府节使有忠、有德六人从。」

  ▲妻妾林灵好、毛久香自青城寨七起北行,灵好殁于道。久 【 下阙。】

  △按此条无考。

  ●附录诸跋

  其一

  右书上册为宣和奉使录、瓮中人语各一卷,耐庵取以补确庵所编同愤录也。下册即同愤录之下帙,为开封府状、南征录汇、宋俘记、青宫译语、呻吟语各一卷,合题靖康稗史。苏州谢绥之 【 家福】 得自东洋,录副见贻,且示云:细勘所录,与正史异同处颇多。内如钦宗皇后之死烈,史称不知崩闻;张叔夜之死巩县渡河时,史称过白沟时,似皆有关掌故。前尝借得三朝北盟会编、靖康要录、大金吊伐录对勘,互有异同详略,书似可信。惟各家书目从无此种,又不能无疑云云。
  丙按,耐庵姓氏与确庵同一无考。咸淳丁卯,为宋度宗三年,去祥兴二年宋亡止十二年,其时国政日坏,禁令日弛,此书之出,殆谢太后、全皇后与德佑帝入元之先兆欤!后序遗德笔于辛巳,中云:「检诸故府得此,有先『忠烈王』图印,是百年前传写。」又云:「正史隔越两朝。」以时考之,当在明季。由咸淳丁卯下数,三历辛巳为天顺五年,四历辛巳为正德十六年,五历辛巳为万历九年,六历辛巳为崇祯十四年,明亦将亡矣,究不知本已属于何代,遗德藩开何国。书自中土而流于异域,近又入于中朝,循环之理信非偶然。至诸家书目不载,初因禁忌而不敢出,继因唏嘘而不忍出,非若外洋之势隔情睽,第供考镜,故得久而不湮也。绥翁谓书似可信,丙亦云然。
  光绪壬辰秋七月八千卷楼偶记。

  其二


  光绪乙未三月中,绥之忽中风偏废。五月半,口授人书来,云偶阅东藩记事,知靖康稗史序上遗德之名,乃嘉靖时朝鲜旧主,其先为大魁,后为国君者,附以奉告云。
  丙案,辛巳当为万历九年。序中所云「微时见传钞本于同年家」,所谓「微时」,乃未践国祚之先;所谓「同年」,乃既登大魁之后也。绥之少有大志,尝创议赈济山左、山右、陕甘、河南、顺直、浙西各省水旱偏灾,活数百万人。又推广西法,行各路电报,经济宏远,皆见诸实事。即此考证一书,相隔三年,病废之中尚不遗忘,可佩也。丙又笔。

  其三

  是书钞本凡二册,所载为宣和奉使金国行程录、瓮中人语、开封府状、南征录汇、青宫译语、呻吟语、宋俘记七种。首有咸淳丁卯 【 按为宋度宗三年】 耐庵序,又有辛巳三月上已遗德跋。耐庵姓名无考。遗德据东藩记事,知为明嘉靖时朝鲜国主,先中大魁,后乃践阼者。辛巳当为万历九年。跋中言「微时见传钞本于同年家」,「微时」谓未得国之先,「同年」谓既登大魁之后也。是书咸同以前各家书目皆不载。光绪初始由日本流传中土,钱唐丁氏八千卷楼得之,遂着于录。其中所记事实,悉具日月。开封府状则为当时公牍,似皆信实可据。如宋史于钦宗朱后不知崩闻,此则言后于天会六年八月二十四夜,在上京自缢,救免,复赴水死,金封为靖康郡贞节夫人 【 见呻吟语、宋俘记。】 史言乔贵妃与韦后结为姊妹,呼后为姊。考乔妃北行时年四十二,韦后年三十八 【 见开封府状,】 疑无以姊呼后自称为妹之理。史言徽宗帝姬三十四人,早亡者十四,余均北行,是当为二十人。考北行帝姬具有名号,实二十一人 【 见开封府状,】 至恭福帝姬为乱兵所戕, 【 见开封府状,盖系饰词。】 故不在遣中。史言金人未知,故不北行,亦误。 【 金酋据降阉邓珪所开目索诸帝姬,恭福名亦在内。】 史言荣德帝姬驸马曹晟卒后改适习古国王。按,荣德名金奴 【 见开封府状,】 被俘后适达赉,后没入宫,皇统二年封夫人。 【 见呻吟语、宋俘记】 又,钦宗入金后生二子,长谨,次训 【 见呻吟语、宋俘记,】 史但有训传,而脱漏谨名。其王安中讳灾进羡余各事 【 见使金行程录,】 安中传亦失载。至金史言熙宗后为费摩氏,据此当作裴满氏 【 疑译音之异。】 实宋五王府宗女随母被掠于忽达家,遂献为妃,非真忽达女也 【 见呻吟语。】 史又载,与费摩后同被杀者有妃张氏,而不详其所出。据此,知张为斡离不与韦后侍婢张氏所生者,韦后南归皆出其力 【 见呻吟语。】 此类遗闻佚事,足资证史者尚多。而南烬纪闻各伪书之诬罔,观此亦可了然矣。
  宣统纪元九月秉衡丁国钧写于江南图书馆并记

  其四

  观此,知徽、钦降金之耻辱极矣!然足证南烬纪闻、宣和遗事之诬罔。序首之耐庵无姓氏可考,或即为水浒传之施耐庵乎?庚戌二月记于钵山图书馆,秉衡
  宣统庚戌七月三日,吴曹元忠观于金陵图书馆

  其五

  昔陈寿撰三国志,以身为晋臣,而晋承魏统,不得不帝魏。 【 蜀志末扬戏传云,戏以延熙四年着季汉辅臣赞,其所赞而今不传者,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并载戏赞,有「世主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等语,实其微旨。】 司马氏作通鉴,以宋太祖纂立近于魏,因亦帝魏。朱子作纲目,其时宋已南渡,近于蜀,遂乃帝蜀。此四库全书提要论之所谓「能行当代者也」。以是推之,明靖难事著书者非一,提要悉入存目,但录朱睦木■挈革除逸史二卷,则以其能辨髠缁遯去之说,而凡类是之传闻者庶乎无忌焉。 【 建文出亡,朱彝尊曝书亭集辨之最力,然同治苏州府志杂记类卷六引梦阑琐笔云,致身录之作,大抵其子若孙伪造以实之,事业勋名半多附会,遂开指摘之端。是仲彬之行反为致身录所晦也。从亡之真断无可疑,致身录之伪亦断无可疑。又引朱欠庵云,致身录出于万历时人,疑为史氏之后妄作。然余闻嘉善池弯沈氏其先史壻也,家有建文帝篆「小雅堂」额,自史移至,惧祸铲其末欵。沈石田集有登小雅堂哭史彬诗,石田诗在万历前,谓史彬始见于致身录之传诬,其说非矣。杨、朱二说视明史惠帝纪、牛景先传之疑以传疑为胜。】 宋靖康事著书者亦非一,提要悉入存目,但录无名氏靖康要录十六卷,则以其撮钦宗实录之大纲。此后高宗之贫位忘亲,暂可弗问,而凡宫廷事,当时有传疑者,并应俟质于实录而已,亦无责焉。 【 僧文莹湘山野录及权衡庚申外史,提要皆所谓「行于当代者」,但于宋事未知斧为玉斧,见光聪谐有不为斋随笔。顺帝非明宗子,赵翼廿二史札记云,遗民录等书所载未必无因。吴翌凤杂钞亦以余应诗为不诬。】 此又所谓「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兹姑勿深考。第念此靖康稗史七种,近世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外,从前各家书目均未登载。惟金国行程,引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及宇文懋昭大金国志, 【 晁公武读书志杂史类载汪藻编金人背盟录以下六种,有金国行程十卷,与此卷数不符,盖别一书。】 其南征录汇所采有刘同寿圣院札记等十一种,是此本名虽七种,实具十有八种。据咸淳丁卯耐庵识语,开封府状以下为隆兴二年确庵订,宣和奉使录、瓮中人语为耐庵补证。以宋史云钦宗实录洪迈修 【 艺文志,】 干道四年蒋芾上 【 孝宗记,】 是实录已后确庵所编,五年要录当更在其后。使提要见之,吾知必着于录,决不入存目之列无疑也。其开封府状皆当时金人需索皇子、宫人之公牍,辛巳,朝鲜国王遗德题云「中土祸患至徽、钦而极,子息蕃衍,耻辱亦大」,意即指此。辛巳当为万历九年。丁丙尝考得其人。确庵在耐庵时已不知其姓氏,耐庵则丙亦无从稽考也。此吾友丁秉衡 【 国钧】 手钞本,盖从丙所藏旧钞本迻录,其手跋以宋、金两史互勘,或据此补彼,或据彼订此,致为详核,尤有裨于后学。今赵、王二君搜得其本付刊,非惟永古籍之流传,亦足厉后人之忠爱者矣。抑余重有感者,此编绝笔于梓宫南返。度当时奉迎者,虽悲伤亦稍籍慰也。讵料徽、钦二帝金人早葬于五国城。自杨琏真珈发宋诸陵后,始知所归者空榇 【 详周密癸辛杂识、沈德符野获编,】 而以在北不在南,转幸骸骨无恙。然高、孝、光、宁诸帝何辜,后世岂无杨髠其人?乃发者自发,有圣德者欲发而卒不被发。天道殆不可凭而可凭耶?附书之,凡以见所言皆非专为靖康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