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洪武二年。应天、开封、临濠、太平、四府。滁、和、二州。城隍皆封王。正一品。各府封公。正二品。州为侯。正三品。县为伯。正四品。应天衮冕。十有二章。开封等五府州及各府九旒九章。州县七旒七章。王矣。公侯伯矣。仍递其品。章服各异。似不可晓。岂幽明各异。独加崇重与。
景惠殿
太医署中故有三皇小像。医令以便宜奉事。世庙从侍医之请。作景惠殿。令大臣春秋主祀事。殷棠川士儋为尚书。用侍郎王希烈议。上疏谓。三皇继天位极。而列医师之中。于礼不协。请撤祠。进历代医师于一堂。院使以少牢行礼。报可。
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塑像精巧如生。光武恂恂有儒者气象。余多雄武可畏。嘉靖中。虏患甚棘。修撰姚涞。题黜元世祖之祀。其言曰。虐浮于犬戎。狡深于刘石。贪剧于契丹。暴过于女直。给事中陈棐亦主此说。上疏坚请。且谓太祖存其像祀。乃开国诸文臣刘基等中元进士。受其豢养之恩。强假元以帝统。谬与元以帝祀。以掩其初仕元之失。又谓北虏方横。祀胡虏之君。何以禁胡虏之侵。看来元世祖大有好处。赵氏子孙不杀一人。旧臣多所录用。即文丞相逃真州。再就擒。延至数年。以星变方就僇。其余善政。种种可录。岂非狄夷之圣主与。太祖祀之帝王庙。又立庙于北平。岁时致祭。追顺帝之谥。封崇礼而归之。每曰朕元布衣。又曰朕父母为元百姓。受其养育。吁。此岂腐儒所能窥哉。二公弹不得太祖。便弹刘中丞。嗟乎。仕于元者。岂独一中丞。中丞亦何恋于元。而世宗方议礼。大有改革。又愤虏横。议行。所谓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尧庙规制
帝尧庙在平阳府汾水西。后徙于东南。唐显庆中。徙府城南。有地七百亩。屋四百间。中为文思殿。前为宾穆门。左祀老子。右祀楚霸王。后祀玉皇。总曰光泽宫。正统中。左布政石璞、郡守万观。以左右二祠不合经典。撤去之。左祀舜。右祀禹。易玉皇阁为执中阁。颜尧殿曰广运。门曰俊德、协和。舜殿曰重华。门曰玄德。禹殿曰文命。门曰祗德。增屋五十二。廊六十八。合为三圣庙。已更执中阁为殿。而于尧殿前为阁。颜曰光天。最为雄鬯。于是规制大备。冠于西垂。然前人祀老子。犹曰孔子尝问礼。西入流沙。不甚悖也。至霸王入秦。坑卒纵火。一猛悍武夫。而与老子分东西。且上配帝尧。不已甚乎。石公之改。正足洗千古之陋。方议兴工。一夕大风拔木。积庑下。皆栋梁材也。人咸神之。
孔庙
两京孔庙。各见志书中。万历二十八年。始易以琉璃。从司业傅新德之奏也。曲阜庙刱于鲁哀公十七年。汉、魏、唐、宋。代有修饰。至金皇统大定间。制乃大备。元凡三修。本朝洪武初。改建国学于鸡鸣山下。即六代乐游苑。故亦战场也。分为二东。则小教场。西则学基。学舍隙地。种菜。佐饮食之用。五年。文庙成。上视学释菜。七年诏司府州县卫学。通祀孔子。衍圣公赐诰。如一品法。颁大成乐器于天下。舞用八佾。永乐十四年。撤其旧而新之。以后累朝登极。遣官致祭。成化中。加笾豆十二重。建正殿。恢为九间。缕阁门庑皆廓其制。弘治十二年庙灾。学士李杰祭告。发帑金十五万。守臣重修。十七年告成。大学士李东阳致祭。庚子春。余得恭谒。檐下皆盘龙云花石柱。壮丽精致。目所未见。入庙。清肃壮严。远非佛宫可儗。相传费至三十万。万历己卯。抚臣赵贤重修。甲午。抚按郑汝璧、连标等。复开瓮城重门。以辟神路。
祭用常服
历代忠臣庙皆府尹致祭。凡祭必用祭服。独此用常服。想当时请旨未下。府官草草行事。遂以为例。今当改正者。
不领祠祭
京师诸祭皆领于祠祭。惟坝上马房别自建祠。以元旦冬至圣节。遣内侍主祭。光禄寺具品物。不领于祠官。
许庙祭田
许远。字令威。世居盐官洛溪里。许之后有名忠者。藏其谱。今见存。并新其庙额。祭银八两。后减三之二。及括祭田。故所优以轻折者。并罢去之。万历十二年。忠诉于县令陈某。为请于两台。得复。
蟂矶
芜湖江心有矶。矶上有祠。祠孙夫人。曰蟂矶。甚有神灵。孙夫人至此矶。闻先主崩摧。哭自沉。又曰。孙、刘、有却。夫人归吴。舟檥矶下。不忍见仲谋。遂圽于此。夫人真烈丈夫也。蜀既不传。吴亦遂讳。宜其为神。血食万世。郭青螺榷芜税。并塑先主像。改曰蜀望台。
萨法官
建阳县横山王庙甚灵验。递岁乡人祭赛。必用童男女。否则疫厉随起。宋绍兴间。萨守坚入闽至建阳。是夜。横山王托梦朱文公曰。庙久为蟒蛇所踞。递年祭祀。渠实享之。今萨法官欲罪我而重谴之。檄惠先生一言为救。文公梦中问之曰。法官安在。曰。寓关王庙施药。次日往庙中。果有一道士。诘其姓名。曰萨某也。文公具白其事。萨曰。先生说关节耶。姑免究。比归。则庙已烬矣。惟有一大圆石镇其中。今人呼为飞来石。是夜文公又梦曰。业蒙救矣。亡以为谢。此去护国寺。风气甚聚。可为宅兆。君其世世获福。宜急图之。后文公议建学其间。即今学基是也。
苻神
苻坚死于新平佛寺。见梦于寺主摩诃曰。改为吾宫。则已。不则尽杀居者。果死疫相继。因共改寺为庙。遂无复疾疫。正月二日。民竞祠以太牢。号曰苻家神。
飞天神
嘉州开元观。后周所创。本名弘明观。隋大业末。方建大殿。殿西塑飞天神王像。坐高二丈余。坐二鬼之上。初。道士吕元藻数夕梦神从空直入。其形接天。遂为此像。隋末多事。不果就。然灵应则多矣。太和中。杜元颖镇成都。时南诏侵沐源川。分道而来。掩哉不备。欲取嘉州。去州四十里。寇忽大惊奔溃。州境稍安。有得夷人觇候者。乃言。本欲径取嘉州。忽旗帜徧山。兵士罗立。有三五人。金甲持斧。长二三丈。声如雷霆。坐二鬼之上。麾兵士直进。蛮遂惊溃而去。是日。蛮酋死者三人。始知为飞天神阴兵也。自是郡中祈祷无虚日。有人将下峡。乞福于神。瞿塘水泛。波涛甚恶。同行之舟皆损失。其人甚惧。见神人立于岸。如飞天之状。使二鬼入水扶舟。舟得无恙。开元观之名益着。观在层冈之上。下眺城邑。俯视江山。二水回滢。众峯环抱。为郡中之胜。旧有高阁临崖。祟楼切汉。制度宏巧。远近称之。久而摧坏。官收其材用之。余者为马厩。有门扉。制古。且坚。无丝毫朽蠹。置之木栈之旁。既而有光。炯然可鉴。以其为怪。弃而不用。迁于紫极宫玄元殿内。有小赤蛇蟠缀门棂之上。累日不去。涉旬之外。不知所之。
锺葵
钟馗之义。笔丛言之最详。且不止尧锺葵而已。隋时又有乔锺葵为大将军。大约辟邪之神。隋唐以前。往往取佛僧鬼神为名。葵、馗、音同。杂出。俗画钟馗戴软角巾。便有开元进士之说。
猿仙神
韩苑洛为浙江佥事。王镇守谮之。被逮。时山东鲁桥有庙曰猿仙神者。能预言人祸福。官校孙百户等谒神。且布施。神一见。即曰。汝辈非拿韩佥事者乎。众曰。诺。神曰。韩大好官、好人。浙江民以青天呼之。王镇守无天理也。我近日来自京。科道部寺。无一人不惜其枉。世界如翻饼。时当不久。此人异日当大用。尔辈可小心待之。众应曰。不敢。神怒曰。张某狡猾无状。不念尔六岁鳖膊子儿乎。张股栗叩头。盖张年六十余始得是儿。项短。而遇韩无礼。故神言之。张大惊。挟其曹致贺。自是待韩愈恭。而张某尤甚。
霍庙池冰
御史阎睿行边。经祈连。暮宿山下。夜分闻金鼓声。比晓。雪满地。询诸左右。曰。山径冰滑。霏雪。马不可度。山后有霍将军庙。入庙祀之。庙下有池出冰。若榴梨瓜果状。众咸奇之。
舞阳侯
樊哙。原武康县人。从母李。嫁于沛。遂为沛人。今县有舞阳侯庙。甚灵应。
卫公生日
安吉州李卫公庙。初在孝丰玉磬山阳上方寺前。宋干元年间。风雨暴作。庙移于山之东。即今址也。熙宁甲寅。陨石于庙之东。嘉定己卯。陨石于右庑下。元泰定乙丑。陨于左偏。栋宇像设。一无所损。若避之者。成化辛丑。复陨于后殿。损桷之楣。弘治初。岁大旱。邑令轝神祷雨。雨随舆至。须臾沾渥。癸亥夏。旱且酷热。祷于神。神额有汗如珠。拭之复汗。雨亦随应。初神微时。射猎霍山。投宿朱门。遂有乘龙行雨之事。则神之灵异。其来也远矣。每八月十八日。相传谓公生日。众先期醵金。寘酒酣宴。演扮先代人物。鼓吹歌唱之声。昼夜不绝。谓之李王会。
河神
金龙大王。姓谢。名绪。晋太傅安裔。金兵方炽。神以戚畹。愤不乐仕。隐金龙山椒。筑望云亭自娱。咸淳中。浙大饥。损家赀。饭馁人。所全活甚众。元兵入临安。掳太后、少主去。义不臣虏。赴江死。尸僵不坏。乡人义而瘗之祖庙侧。大明兵起。神示梦。当佑圣主。时傅友德与元左丞李二战徐州吕梁洪。士卒见空中有披甲者来助战。虏大溃。遂着灵应。永乐间。凿会通渠。舟楫过洪。祷亡不应。于是建祠洪上。隆庆间。大司空潘季驯督漕河。河塞不流。司空为文责神。河塞如故。会司空有书史以事过洪。天将暮。遇伍伯。擒以见神。神坐庙内。诘问书史曰。若官人。胡得无礼。河流塞。亦天数也。岂吾为此厉民。为语司空。吾已得请于帝。河将以某日通矣。若掌书不敬。当罚。书史诉不得。受朴去。以告司空。已而河果以某日通。于是司空祗事神益虔。
石像
晋天福以前。有巧工来自霅川。见有石浮于水。叹曰。石岂真能浮乎。是必神使之然也。其夕梦一老人揖而前曰。吾楚历阳侯范增也。大功不成。邑郁而死。未有主我祠者。附石以告君。君能留意。必有以报。遂取以为石像。奉香火惟虔。烟随风飞。直至兰溪县。止于苎峯之巅。邦人归向。聚木石而成庙。题曰福佑括苍。王淮诗云。关中失鹿人争逐。一去鸿门不可寻。千古英雄死遗恨。封侯庙食更何心。合第十四卷陈孚之诗读之。亦可悲矣。
荷石
邵仁安。睦之清溪人。贞观初。与弟仁应俱隐蟠山。诵道德经。深得其奥。没而为神。有巫何氏。虚谭祸福。惑人。神甚恶之。现形。以一木荷二大石。重各万斤。至山之巅。折所荷之木。植于地。枝叶生焉。巫者惊走。人名其树回虬锡。立庙以祀。庙前有池。岁旱致祷。水涌沸山上。二石云起。有蛇出于池。入庙升屋。雨随大注。山下一小儿。失已三日。途遇老人呼曰。随我。闭目。勿得开。从之。闻风雨声甚厉。少顷。抚其背曰。至矣。开视。果其家曲巷中也。
老父指路
孙明。潍州昌邑人。李璮据益都。明被兵掠至鸿沟。去家三十里。年始十岁。兵以其童也。易之。明夜遁。伥伥乱行。有老父教之曰。儿但从吾指以往。即至家矣。明如其言。走固堤盐场中。草深灭顶。而豺狼左右嗥。明竟得还。父母亦避兵方归。举灯索明不得。相向哭。灯忽作花。复自相慰曰。我儿其返乎。不然。此花何征也。言未讫。忽闻叩门声。启视之。明也。急挽以入。初父止生明。明之子孙逾四十人。孙惟中。字伯庸。有孝行。庐墓。通书史。居家严肃。三子。长尚志。入国朝为礼部主事。
神鬼所护
赵尚书羾。祥符县人。有异质。善赏识臧否。正统中。钱塘于肃愍公谦巡抚河南时。公谢政家居。于数造其庐。以前辈礼。事之甚恭。一日。公执于手。啮之出血。于即悟。泣拜请教。公不答。顷于出。其孙怪问曰。大人何囓于手。公怃然曰。于好官。惜不得令终耳。公先为郎署时。一人犯大辟。死狱中。出其尸。实闭气诈死也。越四十年为司寇。其人复犯法。公一见。呼其姓名曰。汝非曩死狱中者耶。讯之伏辜。人以为神。公在襁褓。母避乱。抱匿林莽间。有虎至。母惧。置公于地。虎熟视而去。暑夕寝黉舍中。羣狐采麻叶作扇。扇之。驩呼曰。赵尚书方苦热。吾辈敢惮劳耶。公闻之。益励志读书。
顾度。昆山人。有孝行。坐事亡命。走西南夷万山中。经辰水、麻合山、乌江、紫梢蛮洞。几死。常有神人护之。自播州转入丁山。山神夜来与语。貌甚伟。曰。吾姓褚。导如巴中。巴人以为神。相与敬事之。居九年赦归。时洪武三十年也。将渡江。又有戴笠者。若云。江不可渡。是日大风。渡者皆死。独得免。永乐中以人才征。不就。
诗镇
我湖慈感寺前桥曰潮音。水清彻。有蚌浮水面。吐珠。人皆见之。每风雨。即有蛟龙来攫。永乐中。夏忠靖治水至湖。宿寺中。夜有神。黑衣白里。率一美女来见。公不为动。徐诉曰。久窟于此。岁被邻豪欲夺吾女。若得大人一字为镇。彼即慑伏。永不敢动。公书一诗与之。中有蚌倾心之句。神拜领而去。未几。公至吴淞江。有金甲神来诉曰。聘一邻女已久。无赖赚大人手笔。抵塞不肯嫁。请改判。公张目视之。金甲神甚怖。冉冉而退。公因悟曰。是矣。慈感蚌珠之仇也。牒于海神。次日。大风雨震电。有一蛟死于钱溪之北。文皇方有侦卒报知。及还朝。问状。对曰。此皆陛下威德。百神効灵听命。臣何敢与焉。上甚悦。杨文贞请录付史馆。上不许。万历己亥。余游太和至荆州。文贞六代孙。现为兵使者。对余言如此。
刘忠宣免难
忠宣公少随其父广居官广西。归至赤沙湖。误堕水。风悍。帆满急。舟行已远。浮沉水中。遇渔舟掠出。送至舟。已半日矣。癸未会试。场屋火。攀垣数四。皆为后人拽下。喘喘待死。俄若有人推之上者。遂踰垣。旁一人衣之白袍。问其名居。不答。标衣号于市。亦无应者。
陆庄简风火
庄简公馆于陶氏。夜梦三神舁火器至前曰。祝融将有所儆。以公在。薄其罚。语毕。焰起。公又力恳。曰。第及三舍。不傍延也。翌日果爇三楹。尝渡江。遇疾风。舟几覆。公肃衣冠自讼。须臾。若有物曳舟者。抵浅洲免焉。自是遂戒牲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