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读书止观录
读书止观录
倪文节公云:“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可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矣。”又云:“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读书者当作此观。吴生曰:此谓读书者不以利为利,以书为利也。
范质自从事未尝释卷。曰:“尝有异人言吾当大用,苟如星士言,无学术何以处之?”读书者当作此观。
沈攸之晚好典册,常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叶石林云:“后人但令不断书种,为乡党善人,足矣。若夫成否则天也。”读书者当作此观。
孙蔚家世积书,远近来读书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读书者当作此观。
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也。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读书者当作此观。
董遇挟经书,投闲习诵,人从学者,不肯教之。云:“先读百遍,而义自见。”栾城云:“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读书者当作此观。
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假求焉。齐王攸就人借书,手刊其谬,然后返之。读书者当作此观。
刘显时称“学府”,每共孔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伯喈坟索,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读书者当作此观。
苏子美客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酒一斗为率。密觇之,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椎击秦皇帝,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读书者当作此观。
黄涪翁云:“擘书覆瓿,裂史粘窗,谁不惜之!士厄穷途,陷落冤阱,闻者不怜,遇者不顾,听其死生。是贤纸上之字而仇腹中之文,哀哉!”读书者当作此观。
吴生曰:穷生寒士,自振不暇。安能及人?此为读书而冠进贤者发也。然今之驱高车,拥大盖者,谁非读书之人?力可顾盼成饰,咳唾为恩,而于素交贫识,反成掩面,又安望其闻即怜,遇而顾乎?三覆斯言,良可慨叹!
蔡君谟尝作小吴笺云:“李及知杭州日,市白集一部,乃为终身之恨。”郎基清慎无所营,尝曰:“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唯颇令人写书。樊宗孟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基答曰:“观过知仁,斯亦可矣。”读书者当作此观。
朱晦翁云:“汉吴恢欲杀青以写《汉书》。晁以道尝欲得《公》、《穀》传,遍求无之。后得一本,方传写得。今人连写也自厌憎,所以读书苟简。”读书者当作此观。
陈子兼云:“读窦、灌、田蚡传,想其使酒骂座,口语历历,如在目前。便是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读书者当作此观。
赵季仁谓罗景纶曰:“某生平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罗曰:“尽则安能?但身到处莫放过耳。”读书者当作是观。
颜之推云:“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肃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温公谓其子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计,然当知宝惜。今释子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虚,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质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读书者当作此观。
昔人嗜古书,上梯层崖,下缒穷渊,凡碑版锜釜之文,皆为搜而传之。薰以芸蕙,袭以缥缃,其典籍之癖如此。予也鄙,少秉攸好,颇藏异册,每欣然指谓子弟曰:“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吾性乐宾客而惮悔尤,庶几仗此,其可老而闭户乎!”乃于竹窗之下,抽忆旧闻,纂《读书十六观》,盖浮屠之修净土有《十六观经》而观止矣。华亭陈继儒撰。戊午冬尽吴应箕书。
●卷五
《清赏录》云:“昔人云,过名山如读异书,倦则数行,健则千里。言不论程途,以洞心快目而止。”读书者观此。
李琰之曰:“吾好读书,非求后日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读书者观此。
颜之推曰:“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又曰:“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于瞑目而无见也。”唐文宗《帝京篇序》云:“以万几之暇,游息艺文。追踪百王,驰心千载。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又曰:“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尝召学士于内殿,校量文章。苏子瞻以《论语解》寄文潞公云:“就使无取,亦足以见其穷不忘道。”吴美子曰:“读书须养得心事静帖帖地安稳快乐,以我为王书为役,方有入处。不然,驰骛于书与驰骛于声色、货利无差别。”读书者观此。
颜之推曰:“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业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所加;窃人之美,鬼神所责。”张洎素与徐铉厚善,因议事不协,遂绝。然手写铉文章,访求其札,藏之笥箧,甚于珍玩。读书者观此。
颜之推曰:“校定书籍,亦不容易。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徐锴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尝诣其家曰:“吾直寄此耳!”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朱晦庵答杨元范书曰:“字书音韵,是经中一事,先儒多不留意。然不知此处不理会,却枉费了无限乱说,牵补而卒不得其意,甚害事也。但恨早衰,无精力整顿耳。”读书者观此。
颜之推云:“《书》云‘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私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又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于书。”又曰:“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也。”皇甫子循曰:“世之肤浅不学则曰何必读书。鄙朴无闻,乃言耻为小技,是嫫母毁黛,丐儿销金也。”读书者观此。
《解颐新语》曰:“元微之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磨,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舒惨,山川胜概,风云气色,当花对酒,乐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患其心,悼怀昔游,凡所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读书者观此。
王微之曰:“读书每得一义,如获一真珠船。”陈仲醇曰;“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又曰:“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又曰:“读书要耐讹字,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读书者观此。
严沧浪曰:“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学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也。”读书者观此。
陆游《上执政书》曰:“每考观文词之变,见其雅正,如缨冠肃衽,如对王侯大人,得其奇怪,则脱帽大叫,如鱼龙之陈前,袅庐之方胜也。”读书者观此。
晏元献公平居书简及公家文牍,未尝费一纸,皆积以待书,虽封皮亦十百为沓。暇时,自持熨斗,贮火,如傍灸香匙亲熨之,以铁界尺镇案上。每读书得一事,则书一封皮,后批门类,授吏传录。读书者观此。
黄鲁直曰;“尺璧之阴,当以三分之一治公家,以其一读书,一为棋酒。公私皆办矣。”《梁谿漫志》曰:“老者更事既熟,见理自明。开卷之际,如行旧路而逢故人也。”读书者观此。
苏子容闻人说故事,必令检出处。司马君实闻人言新事,便抄录,且必记所言之人。故当时谓“古事莫语子容,新事莫告君实。”读书者观此。
孙莘老喜读书。晚年病目,乃择卒伍中识字稍解事者二人,使其子端取两汉、左氏诸书,授以句读,暝目危坐,命二人更读于旁。终一策则易一人,饮之酒使退。卒亦自喜,不为难。读书者观此。
《太平清话》云:“书画为柔翰,故开卷张册,从容为上。陶弘景借人书,随误治定。米襄阳借书画,亲为临摹,题跋、印记,装潢往往乱真,后并以真伪本同送归之。”陈仲醇曰:“虽游戏翰墨,雅有隐德。”读书者观此。
抱朴子曰:“积学如拾薪,见一芥焉,则掇之。”包彦平曰:“余惟杜门,一编自命。床上之书既尽,则借之族属亲知。凡有会心,欣然执笔。要之韵人墨客,林壑衡门,为政在是。闲录豪华谐谑之事,亦堪吾党击节也。书不云乎:‘日抄古书,饥以当肉,寒以当衣,孤寂以当朋友,殷忧以当琴瑟。’予有合焉。”陈眉公曰:“幽居之中,修竹名香,清福已具。如无福者,定生他想;更有福者,佐以读书。”江保若曰;“心无机事,案有好书,饱食晏眠,时清体健,此是上界真人。所以,法当知足。”读书者观此。
陈仲醇读书,准释氏《十六观经》,读书者喜观焉。善乎黄太史之言曰:“夫书患不能观耳,观则万卷非多,只字非寡。口耳尽丧,书于何有?”不佞读书者,今老矣,其何能观?徒弄柔翰于糠秕,味古人之糟粕已夫。观仲醇之所以观,而观吾之所为观,是故谓之《演读书十六观》,甬上屠本畯识。
贵池吴应箕书,时戊午腊月二十五日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