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卧木
叶广才为诸生。有异才。生平壮健无疾。至老不衰。将终前三月。即绝粒。日惟饮水一盂。颜面如故。一日。忽衣冠诣宗祠展拜。呼子宠公及族子见山交拜。拜毕。谓宠公曰。举木来。而父将往。宠公大惊。大人无恙。何得为此言。公怒。督之急。侍者曰。公谬言耳。姑听公。乃举木。木至。挥手而入。卧其中。戒勿敛。敛。苦我也。顷之。若将瞑者。已复张目顾宠公。有一偶句。而为我书之。句云。辟谷身轻。总把清高还造化。降生任重。尚惭忠孝谢君亲。语毕。溘然而逝。人皆异之。属纩时。指堂前燕巢。谓见山曰。汝晚无子。今岁当有子如此巢矣。子又且贵。未几。生台山先生。官至大学士少师。
刘罗陶仙游
刘伟。朝邑人。以乡举为文水令。擢御史。所至皆不严而治。纯孝盛德。好神仙。比疾病。命其子曰。即死。毋埋我。及死。其乡人有自远方还者。多从道中见之。寄问及其家。其子因不敢葬。其甥都御史韩公邦奇。为山西佥事。方视事。忽闻人持伟名纸入报。韩惊起。宪使张公琏间之。韩公云。舅氏死久。人传仙去。某未之信。今通名纸者即其人也。宪使问状。门者言。此人戴古毡笠。青绢袍。一童子扶之。肩布囊。立门外。遂命延入。从中道缓步而前。韩公遥识之。遽起迎候。于是同僚悉下阶揖入。起居无异平生。但简言。问之则对。坐定。手接茶而不饮。坐中亦莫敢先发言。韩公起。邀就旁室中相劳苦。答曰。久别。特远来视汝。语及家事。颇作悲叹之状。 【 尚未解脱。】 韩款留不可。即起别去。一僚曰。闻公已死。今何尚在。曰。我不死。汝则要死。别去。谓韩曰。汝弟邦靖。可令速归。出门。复携童子。飘然而去。不知所往。俄而此僚及邦靖相继死。刘氏闻之。发棺视。惟一履在焉。
旴江罗近溪先生卒于家。曾见台同亨。为工部侍郎。摄部事时。吏部郎刘直洲文卿。已得罗讣数月矣。忽一日。曾以直洲为罗乡人。与语曰。贵乡罗近溪健甚。前来就余谭。昨又来。皆竟日。议论风生。胜昔时。问其馆舍。不肯言。余未报候。子为余觅之。直洲骇愕不便对。归检家书。问僮仆自家来者。得其死问。甚详。次日。乃以实告。曾徧询。皆如之。深以为异。始知先生仙游去也。
陶石篑之兄与龄举南都。蜀礼部尚书李公长春实以谕德主试事。甲午。其子李生。自成都试还。盛气自得。中路。有道人迎马笑语。谓生勿妄念也。解元某子甲耳。生怒。捶之。道人曰。尔不识会稽陶与龄。而辱长者。生茫然不能省。然耳熟其名。怪其言。为舍而去。归以告尚书公。公叹曰。噫。是余门生。而编修君兄也。死矣。何为见之。及发榜。言皆符。于是两川皆传与龄实仙去。未曾死也。
山子道气
邢台梅傅。字符鼎。万历辛卯举人。知登封县。戊申大旱。祷之。久不应验。麦已枯。无所及。惟有荞麦尚可种。出俸。故劝民间收其种以待。梅一日祷。信步探幽。凡数里。忽遇溪边一隐士。揖曰。令君劳苦。雨关天行。非旦夕可速。梅曰。收荞以种可乎。隐士太息曰。可惜。可惜。向东北方一孤树下指曰。君欲活民。必须此物。梅急往视之。见平地长白菜一茎。肥大异常。亲拔而收之。隐士忽不见。烹之。香美异常。急令民间收菜子。自括私宅银章酒器与内人簪珥之属。市得数百斛。散各乡社。民间得者亦称是。又三日。率众诅龙潭。以激神怒。大雨如注。因令百姓菜、荞、并种。复大旱四十日。前苗尽槁。久之。忽霪雨无常。枯荞无一生者。而菜勃然重发。踰二尺。过常年数倍。民收菜。曝干充栋。得以卒岁。此事甚奇。诅龙之法。令力士绕潭。极口呼噪詈骂。潭中渐有波浪。以致云兴雨霈。而独无雷。梅凝坐不动曰。龙亦兽耳。今奉天子命治百姓。不雨均罪。终亦无他。梅生时。其父梦有冕而称山人者造其室。父曰。此儿有贵征。其称山人。必有道气。遂名曰山子。在登封。辑纂嵩书。驯雅有体裁。此大雅士。余与同生明盛之世。而不相识。心甚愧之。
一字散
傅仲良。洪武间。冬日。从如皋县回。时值大寒。见一人卧路傍。蓬跣蓝缕。寒颤不已。仲良悯之。携至家。爇以炉火。不就。与之食。亦不受。因令藉草而卧。天明。失所在矣。几上但留一纸。列药五十九品。仍书纸尾云。留此方治风疾。用以报汝。仲良依方制药。遇有风症者。治之辄效。名曰急风一字散。至今犹传。
开瞽
许某闽人。少治易。能文。藉邑弟子。中年病目。积十载。治不瘳。至丙戌而瞽。庚寅元日。室中忽作旃檀香气。自辰达戌。家人相讶。不知何祥。是夏。有客宿于逆旅。至舟次问渡。将走海上。其人癯而长。乌巾布袍。挟一囊。囊中双敝履耳。逆旅人颇疑怪其状。诘所由来。因与争言。客自言吴人。善为方。治诸病。至眼方。虽瞽可明。许生有所亲在侧。闻其言。驰报。因迎至。视之。曰。是当痊。许生曰。予为废人五年矣。诸医方无弗尝者。倾赀为费。且尽。然效如捕风。客且为司命。能还予瞳而生睛乎。乌头白。兔角。其若予何。贫无以为客费。敬谢客矣。客笑曰。效而不费何如。乃下拜。请处方。客为方。不执古书。间用诸奇贵药。家人出簪环购买。日夜捣治。药成。味极苦恶。许勉服之。客居逆旅间。日一过许。家人谨奉侍。为具酒肉。客不食。进饭一盂而已。客所衣蓝缕。然微视其内衣。皆精绮。着肤处。洁白如雪。当暑。不汗污。以此异之。因制葛袍鞵鞋以献。受而不用。许既服药。久之。觉上睫渐轻。眶中若空无物者。积二十七日。左目划然开。右亦渐豁。覩物如薄雾中。望见妻子走视。惊喜。客已至门曰。吾固知若今日瘥也。许率妻子罗拜。客曰。若今当为具劳我矣。然无更设。有豚鱼面可供也。许实无此物。俄而馈者至。皆如言。客是日饮食。殆兼五人馔。尽酒数斗。然不见醉饱之色。席间。取铜、铅、各一片。出袖中药。碧色。揉之如脂。几上微叩。烂然白金矣。因谓若取铜、铁、锡器来。尽可金也。吾当以此术授若。若能离家。予偕若游。许谢曰。生幸有薄田。颇具飦粥。盲人徼先生惠。复见天日。于愿足矣。不愿得秘术。亦不愿出游也。客笑颔之。乃授一册书。皆眼方。其用药神奇。与古方书不类。并杂方十余种。许拜受。客因曰。予将海上游。还更过若。于是遂去。不复见。许以其方试之。积千百人。随病轻重。无不立效。且老。然能篝灯作蝇头书。自谓目力比年少时更健。意客乃真仙。为主祀于室。动止必祝。颇着验。万历末年。许尚在。当访其名。实之。
仙桐道人
不知何许人。万历辛卯。游曹县定清寺。敝衣垢面。恒如醉狂。寺有枯梧一株。为僧所伐。止存朽根。道人手持木尺。作礼佛前。趺坐根上曰。此树由我再生。索水噀之。寺僧莫顾也。夜牛。闻道人歌曰。木有根兮根无枝。人有眼兮眼无珠。我来枯树活。我去人不识。人不识。真可惜。上天下地游八极。翻身跨起云间鹤。朗吟飞过蓬莱侧。昧旦起视。已失所在。越三日。枯树中顿发萌芽。逾月。枝叶扶疏。围大五六尺许。遂成茂树。县令钱达道勒石记之。士夫游览。多所题咏云。
仙椿
福州之壶江。在海上。多烈风。而白崖之巅。有椿一株。翠盖亭亭。榕叶槐身。经年无鸟迹。虽风作。不脱片叶。三年一结子。如红豆。一道士夜半出门。月明。见树顶霞裳羽衣者数人。随以鹤鹿盘旋。其上五色云。晖映远近。隐隐笙簧声。非人间所有。鸡初号。乃散。道士居武夷第七曲。年已九十余。余庚子过此。至其地。日将暝。投宿。道士已先知。令侍者延入。为语如此。且自述所寓。仙迹甚多。盖真有道者。
仙骨
侯钺。东阿县人。少年游古庙。见一髯翁步入。自称九华山人。执手曰。子必贵。再益一骨。必有通仙殊巧。揭胁衣。若有所内。微痛。久之乃平。遂能写人形神。尝一识面者。去之数十年。能默肖。举进士时。榜下三百人。钺皆识貌。为一小箧。画而志之。比再见。无不识者。钺尝请告。里居。一日行山间。羣盗劫以为质。钺使从者还。入城贷金帛自赎。而身与盗坐石上笑语。盗稍亲狎。进谓公行作吏。若遇吾辈。何以处之。钺曰。此在丰年。法必不贷。岁荒。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求旦夕活。奈何独罪公等。盗相顾叹息。罗拜而去。钺跨马吟啸返。乃图盗衣冠状貌。送吏。尽获诸境。钺后官至都御史。
回首神仙
英雄回首即神仙。此语要解得好。英雄只是一气字用事。回首则气平而心和。自乐其乐。便是神仙景界。非有所感慨。舍伯王卿相而从事于服食飞升也。
肉芝
孝丰南郊有宋姓者。治圃为业。忽一日。锄韭畦。丛草中。得物如婴孩掌。当腕截。锄口尚有血痕。宋骇异。持归。以为不祥。气遂索然不振。家渐替。俗传为祟。殊不考此物名肉芝。食之可登仙。
土饭
滋阳县大饥。众皆欲携老幼逃散。忽一羽士。星冠挂瓠剑过之。指一隙地曰。此下有土饭可食。忽不见。众骇之。掘地尺余。土皆碧绿色。微有谷气。饿者捧而吞之。腻如稠面。下咽甚适。众争啜至饱。一方数千人皆取给焉。地成坑。且数亩。深可二丈。独不蓄水。易岁。麦将熟。羽士忽至。俯地若有所拾。坑已满。再掘。仍沙土。不可食矣。余友庄复我为崇仁令。云县亦有此异。此皆出事理之外。或曰。仙人点土为饭。犹之乎点铁成金也。然金之所点。三千年后。犹能误人。饭之所济。救人死生之际。其功尤大。其德尤远。凡仙人必积功德而后可成。可久。若夫斋僧衬施。乃饶裕人装饰。好名图报。其意有在。恐不足为重轻也。
全真教
近日有全真教一门。从中又分南北二宗。青岩丛录云。昉于金。南宗先命。北宗先性。笔丛则云。始于宋南渡。皆本之吕岩。岩又传为二宗。而全真之名。立自王重阳。至于符箓科教。具有其书。正一之家。实掌其业。而今正一又有天师宗。分掌南北教事。江南龙虎、阁皁、茅山、三宗符箓又各不同。大抵道家之说。杂而多端。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箓。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自清净兼炼养。趋而服食。而符箓。最下则经典科教。盖黄冠以此逐食。常欲与释子抗衡。而其说较释氏。不能三之一。为世患蠹。未为甚巨。独服食、符箓、二家。其说本邪僻谬悠。而惑之者罹祸不浅。盖马端临之说如此。最为精当。 【 佛书窃取道家之精。道书效颦佛家之粗。】 今全真一教。大约是服食、符箓。又在二宗之下。余所见醒神翁者。其一也。若国初铁冠、冷谦、三丰之类。乃真仙。应大圣人出世。又不可例论。
醒神
其人壮伟坚悍。白须髯甚盛。自称一百六十岁。其徒讼言。为前威宁伯。学道不死。复出人间者。所至倾动。我湖茅鹿门先生。年近九十。人以地仙目之。先生亦自诧长生不死。家饶。诸子供养。极东南水陆之奉。座客常数十人。醒神慕而悦之。一日来赴。形貌既耸。机辨更豪。先生大喜。留之。欲礼为师。不可。曰。公是我辈以上人也。愈益喜。奉事若真仙。日夕大嚼。每一餐。列数十余盘。立尽。诸少年顿首趋风。称曰醒神翁。谬相传。能知休咎生死。以为锺离、吕洞宾、不是过也。余方外艰卧病。一友曰。见此翁。可立愈。不听。深为所笑。曰。无缘故尔。后其说无验。茅氏亦益怠。乃辞去。驻南京。夜行。跌伤腰而殒。追思当日景象。若以为太平奇遇、奇事。余独愦愦。若不闻不见。有某佥事。敬信甚笃。依方采药于武夷。食之几死。将抵任。问休咎。谕令服花金带速行。或以为不可。大声曰。此是本等。当更有进者。不数日。丽察典。归家卒。
符箓
其法盛于元魏寇谦之后。唐则明崇俨、叶法善、翟干佑。五代则谭紫霄。宋则萨守坚、王文卿等。而林灵素最显。科醮之说。始自杜光庭。宋世尤重其教。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南渡。白玉蟾辈亦尝为人奏章。今二业皆无显著者。独龙虎山张真人尚世袭。至我宪宗时。有李孜省、邓常恩、流为房中之术。世庙时。邵元节、陶典真、突起。压张真人之上。大抵符箓之说。自佛教业缘因果中流出。又窃佛经之绪余。作诸经忏。动人耳目取利。原非老子清净本指。乃寇谦之一出。魏大武缘之。尽毁寺剎。诛诸沙门殆尽。宋徽宗于林灵素亦如之。至改僧为德士。世宗时。焚佛骨至万二千余斤。佛之神通。能资方士窃弄。而不能保其居与骨。若诸弟子辈。此亦业报使然耶。
引儒释
神仙家必引儒释为重。胡元瑞笔丛中言之颇详。并老子化身名号。皆录于后。乃儒、释、未有引神仙者。此其分量可见。盖后世神仙之说。虽原本道家。实与道家异。至于服食章醮。而老子之道亡也久矣。夫阴阳五行。变化无穷。其初气运庞厚。团作一块。于人。为三皇。为五帝、三王。与诸名世大臣。于教。为孔子。为释迦。为老聃。衰周以后。气运渐薄。各各迸散。千奇万态。莫知底极。天地鬼神。不得自主。总难收拾。且为所使矣。
孔子为水精子。继周为素王。 【 纬书。】 一曰元宫上仙。 【 酉阳杂俎。】 一曰太极上真公。治九疑山。一曰广桑山真君。 【 太平广记。】 一曰儒童菩萨。下生世间。 【 造天地经。】 一曰净光童子。化身颜子。为月明儒童。 【 俱清净法行经。】 一曰明时晨侍郎。后为三天司直。 【 已见?言。后夏馥亦为明晨侍郎。见仙鉴。】 一曰与卜商皆修文郎。 【 见太平广记。后乐子长亦为此官。见仙鉴。】 仲由在唐为韩滉。 【 太平广记。】 施存在汉为壶公。 【 施存。亦仲尼门人。事见真诰及?言。然御览两引壶公。姓谢。名元。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