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稗史笺证

  松漠记闻上:「阿骨打八子:正室生绳果,于次为第五。又生第七子,乃燕京留守易王之父。正室卒,其继室立,亦生二子:长曰二太子,为东元帅,封许王,南归至燕而卒。次生第六子,曰蒲鲁虎,为兖王、太傅、领尚书省事。长子固碖,侧室所生,为太师、凉国王、领尚书省事。第三曰三太子,为左元帅,与四太子同母,四太子即兀朮,为越王、行台尚书令。第八子曰邢王,为燕京留守,打球坠马死。自固碖以下,皆为奴婢。绳果死,其妻为固碖所收,故今主养于固碖家。及吴乞买卒,其子宋国王与固碖、粘罕争立,以今主为嫡,遂立之。」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宣和五年六月十九日引神麓记曰:「太祖九子:正室生第三子圣果,名宗峻 【 乃亶父,】 第七子列蒲阳虎,名宗朝。继室生元帅二太子,名宗杰,第六子宗隽。庶长子宗干 【 乃亮父,】 贤妃生。元帅三太子宗尧 【 乃褒父,】 德妃生。元帅四太子兀朮名宗弼,第八子阿鲁保,第九子阿鲁孛山。」
  同书同条又引金虏节要曰:「阿骨打有子十余人,今记其八:一曰阿补,二曰室曷 【 亶父,】 三曰没梁虎 【 与室曷同母,正室所生,】 四曰窝里孛 【 人呼作二太子,两寇京城者,】 五曰窝里嗢 【 人呼作三太子,】 六曰兀朮 【 人呼作四太子,】 七曰窝里混 【 人呼作五太子,号「自在郎君」,】 八曰阿鲁保 【 邢王。】 」
  金史卷一九世纪补:「景宣皇帝讳宗峻,本讳绳果,太祖第二子……宗峻在诸子中最嫡……熙宗即位,追上尊谥曰景宣皇帝……」
  同书卷四熙宗纪:「讳亶,本讳合剌,太祖孙,景宣皇帝子。母蒲察氏。天辅三年己亥岁生。」
  按阿骨打诸子传说纷纭,然熙宗为绳果子当得其实,似诸家所记各有正误,今并录如右以备参。
  呻吟语二十页,先君子北狩时,就亲见确闻之事,征诸某公上京札记、钝者燕山笔记、虏酋萧庆杂录,编年纪事,屡笔屡删,以期传信。未及定本,遽而厌世。不肖又就燕人麈所载,可相发明者,伴系其下,亦以承先志云。

  ●靖康稗史之七

  宋俘记笺证

  大金应天顺人,鞭挞四方,汴宋一役,振古铄今。自来战伐,必乘衰微,宋当靖康,犹称极盛。我军所至,如摧枯拉朽,匪宋之微翳;我兵力实冠三古,国虽备武孰克。当斯幕府,仰体圣意,不屋其社,顿兵城闉,冀得悔祸。彼昏闇昧,寡信轻诺,父子君臣,若合一辙。五千万金,信口漫承,实负富强,谓可践诺。不计财力,致质妻孥。犹有奸奄,腾说幕府,标其艳冶,献媚居功。坐令宫闱,辱甚石晋。是虽人事,亦有天道。翳彼太祖,上欺孤寡,得国之始,已非正道。继以太宗,勘平十国,阳示宽厚,不俘妻孥。时假内朝,尽遭淫辱。居心刻恶,历古所无。天鉴不远,祸延后嗣。授人以柄,使括其囊。尽室偕行,实相为报。用纪其详,为世金鉴。有国家者,庸有取焉。可恭撰。

  ▲天会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既平赵宋,俘其妻孥三千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都由开封府列册津送,诸可考索。入寨后丧逸二千人,遣释二千人,廑行万四千人。北行之际,分道分期,逮至燕、云,男十存四,妇十存七。孰存孰亡,瞢莫复知。追溯临憘,贯分六道,阇母、谷神两道,纪载犹缺,余虽详略不同,要有笔札可推。删繁纪要,以存其人,凡分宫眷、宗室、戚里、臣民四卷。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四年「闰月壬辰朔,宋出兵拒战,宗望等击败之。癸巳,宗翰至汴。丙辰,克汴城。」按以朔推之,丙辰为二十五日。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丙辰,妖人郭京用六甲法,尽令守御人下城,大启宣化门,出攻金人,兵大败……金兵登城……京城陷。」
  按宋、金二史所记陷汴日期同,则「天会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云云,「年」下当脱「闰」字。

  ▲首起: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濮王,晋康、平原、和义、永宁四郡王皆预焉,都统阇母 【 即多昂木】 押解。
  天会五年 【 宋建炎元年】 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男丁无考。居甘露寺。

  △南征录汇: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六日,遣多昂帜烈率兵二万,押送宗室、驸马家属三千余人及金银表缎车北归 【 见武功记。】 」按「多昂帜烈」当是「多昂木」之同名异译。盖二十六日下令,二十七日启程也。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赵子砥燕云录:「东京去取宗室嗣濮王仲理以下姨■〈女监〉命宗女等千八百余口至燕山仙露寺养膳……」
  又同书卷二一0绍兴十二年八月十日引王若仲北狩行录亦云「宗室自濮王仲理以下别居仙露僧舍。」呻吟语:宗室濮王仲理等一千八百余人,仍留燕山仙露寺……」似作「仙露」是。

  ▲六年七月,迁通塞州。十二月,迁韩州,存男、妇九百余人。

  △呻吟语:建炎二年七月:「谋泄,疑及二帝,又请北行,并迁宗室至通塞州,去燕京一千五百里。」是年「十月二十六日,虏徙二帝、诸王、驸马、内侍、宫眷于韩州。」又云诸宗室,「及是,转辗流徙,存者九百余人,虏酋令徙韩州,给田四十五顷,种莳自给。」

  ▲八年七月,迁咸州,四郡王别从昏德行。

  △呻吟语:建炎四年「七月,又徙二帝于胡里改路五国城。舟行至东路,都统孛堇习古传虏主命,减去随从宗室仲瑅等五百人、内侍黎安国等三百人,流离咸州道中。惟和义郡王有奕,永宁郡王有恭,燕王府节使有章、有亮,越王府节使有忠。有德六人从。」

  ▲九年十一月,存五百余人,迁上京,编充兵役,婢媪守把宫院。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九年「十一月己未,迁赵氏疏属于上京。」
  呻吟语:绍兴元年「十一月,虏迁咸州道中近支宗室仲恭、仲瑥五百余人至上京。」

  ▲二起:昏德妻韦氏,相国、建安两子,郓、康两王妻妾,富金、嬛嬛两帝姬,郓、康两王女,共三十五人,真珠大王设野母 【 粘没喝长子、】 盖天大王赛里 【 名宗贤、】 千户国禄、千户阿替计押解。
  天会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自寿圣院刘家寺皇子寨起程,五月二十三日入上京洗衣院。

  △青宫译语:「天会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午,国相左副元帅 【 名粘没罕、】 皇子右副元帅 【 名斡离不】 命成棣随珍珠大王 【 名设野马,国相长子、】 千户国禄、千户阿替纪押宋韦妃 【 康王之母,】 邢妃 【 康王之妻,】 朱妃 【 郓王之妻,】 富金、嬛嬛两帝姬 【 康王之妹,】 相国王 【 赵梴、】 建安王 【 赵■〈木英〉】 等先至上京……」五月「二十三日抵上京,仍宿毳帐。」

  ▲三起:重昏妻妾、珠珠帝姬、柔嘉公主,共三十七人,宝山大王斜保 【 粘没喝次子、】 盖天大王赛里押解。
  天会五年四月初一日,自斋宫起程,十八日抵燕山,居愍忠祠。十月,与昏德会。

  △南征录汇:天会五年「四月一日,国相退师,分五起,宝山大王押朱后一起,固新押贡女三千人二起……」
  呻吟语:靖康二年「四月朔,宿胙城界,朱后车亦至,斡离不令与韦后同行,护送者粘罕次子宝山大王,宫女三千,别有虏酋固新严兵押送。」又云:「闻朱后以下三十余人四月十八日到此,居愍忠祠。韦后以下二十余人同日过此,即赴上京……」又云:「七月初十日,靖康帝、祁王太子至自云中,馆愍忠祠。」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赵子砥燕云录:「七月初,渊圣至自云中,驻跸燕山愍忠寺,朱皇后、太子祁王、三郡王,圣眷同处,侍帝侧,金人供奉如道君之礼。二圣两寺居处,七月上旬,于昊天寺相见……」按「十月与昏德会」云云,疑「十」是「七」字之误。

  ▲四起:昏德公,燕、越、郓、肃、景、济、益、莘、徐、沂、和、信十一王,安康、广平二郡王,瀛、嘉、温、英、仪、昌、润、韩八国公,诸皇孙,驸马,昏德妻妾、奴婢共一千九百四十余人,万户额鲁观 【 名宗隽】 、左司萧庆、孛堇葛思美押解。
  天会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自斋宫及青城国相寨移至刘家寺皇子寨。二十九日起程,五月十三日抵燕山,居延寿寺。十月,迁中京,居相国院。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二年三月「丁巳,金人胁上皇北行。」按是月辛卯朔,丁巳为二十七日,此日上皇离斋宫至刘家寺。
  呻吟语:「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黎明,太上启跸,共车八百六十余两,发自刘家寺。」四月「三十日,斡酋令太上、郑后、贡女三起先行,五月十三日抵燕山。计程五百三十里。」十八日,「斡酋请太上看球射,旋送太上、郑后以下九百余人馆延寿寺,供张甚厚。」「虏以康王兵盛,又请二帝北徙,九月十三日出燕山东门……十月十八日抵中京,计程九百五十里。地即霫郡古奚国 【 改大定府,】 在燕山北,馆于相国院,故契丹相国第。」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五年「冬十月……宋二帝自燕徙居于中京。」

  ▲六年八月,迁上京,居元帅甲第。十二月,迁韩州。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六年七月,「以宋二庶人赴上京。」八月「丁丑,以宋二庶人素服见太祖庙,遂入见于干元殿。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十月「戊寅,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韩州。」
  呻吟语:天会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帝抵上京行幄。」「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帝抵韩州,和王薨于途。」

  ▲八年七月,迁五国城。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八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鹘里改路。」
  呻吟语:建炎四年「七月,又徙二帝于胡里改路五国城。」

  ▲五起:帝姬、王妃等一百有三人,侍女一百四十二人,二皇子元帅斡离不 【 名宗望】 押解。
  天会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自刘家寺皇子寨寿圣院起程,五月十九日抵燕山,居皇子寨府。

  △南征录汇:「三鼓起程,分作七军,从官、赀重在二军,太上、诸王、驸马在三军,郑后宫属在四军,王妃、帝姬在五军,额鲁观、萧庆为都押使,车八百六十辆 【 见札记、闲谈、随笔。】 」按「三鼓」上有大段脱文,然此「三鼓」在三月「二十八日」后,「四月一日」前,则必三月二十九日无疑。
  呻吟语:「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黎明,太上启跸,共车八百六十余两,发自刘家寺。夜宿封邱界,太上以下及虏酋毳帐二,布棚四十八为一围;郑后以下及虏酋萧庆毳帐三,布棚八十八为一围,皆有馆伴朝夕起居;帝姬以下及虏酋斡离不毳帐五,布棚十二为一围。」然则帝姬、郑后宫属与太上分军同行则明矣,可证诸帝姬等确三月二十九日于刘家寺北行。
  又同书:「五月初一日,真定万户宴斡酋,帝姬、王夫人等,坐骑以从,番人聚观如潮涌。屯驻四日,候诸军尽发,初五日起程,十七抵燕山……帝姬等馆帅府。此作「十九日抵燕山」,未知孰是。

  ▲六起:贡女三千一百八十人、诸色目三千四百十二人,右监军固新 【 即谷神,名布尹(按当作希尹)】 、左监军达赉 【 即挞懒,名昌】 押解。
  天会五年四月初一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五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实存贡女二千九百人,诸色目一千八百人,分其半至上京。

  △南征录汇:靖康二年「四月一日,国相退师,分作五起,宝山大王押朱后一起,固新押贡女三千人二起,达赉押工役三千家三起,高庆裔押少主四起,从河东路进发 【 见秘录。】 」
  呻吟语:靖康二年五月「十九日……闻贡女三千人、吏役三千家,器物二千五十车,是日始至,点验后,半解上京,半充分赏……」按此作「五月十九」,不作「五月二十七」,未知孰是。
  ▲七起:重昏侯、太子、祁王、缨络帝姬及从官十二人、侍女一百四十四人,国相元帅粘没喝 【 即粘罕,名宗翰、】 右司高庆裔、都统余覩 【 即伊都】 押解。

  天会五年四月一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六月二日抵云中,七月初十日,还燕山,与昏德会。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二年「夏四月康申朔……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
  呻吟语:靖康二年「七月初十日,靖康帝、祁王、太子至自云中,馆愍忠祠。」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赵子砥燕云录:「二圣之北狩也,道君由滑、浚至燕山,渊圣由淮阳至云中……七月初,渊圣至自云中,驻跸燕山愍忠寺……二圣两寺居处,七月上旬,于昊天寺相见……」

  ○宫眷

  ▲昏德公赵佶,宋为道宗。

  △宋史卷一九徽宗纪:徽宗「讳佶,神宗第十一子也。」
  又同书卷二二徽宗纪: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诏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帝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龙德宫……」
  按金史卷三太宗纪,「昏德公」乃天会六年八月金人于太祖庙献俘之后所降封,此处「昏德」云云,似作者追记时所用,此时尚无此名。

  ▲二月初七日入斋宫。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二年二月「丁卯,金人要上皇如青城。」按是月辛酉朔,丁卯乃七日。

  ▲三月二十八日,封天水郡王。

  △南征录汇: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黎明,宋太上等抵刘家寨,国相驰马至云,有诏,见立张邦昌为楚帝。古无不亡之国,想宜领会。赵佶与太祖皇帝先立盟好,今知悔祸,可封为天水郡王,赵桓可封为天水郡公。妻子相随,服饰不改,用示厚恩。」按金史卷四熙宗纪,「天水郡王」、「天水郡公」之封,乃在皇统元年。然以理考之,金人既废赵氏,另立张邦昌,则必有降封之事,或皇统乃复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