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通俗编
通俗编
兎园册子
〔五代史刘岳传〕冯道本田家。朝士多笑其陋。旦入朝。任赞、刘岳在其后。道行数反顾。赞问岳何为。岳曰。遗下兎园册耳。兎园册者。郷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道闻之大怒。〔按〕类书言。梁孝王圃名兎园。王卒。帝以园令民耕种。籍其租以供祭祀。其簿籍皆俚语。故郷俗所诵云兎园册子。此文未知何出。晁公武读书志云。兎园册十卷。唐虞世南撰。纂古今事为四十八门。皆偶丽之语。至五代时。行于民间村塾。以授学童。故有遗下兎园册之诮。
日记故事
〔小学引杨文公家训〕童稚日记故事。不拘古今。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叔敖阴徳。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暁此道理。〔按〕今村塾间即纂黄香等事为一书。取用杨文公言。题曰日记故事。
八股
〔日知録〕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格。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亦然。毎四股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其两对题。两扇立格。则毎扇之中。各有四股。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千字文
〔南史周兴嗣传〕帝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为文。奏帝称善。〔按〕字为羲之所书。而玉溪淸话云。梁武帝得锺[(谣-言)+系]破碑。爱其书。命周兴嗣次韵成文。尚书故实亦云。武帝命殷铁石于锺王书搨千字。召周兴嗣韵之。一日缀成。则其中兼有锺[(谣-言)+系]笔法。不谬也。时梁武帝。亦尝自制千文。南史沈旋传。旋子众。仕梁为太子舎人。武帝制千文诗。众为注解。是也。梁武时。先有为千字文者。齐书宗室传。南平王称子范奇才。使制千字文。其辞甚美。是也。梁武后。复有为千字文者。旧唐书袁朗传。朗制千字诗。当时以为盛作。是也。又隋时秦王俊。令潘徽为万字文。见北史徽传。
百家姓
〔玉照新志〕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盖赵乃本国姓。钱氏奉正朔。故以钱次之。孙之忠懿王之正妃。其次则南唐李氏。次句周、呉、郑、王。皆武肃而下嫔妃也。〔戒庵漫笔〕百家姓。单姓四百零八。复姓三十。近见有包括谜子诗。末题至正三年中。呉王仲端引百家姓。尽包成谜。其复姓乃有四十四。与今本不同。〔按〕陆放翁诗。自注。农家十月。乃遗子入学。所读杂事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则百家姓之有自宋前。无疑也。陈振孙书録解题、有千姓以进。传之天下。详杨升庵外集。
三字经
〔萧良有龙文鞭影〕里中熊氏。藏有大板三字经。明蜀人梁应井为之图。聊城傅光宅为之序。较坊刻多叙元明统系八句。乃知出于明人。究未知谁作也。明神宗居东宫时。曾读是书。〔按〕赵南星集有三字经注一卷。其叙宋以后。亦多出数句。而与鞭影所述不同。近人夏之翰序王伯厚小学绀珠曰。吾就塾时。读三言之文。不知谁氏作。[(辺-刀)<台]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或又曰。是书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字正叔。广东顺徳人也。论其世。则王与区倶不应叙及元明。别本衍出之句。必属明人意增。故是各不同耳。
神童诗
〔涌幢小品〕汪洙。字徳温。[(槿-木)+(都-者)]县人也。九歳善诗。上官闻而召见。时衣短褐以进。问曰。神童衫子何短耶。应声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世以其诗铨补成集训蒙。为汪神童诗。汪登元符三年进士。仕至观文殿大学士。谥文庄。〔按〕其前二三叶相传皆汪诗。其后则杂采他诗铨补。
千家诗
宋刘后村克庄。有〔分门纂类唐宋千家诗选〕。所録惟近体。而趣尚显易。本为初学设也。今村塾所谓千家诗者。上集七言絶八十余首。下集七言律四十余首。大半在后村选中。盖据其本增删之耳。故诗仅数十家。而仍以千家为名。下集缀明祖送杨文广征南之作。可知其增删之者。乃是明人。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尓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化知礼也。
〔叶盛水东日记〕宋学士晩年写此。必知所自。〔视允明猥谈〕此孔子上其父书也。上者上书。大人谓叔梁[纟+乞]。某圣人名。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尓。乙一通。言一身所化士如许。小生八九子佳。八九七十二也。言弟子三千中七十二人更佳。佳仁可知礼也。仁礼相为用。言七十二子善为仁。其于礼可知。〔按〕传灯録。或问陈尊宿如何是一代时教。陈曰。上大人丘乙己。五灯会元。郭功甫谒白云。云曰。夜来枕上作个山颂。谢功甫大儒。乃曰。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尓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公切疑。后闻小儿诵之。忽有省。据此。则知唐末先有此语。北宋时已为小儿诵矣。其文特取画简少。以便童蒙。无甚义理。祝会无稽。
卷八 武功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史记孔子世家〕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文东武西
〔史记孙叔通传〕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汉书尹翁归传〕田延年行县至平阳。召吏有文者东。有武者西。翁归曰。文武兼备。〔南齐书邱巨源传〕与袁粲书曰。仰观天纬。则左将而右相。俯察人序。则西武而东文。
文武兼才
〔隋书李雄传〕上谓雄曰。以卿兼文武才。今拟推诚相委。〔唐书裴行俭传〕帝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刀。而叛党禽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
勤王
〔左传僖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登坛拜将
〔史记淮阴侯传〕箫何言王欲拜信为大将。必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
福将
〔孙子〕将必择其福厚者。〔东轩杂録〕宋眞宗次[シ+(坛-土)]渊。虏骑未退。议守天雄军。魏公曰。智将不如福将。乃命王钦若。危坐七日而虏退。
将家子
〔晋书石勒载记〕大雅[(忖-寸)+音][(忖-寸)+音]。殊不似将家子。大雅、勒第二子也。〔五代史唐家人传〕明宗谓从荣曰。汝将家子。文章非素习。必不能工。又〔王维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完軆将军
见元〔秦简夫东堂老曲〕。
强将下。无弱兵
〔苏东坡集〕题连公壁曰。俗语云。强将下。无弱兵。眞可信。吾观连公之子孙。无一不好事者。此寺当日盛矣。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见〔史记孙子传〕。又〔信陵君传〕将在外。主令不受。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元曲〕马致远汉宫秋。尚仲贤单鞭夺槊。皆用此语。又郑廷玉楚昭公曲。要得千军易。偏求一将难。
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诗〕。
破军杀将
〔六韬论将篇〕兵士踰境。不出十日。必有破军杀将。〔战国策〕范雎曰。昔齐人伐楚。破军杀将。再辟千里。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呉越春秋〕范蠡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传〕广武君曰。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
军来将敌。水来土堰
见〔郑廷玉楚昭公剧〕。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见〔马致远汉宫秋剧〕。〔按〕晋书文帝纪。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乃此语所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黄石公上略〕引军识曰。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慈不主兵。义不主财
〔陈龙川集喩夏卿墓志〕昔孟子有取于为仁不富之论。而世俗之常言曰。慈不主兵。义不主财。其说遂以行。而闾巷之奸夫猾子。借是以成其家。虽见鄙于淸论。见绳于公法。终不为之变也。
按兵不动
〔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觇之。曰、其佐多贤也。简子按兵而不动。
杯酒解兵权
详〔宋史石守信传〕。
陪了夫人又折兵
见〔元人隔江鬪杂剧〕史志中未有其事。
兵贵神速
〔魏志郭嘉传〕太祖将袭袁尚。嘉言兵贵神速。
兵不厌诈
〔韩非子难编〕舅犯对晋文公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兵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行诡道
〔孙子始计篇〕兵者。诡道也。〔五灯会元〕有兵行诡道语。
短兵相接
〔史记季布传〕丁公逐窘高帝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汉书吾丘寿王传〕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短兵接则众者胜。〔后汉书光武帝纪〕贼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按〕三史倶未有相字。
草木皆兵
〔晋书苻坚载记〕坚登城望八公山。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苻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兵少乎。
父子兵
〔呉子治兵篇〕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按〕元人陈州粜米曲。厮杀无如父子兵。本于此。
骄兵
〔汉书〕魏相曰、恃国家之大。衿人庶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后汉书〕沮授对袁绍亦云。
千兵万马
〔南史陈庆之传〕洛中谣曰。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李徳裕文章论〕文章当如千兵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兵强马壮
〔捜神记〕房氏兵强马壮。难以获之。〔五代史安重荣传〕谓人曰。王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胜负兵家之常
〔史记宋世家〕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欤。〔唐书裴度传〕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出奇制胜
〔史记田单传〕兵以正合、以奇胜。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焉。
百战百胜
〔孙子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善之善者也。〔战国策〕魏太子申过宋外黄。徐子说以百战百胜之术。〔汉书韩信传〕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日而失之。〔刀剑録〕西凉李暠造珠碧刀。铭曰百胜。
谋定后战
〔唐书李光弼传〕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
挑战
〔左传宣十二年〕赵旃请挑战。弗许。〔晋语〕公令韩简挑战。〔呉语〕王孙雄曰。今夕必挑战。以广民心。〔虎韬临境篇〕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孙子行军篇〕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尉缭子攻权篇〕分险者、无战心。挑战者、无全气。〔史记张仪传〕兵勿如者。勿与挑战。〔汉书高帝纪〕即汉王欲挑战。注曰。挑徒了反。摘[女+尧]敌求战也。〔按〕史记正义。挑亦音田鸟反。唐王建赠李仆射诗。毎日城南空挑战。以仄声用。今或读平声。非。
鏖战
〔汉书霍去病传〕鏖皇兰下。师古注曰。鏖谓苦撃而多杀也。今俗犹谓打撃之甚者曰鏖。〔唐书王[(雄-隹)+羽]传〕引兵三千。与贼鏖战。〔范成大诗〕逡巡怯大敌。勇往决鏖战。
决雌雄
〔史记孟尝君传〕齐秦。雄雌之国也。势不可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秦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冯驩曰。如齐复用孟尝。则雌雄所在未可知。〔项羽纪〕项王顾与汉王决雌雄。
争锋
〔汉书张良传〕愼毋与楚争锋。〔呉王[シ+鼻]传〕呉楚兵甚鋭。难与争锋。
鬪来
〔汉书陈汤传〕城上人更招汉军曰鬪来。
鬪智不鬪力
〔史记项羽纪〕汉王谢项王曰。吾宁鬪智不鬪力。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见〔孙子始计篇〕。又〔六韬临境篇〕撃其不意。攻其无备。
算无遗策
〔晋书桓元传〕义军之事。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金史太祖纪赞〕数年之间。算无遗策。兵不留行。
先发制人
〔史记项羽纪〕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汉书〕作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隋书李密传〕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资治通鉴〕李密引兵法曰。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黄石公上略〕引军识云云。〔按〕老子已云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军识岂出老子前欤。
强中更有强中
见〔元人桃花女剧〕及杨愼〔黒池[王+巣]録〕。
先下手为强
〔北史元冑传〕周赵王谋害隋帝。帝不之知。冑勤帝速去。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矣。〔按〕先下手三字见此。缀以为强二字。见元谢金吾剧。
横行天下
〔史记伯夷传〕盗跖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北史高昂传〕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又〔孟子〕衡行于天下。音义曰。衡丁氏音横。
所向无敌
〔诸葛亮心书〕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撃物万全矣。
勍敌
〔左传僖二十二年〕宋子鱼曰。勍敌之人。隘而不列。二而始见。
舟中敌国
〔史记呉起传〕起对魏武侯曰。君不修徳。则舟中之人尽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