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楼子

  一兔走街,万夫争之,由未定也。积兔满市,过者不顾,非不欲兔,分已定矣,虽鄙人不争。故治国存乎定分而已。
  河上公序言:“周道既衰,老子疾时王之不为政,故著《道德经》二篇,西入流沙。至魏晋之间,询诸大方,复失老子之旨,乃以无为为宗,背礼违教,伤风败俗,至今相传,犹未祛其惑。皇甫士安云:世人见其书云“谷神不死,是谓元牝”,故好事者遂假托老子以谈神仙。老子虽存道德、尚清虚,然博贯古今,垂文述而之篇,及礼传所载,孔子慕焉是也。而今人学者,乃欲弃礼学,绝仁义,云独任清虚,可以致治,其违老子亲行之言。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古人之风也。修天爵以取人爵,获人爵而弃天爵,末俗之风也。古人之风,夫子所以昌言。末俗之风,孟子所以扼腕。然而古人之学者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章句,迟于通变,质于心用。学者不能定礼乐之是非,辩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前言,抵掌多识。然而挹源知流,亦足可贵。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至如彖、系、风、雅,名、墨、农、刑,虎炳豹郁,彬彬君子,卜谈四始,李言七略,源流已详。今亦置而弗辨。潘安仁清绮若是,而评者止称情切,故知为文之难也。曹子建、陆士衡,皆文士也,观其辞致侧密,事语坚明,意匠有序,遗言无失。虽不以儒者命家,此亦悉通其义也。遍观文士,略尽知之。至于谢元晖,始见贫小,然而天才命世,过足以补尤。任彦升甲部阙如,才长笔翰,善辑流略,遂有龙门之名,斯亦一时之盛。夫今之俗,绅稚齿,闾巷小生,学以浮动为贵,用百家则多尚轻侧,涉经记则不通大旨。苟取成章,贵在悦目,龙首豕足,随时之义;牛头马髀,强相附会。事等张君之弧,徒观外泽;亦如南阳之里,难就穷检矣。射鱼指天,事徒勤而靡获;适郢首燕,马虽良而不到。夫挹酌道德,宪章前言者,君子所以行也。是故言顾行,行顾言。原宪云:“无财谓之贫,学道不行,谓之病。”末俗学徒,颇或异此。或假兹以为伎术,或狎之以为戏笑。若谓为伎术者,犁干眩人,皆伎术也。若以为戏笑者,少府斗获皆戏笑也。未闻强学自立,和乐慎礼,若此者也。口谈忠孝,色方在于过鸿;形服儒衣,心不则于德义。既弥乖于本行,实有长于浇风。一失其源,则其流已远,与其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畏君王,不累长上,不闻有司者,何其相反之甚。
  王仲任言:夫说一经者为儒生,博古今者为通人,上书奏事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篇章为鸿儒,若刘向扬雄之列是也。盖儒生转通人,通人为文人,文人转鸿儒也。
  子思云:尧身长十尺,眉乃八采;舜身长六尺,面颔无毛。禹汤文武及周公,或勤思劳体,或折臂望阳,或秃背偻,圣贤在德,岂在貌乎?
  按《周礼》:“筮人掌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解此不同。按杜子春云:“连山伏羲也,归藏黄帝也。”予曰按礼记曰:“我欲观殷道,得坤乾焉”,今归藏先坤后乾,则知是殷明矣。推归藏既是殷制,连山理是夏书。
  铭颂所称,兴公而已。夫披文相质,博约温润,吾闻斯语,未见其人。班固硕学,尚云赞颂相似,陆机钩深,犹称碑赋如一。《杨泉赋序曰》:“古人作赋者多矣,而独不赋蚕,乃为《蚕赋》,是何言与?楚兰陵荀况有《蚕赋》,近不见之,有文不如无述也。”
  黄金满笥,不以投龟;明珠径寸,岂劳弹雀。
   ●卷五 著书篇十
  《连山》三秩三十卷
  《金楼秘诀》一秩二十二卷
  《周易义疏》三秩三十卷
  《礼杂私记》五秩五十卷
  右四件,一百三十二卷,甲部
  《注前汉书》十二秩一百一十五卷
  《孝德传》三秩三十卷
  《忠臣传》三秩三十卷
  《丹阳尹传》一秩十卷
  《仙异传》一秩三卷
  《黄尔自序》一秩三卷
  《全德志》一秩一卷
  《怀旧志》一秩一卷
  《研神记》一秩一卷
  《晋仙传》一秩五卷
  《繁华传》一秩三卷
  右一十一件,二百一十一卷,乙部
  《孝子义疏》一秩十卷
  《玉韬》一秩十卷
  《贡职图》一秩一卷
  《语对》三秩三十卷
  《同姓同名录》一秩一卷
  《式苑》一秩三卷
  《荆南志》一秩二卷
  《江州记》一秩三卷
  《奇字》二秩二十卷
  《长州苑记》一秩三卷
  《玉子诀》一秩三卷
  《宝帐仙方》一秩三卷
  《食要》一秩十卷
  《辩林》二秩二十卷
  《药方》一秩十卷
  《补阙子》一秩十卷
  《谱》一秩十卷
  《梦书》一秩十卷
  右一十八件,一百六十卷,丙部
  《安成炀王集》一秩四卷
  《集》三秩三十卷
  《碑集》十秩百卷
  《诗英》一秩十卷
  右四件,一百四十四卷,丁部
  《内典博要》三秩三十卷
  已上六百七十七卷
  夫安亲扬名,陈乎三德;立身行道,备乎六行。孝无优劣,能使甘泉自涌,邻火不焚,地出兼金,天降神女,腾の自扌夔,啸虎还仁,陈黄雀之祥,禽兼赤石之瑞,孟仁之笋出林,中华之梓生屋,感通之至良可称。
  余中年承乏,摄牧神州,戚里英贤,南冠俊髦。车如流水,俱踵许掾之门;人同连璧,咸登乐尹之馆。
  老聃贵弱,孔子贵仕,陈骈贵齐,杨朱贵己,而终为令德。
  春风秋月,赏心乐事。净竹节之船,驱桂条之马。
  洛城之前,犹有甄侯之馆。
  孝德传序曰:“夫天经地义,圣人不加。原始要终,莫逾孝道,能使甘泉自涌,邻火不焚,地出黄金,天降神女,感通之至,良有可称。”
  《上〈忠臣传〉表》曰:“资父事君,实曰严敬。求忠出孝,义兼臣子。是以冬温夏冫青,尽事君之节;进思将美,怀出奉之义。羲轩改物,殷周受命,三能十乱,九棘五臣,靡不夙夜在公,忠为令德。若使缙云得姓之子,姬昌鲁卫之臣。是知礼合君亲,孝忠一体,性与率由,因心致极。臣连华霄汉,凭晖日月。三握再吐,夙奉紫庭之慈;春诗秋礼,早蒙丹之训。宣帝褒德麟阁,画充国之形;显宗念功云台,图仲华之象。”
  《〈忠臣传〉序》曰:“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之人之大宝曰位。因生所以尽孝,因位所以立忠。事君事父,资敬之礼宁异;为臣为子,率由之道斯一。忠为令德,窃所景行。且孝子列女逸民,咸有列传,至于忠臣,曾无述制。今将发箧陈书,备加讨论。”
  《忠臣传 谏争篇序》曰:“富贵宠荣,人所不能忘也;刑戮流放,人所不能甘也。而士有冒雷庭,犯颜色,吐一言终,知自投鼎镬,取离刀锯,而曾不避者,其故何也?盖伤茫茫禹迹,毁于一朝;赫赫宗周,灭成禾黍。何者?百世之后,王化渐颓,钦若之信既尽,解网之仁已泯,徒以继体所及,守器攸归。出则清警传路,处则凭玉负。事无暂舛,意有必从,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况惑褒人之巧笑,迷阳阿之妙舞,重之以刳,用之以逋逃。亦有倾天灭地,污宫潴社之罪;拔本塞源,裂冠毁冕之衅。于是策名委质,守死不二之臣,以刚肠疾恶之心,确乎贞一之性,不忍见霜露糜鹿,栖于宫寝;麦穗黍离,被于宗庙。故沥血抽诚,披胸见款,焦烂于危年,甘灭亡于昔日,冀桐宫有反道之明,望夷无不言之恨,而九重悬远,百雉严绝,丹心莫亮,白刃先指,见之者掩目,闻之者伤心。然后鸣条有不收之魂,商郊致白旗之戮。”
  《忠臣传 死节篇序》曰:“自非识君臣之大体,鉴生死之宏分,何以能灭七尺之躯,殉一顾之感。然平路康衢,从容之道进;危涂险径,忠贞之节兴。登平路者易为功,涉险途者难为力。从容之用,世不乏人;忠贞之概,时难屡有。”
  《〈丹阳尹传〉序》曰:“传曰大夫受郡,《汉书》曰:‘尹者,正也。’及其用人,实难斯授。广汉和颜接下,子高自辅经术。孙宝行严霜之诛,袁宏留冬日之爱。自二京板荡,五马南渡,固乃上烛天文,下应地理,尔其地势可得而言。东以赤山为成皋,南以长淮为伊洛,北以钟山为华阜,西以大江为黄河,既变淮海为神州,亦即丹阳为京尹。虽得人之盛,颇愧前贤;而眄遇之深,多用宰辅。皇上受图负,宝历惟新,制礼以告成功,作乐以彰治定,岂直四三皇五六帝,孕夏陶周而已哉?若夫位以德叙,德以位成,每念忝莅京河,兹焉四载,以入安石之门,思勤王之政,坐真长之室,想清谈之风。求瘼余晨,颇多暇景,今辍采英贤,为《丹阳尹传》。”
  《全德志序》曰:“老子言全德归厚,庄周云全德不刑,吕览称全德之人,故以全德创其名也。此志隆大夫为首。伊人有学有辩,不夭不贫,宝剑在前,鼓瑟从后,连环炙果,雍容卒岁,驷马高车,优游宴喜。既令公侯踞掌,复使要荒蹶角,入室生光,岂非盛矣。若乃河宗九策,事等神钩;阳雍双璧,理归元感。南阳樊重,高阁连云;北海公沙,门人成市。咨此八龙,各传一艺;夹河两郡,家有万石。人生行乐,止足为先。但使樽酒不空,坐客恒满,宁与孟尝闻琴,承睫泪下;中山听乐,悲不自禁同年而语也。
  《全德志论》曰:“物我俱忘,无贬廊庙之器;动寂同遣,何累经纶之才。虽坐三槐,不妨家有三径;但接五侯,不妨门垂五柳。使良园广宅,面水带山。饶甘果而足花卉,葆筠篁而玩鱼鸟。九月肃霜,时飨田;三春捧茧,乍酬蚕妾。酌斗酒而歌南山,烹羔豚而擎西缶,或出或处,并以全身为贵;优之游之,咸以忘怀自逸。若此众君子,可谓得之矣。
  《怀旧志序》曰:“吾自北守琅台,东探禹穴,观涛广陵,面金汤之设险,方舟宛委;眺玉笥之干霄,临水登山。命俦啸侣,中年承乏,摄牧神州,戚里英贤,南冠髦俊,荫真长之弱柳。观茂宏之舞鹤,清酒继进,甘果徐行,长安群公,为其延誉,扶风长者,刷其羽毛。于是驻伏熊,回驷命邹湛;召王祥。余顾而言曰:斯乐难常,诚有之矣。日月不居,零露相半,素车白马,往矣不追;春华秋实,怀哉何已。独轸魂交,情深宿草。故备书爵里,陈怀旧焉。
  《职贡图序》曰:“窃闻职方氏掌天下之图,四夷八蛮,七闽九貉,其所由来久矣。汉氏以来,南羌旅距,西域凭陵,创金城,开玉关,绝夜郎,讨日逐。睹犀甲则建朱崖,闻葡萄则通大宛,以德怀远,异乎是哉。皇帝君临天下之四十载,垂衣裳而赖兆民,坐岩廊而彰万国。梯山航海,交臂屈膝,占云望日,重译至焉。自塞以西,万八千里,路之狭者,尺有六寸。高山寻云,深谷绝景,雪无冬夏,白云而共色;冰无早晚,与素石而俱贞。逾空桑而历昆吾,度青邱而跨丹穴。炎风弱水,不革其心;身热头痛,不改其节。故以明珠翠羽之珍,细而弗有;龙文汗血之骥,却而不乘。尼丘乃圣,犹有图人之法;晋帝君临,实闻乐贤之象。甘泉写阏氏之形,后宫玩单于之图,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款关蹶角,沿溯荆门,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职贡图云尔。
   ●卷五 捷对篇十一
  夫三端为贵,舌端在焉。四科取士,言语为一。虽谍谍利口,致戒啬夫,便便为嘲,且闻谑浪。聊复记言,以观捷封。
  晋武帝受禅,探得一字,朝士失色。裴楷对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宋文帝尝与群臣泛天渊池,帝垂纶而钓,回旋良久,竟不得鱼。王景文乃越席曰:“臣以为垂纶者清,故不获贪饵。”此并风流间胜,实为美矣。
  卢志问陆士衡:“陆抗陆逊是卿何物?”答曰:“如卿于卢卢毓相似。”
  陈大武该问钟毓曰:“皋陶何如人?”对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也。”
  崔正熊诣郡,郡将姓陈,问正熊曰:“君去崔杼几世?”答曰:“正熊之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也。”
  安成公何勖与殷元喜共食,元喜即淳之子也,勖曰:“益殷莼羹。”元喜徐举头曰:“何无忌讳?”勖乃无忌子。
  刘悛劝谢瀹酒曰:“谢庄儿不得道,不能饮。”对曰:“苟得其人,自可沈湎。”悛乃沔之子。
  魏文帝受禅,郭淮晚到,帝曰:“防风后至,便行大戮。”对曰:“五帝教民以德,夏后始用刑书。臣在唐虞之世,知免防风之戮。”
  宋武帝登霸陵,乃眺西京,使傅亮等各咏古诗名句。亮诵王仲宣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杨子州年七岁甚聪慧,孔永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有杨梅。永指示儿曰:“此真君家果。”儿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刘道真常与一人,共素拌草中食,见一妪将二儿过,并青衣,调之曰:“青羊将二羔。”妪答曰:“两猪共一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