弢园文录外编

  附:琉球入贡日本考
  明景泰二年,日本后花园天皇宝德三年,耶稣一千四百五十一年,琉球遣使来。明万历十一年,日本正亲町天皇天正十一年,耶稣一千五百八十三年,琉球入贡。明万历三十九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庆长十六年,耶稣一千六百十一年,琉球入贡我朝。顺治六年,日本后光明天皇庆安二年,耶稣一千六百四十九年,琉球入贡我朝。顺治十年,日本后光明天皇承应二年,耶稣一千六百五十三年,琉球入贡我朝。康熙十年,日本灵元天皇宽文十一年,耶稣一千六百七十一年,琉球入贡我朝。康熙二十一年,日本灵元天皇天和二年,耶稣一千六百八十二年,琉球入贡我朝。康熙五十三年,日本中御门天皇正德四年,耶稣一千七百十四年,琉球入贡我朝。康熙五十七年,日本中御门天皇享保三年,耶稣一千七百十八年,琉球入贡我朝。乾隆十三年,日本桃园天皇宽延元年,耶稣一千七百四十八年,琉球入贡我朝。乾隆十七年,日本桃园天皇宝历二年,耶稣一千七百五十二年,琉球入贡我朝。乾隆二十九年,日本后樱町天皇明和元年,耶稣一千七百六十四年,琉球入贡我朝。乾隆五十五年,日本光格天皇宽政二年,耶稣一千七百九十年,琉球入贡我朝。嘉庆元年,日本光格天皇宽政八年,耶稣一千七百九十六年,琉球入贡我朝。嘉庆十一年,日本光格天皇文化三年,耶稣一千八百六年,琉球入贡我朝。道光十二年,日本仁孝天皇天保三年,耶稣一千八百三十二年,琉球入贡我朝。道光二十二年,日本仁孝天皇天保十三年,耶稣一千八百四十二年,琉球入贡。

  卷六
  驳日人言取琉球有十证
  呜呼!海外万国,星罗棋布,各谋其私,大制小,强凌弱,夺人之国,戕人之君,无处无之,虽有公法,徒为具文。日本之剪灭琉球,夷而为县,泰西诸邦通商于其国中者,无一仗义执言,秉公论断于其际,而反从中袒庇,随声附和,助其流而扬其波。日人亦复亟自辨论,喋喋哓哓,几于唇焦舌敝。此无他,理不足则言有余也。夫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取乱侮亡,国之至计也。琉球弱小而密迩于日,日人以其不能自立,从而灭之,以恢廓我疆土,开拓我版图,谁曰不宜。即使异日者,史官秉笔而书之曰“日人灭琉球”,日人亦毋容辞也。不有废灭,其何以兴;不有并兼,其何能大。往者,东南洋诸岛国孰非为中朝之藩属,登王会之图而预共球之列者哉?欧洲诸国东来,蚕食鲸吞,靡或有遗,中朝未闻其遣一介行人而往问之也。诚以天下事,何常之有?强则惟我所欲为而已。今日取琉球,明日取朝鲜,后日取越南,复至于暹罗、缅甸,次第剪除,亦视我之兵力何如耳。不然者,新罗、百济、三韩孰非国耶,而今何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此日人之所以灭琉球也。恐他日日人之所灭,不止于一琉球,亦未可知也。我甚惜日人之不能以此为对也,乃必强辨之曰琉球为我属国。即此一言,已不能自解于中国矣。琉球属日本,独不属中国乎?日人可以属国之故而取琉球,中国独不可取之乎?日本取之,而中国欲复之。日本则俘其王,毁其国,分裂其土宇,中国则欲复其君,反其地,抚辑其民人。此二者,孰是孰非,孰曲孰直,孰仁孰暴,世必有能辨之者。日人大规文彦,字曰复轩,创始经营琉球者也。其作《琉球新志》,自序云“琉球渺乎南洋一岛国耳,虽并具大小数十屿而为一域,要不足以为独立国,固久为我国之附庸矣。朱明以还,修聘于汉土,受其册封,称中山王。盖其聘于中国则奉中国正朔,朝于日本则用日本年号,一邦两属,未知其为谁屏藩也。是以名分称呼之际,有疑其当否者焉,余请举十证以辨之。夫琉球之为国也,论其地势,则自日本九州山脉之起伏绵亘而迸走于南海,一览地图了然可辨,其证一。论其开辟,则上古天祖神孙辟西南诸岛者,既已深入其区域,考古史而可知也,其证二。论其种类,则邦人与中国并无来由,所异者在须髯之浓美,与鼻之高、颊之匾,而琉球人骨格容貌,婉然与我同种,其证三。论其言语,则每音单呼,无复平上去入,而平时所说,反与我古方言之存者相合,其证四。论其文字,则虽一二长吏用汉文,至民间应酬率皆用我国字,且观其善和歌,可知其性情与我相同,其证五。其政体,则所立官号虽效中华,然亲云上亲方等名称呼皆同日本,而立制亦用我世禄之法,其证六。论保卫,则每值其国治乱,我朝必馈金谷,遣兵卒以济之,若中国则越人肥瘠,殊不相顾,其证七。论归化,则在推古天皇朝,南海诸岛早已服我皇威,而中国则隋攻之不屈,元侵之不从,直至朱明之时始奉正朔,是其服从自有先后,其证八。论征伐,则永万中源为朝取之,庆长中岛津家久服之,中国则徒以一封书为之招谕焉耳,其证九。至论王统,则所谓舜天即我镇西八郎之裔,而奕世绵绵,以至今日,其证十。”此十证者,彼自以为确然可信者矣,抑知皆一人之私论而已。其言又曰:“又况日本既敕为藩国华族,授以一等官,则名称位号确然一定,无复容疑。”呜呼!即此一言,可破十证之谬。盖至是始为内藩,始称华族,则前此为两属之国无疑矣,是则日人安得辞灭国之咎哉?正可返而自思矣。
  琉事不足辨
  自日本兼并琉球,西人论是事者,辄多偏袒。盖日本自步武西法以来,自以为渐著富强之效,而骎骎然驰域外之观。西人每重视日本而轻视中朝,遇事辄任意抑扬,随声附和。琉球向时入贡于萨峒摩岛,不过与新罗、百济、高丽、渤海同为藩属焉耳,载之日本国史斑斑可考,而遽欲视之内诸侯一例,此一人之私言也。西国不察其实,信以为然。群谓日本之于琉球,土疆接境,支派一源,性情风俗相同,文字语言无异,其地应为日人之所有。三百余年前萨摩人曾取其国而俘其王,继释之归,以与之约,视同属土,此前事之证也。十余年前,美国以兵舰至日,强请通商,继而有欲取琉球以为外府者,日人居间以请,贿之以货币乃免,此近事之可征者也。以此两端,遂以琉球属日本,其实不然,其辨见余前说中。或又谓琉球介于日、俄两大之间,而弱小不能自立,设使日人不取,则他日必为俄人所取。今既归日人之版图,则日人得以施其保护,俄人可以绝其觊觎。此亦未免一偏之论。夫琉球为千余年来自立之国,虽蕞尔弹丸,弱小不能自强,而既托日本之宇下,又入贡于中朝,久为藩服,矢慎矢恭,何不可约中朝相与共保之,以联辅车唇齿之谊,俾为中、日之维屏维翰。琉球土瘠民贫,物产鲜少,泰西诸国无与通商者,其得之犹石田也,而反取大不韪,以失邻国之和。俄虽崛强,必不以此而取怨于中、日可知也。西人为此说者,其明袒日本无疑也,或其说多为日人所指授亦未可知。顾西人之左袒日人,要非无故。我朝所有属国凡五,越南也,暹罗也,缅甸也,高丽也,琉球也,皆登王会之图而预共球之列。今自琉球、高丽外,越南则据于法矣,暹罗、缅甸则据于英矣。蚕食鲸吞,方且日事侵削,安知其后不为琉球故辙乎?故以琉事折衷于西人,计之左也。至日人之与我中朝龃龉者,要亦有因。彼且谓法之于越南,英之于暹罗、缅甸,中朝何不一问之?而独于日本之于琉球,移文诘难,是畏欧洲而欺日本也。不知日人果以此为言,则我有词矣。彼不自知日于琉球,入其国,擒其王,并其土地,而英、法则未若是之甚也。越南、暹罗、缅甸之王,仍得有其疆土,君其国,子其民,发号出令,称王以治。将来之事,不过出之逆料,岂得藉为口实哉?日本似亦知此,必欲掩其倾覆剪灭之迹,而指琉球为内属,是尚思据理而言,为掩耳盗铃计也。然明者于此,转笑日人之徒劳妄作矣。何则?天下之公论不可掩,而故府之事实不能假也。呜呼!今日之事,非可以口舌争,亦岂能以笔墨战?我中国亦惟有内求诸己而已矣。夫中国非小弱也,乃至今日,狡焉逞者,何国蔑有,时挟其所长以凌侮我而恫喝我,跋扈飞扬,已非一日,我中朝率以豁达大度,一切包容之,此时事之所以每变而益亟也。有志者于此,蒿目时艰,眷怀大局,未尝不痛哭流涕长太息,而卧薪尝胆之不暇。是惟有奋发有为,亟图自强计。稽古在昔,国以无难弱,亦以多难强,惟在一洗颓靡之习而已。整顿海防,制造军舰,演练水师,此治于外者也;延揽人才,简选牧令,登崇俊良,此治于内者也。外治则兵力强,内治则民心固。二者既尽其在我,何向而不济?复何国之不畏?虽使制梃可挞坚甲利兵矣。
  越南通商御侮说
  越南自经法取嘉定六省之后,隶于版图,视同属地,驻重官,置戍兵,极意经营。欧洲船舶东来,恃为外府。越人曾于拿破仑朝,遣使请还侵地,法王一笑置之。旋又简发大员,西往索地。不知越在今日,惟有与泰西诸国通商结好耳。盖事贵因时而达变,道在取法以自强。越南开国数千百年,文物声明,夙为东南洋诸岛国弁冕。地虽濒海,而境土则毗连华夏。山川修阻,丁户殷繁,进可以战,退可以守,与各岛之孤悬海中者,形势迥别。兵革之事,夙昔讲求,虽船舰枪炮不及泰西各国之坚利,而广南湾一隅,言防守者倚为天堑,其地海形如半月,海水趋湾,其势甚急,海舶或溜入湾内,无西风不能外出,西商夹板至此,为之惕惕然。而今昔异情,强弱异势,所以为自保者尤不可不亟亟也。东南洋诸岛国,向时皆隶王会之图,航海梯山,岁勤职贡,共球毕集,琛赆远来,几于史不绝书,至今日而剪灭并兼,皆为欧洲诸国东道之逆旅。惟越南与暹罗、缅甸三国鼎峙而称雄,南掌虽幸存,然不过弹丸片土,无足系于轻重。顾迩来缅甸之北古,已割为英人埔头,虽修好言和,犹眈虎视。越南则已以西贡六省割畀,而其心犹未厌也。法人之在越南,无殊虎狼屯于阶陛,其中诈力倾轧,殊费防维,意计所至,不可测度。前又窥伺唐外,规取顺化,而商人贸易直达乎东京,其志实不在小。然则越南将听其自然束手坐待乎?势处今日,要当速为自保计,则惟曰通商以御侮而已。泰西诸国以越南濒海繁盛,舟楫利便,未尝不动其盼羡,所以未遽来者,以越南素不与诸国通商,而法若私据以为己有,一旦接踵而至,未免撄其所忌。曩者普、法之战,普人已蓄意于西贡,将取之为东道主,以战舰水师不足比肩于法而中止,故法之得越南亦欧洲诸国之所嫉也。今欲绝法国之觊觎,则莫如与欧洲诸国通商,而求中国为之介绍。盖越南固我中朝之属国也,以分言则屏藩,以势言则唇齿也。越南一旦果为法之所有,则川、滇亦在可虞。以泰西之事例言之,英以并境而争比利时,以印度而争阿富汗,岂堂堂天朝而不能庇一越南也哉?即揆之于万国公法,亦势在必争者也。时平则岁享其贡献,势急则局外置之,在天朝当不其然。今可遣使入请,事下总理衙门,与欧洲列国公使酌商,嗣后各国通商互相保卫,以明泰西各国不以灭人之国为己利,立约要言,藏之盟府。其说若行,则法必有顾忌而不敢妄动,然后我励精图治,振作有为,制枪炮,造舟舰,练兵旅,举贤才,学习西国之语言文字,以通彼此之情。若夫越南贸易于各处,其法亦当稍为变通。贸易一道,亦惟是通有无,济缓急,征贵贱。今越南之至外经营者,出贱而进贵,所耗无算,每易为人所蒙。即就香港一隅观可知已。今莫如设行肆于香港,循港商之例,自为贩鬻,并不必假手于他人。至于采办机器火器以供国家之用者,亦惟于港为便。无论国中境外,有明于泰西情形,其才足以兴利除弊者,不妨破格简用,藉试其所言。昔年美国之攻日本,索求通商埔头,当时亦仅美利坚一国耳,而日本则以为当与泰西诸国通商,不必以一国为限,而美国遂不得独专其利。英人之始通商于我中国也,诸国继之,英人隐有德色,而天朝一视同仁,凡有来者,悉为牢笼羁縻之,卒至互相牵制,受我范围。此二事者,皆其明验较著者也。设使越南当日既与法人言和,而泰西诸国皆与之礼意相接,货贿相通,开关除禁,以示无外,法虽狡,当不敢逞。虽然,及今而为之,犹未迟也。今日者,幸值法之厌兵,无意于遂远志而骋外图,诸国亦非与之甚睦,不能崛强于欧洲之间独持牛耳,越南诚能与诸国通商,则其举动有大悖乎公法者,诸国必群起而议之矣。闻法之得西贡,虽曰外府,实则石田也。地方所出,不足以供其设官养兵诸费,法人自其国中岁拨二十万金以济之。一二年来,法国帑藏竭蹶,主国是者方且有捐弃珠崖之议,以爵绅拒之,说遂不行。若诸国既来通商,侵其利权,则彼将无所售其诈矣,又何足患哉?故通商可以御侮,越南今日之要务要不外此也。
  越南当亲法自存
  越南一国,向亦闭关自守,欧洲诸国东来,东南洋诸岛国已尽为其通商口岸,剪灭并吞,靡有或遗,而越南境土毗连,甚为密迩,乃屹然独峙,莫之敢犯。向年曾设计焚洋人夹板师船,片帆不返,至诸国过海南湾者,相戒动色。恃其天险,宜若可以自固,然而法国觊觎其间,竟以一旅之师,久驻境上,兵连祸结,旷岁积时,终至割其六省之地,与之通商立约,自此而越南之敌国外患日深矣。所割乃越之南土,面临大海,名曰柬埔寨,即向日真腊之故都也。至此而膏腴尽失,精华不存,越南几弱矣,然犹可自为也。夫法之在欧洲,英鸷雄毅之国也,鸱张狼顾,欧洲列邦且畏之,固何有于越南?此时虎狼屯于阶陛,寇戎伏于门庭,越当如何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奋为雄。乃二十余年间,宴然如无事,故法得以乘之也。法国通商中土,以西贡为东道之逆旅,然法之志固不仅在贸易也。何则?彼之物产贩诸欧洲诸国,已利市三倍,初不必远涉重瀛,特为垄断也。其兵舶贾艐之无地不至者,盖务在长驾远驭以耀外观耳。为越南谋者,谓莫如尽与诸国通商,缔好互立盟约,或可藉以御侮。诚以欧洲诸大国素以不灭人国为尚,一旦有事,可以居间立论,排难解纷,执万国公法以相周旋,然而以意揣之,恐不能也。越南之受制于法,犹暹罗、缅甸之兼辖于英。虽由其外观之,法严而英宽,法暴而英仁,而其处心积虑则一也。法以越南为己私,犹英以暹罗、缅甸可独属也。然则,虽使欧洲列邦尽与越南结盟好,通贸易,其不能以宾夺主,约束法之所为可知也。暹罗、缅甸境中岂无法人,英与有事,一举一动,法不能问也。易地以处,亦皆然矣。故即与泰西诸国通商,亦无所裨事。至今日,万不获已,惟有尽人以听天。如曰欧洲为礼义之邦,行仁而讲义,必不轻灭人国,贪其土地,利其人民,则阿洲、亚洲、美洲固遍有欧洲人之足迹矣。试问此三洲中,遭其并兼者,何限南洋诸岛国,欧洲列邦实尽之。今所存者,越南与暹罗、缅甸鼎足而为三。将来之事难以逆睹,而现在情形已几乎岌岌矣。法今欲以驻中兵舶径取东京,正如摧枯拉朽,势必至拱手而让之也。东京既割,越境日蹙,而法之溪壑必犹未餍也。危亡之形,殆如朝露,而论者犹谓欲御外侮,莫如亟图自强,内以治民,外以治兵,振刷精神,以期自保,顾此乃老生之常谈,何解于目前之危急?盖能坐而言起而行者,在乎得人而已。而有时事至于无可如何,国虽有人,终莫能救。战国时子舆氏,其德亚圣也,其才王佐也,其平日之言,曰“汤以七十里而兴,文王以百里而王”,若可卜之于操券,而及其策五十里之滕,不过曰避地图存,效死勿去已耳,究无计以免强齐之逼。今日吾欲为越南谋,亦几穷于思虑矣,除乞怜仰息于法国外,无能下一箸者。呜呼!天实为之,谓之何哉?