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尼山龙虎山
孔子以万世为上崇祀。世封不必言。其次则张真人。虽异教。与吾儒不可并。而延世并天地则同。非但天意。抑亦地灵。尼山龙虎山之秀。固天下第一风水也。又有异焉。成化五年。衍圣公孔弘绪坐罪当死。以大学士彭时救奏免桎梏。散行就理。黜为民。此二月间事。至四月。真人张元吉淫暴。坐罪凌迟。后免死谪戍。久之放为民。是何吉同而凶亦回合。且又同岁耶。
橛维樟锁
襄阳有万山。在上游。形家谓襄若筏。堤若维。万山。砥砫江流。则其橛也。山有寺。曰幽兰。经言道安铁佛夜游。因而布列圭峰。以讲经。栖宿其中。旦暮钟鼓。谓之固蹶严维。以壮形势。寺后改曰祯德。吴江城。当太湖之冲。旧有诗云。长桥为炼塔为樟。垂虹为锁锁吴江。有时塔倒长桥断。吴江依旧白茫茫。然其地与苏州诸山相联。浅时可褰裳。直至治平诸山。乃余所亲见者。
照天烛
范丞相致虚家居东田朝山。有石尖甚耸。夜每发光。名曰照天烛。时范族仕达满朝。后为堪舆所卖。凿去其顶。曾不踰时。悉褫职以归。
狸眠
杨万大。建安人。好恬静。结茅武夷。渔樵山水间。夜则悬灯独坐。弦琴咏诗以自娱。山下有津渡。一夕。有道士。黄冠玄服。貌甚伟。往武夷宫。暝不得济。扣门止宿。自后数往来。万大礼之。久而益勤。它日复来。谓曰。吾非世人也。今当归洞天。特来别汝。吾观汝所为。甚善。天必有以报之。汝老矣。其在后人乎。命舟。欲与偕去。万大始异之。既而戚然告曰。吾二亲丧。未卜窀穸。岂可去。道士曰。待汝襄大事。与汝偕往未晚。因与共舟。至瓯宁丰乐里。指示溪湾秀峯下曰。汝于某年月日奉父母柩于此。俟有白狸眠处。即葬所也。白狸起。即葬时也。万大俟期。奉柩至山中。果见白狸。如所言葬之。不逾年。而他处子孙闻其地饶衍。多来居之。因名其地曰杨墩。墓曰白狸。时年已九十有七。尝昼寝。梦前道士来迎曰。汝今家事毕。当与俱去。觉即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太师文敏公即其后也。
文敏殁后。谋刱祠堂。御史伍体驯、郡太守刘鈛。其门人也。谋于公之孙景通。以第东废廪与之。后有龃龉者请于朝。允之。至成化三年落成。距公殁二十四年矣。
天马山
叶少师台山居玉融东南六十里。其山自黄蘗东行三十里。突起高峯。曰大吉。又东逶迤三十里。为黄钟山。形如覆釜。更十里。三峯连络如编贝。曰三山。自三山折而南。五里许。有山秀而拔。曰福兴山。逆折而西。亦五里许。曰天马山。复自南而北。舒为横阜。如列屏然。其居负之。而面天马山。其中有石山?隆起。曰大石山。右曰凤迹山。左而下者曰铁台山。自大石山展而北突起。曰豪山。倚居之肩。天马山破裂如火焰。形家谓之廉贞。居人稍嫌之。少师将树而荟蔚焉。以告青鸟李生。生曰。君谬矣。君居所以佳。在此山也。树焉。将凶。其父老曰。然。往山尝树矣。树可材也。而乡无宁岁。后赭其树。遂无恙。于是罢。不敢复言树。而居之左有楼焉。李生复劝去之。少师曰。此青龙也。何伤。生曰。君但知青龙。而不知为劫方耳。遂徙其楼。
虾子
舒梓溪先生微时。馆于海昏界一湖泊人家。二年许。适其主为羣盗所诬。罄家产求脱。尚不能给。卖其妻以给。先生方岁暮解馆归。其夫妇相向泣。甚楚。即辞修仪并他生所致者尽与之。得免于难。先生既贫甚。其内子以先生归迟。不举火者二日。须馆金甚切。及归。恐室人徧责。不敢以捐金事告。内子见先生之归。为可恃。喜甚。而无所给。炊以进。先生愈益愧。忧见于色。内子慰劳之。扣得主人鬻妻之故。即问。鬻值几何。何不即捐馆金与之。使其夫妇如初。先生辄揖云。业已与之。今无以食贫。不敢与汝言也。于是两相称快。若身免之殃而去其累。了不知朝夕之计无复之也。内子乃持筐。出于屋旁涧中。漉虾子少许。归复持瓶。向邻家借酒。与先生酌之。时已夜。先生忽见一虾子甚大。出其两足。夹于盂外。因偶出声曰。虾子脚儿蹻。鬼即于门外续曰。状元定此宵。银环金锁锁。帘卷玉钩钩。先生与其内两相错愕焉。明日雪甚。先生出贷于知亲。仅足支数日。有形家者至其家。先生觉有异。事之谨。形家者感其恭。而怜其匮乏。乃问。先生有先人未葬者否。曰。正急此。恨贫无能葬也。术乃指其近郊某所语先生曰。此中有大地。尚无主。余周视数载矣。为美女梳妆形。前有银环金锁。珠帘玉钩。莫若乘急。余为君家卜之。乃为检其年月。又只在次日最利。先生暗喜其与鬼语合。而谢以匮。不能举棺。及封窆。术竟为画策。且出橐金资其事。而乘夜葬之。四邻无知者。不数年。先生廷试第一。彼形家者终无所踪迹。其乡人至今能道其轶事如此。
预卜佳地
公东塘先生。名家臣。临朐县人。隆庆戊辰进士、庶吉士编修。谪广平推官。升南户部主事。过里申转墓。至黄山下。谓子鼐曰。此佳地。殁而葬此可矣。鼐闻言怪之。既抵南。病作。鼐往迎。至徐州。见梦曰。吾不归矣。黄山葬地。无过赵氏北墙下。鼐大惊。起赴。公已卒滁州。盖即见梦之夕也。既寻得地。葬有日矣。即不知所言赵者何。鼐卧柩侧。梦一苍头驰告曰。阙前遇一石桥。奈何。相与往视之。俨然古冢。堂宇宏丽。朱扉四启。隙中见一灯荧然。已而朱扉开。灯爆有声。光大起如昼。北壁有铭。而阙其角。曰。宋贵主葬处也。生嘉佑至道间。一转为某官。再转为户部主事。推官云。旁有书四厨。剑四。皆银室。鼐拔剑舞。遂觉。觉而悟宋贵主之为赵氏也。越数日方葬。而甘泉出。芝草生。至万历辛丑。鼐成进士、庶吉士编修。今为侍郎。文行一时推重。余曾通书得(□赫)蹏。亦奇宝也。太史官不达。身后得吉地。昌其后。岂偶然哉。
墓水祸福
李景隆未停爵时。傍墓山口忽起一泉。冲其冢后。树木渐枯。不久祸作。幽废死。造弘治初。复有烂石横堕中流。正逆阻冲处。水遂分散。且墓傍前后。遍生髯松。不三四年。蓊然交荫。未几。求其五代孙璇。为南锦衣指挥使。嘉靖中绍绝封。进临淮侯。禄千石。
崇明三沙
地气盛则土增。如苏州崇明县在南海中。唐武德间涌二洲。号东西沙。宋时续涨姚刘沙。与东沙相接。建中靖国初。又涨一洲于西北。今谓之三沙。此则苏郡东方门户罗星也。
礼部井
穆庙时。关西马干庵自强。以大宗伯入相。后三十年绝响。司官止升太守。又以东封事。至空署逐。其余忤旨迁谪者尤多。江右范含虚谦。既为尚书。故精形家言。部有旧井已湮。复开新井。范熟翫良久。欣然曰。得之矣。辟旧塞新。必有奇验。果司官稳帖联擢京堂吏部。若督学。无复作知府者。而范乃暴卒。其以大宗伯即家入相者。归德沈龙江鲤、山阴朱金庭广。又数年。李九我庭机以左侍郎署印。孙鉴湖如游以尚书。皆大拜。可见堪舆未尝不验。特不验于起念之入耳。 【 又。于谷峯以旧宗伯召大拜。】
土龙
相传吉地有土龙之说。未之敢信。顾泾阳先生之宅。前对胶山。后枕斗山。龙自西来。宅左右介以水。气厚脉清。其尊公以贫士卜宅。生先生兄弟五人。皆魁梧俊爽。而先生与弟泾凡礼部。少以文章著名。晚节。先生以理学称重。最长泾白公为光禄丞。亦奇男子也。某年光禄于西偏掘土。土中有龙形。头角皆具。役人惊而剟之。其腻如脂。光禄闻。亟往止而掩之。则散夺无余矣。未几。光禄与先生皆卒。而东林之社遂被言者痛诋。天乎。人乎。地乎。亦关气数。其又何尤。
八卦献地
萧霁。唐宰相复之后。家庐陵。杨行密割据称吴王。用为武宁令。时县令握兵。故称将军。吴私茶禁严。过客袁八卦犯令当死。萧释之。乃献墨潭、石牛潭、为葬地。石狮潭以居。潭。今吉水螺陂是也。后之子孙贵盛。庐陵旧宅为萧将军祠。然则袁乃地仙。萧遇而释之。必有仁德得天。非偶然者。
坏土善祥
张弘范。滁人。建炎中。剧贼李成掠淮南。遗骼蔽野。张躬负畚锸埋瘗之。一夕。梦四人前告曰。某等避难死沦某所眢井中。人无知。今阖郡被公德。而某等独不得一坏土。幸公哀怜收之。觉视眢井。得骸瘗之。未几。复梦四人者前致谢。张居乡逡巡。怀仁乐善。人有病予药。死予棺。即贫不能婚姻予财。无吝。不乐仕。出监扬之柴墟镇。寻谢病免。乐其风土。家焉。将葬其父。有田叟迎立问曰。若非求地者耶。曰。然。因问之故。叟曰。余晨起田。见前溪两竖相扑。往观无覩。既还复然。已而更往。阒如也。是必善祥。子曷往试。乃见后山隐起绵亘。左右两溪。汇流其前。屈曲逝。卜之吉。遂以葬焉。他日。郡守赵善仁通堪舆家言。以其地肖浮牌。须水溢即应。未几。官浚濠堰下流。东堤潴水。会雨暴涨。水环墓。是岁。范子岩登第。范妻郑氏尤贤。常先意佐范施予。如不及。里屋有病不能自食者。为糜置门。俾自取。不问所从也。后岩为参政。至太子太师。推恩范如其官。少子嵩。力学知名。出作守。贵盛繁衍。人皆以为隐德报云。
不可求
风水可遇不可求。尚矣。看来天壤间大地。自正结都会外。如郡邑。如村落。其大家世族皆一一占定。占得者累代相传。即中衰必复兴。间有不尽然者。又当别论。非地之故也。余尝谓帝王之封建虽废。天之封建未尝废。要在修德以承之。所谓祈天永命者是也。如何是祈。决非祷禳之类。其有求而得者。亦是天意。乃善祈之验。祈字含蓄。求字浅露。先圣所以陋执鞭者。余求之三十余年。陋已甚矣。急急味祈字已晚。噫。谁非天乎。不若息心之为得也。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六

泰山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
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华山如峩冠道士振衣天末。嵩则眠龙而癯者也。盖天地磅礡之气。至中州开舒二室。室者。藏也。蜿蝘奇丽。横亘其中数十里。余老矣。尚须裹粮一尽其胜。
恒山为北岳。在大同府浑源州南二十里。唐以前皆于山所致祭。石晋割赂契丹。宋承其后。以白沟为界。遂祭于真定府阳曲县。文之曰。地有恒山飞来石。入国朝。未及厘正。北平迁都。则真定反在其南。弘治中。马钧阳疏请改祀浑源。礼部尚书倪岳覆寝。止建庙于恒山之下。万历十六年。巡抚胡来贡又申钧阳之说。礼部尚书罗万化覆如故。夫倪公最博洽。精于祀典。钧阳之言。确然可据。何以不行。岂以事非己出。且有所不足至然耶。事益久。玄武之神。终不得复正其典矣。
金山四围惟东面有石。石外有硬砂。三面皆悬空。泊舟无碍。即郭璞墓甚近。然中间隔水最深。 【 金山下江水深二十六丈。余闻京口水师人言之。】
相传其底如莲花单擎然。安得候江枯而亲阅之。嘉靖某年大风。江水翻于东。有见之。果如所记。
雁宕山。前世人所不见。即谢灵运好游亦未尝至。宋真宗时建玉清昭应宫。因采木深入穷山。此境始露于外。近年叶少师开福庐山。颇亦相称。盖皆藏于海边。一时人迹难到。非帝王卿相之力。又有世外遐踪。不能搜出也。
牛首山。延袤四十里。或曰。以形宛肖牛也。或曰。疏勒国有牛头山。佳丽相同。故名。华严经云。南牛首。北五台。俱文殊显化所。
建昌府西芙蓉山并鱼蜦山为云雨之府。天将雨则有白云冠峯顶。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唐诗云。风吹山带遥知雨。又曰。雾似山巾。盖指此。解者以为岚。非也。晴有岚。雨有雾。 【 天将雨。山顶出云。此常事。处处有之。】 风门山在丽水县西三十里。上有二穴。深邃。风从中出。每夜静月明。白气自山麓。上彻霄汉。
广州府西百二十里曰西樵山。高耸千仞。势若游龙。周回四十里。面皆内向。若莲花擎空。上有平陆。唐末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人遂以茶为生。诸名公都以自号自矜云。
漏陂
沂州有陂。周围百里。每春雨。鱼鳖生焉。至秋。水一夕悉陷。有声闻数十里。名为漏陂。村人具车乘竞拾鱼鳖。辇载而归。
泗源
即漏陂所溢也。陂在泗水县陪尾山之西。界接沂州。方陷时。水俱涸。其声如雷。故一名雷泽。山之下有泉林寺。左右出泉夹寺环之一匝。 【 余生平所见水泉。往往出于山之最高处。其水从何处来。殊不可解。】 寺右为山之西面。泗渊之泉出焉。初出分为四。故名。常有泽中器物流出。其状为石洞。洞门高二尺许。其水濆瀑沸腾。汇为池。折而西流。趵突之泉出焉。由洞门直泻。埒石窦而大。又流而西。玉波之泉出焉。为渠悠然长迈。其清见底。水中小石平布。日光射之。如绘如织。过寺之左。泉出乎地。或三或两。布如列星。各为一溪。更相灌注。大木千章。轮困离奇。凡三里。抵卞桥。古有卞县。姑蔑之水经于其间。上下数十里。泉石最奇。达于曲卓。径孔林北。西流至济南府东。分而西北。与沂水合。又西至泗水县城东。复合。其自曲阜分流。经孔林。复西南合于沂者。曰洙。实一水会诸泉入漕者也。 【 沂水之源有二。一出曲阜尼山之麓。在县东南六十里。合于洄。一出艾山。合于汶。】
汶源
汶水一出新泰县东四十里者。曰小汶河。合南师诸泉。西至泰安州。一出莱芜县之寨子村。纳海眼诸泉。一出原山之阳。纳水河诸泉。并会于泰安州。泰安之水出仙台竭至静村镇。合莱芜之汶。曰大汶。西南流受泮水。又西与新泰之小汶合。是为入济之汶。达于宁阳东平。逼于戴村坝。南流至汶上县城东北二十五里。受泺当诸泉。为鲁沟。又西南流城北二里。受蒲泊为草桥河。又十里为白马河。又二十里为鹅河。又十五里为黑马沟。至南旺。分注南北漕河。其曰洸水。乃汶之支流。自宁阳而分。会蛇眼诸泉。又西南流至济宁州。 【 汶水之源有七百余泉合成一水。见靳氏治河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